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是慢慢养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需要父母细腻的呵护和理解……
——台湾作家张文亮的《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
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匆匆二十载矣!我教了多少学生,早已记不清。唯独一个人——一个孤儿学生,我却一直记得,并且深印脑中。之所以记得他,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而恰恰是他的不怎么优秀,总之,他是个曾经让我特别头疼的熊孩子。
他始终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结,一个挥之不去的悬念,一个如影随形的念想。他留给我的记忆有难堪,有真实,有难题,有我初为人师的彷徨,有成功与失败相互交织的矛盾,有对未来的思考,有对明天的期待……
算起来與他分别有十载了,他应该有二十三岁了。
他现在可好?健康吗?快乐吗?婚否?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我和他纠结不清的故事,应当推回到十四年前——从2004年说起……
一、插班生
我毕业后就分到南宁市明天学校工作,这是一所收养孤儿融入社区地段普通孩子共同教育成长的公办学校,学校前身是安吉镇中心校,自从1999年招收第一批孤儿到校后,就更名为“南宁市明天学校”。
2004年10月的一天,伴随着刺耳的“嗒——嗒——”声,办公室门口出现两个人影。“这是你们班的插班生。”校长领着一个黑瘦的男孩交到了我手里,“以后他就交给你了!”从那天起我知道他的名字——唐福开。
接过他的入学信息表:九岁,父母双亡,未曾入过学。而我是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也就是说,他比正常念书的孩子大两三岁。
我让他写他的名字——这是让我尽快熟悉他,他也尽快熟悉我的方式之一。他磨蹭半天老大不情愿地接过铅笔,紧紧攥住。是的,是“攥”:不是三指而是五指合拢,牢牢捉住笔杆,就像农民握紧了锄头把。
他额上冒汗,十分费劲而用力地终于“锄”出了“唐福开”三字,张牙舞爪歪歪扭扭,酷似条条蚯蚓在纸上蜿蜒爬行。
打开语文课本,找到比较简单的第二篇《口耳目》,指着文中的字念:“口耳目、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让他跟着我念。他努力想听清我的发音,张开嘴最终发了几个含糊不清的音。只能说他发的音接近原字,因为他的普通话很“臭青”(南方方言,生涩之意)。
我又问他:“5加3等于多少?”他留给我一脸的疑惑,接着张开左、右手掌,嘴里出声数手指,良久,答:“等于8……”
我复询:“3加5呢?”
他复伸出双掌,又数:“等于8……”
很显然,他的基础知识接近于零。
我打量他:五官还算端正,矮小瘦弱,皮肤黝黑,脸色蜡黄,营养明显不良。
而最要命的是,他脏,很脏!衣裳汗渍与泥迹混成了斑斑驳驳的地图般的板块。头发乱糟糟似鸟巢。在我这个不足十平米坐着四个老师的语文办公室里,他逗留才十多分钟,空气中已弥漫着异常浓烈的令人呼吸不畅的腐臭气息。
我领他到孤儿男生203宿舍——学校里的孤儿孩子全部都是住校的。他趿着双不是拖鞋的凉鞋,拖着脚走,鞋底摩擦着地面随着脚步前移,没穿好的鞋后帮反弹到脚后跟,发出长长的“嗒——嗒——”声。原来刚才听到的奇怪声是他的。
这里四张架床,上下架。一舍八人。我让一个原先住下架的男生搬到上架,下架让给了他——这是对他的关照了。他一声也没感谢那男生,还瞅那男生伸舌讪笑了一下,眼神是幸灾乐祸的。生活老师为他迅速铺了全新的席子、枕头、床单,挂了蚊帐。他一屁股弹坐到枕头上,高兴地上下蹦跶了几下。他站起来时,枕巾上留下了一个半圆形的黄褐色潮湿的印痕。
替他领来了新校服和洗漱用具,“把脸洗一洗。”他一言不发,双眼茫然,拧过头,死活不肯!
上午,快放学了,我领他到教室,安排他坐到第一排第二号座位。我在黑板上写上他的姓名,还有一行字:“欢迎新同学!”
全班大声读出了他的名字,并给他热烈的掌声。开学已有两个多月,他迟来一个月,算是新同学了。他不怯场不认生,无畏惧也无喜悦,大大咧咧地看同学,大大咧咧地坐到了座位上。
我立即发现,坐在他左、右和后排的同学,全都不自觉地、下意识地、毫不掩饰地捂住了鼻子。显然不是嫌弃他这个人,而是嫌弃他身上的异味。
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这所特殊的学校——南宁市明天学校,坐落于南宁市北边的安吉片区。说是孤儿学校,却是孤儿学生与周边社区地段正常学生混搭的,比例大概是1∶9。这样,利于让失去双亲的孤儿尽快尽早融入集体,健康快乐成长。现在我们这所不足千人的小学有一百多名孤儿学生。而我这个班,连同唐福开,共分配到五个孤儿。先他而来的四名孤儿皆听话、努力,唯独他是这么个“德性”……
二、洗澡
很快,校长覃锋告诉了我唐福开的特殊经历。
我们这所南宁市明天学校,只招收南宁市七区五县的小学适龄孤儿。唐福开却是钦州市钦北区一个偏僻穷困村庄的小孩。唐福开的父亲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钱,是村里的困难户,五十多岁了都讨不到老婆,是个老光棍。经村里人帮忙介绍了一个邻近村子的同样四十几岁头脑有点不清楚的女人,上门和他搭伴一起过日子,并未登记结婚。同居一年多,生下唐福开,父亲老来得子,有了个传宗接代的香火,自是欢喜。母亲有点智弱身体也弱,干不了什么活,家里的劳动和重担只能靠唐福开的父亲一人。
一天,父亲上山砍柴,把几块大木头扛回家。下山之时,因为雨天路滑摔了一跤。这一摔是致命的:沉重的木头无情地砸中了前额,伤势过重,当场就一命归西。家里的顶梁柱倾倒了,本就风雨飘摇的小家更是顷刻间崩塌了!母亲无法照顾自己,更无法照顾唐福开。丢下才一岁多的唐福开离家出走,从此消失得没了踪影。眼看着幼小的生命还没成长就要枯萎,唐福开的大姑——亦即父亲的姐姐于心不忍,把福开接到家中抚养。姑妈家里有两个男孩两个女孩,再加上唐福开一张嘴,真可谓雪上加霜难上加难!此时正逢姑妈家的小孩读初中和高中,正是最需要用钱的节骨眼上。善良的姑妈靠着粥水米浆和亲戚乡邻的偶尔接济,硬是把唐福开拉扯到七八岁。农村里的孩子大多属于放养散养。姑妈忙于生计,忙于农田事务,只能解决福开的温饱生存问题,念书就无力顾及了。也是天无绝人之路,福开的一个干房地产的远房堂叔对明天学校有过大贡献——曾慷慨一掷将近百万元,派了工程队,为明天学校盖起了一幢四层学生宿舍楼。堂叔同情他,将他举荐、破例办到了明天学校入读。 而唐福开,从没上过一天学,显而易见,身上还有很多坏习惯。
我清醒地意识到,教育和改变这个“野孩子”的重担,已经不可推卸地、历史性地落到了我的肩上。我唯有腾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治疗、抚平这个特殊孩子心中的创伤。
深夜,我辗转反侧,无眠,思索良策。窗外,天空如墨;远处,灯光在树丛和楼宇间忽明忽灭。夜很黑,他空洞无神的眼睛在我心中逐渐清晰,好像有隐约的光流泻而出,那样笃定,那样鲜明。
就从最简单的洗澡做起吧。
这天,我同覃妈(生活老师覃爱芬)二人合力“逮”住了唐福开:“今天一定要洗澡!”将他一把推进了孤儿管理处办公室的卫生间。
我俩在卫生间门外办公室紧盯着,耐心等候。
十多分钟后,他出来了,换了我们为他准备的那套干净衣服。我以为大功告成,正暗自高兴,可瞟了他一眼,怎么不对呀!临入卫生间前我看到他脖子、耳朵黑垢丛生,洗罢出来怎么一点改变都没有?!凭着几年和孩子们相处的经验,此事肯定有猫腻!我趁其不备快速地摸其头和脸,全是干的,根本没有丝毫被水湿过的痕迹。从衣领开口处朝里望去,那层几乎与皮肤融为一体的黑泥还是顽固地黏在皮肤褶皱里。而他原先固有的冲天臭气,当然就毫不减弱地扑面而来!
我问他:“刚才在里面都在干什么?”
他笑而不答。
“难道刚才你都是在里面愣站着吗?”
他报之以沉默!
不行,我们再次撵他进去。趁我们不注意,他偷搬了张小凳进卫生间,关起门来。听到里面似无任何动静,我推开一丝门缝往里瞧,他居然和衣面壁枯坐,闭目养神,像个潜心修行的出家人。
虽然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看他那样,心情还是沉到海底,说好的耐心一下丢到爪哇国,脾气如脱缰的野马没能控制住,一股火气呼地冲上脑门!撸起袖子,刚想对他训斥,覃妈拉住了我,摇头道:“没有用的,省点力气吧!”也对,发脾气除了自己内伤,对他一点影响也没有。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放弃?坚持?这两个字眼从我脑中无数次闪过。“教育是反复的,这是常态,也是正常现象,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覃妈嘴边常挂的一句话。我干脆打开卫生间,敞开大门说亮话:“洗澡很简单的,也不花什么时间,抬起手,打开水龙头,搓上肥皂,再拿水冲掉就可以了!”但他丝毫不为所动,仿佛压根儿没听见,仍然继续重复着刚才的一幕……
我强忍火气,道:“现在我和覃妈教你怎么洗,下次你自己来。”他转了身子,一副不想动的样子。没辙了,我和覃妈亲自上阵,动手帮他洗!须知道我还是个从未谈过恋爱二十出头的姑娘家,现在剥开一个大男孩的衣服,多少还是有点儿难为情的,但我想着医生对病人是无男女之分的,我对他也是同理,得治一治他的“懒癌”。我现在对他来说就是一个长辈,像母亲一样的角色……总之,现在顾不得多想了!我俩一个定住他,一人拿花洒,从头淋到脚,干燥的地面迅速形成几股污水汇流进排污口,水流过了一两分钟才恢复了透明本色。接下来才是“庞大工程”的开始,其难度简直不亚于一辆十年车龄的二手车翻新。香皂打泡,老泥软化,找来软毛刷,搓、刷、刨、刮,十八般武艺用尽!唐福开呆站着,脸露微笑,一副很享受的样子。一个小时过去了,他焕然一新,我们腰酸背痛,手软皮皱。
随后几个月,在我如唐僧念咒语般的反复唠叨下,他的懒洗澡怕洗澡毛病,有了些许改善。但他才洗得几天,却又故态复萌。
我深吸了一口气,把他叫到办公室,说:“老师跟你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非常懒,在家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是妈妈帮做完。有一次,妈妈要出一趟远门,担心儿子在家没人照看,没东西吃,临行前做了一个很大的烙饼套到儿子的脖子上,想着这个烙饼这么大,应该可以顶得几天了,就放心出门去了。等办完事回家一看,儿子还是饿死了。原来儿子在老妈出远门后,就一直睡在床上,懒得起床,肚子饿了直接咬挂在脖子上的饼吃,挂在脖子前的饼吃完了,竟懒得动动手把脖子后面的饼转到嘴前,所以最后就饿死了……”
唐福开嘻嘻一笑:“还有这么懒的人啊!”
“有啊!我们班就有一个。”
“谁啊?”
“你啊!只不过你跟他有区别:他是饿死,你是臭死!”
唐福开咧嘴讪笑,竟没有一点不好意思!
“你想臭死吗?”
他摇头。我又说:“那好,以后你就自己洗,洗一次,奖励一朵小红花,凑够十朵奖励一个大苹果。”
一听有吃的,他的眼睛一亮,满口答应下来。
吃是他的软肋,用“吃”这招果然對他管用。为了心中的那个大苹果,随后的时间,唐福开空前的积极,每天放学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洗的速度也极快,洗了还要跑来向我汇报。我看着他耳朵后那黑色的污垢依旧,还是笑着奖励他一朵红花。他用粗糙的手接过,摩挲着,渴望着,期盼这朵红花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大苹果。虽然洗得不尽如人意,但每天毕竟都洗,这是一个跨越性的大进步。
在唐福开收集到八朵大红花的时候,我提前把许诺的那个大苹果亮到他眼前。他满脸错愕和喜悦,迫不及待接过苹果,塞到裤子口袋。口袋太小了,鼓起来一个大包,他想想又拿出来捧在手里。我想逗他,问:“你的红花呢?拿来跟我换苹果吧!”他真的走上楼把红花拿下来,有点局促不安。我说:“数吧!”他摊在手里数了一遍:是八朵。他抬头望向我,全部放我手里,生怕我反悔。我忍住笑,说:“知道为什么八朵红花也提前给你苹果吗?因为你能自觉洗澡了,而且一次比一次洗得好!”他松了一口气,嘴角微微上扬,内心是喜悦的,对我的评价“一次比一次洗得好”受之无愧。而真实的情况是:他每次都洗不干净。看来我的良苦用心他是体会不到了!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朴素的话:“教育是农业。”“农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种庄稼,无非就是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该播种就播种,该施肥就施肥,该除草就除草。道理谁都懂。我挥了挥手:“回去吧!”他一溜烟跑了,看来是等不及要吃了,为什么要提前给他,就担心他等得不耐烦了,失去信心放弃了。 之后的洗澡,我尽量抽出时间盯着,一点也不敢马虎,直到他离开学校后的好多年,同事有时聊天谈起这事:“当时你怎么那么有毅力天天盯着一个孩子洗澡的事?”我笑笑,用了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别的招了。”
三、“惯偷”
唐福开还善偷,他对钱的捕捉总是很敏锐,嗅觉特灵。
一回,陆续有几位同学跟我汇报,自己书包里的几元零用钱不翼而飞了。虽说仅是几元,但对每个孩子来说可是笔“大钱”了。而丢钱大多是在上体育课教室里没人的时候。多番问话,深入调查,有同学揭发看见唐福开上体育课时中途回过教室,在失窃同学的座位上逗留过……目标范围在逐渐缩小。我将唐福开叫来问话,他却将头扭过一边,一口咬定:“没有拿!”其实我心中有数。在问话的同时,悄悄指派同学翻寻宿舍、橱柜、书包和一切可以找的地方,不料竟一无所获。想不到他的“反侦察能力”还挺强!那么,他还能有什么地方藏这笔钱呢?再有就是,为了不让人发现这笔钱,学校什么地方最隐蔽呢?我看向窗外,窗外羊蹄甲树风舞叶动,沙沙作响。我突然灵光乍现:学校后花园里,灌木丛生,植被茂密,那里该是全校最隐秘的所在了。会不会藏在那儿呢?我立即派了几个得力的同学,梳篦般将每个树脚每片花丛每块砖头翻了个底朝天。果然发现了几处藏钱的地方——原来他把十几元分成了几份,分别藏匿于几个花丛和石头之下。
我压了压怒气,将他叫来办公室,直直看着他:“能把事情告诉我了吗!”他还是那惯有的痞笑,还是那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情,眼睛毫无畏怯地直视我,仍然一口咬定他没拿同学的钱。我把钱摊开在桌面上,眼神示意他:事实摆在这里,只想听你怎么说。他笑笑,扭头,丢给我一个侧脸。我察觉到他的一丝丝不好意思。
“下次能不做这种事吗?”
“能!”他敷衍着。
我知道撒谎是他的家常便饭,小偷小摸已成了他的习惯和嗜好。我做好了十分耕耘也未必会有一分收获的准备。对待这样的孩子需要震动他的心灵,而且是慢慢地长期而持续地,因为他们比普通孩子有更多的劣根性。对他的要求,我一再降低,拿出更大的耐心和包容心,允许他反复犯错反复修正。
“你拿这钱想买什么?”
“买东西吃!”
“那好,下次你想吃什么告诉我,我给你钱,或帮你买,但是你必须完成我交给你的任务,比如说洗澡、漱口、完成作业之类的。”
四、覃妈妈
覃妈妈,本名覃爱芬,是明天学校生活老师三元老之一。她爱心博大,对孤儿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和一切大事小事都得操心。
唐福开这孩子,没父母,而且好像也没监护人——我没见过放假有人来领他回村。明天学校招收来的孤儿放假期间是要送回家和监护人爷爷、奶奶或是叔伯一起生活的。还要帮监护人做点家务农活,假期结束后再送回学校。而唐福开姑妈忙于农事,没空来学校带他回家。他眼睁睁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被接走了,心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他练就了坚硬的外壳——对一切都无所谓!
覃爱芬老师从来将每个孤儿学生视同己出,这天,想都没多想就把福开接回家同吃同住。唐福开在覃妈妈家生活可谓如鱼得水,有滋有味。覃老师是孤儿孩子们共同的“妈妈”,是个极富同情心和极有耐心的人。对唐福开这种类型的孤儿孩子,她都是从不厌倦地引导。对孤儿孩子的各种问题,不急不躁苦口婆心,有一颗宽大的包容心。她对唐福开吃穿住行,精心照料,还几次亲自帮他洗澡洗衣。谁知这小子有一天看到覃妈妈卧室抽屉里有数张百元钞票,鬼迷心窍的他偷偷抽走了两张,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覃妈妈家庭其实并不富裕,爱人是个司机,长期不在家。家里平时就母女俩过活。这钱是打算给女儿的生活费,有数的,当然也是记得的。覃妈妈拿钱给女儿时就发觉少了,以为是女儿拿了,女儿却说并未动过。这几日就唐福开来过家里,当然很值得怀疑。覃妈妈婉转地询问他,他坦言“拿”来花了,而且现在已花得没剩下几个钱了。覃妈妈菩萨心肠,教育了几句也便作罢。我非常惊异于他的行为,难道此前花在他身上的心血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都没起什么作用?!
我找他来问:“覃妈对你好吗?”
“好!”
“覃妈爱不爱你?”
“爱!”
“那你为什么要拿她的钱?”
“我那天看见了,就忍不住了……”
“剩下的钱,可以还给覃妈吗?”
“可以。”
“下次再有这种情况控制不住时可以跟我说,我可以帮你。你可以的!”
他的眼神是飘忽的,闪烁着不确定的光。我想用更多的方式来激励他重拾信心,让他相信自己有药可救、自己还是有希望的。
我理所当然地上门向覃妈妈深深致歉,坦承自己对唐福开教育的失败,诉说心中的烦闷: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如何坚持?是放弃,还是咬牙坚持?
覃妈妈早料到我有如此心境,倒反过来宽慰我,说:失去双亲的孤儿最缺的是爱,最需要的也是爱。唯有施以对亲生儿女般的真爱,平视他们拥抱他们温暖他们,给他们同一片蓝天,才能驱散他们心里的阴霾,滋润他们干枯的心灵……
现实世界没有哆啦A梦,也没有任意门,想要改变,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对抗挫折的能力。
唐福开这样的孩子是穷怕了,也就是俗话说的“人穷志短”。多年形成的积习劣行一时半会难改,要给他时间。不能急,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你会很累但又很开心充實,因为你每天看不到的量在长久积累下产生质的变化。
覃妈妈说的话,贴心而接地气。我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诚如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
覃妈妈又将我领到明天学校孤儿管理处,从一个书柜里取出来一本《南宁市明天学校孤儿学生性格分析》。我知道这是几位生活老师几年来培育孩子的心血结晶。
翻开。细阅。我怀着绝对虔诚和崇敬的心情。 我在《孤儿的特殊性》这章中,看到了下列几个关键短语:
孤儿有自卑心理;
孤儿有孤独心理;
孤儿有逆反心理;
孤儿有报复心理;
孤儿有消极心理;
孤儿有沮丧心理;
孤儿有厌恶心理;
孤儿有排斥心理;
…………
总之他们就是与正常家庭的孩子性格大异。
覃妈妈始终微笑着,告诉我:孤儿属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属于“困难儿童”和“问题儿童”范畴。
不消说,覃爱芬老师是在现身说法地给我上课,上孤儿心理教育课。
我知道我往后该如何面对唐福开和唐福开们了。
五、打虫药事件
真正震动我内心的是那次前所未有的“打虫药变零食事件”。
那次是全校性的常规体检。体检过后,卫生院的护士发给每个孩子一包两颗打虫药,需要班主任帮发。怕有数错的,每个班都有几包备用药。这是白色的外壳包了一层糖衣的西药片。本来应该睡觉前吃的,有几个同学按捺不住提前吃了。唐福开就是那几个提前吃的同学之一。据说味道不错,甜甜的,还带有一股诱人的清香。这天,正好我有事叫唐福开到办公室谈话。谈话间,我中途上了趟卫生间。回来,发现桌上有一包发剩的打虫药不见了。这可真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一看就知道是谁干的,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嘛。问他,他照例嬉皮笑脸直视我,不认,拖长了声调:“没——有——!”
我瞥一眼塑料垃圾桶:但见一个已经撕开口的塑料包装袋——分明就是包打虫药的!
我冲着他笑说:“那是老鼠趁我不在的这两分钟爬进来偷吃啊!” 他嘿嘿直笑,我也朝着他不停笑,笑着笑着,感觉有一股热泪往上涌,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苦涩难以抗拒地直窜脑际。我朝他挥挥手,示意他可以离开了。他拖着他惯有的脚步,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办公室。
我难过至极!不仅因为这孩子的“偷”和不承认。
这天我没去吃午饭。我的整个心被他的“馋”震动。有难过,有痛楚,有哀伤,百感交集。他明知我会发现,他还是拿了;他明知那只是药,他还是拿了;那药只是有点甜,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糖,他还是拿了。是什么驱使着他,让他不顾一切地一定要吃了那份打虫药?我整个中午独自愣坐在办公室里,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空气中似弥漫着打虫药那特别的味道,眼前仍闪现着唐福开那张脸庞。我从办公室的垃圾桶捡回那个包装袋,凝视包装袋,这包装袋甜蜜的背后藏着多少这个孩子和类似遭遇孩子的凄楚和酸涩?!试想,这孩子吃打虫药要吃双份,难道他仅仅是馋吗?可以想象,类似唐福开的孩子在农村的家里,是何等的艰难、孤独、无助和饥饿!这是我没办法想象的画面……我的心似灌了铅,越发沉重起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瘦小的无依无助的身影在破旧的茅屋下,在瑟瑟的冷风中蜷缩着。
我班上还有个孤儿覃志寿,亦瘦、小、黑,而且还有说尿就尿的“漏尿症”。这孩子特能吃,一年中秋节,爱心人士捐赠月饼甚多,可以随心所欲放开来吃。覃志寿竟一口气不停歇连吃八个!是夜痛苦地在床上翻来覆去打滚呻吟。覃妈妈摸其肚,圆滚滚、胀鼓鼓、硬邦邦,似一只坚硬的铁桶。送医:暴饮暴食引起的严重伤食症……
正是: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像唐福開这些孤儿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悲惨遭遇。这些特殊孩子来到学校,绝大多数人常规的想法是孤儿有书读,一日有三餐吃就行,给予心灵上的抚慰和帮助鼓励甚少。或者我们还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孤儿应不应该、能不能有零食吃,有零钱花,有漂亮衣服穿?班里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充足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条件,一个孤儿如果穿着漂亮衣服,有少许零花钱,就会被人拿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这眼光有成年人才懂的含义。我想起都安中学的莫振高校长曾经对一个刚领了助学金的孩子说:“孩子,去吧!拿着这钱去食堂打上一个鸡腿,不要害怕别人的目光和流言。”不管是贫困生应不应该吃鸡腿还是孤儿生能不能有零食吃的问题,是孩子总会有这些共同的需求。他们本应被世界温柔对待,他们只是想和同龄人一样。
我想起大禹治水——疏浚,而不是堵塞。
我每月发一点零用钱给他,让他手上有一点钱,可以随意支配。课后还发给他一些糖、饼、水果。
这以后,他的偷明显少了。有了零食和零花钱,他很高兴。但学习仍不太行,人不很聪明,努力亦不够……
六、润物细无声
至此,我应当对唐福开做一个追根溯源的回顾和剖析。
唐福开有“三无感”:对腹中饱胀饥饿无感;对四季气温变化无感;对个人荣辱毁誉无感。他对食物有一种强烈的热爱,永远都是一副吃不饱的馋相。刚来学校那会,在学校食堂吃饭,他三两下风卷残云般把碗里的饭菜消灭掉,然后再打一碗回来躲在一旁慢慢享用,生怕别人分了去。吃完啦,总把眼睛紧盯着邻桌的老师或同学的嘴,眼神直勾勾地,看得那位老师受不了了,大多会把碗里的那块肉夹到他的碗里。看来饥饿在他以前的生活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需要靠不停地大吃来摆脱这个如噩梦般的饥饿感。而在衣服搭配上,他经常是冬天穿夏天衣服,夏天穿冬天衣服;又或者上面冬天下面夏天。冬天的标配是上面一件棉服,下面一条原本是长裤但随着年龄和身高的增长而缩短盖不到脚踝的只能算中裤的薄裤子,配上一双夏天的胶凉鞋。而鞋里的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因为冬天寒风的长期磨砺,夏季石子泥路的多年折磨,他的脚跟、脚面皴裂斑斑,裂缝中渗着血,像饱经沧桑的老人。须知,我们都穿羽绒服、大衣、皮鞋,围围巾,戴手套、帽子呢!……我很心疼又很好奇,问他:“你不觉得冷吗?你没有另外的裤子了吗?”他咧开嘴讪笑,没答。我又问:“布鞋也没有吗?”他答:“没有。”“昨天生活老师不是发给你衣服和鞋子了,还有毛巾、牙刷之类的生活用品,我都看到了。你先回宿舍去换鞋子吧,这样太冷了。”他不自觉地扭动身体,依旧讪笑,这股笑意,并不是由内心深处而发直达脸上的,只是面部肌肉机械地往两边的抽动。 对他的无动于衷和一切都无所谓,我没有再强求。这样的孩子急不得,先随他。观察几日后,我有了点眉目。为了证实我心中的答案,我找他来聊天:“穿凉鞋是不是比较方便?”他点点头。“穿布鞋很麻烦吧?还得洗袜子。”“是啊!”他终于说真话了!我接过话茬:“特别是早上起来的时候,套上凉鞋就可以走了,多方便,是不是?”他一脸被人猜中的坏笑。我一直觉得他的笑跟常人不同,似乎带着点成年人中混混的痞,带着点冷,带着点狡狯,带着点防备,又好像带着点害羞,五味杂陈,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他特有的奇怪的笑意在脸上。这样的笑真不应该出现在这样年龄的孩子的脸上,这真是应了那句俗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早当家”还包含了成人世界的世故和早熟。
“你在村里都是一个人过吗?”“嗯。”“有人来看你吗?”他不答了,眼神忽闪着飘向了远处……
他在村里的生活状态,在以后与他的交流和慢慢地熟悉中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当姑妈将他养到七八岁后,他回到亡父当年的破屋里,一人过活,吃住自理,鲜有人问。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是到周围庄稼地半明目张胆半遮掩地偷拿些红薯玉米之类,又或是到谁家鱼塘钓几条鱼下锅,每到揭不开锅的时候,他总能想办法找到些吃的。他过早体会村人对他的生存的漠视和冷眼旁观,这使他的生存能力变得极强,形成了他的早熟,并且善于察言观色,会耍小计谋,会有保护色。
应该补述一下我第一次体会到他的懒。这是在一个大冷天,他嫌麻烦,就仍穿他的胶凉鞋。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习惯了”。读书、学习则更懒!来学校几日,他课堂上嘴巴不读、不答;练习不写亦不会。似乎在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岿然不动!你讲,或者不讲,我就在这里,置若罔闻!你说,或者不说,我就在这里,不喜,不悲!在课堂里端坐着,还真是难为他。他有一种对个人荣辱的无关痛痒感,这或许是因为从小没人让他明白什么是羞耻和荣誉。作业不交是常态,基本算术不会,斗大字不识。一句话:懒得动。但他对此没有任何耻辱感和不自在。学习上如此懒,生活上可想而知。他除了懒得穿鞋,还有各种懒,比如懒得漱口,懒得洗澡,懒得洗衣服,故其经常不换衣服。
我想起了我的榜样——覃妈妈。我想象着唐福开就是我的亲弟弟。于是对他是格外用心用情和严格。
“你每天都要穿袜子、穿布鞋,保护自己的脚,不要着凉了,我每天都要检查的。”听到要检查,他极不情愿地应了一声:“哦!”
以后的日子他是穿鞋了,但是又冒出了新的问题:他的袜子和鞋子长时间不洗,教室里总是飘散着一股腐臭气味。
教室里的空气污染如何解决?我牙一咬,连续十多天在晚睡前硬逼他脱掉鞋袜,伸脚到水龙头旁,先把外面那层令人作呕的气味冲洗掉一些,再用香皂一通涂抹,冲水,再打来一盆热水让他把脚往里泡。脱下的鞋袜,需屏着呼吸拎到水龙头下,先冲刷一轮,消消味,洗衣粉浸泡十几分钟,才轮到搓、揉、刷。我的嗅觉必须经受得住恶臭的严酷考验。待到完成了这不小的“工程”,我才又把我专门买给他的防皲裂蚌壳油涂抹到他那双泡好、抹干的脚上。
通常,孤儿孩子在农村生活成长,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无人管教或寄人篱下,因贫困而生的自卑感会让他们逐渐变得心理狭隘、孤僻、自我,形成种种恶习。记得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曾说:“我们能否让更多的孩子考得优异的成绩,这关乎学校和老师的尊严——现在社会就看这个。但是,能否把考不了优异成绩的学生培养好,则关乎我们每一個教育者的良知。”是的,我得想办法让这些“后面的孩子”也能够得到关注,让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尽可能好的发展,并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前途。唐福开这类“后面的孩子”,怎样让他今后的生活更好,今后发展更顺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该从哪方面入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还是从能改变的地方入手,从点滴小事入手,去尝试,去努力,让他平安顺利地度过他的小学阶段吧。
我只想让他尽快尽早融入集体之中,过正常的生活,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这是我对唐福开的“底线”。我常跟班上的同学说:“唐福开是我们班里的一员,他有点滴进步,我们都要给予他鼓励。”每天,只要他学习成绩提高了一点点,只要洗了澡或换了干净衣服,班上的同学在我的提前沟通示意下,都会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一滴水要想不干涸,就要融入大海中。我想除了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和帮助之外,还需要全班同学对他的集体之爱。这是一个被爱包围着的集体和家园。最开心的是,每次我能看到他的笑容——这腼腆的笑容,有惊喜,又或者有些许感动……
冰心先生有一句诗,叫作“爱在左,同情在右”,对孩子要有爱心和同情心,那许许多多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苦难和不幸造就了他现在这个样子。一棵小树长歪了,硬扳直难度大,须挖开底部,重新种上。这是个艰难的过程、缓慢的过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责任来改变。
七、不是尾声
几经周折,颇费周章,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拐弯抹角打听,我终于知道了唐福开的手机号。
手机那头传来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声音。是他吗?没错,是他!
这是2018年10月28日,上午九时。我激动,他显然有点忐忑。通话一个多小时,互问互答,大多是我问他答。从他那不是很连贯的逻辑性也差强人意的表述中,我还是获取了我意欲得到的信息。
我基本掌握了他从明天学校小学毕业后的读书、生活情况和现状。
唐福开打从小学毕业离开明天学校,回到了家乡,得到亲戚周济,好歹上了镇上的初中,但根基不牢,又愚钝懒学,跟不上趟,未毕业便辍了学。不得已,他小小年纪就闯荡社会:先在饭店当洗碗工;再到汽车维修店干洗车工。依然是慵懒贪玩,他秉性难改。白天既不好好干活,更甚者几乎每晚必到网吧玩游戏,而且常常是通宵达旦,既玩坏了身体亦耗尽了钱财。
屡教不改,久而久之,老板就没了好脸色,他遭到了辞退。唐福开年纪尚小,又一无所长,在2012年末,他十七岁那年,再次回到钦州那个穷困山村。村里年轻人皆外出打工挣钱,就只剩下老弱病残。福开自然寂寞,在村里待不了几个月,再次往南宁寻找活路。这次又得一个好心肠的堂兄帮忙,安排他到自己经营的桥梁工程干些轻松杂活,每月却给他开出五千多元的优厚薪水。这既是关照更是关爱了。 倘若他日子就这么过,跟着善良的亲戚好好干,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但他似乎总不安分,总有意无意弄出些事情来。
一回,在南宁市的一个景点。天色已黑,两伙人——每伙七八个——互相打打斗斗,闹着玩耍,不久“打闹”变成真的:其中一伙的一人鼻子挨了一重拳,鼻梁断裂,鲜血淌了一地。大家作鸟兽散。唐福开是出拳一方的一员。他的反应有点迟缓,逃逸得有点慢,就被对方伤者的家人逮了个正着——于是乎一切罪名就全都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结果自然是不妙:进了派出所,关押十天,还要罚款赔偿医疗费……好在他“笨”中有“精”,他一口咬定自己没出拳(这个不假);自己是无依无靠的孤儿(这个亦不假);自己没经济来源一贫如洗(这个更不假)……
不得已,又被关押了五天,十五天后放了人。
以上,算是唐福開离开明天学校后的“人生路线图”了。这,也是他在电话中对我所坦诚叙述的艰难谋生轨迹。
我想起来我曾经向他当年同宿舍的舍友(当然也是孤儿)打听到的有关他的一二片断:他至今二十三岁了,仍未婚,孑然一身的他如今漂泊到了深圳,也不知道打些什么工?日子过得怎么样?住在哪个旮旯?他的舍友还说:有一次在南宁他与唐福开邂逅,喝了许多啤酒,酩酊大醉后,唐福开拉了他和几个朋友K歌。唐福开反反复复一唱再唱的是《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他唱得声嘶力竭撕心裂肺血脉偾张,一伙人放开喉咙一直唱到天明。
就这样电话互动,匆匆间一个多小时过去。偶尔我会听到他的话语夹杂着哽咽和低泣——但他总强制性地压抑着。我知道这或许是他的良心在拷问自己,是心灵的自我在矛盾中的争斗。或许,他二十多年来就总是这样习惯性地自己与自己抗争,撕扯着他脆弱无助的心灵。命运似乎从来没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他感到自己既是孤儿,又是社会和命运的弃儿。
手机有点发烫了,他接着还告诉我:以后也许不会再通电话了。至于原因他没说。
他那头没了声音。良久,唐福开说了一句:“老师,再见……”声音很轻,但清晰,语气坚定。
“喂喂!喂——喂!喂喂喂!……”我对着手机,使劲呼喊。我想留住他的声音!但他不言语。突然,他关了机,他同时关上了一扇“门”。
我失望吗?当然!
但,此时我凝视手机——仿佛他的声音和人都在这里面——我还是“挤”出来了几许安慰,因为,我记起了他的舍友、亦是我的另一个学生说过的话,他说:“唐福开亲口跟我咬牙道‘我不管现在和将来混成什么样,有几样我是绝对不沾的,那就是:黄、赌、毒、黑……’”
这,或就是唐福开的“底线”了。
这,对我和我们老师而言,或许还是可以聊以自慰的吧?
我浮想联翩。如果我还能有机会对唐福开说话,我最想说的是:孩子,不要抱怨读书苦,须知那是你通向世界的路。
记得罗素说过:“人生应该像条河,开头河身狭窄,夹在两岸之间,河水奔腾咆哮,流过巨石,飞向悬崖。后来河面逐渐展宽,两岸离得越来越远,河水也流得较为平缓,最后流向大海,与海水浑然一体……”
唉,教育唐福开和唐福开们,我们老师和整个社会,都任重而道远啊!
我很赞同这样的一句话:人是可以转变的。
但我也这样认为:人是不容易转变的。
当然,变是完全可能的,只要他(她)下决心,有勇气,有“壮士断腕”般的坚毅。
这正是我深切体会到必须 “慢教育”的原因。
哲人说过: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那么几步,每一步都必须走好。
对唐福开,我唯愿他往后的人生路途上,能够自立、自强、自爱,好自为之,行稳踏实,步步都走正走好!
责任编辑 韦 露
→ 黄淑娴 广西南宁人。南宁市明天学校副校长。爱好文学创作,曾多次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
——台湾作家张文亮的《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
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匆匆二十载矣!我教了多少学生,早已记不清。唯独一个人——一个孤儿学生,我却一直记得,并且深印脑中。之所以记得他,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而恰恰是他的不怎么优秀,总之,他是个曾经让我特别头疼的熊孩子。
他始终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结,一个挥之不去的悬念,一个如影随形的念想。他留给我的记忆有难堪,有真实,有难题,有我初为人师的彷徨,有成功与失败相互交织的矛盾,有对未来的思考,有对明天的期待……
算起来與他分别有十载了,他应该有二十三岁了。
他现在可好?健康吗?快乐吗?婚否?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我和他纠结不清的故事,应当推回到十四年前——从2004年说起……
一、插班生
我毕业后就分到南宁市明天学校工作,这是一所收养孤儿融入社区地段普通孩子共同教育成长的公办学校,学校前身是安吉镇中心校,自从1999年招收第一批孤儿到校后,就更名为“南宁市明天学校”。
2004年10月的一天,伴随着刺耳的“嗒——嗒——”声,办公室门口出现两个人影。“这是你们班的插班生。”校长领着一个黑瘦的男孩交到了我手里,“以后他就交给你了!”从那天起我知道他的名字——唐福开。
接过他的入学信息表:九岁,父母双亡,未曾入过学。而我是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也就是说,他比正常念书的孩子大两三岁。
我让他写他的名字——这是让我尽快熟悉他,他也尽快熟悉我的方式之一。他磨蹭半天老大不情愿地接过铅笔,紧紧攥住。是的,是“攥”:不是三指而是五指合拢,牢牢捉住笔杆,就像农民握紧了锄头把。
他额上冒汗,十分费劲而用力地终于“锄”出了“唐福开”三字,张牙舞爪歪歪扭扭,酷似条条蚯蚓在纸上蜿蜒爬行。
打开语文课本,找到比较简单的第二篇《口耳目》,指着文中的字念:“口耳目、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让他跟着我念。他努力想听清我的发音,张开嘴最终发了几个含糊不清的音。只能说他发的音接近原字,因为他的普通话很“臭青”(南方方言,生涩之意)。
我又问他:“5加3等于多少?”他留给我一脸的疑惑,接着张开左、右手掌,嘴里出声数手指,良久,答:“等于8……”
我复询:“3加5呢?”
他复伸出双掌,又数:“等于8……”
很显然,他的基础知识接近于零。
我打量他:五官还算端正,矮小瘦弱,皮肤黝黑,脸色蜡黄,营养明显不良。
而最要命的是,他脏,很脏!衣裳汗渍与泥迹混成了斑斑驳驳的地图般的板块。头发乱糟糟似鸟巢。在我这个不足十平米坐着四个老师的语文办公室里,他逗留才十多分钟,空气中已弥漫着异常浓烈的令人呼吸不畅的腐臭气息。
我领他到孤儿男生203宿舍——学校里的孤儿孩子全部都是住校的。他趿着双不是拖鞋的凉鞋,拖着脚走,鞋底摩擦着地面随着脚步前移,没穿好的鞋后帮反弹到脚后跟,发出长长的“嗒——嗒——”声。原来刚才听到的奇怪声是他的。
这里四张架床,上下架。一舍八人。我让一个原先住下架的男生搬到上架,下架让给了他——这是对他的关照了。他一声也没感谢那男生,还瞅那男生伸舌讪笑了一下,眼神是幸灾乐祸的。生活老师为他迅速铺了全新的席子、枕头、床单,挂了蚊帐。他一屁股弹坐到枕头上,高兴地上下蹦跶了几下。他站起来时,枕巾上留下了一个半圆形的黄褐色潮湿的印痕。
替他领来了新校服和洗漱用具,“把脸洗一洗。”他一言不发,双眼茫然,拧过头,死活不肯!
上午,快放学了,我领他到教室,安排他坐到第一排第二号座位。我在黑板上写上他的姓名,还有一行字:“欢迎新同学!”
全班大声读出了他的名字,并给他热烈的掌声。开学已有两个多月,他迟来一个月,算是新同学了。他不怯场不认生,无畏惧也无喜悦,大大咧咧地看同学,大大咧咧地坐到了座位上。
我立即发现,坐在他左、右和后排的同学,全都不自觉地、下意识地、毫不掩饰地捂住了鼻子。显然不是嫌弃他这个人,而是嫌弃他身上的异味。
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这所特殊的学校——南宁市明天学校,坐落于南宁市北边的安吉片区。说是孤儿学校,却是孤儿学生与周边社区地段正常学生混搭的,比例大概是1∶9。这样,利于让失去双亲的孤儿尽快尽早融入集体,健康快乐成长。现在我们这所不足千人的小学有一百多名孤儿学生。而我这个班,连同唐福开,共分配到五个孤儿。先他而来的四名孤儿皆听话、努力,唯独他是这么个“德性”……
二、洗澡
很快,校长覃锋告诉了我唐福开的特殊经历。
我们这所南宁市明天学校,只招收南宁市七区五县的小学适龄孤儿。唐福开却是钦州市钦北区一个偏僻穷困村庄的小孩。唐福开的父亲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钱,是村里的困难户,五十多岁了都讨不到老婆,是个老光棍。经村里人帮忙介绍了一个邻近村子的同样四十几岁头脑有点不清楚的女人,上门和他搭伴一起过日子,并未登记结婚。同居一年多,生下唐福开,父亲老来得子,有了个传宗接代的香火,自是欢喜。母亲有点智弱身体也弱,干不了什么活,家里的劳动和重担只能靠唐福开的父亲一人。
一天,父亲上山砍柴,把几块大木头扛回家。下山之时,因为雨天路滑摔了一跤。这一摔是致命的:沉重的木头无情地砸中了前额,伤势过重,当场就一命归西。家里的顶梁柱倾倒了,本就风雨飘摇的小家更是顷刻间崩塌了!母亲无法照顾自己,更无法照顾唐福开。丢下才一岁多的唐福开离家出走,从此消失得没了踪影。眼看着幼小的生命还没成长就要枯萎,唐福开的大姑——亦即父亲的姐姐于心不忍,把福开接到家中抚养。姑妈家里有两个男孩两个女孩,再加上唐福开一张嘴,真可谓雪上加霜难上加难!此时正逢姑妈家的小孩读初中和高中,正是最需要用钱的节骨眼上。善良的姑妈靠着粥水米浆和亲戚乡邻的偶尔接济,硬是把唐福开拉扯到七八岁。农村里的孩子大多属于放养散养。姑妈忙于生计,忙于农田事务,只能解决福开的温饱生存问题,念书就无力顾及了。也是天无绝人之路,福开的一个干房地产的远房堂叔对明天学校有过大贡献——曾慷慨一掷将近百万元,派了工程队,为明天学校盖起了一幢四层学生宿舍楼。堂叔同情他,将他举荐、破例办到了明天学校入读。 而唐福开,从没上过一天学,显而易见,身上还有很多坏习惯。
我清醒地意识到,教育和改变这个“野孩子”的重担,已经不可推卸地、历史性地落到了我的肩上。我唯有腾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治疗、抚平这个特殊孩子心中的创伤。
深夜,我辗转反侧,无眠,思索良策。窗外,天空如墨;远处,灯光在树丛和楼宇间忽明忽灭。夜很黑,他空洞无神的眼睛在我心中逐渐清晰,好像有隐约的光流泻而出,那样笃定,那样鲜明。
就从最简单的洗澡做起吧。
这天,我同覃妈(生活老师覃爱芬)二人合力“逮”住了唐福开:“今天一定要洗澡!”将他一把推进了孤儿管理处办公室的卫生间。
我俩在卫生间门外办公室紧盯着,耐心等候。
十多分钟后,他出来了,换了我们为他准备的那套干净衣服。我以为大功告成,正暗自高兴,可瞟了他一眼,怎么不对呀!临入卫生间前我看到他脖子、耳朵黑垢丛生,洗罢出来怎么一点改变都没有?!凭着几年和孩子们相处的经验,此事肯定有猫腻!我趁其不备快速地摸其头和脸,全是干的,根本没有丝毫被水湿过的痕迹。从衣领开口处朝里望去,那层几乎与皮肤融为一体的黑泥还是顽固地黏在皮肤褶皱里。而他原先固有的冲天臭气,当然就毫不减弱地扑面而来!
我问他:“刚才在里面都在干什么?”
他笑而不答。
“难道刚才你都是在里面愣站着吗?”
他报之以沉默!
不行,我们再次撵他进去。趁我们不注意,他偷搬了张小凳进卫生间,关起门来。听到里面似无任何动静,我推开一丝门缝往里瞧,他居然和衣面壁枯坐,闭目养神,像个潜心修行的出家人。
虽然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看他那样,心情还是沉到海底,说好的耐心一下丢到爪哇国,脾气如脱缰的野马没能控制住,一股火气呼地冲上脑门!撸起袖子,刚想对他训斥,覃妈拉住了我,摇头道:“没有用的,省点力气吧!”也对,发脾气除了自己内伤,对他一点影响也没有。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放弃?坚持?这两个字眼从我脑中无数次闪过。“教育是反复的,这是常态,也是正常现象,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覃妈嘴边常挂的一句话。我干脆打开卫生间,敞开大门说亮话:“洗澡很简单的,也不花什么时间,抬起手,打开水龙头,搓上肥皂,再拿水冲掉就可以了!”但他丝毫不为所动,仿佛压根儿没听见,仍然继续重复着刚才的一幕……
我强忍火气,道:“现在我和覃妈教你怎么洗,下次你自己来。”他转了身子,一副不想动的样子。没辙了,我和覃妈亲自上阵,动手帮他洗!须知道我还是个从未谈过恋爱二十出头的姑娘家,现在剥开一个大男孩的衣服,多少还是有点儿难为情的,但我想着医生对病人是无男女之分的,我对他也是同理,得治一治他的“懒癌”。我现在对他来说就是一个长辈,像母亲一样的角色……总之,现在顾不得多想了!我俩一个定住他,一人拿花洒,从头淋到脚,干燥的地面迅速形成几股污水汇流进排污口,水流过了一两分钟才恢复了透明本色。接下来才是“庞大工程”的开始,其难度简直不亚于一辆十年车龄的二手车翻新。香皂打泡,老泥软化,找来软毛刷,搓、刷、刨、刮,十八般武艺用尽!唐福开呆站着,脸露微笑,一副很享受的样子。一个小时过去了,他焕然一新,我们腰酸背痛,手软皮皱。
随后几个月,在我如唐僧念咒语般的反复唠叨下,他的懒洗澡怕洗澡毛病,有了些许改善。但他才洗得几天,却又故态复萌。
我深吸了一口气,把他叫到办公室,说:“老师跟你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非常懒,在家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是妈妈帮做完。有一次,妈妈要出一趟远门,担心儿子在家没人照看,没东西吃,临行前做了一个很大的烙饼套到儿子的脖子上,想着这个烙饼这么大,应该可以顶得几天了,就放心出门去了。等办完事回家一看,儿子还是饿死了。原来儿子在老妈出远门后,就一直睡在床上,懒得起床,肚子饿了直接咬挂在脖子上的饼吃,挂在脖子前的饼吃完了,竟懒得动动手把脖子后面的饼转到嘴前,所以最后就饿死了……”
唐福开嘻嘻一笑:“还有这么懒的人啊!”
“有啊!我们班就有一个。”
“谁啊?”
“你啊!只不过你跟他有区别:他是饿死,你是臭死!”
唐福开咧嘴讪笑,竟没有一点不好意思!
“你想臭死吗?”
他摇头。我又说:“那好,以后你就自己洗,洗一次,奖励一朵小红花,凑够十朵奖励一个大苹果。”
一听有吃的,他的眼睛一亮,满口答应下来。
吃是他的软肋,用“吃”这招果然對他管用。为了心中的那个大苹果,随后的时间,唐福开空前的积极,每天放学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洗的速度也极快,洗了还要跑来向我汇报。我看着他耳朵后那黑色的污垢依旧,还是笑着奖励他一朵红花。他用粗糙的手接过,摩挲着,渴望着,期盼这朵红花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大苹果。虽然洗得不尽如人意,但每天毕竟都洗,这是一个跨越性的大进步。
在唐福开收集到八朵大红花的时候,我提前把许诺的那个大苹果亮到他眼前。他满脸错愕和喜悦,迫不及待接过苹果,塞到裤子口袋。口袋太小了,鼓起来一个大包,他想想又拿出来捧在手里。我想逗他,问:“你的红花呢?拿来跟我换苹果吧!”他真的走上楼把红花拿下来,有点局促不安。我说:“数吧!”他摊在手里数了一遍:是八朵。他抬头望向我,全部放我手里,生怕我反悔。我忍住笑,说:“知道为什么八朵红花也提前给你苹果吗?因为你能自觉洗澡了,而且一次比一次洗得好!”他松了一口气,嘴角微微上扬,内心是喜悦的,对我的评价“一次比一次洗得好”受之无愧。而真实的情况是:他每次都洗不干净。看来我的良苦用心他是体会不到了!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朴素的话:“教育是农业。”“农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种庄稼,无非就是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该播种就播种,该施肥就施肥,该除草就除草。道理谁都懂。我挥了挥手:“回去吧!”他一溜烟跑了,看来是等不及要吃了,为什么要提前给他,就担心他等得不耐烦了,失去信心放弃了。 之后的洗澡,我尽量抽出时间盯着,一点也不敢马虎,直到他离开学校后的好多年,同事有时聊天谈起这事:“当时你怎么那么有毅力天天盯着一个孩子洗澡的事?”我笑笑,用了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别的招了。”
三、“惯偷”
唐福开还善偷,他对钱的捕捉总是很敏锐,嗅觉特灵。
一回,陆续有几位同学跟我汇报,自己书包里的几元零用钱不翼而飞了。虽说仅是几元,但对每个孩子来说可是笔“大钱”了。而丢钱大多是在上体育课教室里没人的时候。多番问话,深入调查,有同学揭发看见唐福开上体育课时中途回过教室,在失窃同学的座位上逗留过……目标范围在逐渐缩小。我将唐福开叫来问话,他却将头扭过一边,一口咬定:“没有拿!”其实我心中有数。在问话的同时,悄悄指派同学翻寻宿舍、橱柜、书包和一切可以找的地方,不料竟一无所获。想不到他的“反侦察能力”还挺强!那么,他还能有什么地方藏这笔钱呢?再有就是,为了不让人发现这笔钱,学校什么地方最隐蔽呢?我看向窗外,窗外羊蹄甲树风舞叶动,沙沙作响。我突然灵光乍现:学校后花园里,灌木丛生,植被茂密,那里该是全校最隐秘的所在了。会不会藏在那儿呢?我立即派了几个得力的同学,梳篦般将每个树脚每片花丛每块砖头翻了个底朝天。果然发现了几处藏钱的地方——原来他把十几元分成了几份,分别藏匿于几个花丛和石头之下。
我压了压怒气,将他叫来办公室,直直看着他:“能把事情告诉我了吗!”他还是那惯有的痞笑,还是那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情,眼睛毫无畏怯地直视我,仍然一口咬定他没拿同学的钱。我把钱摊开在桌面上,眼神示意他:事实摆在这里,只想听你怎么说。他笑笑,扭头,丢给我一个侧脸。我察觉到他的一丝丝不好意思。
“下次能不做这种事吗?”
“能!”他敷衍着。
我知道撒谎是他的家常便饭,小偷小摸已成了他的习惯和嗜好。我做好了十分耕耘也未必会有一分收获的准备。对待这样的孩子需要震动他的心灵,而且是慢慢地长期而持续地,因为他们比普通孩子有更多的劣根性。对他的要求,我一再降低,拿出更大的耐心和包容心,允许他反复犯错反复修正。
“你拿这钱想买什么?”
“买东西吃!”
“那好,下次你想吃什么告诉我,我给你钱,或帮你买,但是你必须完成我交给你的任务,比如说洗澡、漱口、完成作业之类的。”
四、覃妈妈
覃妈妈,本名覃爱芬,是明天学校生活老师三元老之一。她爱心博大,对孤儿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和一切大事小事都得操心。
唐福开这孩子,没父母,而且好像也没监护人——我没见过放假有人来领他回村。明天学校招收来的孤儿放假期间是要送回家和监护人爷爷、奶奶或是叔伯一起生活的。还要帮监护人做点家务农活,假期结束后再送回学校。而唐福开姑妈忙于农事,没空来学校带他回家。他眼睁睁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被接走了,心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他练就了坚硬的外壳——对一切都无所谓!
覃爱芬老师从来将每个孤儿学生视同己出,这天,想都没多想就把福开接回家同吃同住。唐福开在覃妈妈家生活可谓如鱼得水,有滋有味。覃老师是孤儿孩子们共同的“妈妈”,是个极富同情心和极有耐心的人。对唐福开这种类型的孤儿孩子,她都是从不厌倦地引导。对孤儿孩子的各种问题,不急不躁苦口婆心,有一颗宽大的包容心。她对唐福开吃穿住行,精心照料,还几次亲自帮他洗澡洗衣。谁知这小子有一天看到覃妈妈卧室抽屉里有数张百元钞票,鬼迷心窍的他偷偷抽走了两张,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覃妈妈家庭其实并不富裕,爱人是个司机,长期不在家。家里平时就母女俩过活。这钱是打算给女儿的生活费,有数的,当然也是记得的。覃妈妈拿钱给女儿时就发觉少了,以为是女儿拿了,女儿却说并未动过。这几日就唐福开来过家里,当然很值得怀疑。覃妈妈婉转地询问他,他坦言“拿”来花了,而且现在已花得没剩下几个钱了。覃妈妈菩萨心肠,教育了几句也便作罢。我非常惊异于他的行为,难道此前花在他身上的心血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都没起什么作用?!
我找他来问:“覃妈对你好吗?”
“好!”
“覃妈爱不爱你?”
“爱!”
“那你为什么要拿她的钱?”
“我那天看见了,就忍不住了……”
“剩下的钱,可以还给覃妈吗?”
“可以。”
“下次再有这种情况控制不住时可以跟我说,我可以帮你。你可以的!”
他的眼神是飘忽的,闪烁着不确定的光。我想用更多的方式来激励他重拾信心,让他相信自己有药可救、自己还是有希望的。
我理所当然地上门向覃妈妈深深致歉,坦承自己对唐福开教育的失败,诉说心中的烦闷: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如何坚持?是放弃,还是咬牙坚持?
覃妈妈早料到我有如此心境,倒反过来宽慰我,说:失去双亲的孤儿最缺的是爱,最需要的也是爱。唯有施以对亲生儿女般的真爱,平视他们拥抱他们温暖他们,给他们同一片蓝天,才能驱散他们心里的阴霾,滋润他们干枯的心灵……
现实世界没有哆啦A梦,也没有任意门,想要改变,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对抗挫折的能力。
唐福开这样的孩子是穷怕了,也就是俗话说的“人穷志短”。多年形成的积习劣行一时半会难改,要给他时间。不能急,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你会很累但又很开心充實,因为你每天看不到的量在长久积累下产生质的变化。
覃妈妈说的话,贴心而接地气。我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诚如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
覃妈妈又将我领到明天学校孤儿管理处,从一个书柜里取出来一本《南宁市明天学校孤儿学生性格分析》。我知道这是几位生活老师几年来培育孩子的心血结晶。
翻开。细阅。我怀着绝对虔诚和崇敬的心情。 我在《孤儿的特殊性》这章中,看到了下列几个关键短语:
孤儿有自卑心理;
孤儿有孤独心理;
孤儿有逆反心理;
孤儿有报复心理;
孤儿有消极心理;
孤儿有沮丧心理;
孤儿有厌恶心理;
孤儿有排斥心理;
…………
总之他们就是与正常家庭的孩子性格大异。
覃妈妈始终微笑着,告诉我:孤儿属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属于“困难儿童”和“问题儿童”范畴。
不消说,覃爱芬老师是在现身说法地给我上课,上孤儿心理教育课。
我知道我往后该如何面对唐福开和唐福开们了。
五、打虫药事件
真正震动我内心的是那次前所未有的“打虫药变零食事件”。
那次是全校性的常规体检。体检过后,卫生院的护士发给每个孩子一包两颗打虫药,需要班主任帮发。怕有数错的,每个班都有几包备用药。这是白色的外壳包了一层糖衣的西药片。本来应该睡觉前吃的,有几个同学按捺不住提前吃了。唐福开就是那几个提前吃的同学之一。据说味道不错,甜甜的,还带有一股诱人的清香。这天,正好我有事叫唐福开到办公室谈话。谈话间,我中途上了趟卫生间。回来,发现桌上有一包发剩的打虫药不见了。这可真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一看就知道是谁干的,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嘛。问他,他照例嬉皮笑脸直视我,不认,拖长了声调:“没——有——!”
我瞥一眼塑料垃圾桶:但见一个已经撕开口的塑料包装袋——分明就是包打虫药的!
我冲着他笑说:“那是老鼠趁我不在的这两分钟爬进来偷吃啊!” 他嘿嘿直笑,我也朝着他不停笑,笑着笑着,感觉有一股热泪往上涌,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苦涩难以抗拒地直窜脑际。我朝他挥挥手,示意他可以离开了。他拖着他惯有的脚步,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办公室。
我难过至极!不仅因为这孩子的“偷”和不承认。
这天我没去吃午饭。我的整个心被他的“馋”震动。有难过,有痛楚,有哀伤,百感交集。他明知我会发现,他还是拿了;他明知那只是药,他还是拿了;那药只是有点甜,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糖,他还是拿了。是什么驱使着他,让他不顾一切地一定要吃了那份打虫药?我整个中午独自愣坐在办公室里,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空气中似弥漫着打虫药那特别的味道,眼前仍闪现着唐福开那张脸庞。我从办公室的垃圾桶捡回那个包装袋,凝视包装袋,这包装袋甜蜜的背后藏着多少这个孩子和类似遭遇孩子的凄楚和酸涩?!试想,这孩子吃打虫药要吃双份,难道他仅仅是馋吗?可以想象,类似唐福开的孩子在农村的家里,是何等的艰难、孤独、无助和饥饿!这是我没办法想象的画面……我的心似灌了铅,越发沉重起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瘦小的无依无助的身影在破旧的茅屋下,在瑟瑟的冷风中蜷缩着。
我班上还有个孤儿覃志寿,亦瘦、小、黑,而且还有说尿就尿的“漏尿症”。这孩子特能吃,一年中秋节,爱心人士捐赠月饼甚多,可以随心所欲放开来吃。覃志寿竟一口气不停歇连吃八个!是夜痛苦地在床上翻来覆去打滚呻吟。覃妈妈摸其肚,圆滚滚、胀鼓鼓、硬邦邦,似一只坚硬的铁桶。送医:暴饮暴食引起的严重伤食症……
正是: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像唐福開这些孤儿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悲惨遭遇。这些特殊孩子来到学校,绝大多数人常规的想法是孤儿有书读,一日有三餐吃就行,给予心灵上的抚慰和帮助鼓励甚少。或者我们还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孤儿应不应该、能不能有零食吃,有零钱花,有漂亮衣服穿?班里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充足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条件,一个孤儿如果穿着漂亮衣服,有少许零花钱,就会被人拿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这眼光有成年人才懂的含义。我想起都安中学的莫振高校长曾经对一个刚领了助学金的孩子说:“孩子,去吧!拿着这钱去食堂打上一个鸡腿,不要害怕别人的目光和流言。”不管是贫困生应不应该吃鸡腿还是孤儿生能不能有零食吃的问题,是孩子总会有这些共同的需求。他们本应被世界温柔对待,他们只是想和同龄人一样。
我想起大禹治水——疏浚,而不是堵塞。
我每月发一点零用钱给他,让他手上有一点钱,可以随意支配。课后还发给他一些糖、饼、水果。
这以后,他的偷明显少了。有了零食和零花钱,他很高兴。但学习仍不太行,人不很聪明,努力亦不够……
六、润物细无声
至此,我应当对唐福开做一个追根溯源的回顾和剖析。
唐福开有“三无感”:对腹中饱胀饥饿无感;对四季气温变化无感;对个人荣辱毁誉无感。他对食物有一种强烈的热爱,永远都是一副吃不饱的馋相。刚来学校那会,在学校食堂吃饭,他三两下风卷残云般把碗里的饭菜消灭掉,然后再打一碗回来躲在一旁慢慢享用,生怕别人分了去。吃完啦,总把眼睛紧盯着邻桌的老师或同学的嘴,眼神直勾勾地,看得那位老师受不了了,大多会把碗里的那块肉夹到他的碗里。看来饥饿在他以前的生活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需要靠不停地大吃来摆脱这个如噩梦般的饥饿感。而在衣服搭配上,他经常是冬天穿夏天衣服,夏天穿冬天衣服;又或者上面冬天下面夏天。冬天的标配是上面一件棉服,下面一条原本是长裤但随着年龄和身高的增长而缩短盖不到脚踝的只能算中裤的薄裤子,配上一双夏天的胶凉鞋。而鞋里的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因为冬天寒风的长期磨砺,夏季石子泥路的多年折磨,他的脚跟、脚面皴裂斑斑,裂缝中渗着血,像饱经沧桑的老人。须知,我们都穿羽绒服、大衣、皮鞋,围围巾,戴手套、帽子呢!……我很心疼又很好奇,问他:“你不觉得冷吗?你没有另外的裤子了吗?”他咧开嘴讪笑,没答。我又问:“布鞋也没有吗?”他答:“没有。”“昨天生活老师不是发给你衣服和鞋子了,还有毛巾、牙刷之类的生活用品,我都看到了。你先回宿舍去换鞋子吧,这样太冷了。”他不自觉地扭动身体,依旧讪笑,这股笑意,并不是由内心深处而发直达脸上的,只是面部肌肉机械地往两边的抽动。 对他的无动于衷和一切都无所谓,我没有再强求。这样的孩子急不得,先随他。观察几日后,我有了点眉目。为了证实我心中的答案,我找他来聊天:“穿凉鞋是不是比较方便?”他点点头。“穿布鞋很麻烦吧?还得洗袜子。”“是啊!”他终于说真话了!我接过话茬:“特别是早上起来的时候,套上凉鞋就可以走了,多方便,是不是?”他一脸被人猜中的坏笑。我一直觉得他的笑跟常人不同,似乎带着点成年人中混混的痞,带着点冷,带着点狡狯,带着点防备,又好像带着点害羞,五味杂陈,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他特有的奇怪的笑意在脸上。这样的笑真不应该出现在这样年龄的孩子的脸上,这真是应了那句俗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早当家”还包含了成人世界的世故和早熟。
“你在村里都是一个人过吗?”“嗯。”“有人来看你吗?”他不答了,眼神忽闪着飘向了远处……
他在村里的生活状态,在以后与他的交流和慢慢地熟悉中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当姑妈将他养到七八岁后,他回到亡父当年的破屋里,一人过活,吃住自理,鲜有人问。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是到周围庄稼地半明目张胆半遮掩地偷拿些红薯玉米之类,又或是到谁家鱼塘钓几条鱼下锅,每到揭不开锅的时候,他总能想办法找到些吃的。他过早体会村人对他的生存的漠视和冷眼旁观,这使他的生存能力变得极强,形成了他的早熟,并且善于察言观色,会耍小计谋,会有保护色。
应该补述一下我第一次体会到他的懒。这是在一个大冷天,他嫌麻烦,就仍穿他的胶凉鞋。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习惯了”。读书、学习则更懒!来学校几日,他课堂上嘴巴不读、不答;练习不写亦不会。似乎在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岿然不动!你讲,或者不讲,我就在这里,置若罔闻!你说,或者不说,我就在这里,不喜,不悲!在课堂里端坐着,还真是难为他。他有一种对个人荣辱的无关痛痒感,这或许是因为从小没人让他明白什么是羞耻和荣誉。作业不交是常态,基本算术不会,斗大字不识。一句话:懒得动。但他对此没有任何耻辱感和不自在。学习上如此懒,生活上可想而知。他除了懒得穿鞋,还有各种懒,比如懒得漱口,懒得洗澡,懒得洗衣服,故其经常不换衣服。
我想起了我的榜样——覃妈妈。我想象着唐福开就是我的亲弟弟。于是对他是格外用心用情和严格。
“你每天都要穿袜子、穿布鞋,保护自己的脚,不要着凉了,我每天都要检查的。”听到要检查,他极不情愿地应了一声:“哦!”
以后的日子他是穿鞋了,但是又冒出了新的问题:他的袜子和鞋子长时间不洗,教室里总是飘散着一股腐臭气味。
教室里的空气污染如何解决?我牙一咬,连续十多天在晚睡前硬逼他脱掉鞋袜,伸脚到水龙头旁,先把外面那层令人作呕的气味冲洗掉一些,再用香皂一通涂抹,冲水,再打来一盆热水让他把脚往里泡。脱下的鞋袜,需屏着呼吸拎到水龙头下,先冲刷一轮,消消味,洗衣粉浸泡十几分钟,才轮到搓、揉、刷。我的嗅觉必须经受得住恶臭的严酷考验。待到完成了这不小的“工程”,我才又把我专门买给他的防皲裂蚌壳油涂抹到他那双泡好、抹干的脚上。
通常,孤儿孩子在农村生活成长,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无人管教或寄人篱下,因贫困而生的自卑感会让他们逐渐变得心理狭隘、孤僻、自我,形成种种恶习。记得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曾说:“我们能否让更多的孩子考得优异的成绩,这关乎学校和老师的尊严——现在社会就看这个。但是,能否把考不了优异成绩的学生培养好,则关乎我们每一個教育者的良知。”是的,我得想办法让这些“后面的孩子”也能够得到关注,让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尽可能好的发展,并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前途。唐福开这类“后面的孩子”,怎样让他今后的生活更好,今后发展更顺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该从哪方面入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还是从能改变的地方入手,从点滴小事入手,去尝试,去努力,让他平安顺利地度过他的小学阶段吧。
我只想让他尽快尽早融入集体之中,过正常的生活,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这是我对唐福开的“底线”。我常跟班上的同学说:“唐福开是我们班里的一员,他有点滴进步,我们都要给予他鼓励。”每天,只要他学习成绩提高了一点点,只要洗了澡或换了干净衣服,班上的同学在我的提前沟通示意下,都会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一滴水要想不干涸,就要融入大海中。我想除了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和帮助之外,还需要全班同学对他的集体之爱。这是一个被爱包围着的集体和家园。最开心的是,每次我能看到他的笑容——这腼腆的笑容,有惊喜,又或者有些许感动……
冰心先生有一句诗,叫作“爱在左,同情在右”,对孩子要有爱心和同情心,那许许多多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苦难和不幸造就了他现在这个样子。一棵小树长歪了,硬扳直难度大,须挖开底部,重新种上。这是个艰难的过程、缓慢的过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责任来改变。
七、不是尾声
几经周折,颇费周章,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拐弯抹角打听,我终于知道了唐福开的手机号。
手机那头传来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声音。是他吗?没错,是他!
这是2018年10月28日,上午九时。我激动,他显然有点忐忑。通话一个多小时,互问互答,大多是我问他答。从他那不是很连贯的逻辑性也差强人意的表述中,我还是获取了我意欲得到的信息。
我基本掌握了他从明天学校小学毕业后的读书、生活情况和现状。
唐福开打从小学毕业离开明天学校,回到了家乡,得到亲戚周济,好歹上了镇上的初中,但根基不牢,又愚钝懒学,跟不上趟,未毕业便辍了学。不得已,他小小年纪就闯荡社会:先在饭店当洗碗工;再到汽车维修店干洗车工。依然是慵懒贪玩,他秉性难改。白天既不好好干活,更甚者几乎每晚必到网吧玩游戏,而且常常是通宵达旦,既玩坏了身体亦耗尽了钱财。
屡教不改,久而久之,老板就没了好脸色,他遭到了辞退。唐福开年纪尚小,又一无所长,在2012年末,他十七岁那年,再次回到钦州那个穷困山村。村里年轻人皆外出打工挣钱,就只剩下老弱病残。福开自然寂寞,在村里待不了几个月,再次往南宁寻找活路。这次又得一个好心肠的堂兄帮忙,安排他到自己经营的桥梁工程干些轻松杂活,每月却给他开出五千多元的优厚薪水。这既是关照更是关爱了。 倘若他日子就这么过,跟着善良的亲戚好好干,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但他似乎总不安分,总有意无意弄出些事情来。
一回,在南宁市的一个景点。天色已黑,两伙人——每伙七八个——互相打打斗斗,闹着玩耍,不久“打闹”变成真的:其中一伙的一人鼻子挨了一重拳,鼻梁断裂,鲜血淌了一地。大家作鸟兽散。唐福开是出拳一方的一员。他的反应有点迟缓,逃逸得有点慢,就被对方伤者的家人逮了个正着——于是乎一切罪名就全都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结果自然是不妙:进了派出所,关押十天,还要罚款赔偿医疗费……好在他“笨”中有“精”,他一口咬定自己没出拳(这个不假);自己是无依无靠的孤儿(这个亦不假);自己没经济来源一贫如洗(这个更不假)……
不得已,又被关押了五天,十五天后放了人。
以上,算是唐福開离开明天学校后的“人生路线图”了。这,也是他在电话中对我所坦诚叙述的艰难谋生轨迹。
我想起来我曾经向他当年同宿舍的舍友(当然也是孤儿)打听到的有关他的一二片断:他至今二十三岁了,仍未婚,孑然一身的他如今漂泊到了深圳,也不知道打些什么工?日子过得怎么样?住在哪个旮旯?他的舍友还说:有一次在南宁他与唐福开邂逅,喝了许多啤酒,酩酊大醉后,唐福开拉了他和几个朋友K歌。唐福开反反复复一唱再唱的是《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他唱得声嘶力竭撕心裂肺血脉偾张,一伙人放开喉咙一直唱到天明。
就这样电话互动,匆匆间一个多小时过去。偶尔我会听到他的话语夹杂着哽咽和低泣——但他总强制性地压抑着。我知道这或许是他的良心在拷问自己,是心灵的自我在矛盾中的争斗。或许,他二十多年来就总是这样习惯性地自己与自己抗争,撕扯着他脆弱无助的心灵。命运似乎从来没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他感到自己既是孤儿,又是社会和命运的弃儿。
手机有点发烫了,他接着还告诉我:以后也许不会再通电话了。至于原因他没说。
他那头没了声音。良久,唐福开说了一句:“老师,再见……”声音很轻,但清晰,语气坚定。
“喂喂!喂——喂!喂喂喂!……”我对着手机,使劲呼喊。我想留住他的声音!但他不言语。突然,他关了机,他同时关上了一扇“门”。
我失望吗?当然!
但,此时我凝视手机——仿佛他的声音和人都在这里面——我还是“挤”出来了几许安慰,因为,我记起了他的舍友、亦是我的另一个学生说过的话,他说:“唐福开亲口跟我咬牙道‘我不管现在和将来混成什么样,有几样我是绝对不沾的,那就是:黄、赌、毒、黑……’”
这,或就是唐福开的“底线”了。
这,对我和我们老师而言,或许还是可以聊以自慰的吧?
我浮想联翩。如果我还能有机会对唐福开说话,我最想说的是:孩子,不要抱怨读书苦,须知那是你通向世界的路。
记得罗素说过:“人生应该像条河,开头河身狭窄,夹在两岸之间,河水奔腾咆哮,流过巨石,飞向悬崖。后来河面逐渐展宽,两岸离得越来越远,河水也流得较为平缓,最后流向大海,与海水浑然一体……”
唉,教育唐福开和唐福开们,我们老师和整个社会,都任重而道远啊!
我很赞同这样的一句话:人是可以转变的。
但我也这样认为:人是不容易转变的。
当然,变是完全可能的,只要他(她)下决心,有勇气,有“壮士断腕”般的坚毅。
这正是我深切体会到必须 “慢教育”的原因。
哲人说过: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那么几步,每一步都必须走好。
对唐福开,我唯愿他往后的人生路途上,能够自立、自强、自爱,好自为之,行稳踏实,步步都走正走好!
责任编辑 韦 露
→ 黄淑娴 广西南宁人。南宁市明天学校副校长。爱好文学创作,曾多次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