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阳离子型淀粉复合聚合氯化铝(PAC)制得的混凝剂对铜绿微囊藻进行处理,并进行多因素影响下的比较分析.Zeta电位、扫描电镜等结果表明,相比传统PAC,复合混凝剂所带正电荷量升高,它对藻细胞的电中和作用是对蓝藻重要的去除机理,而PAC水解产物和改性淀粉的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也有重要作用.在所选范围内,复合混凝剂在弱酸性(pH=5.5)和中性条件下(pH=7.5)的去除效果较好,最佳去除率能超过80%.不同pH下复合混凝剂对蓝藻的去除存在最佳投加量,投加量过高时它对蓝藻的去除率发生下降.当达到最佳去除率
【机 构】
:
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南京,211167;三峡北控南京水务有限公司,南京,210000;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225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阳离子型淀粉复合聚合氯化铝(PAC)制得的混凝剂对铜绿微囊藻进行处理,并进行多因素影响下的比较分析.Zeta电位、扫描电镜等结果表明,相比传统PAC,复合混凝剂所带正电荷量升高,它对藻细胞的电中和作用是对蓝藻重要的去除机理,而PAC水解产物和改性淀粉的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也有重要作用.在所选范围内,复合混凝剂在弱酸性(pH=5.5)和中性条件下(pH=7.5)的去除效果较好,最佳去除率能超过80%.不同pH下复合混凝剂对蓝藻的去除存在最佳投加量,投加量过高时它对蓝藻的去除率发生下降.当达到最佳去除率时,延滞期蓝藻所需复合混凝剂投加量最低,稳定生长期蓝藻需要的投加量最高,蓝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胞外物质是导致该结果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蓝藻的胞外多糖(EPS)会增加混凝剂的消耗量,但一定量EPS也有助于混凝剂的作用效果.随着初始藻密度提高(1×105-5×106 cells·mL-1),复合混凝剂对蓝藻的处理效果逐渐发生下降.由于搅拌是为了使混凝剂与藻细胞充分混匀并形成尺寸较大且结构稳定的絮体,因此快搅拌速率不宜过高或过低,快搅拌速率在300 r·min-1时蓝藻的去除效果更好;慢搅拌速率为40 r·min-1且搅拌时间为20 min时蓝藻去除率最高.
其他文献
基于火焰光谱诊断平台,利用由高分辨率CCD相机成像系统和光纤光谱仪组成的光谱成像系统对甲烷反扩散火焰的光谱辐射特性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同氧燃当量比和CO2稀释水平下CH4/O2同轴射流反扩散火焰的OH*、CH*二维辐射分布并进行了Abel反卷积处理.结果表明:随氧燃当量比的增加,OH*火焰逐渐中空,火焰锋面被拉伸,轴向高度和火焰面积均先增大后减小.CH*火焰核心反应区位置和形状随当量比增加变化不明显.随CO2稀释剂体积分数的增加,OH*火焰被拉伸,并由完全包络状过渡为对称包络状,火焰面积逐渐减小.CH*火焰
化工过程设计裕量一般是通过设计经验或经济优化给出的,设计经验无法保证经济性能的优化,而经济优化需要求解大规模非线性优化问题,计算复杂,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设计结果有时与设计经验违背.本文用非方相对增益阵和非方相对能量增益阵描述化工过程设计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灵敏度关系,将自变量划分为操作变量和设计变量,将因变量划分为经济指标和约束变量.相对增益具有无量纲化和归一化的优点,因此可根据经济指标和约束变量的相对增益对操作变量和设计变量划分优先级,针对过程不确定性的大小按照优先级依次调整各个操作变量和设计变量,找到
利用下行床连续热解实验装置,采用催化剂原位填充方式考察了三种孔道结构,不同酸量的酸性催化剂HZSM-5、Al-MCM-41、USY和一种碱性催化剂铝酸钙(Ca-Al)及酸碱催化剂的不同组合方式对挥发分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Al-MCM-41因具有适宜酸性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介孔结构,降低了焦油中重质组分含量,增加了轻质组分含量,在降低积炭和减少焦油损失方面优于酸性较强的HZSM-5和USY催化剂.Ca-Al促进烃类物质脱氢产生富氢小分子,抑制了大分子物质的缩聚,显著降低了积炭产率.结合酸碱催化剂对
使用在线分析仪于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城区对大气中的苯系物(BTEX)进行连续监测.监测期间BTEX平均体积分数为(5.05±5.23)×10-9,其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及邻二甲苯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51±1.70)×10-9、(2.22±2.05)×10-9、(0.38±0.46)×10-9、(0.53±0.56)×10-9和(0.41±0.46)×10-9.BTEX浓度低于早前研究,季节变化也有所差异.BTEX日变化特征为白天浓度低于夜晚,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浓度最低值分别出现
2019年5-6月采集了环渤海20个渔港的沉积物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成光检测器串联方法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检测,分析了其分布和组成特征,采用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模型法(PMF)对PAHs进行定量源解析,采用效应区间中低值法和中值商法评估其生态风险.10种PAHs的检出率达到100%,表明PAHs在沉积物中广泛存在.16种PAHs总含量为1092.87-4196.88 μg·kg-1,平均值为2642.05 μg·kg-1.相比国内外其它海域,环渤海渔港PAHs含量处于中高水平,含量由高到
抗生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被降解或残留在环境介质和环境生物体内.在土壤中形成不可提取态残留(NERs)是抗生素重要的环境归趋,然而有关土壤中抗生素NERs形成机理和环境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NERs的形成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抗生素的环境危害,但当土壤环境条件改变时NERs仍有重新释放的潜在风险.本文在综述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来源、浓度和风险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中抗生素的归趋,讨论了NERs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并指出了环境中抗生素的归趋尤其是NERs的研
为了解开放扬尘源重金属成分谱特征,对孝感市孝南区道路扬尘、土壤扬尘、城市降尘、建筑扬尘和堆场扬尘进行调查取样,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析扬尘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法对扬尘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扬尘中Mn、Cr、Zn、Cu、Co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16.4、127.6、574.3、42.9、17.9、69.0 mg·kg-1,均高于湖北省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扬尘中Zn污染程度最高,其次为Pb,M
抗生素类污染物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因其对人类健康有着潜在危害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快速、灵敏、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法以便对其及时管理和防治.生物检测技术在实现对抗生素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低成本、快速的检测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主要包括微生物检测法、免疫分析法和生物传感器法等.本文基于免疫抗体和核酸适配体两种生物识别元件的检测原理和特点,对近年来采用这两种识别方式建立起的生物检测方法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目前检测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抗生素
硫化物沉淀法是最常用的处理含砷废水的方法之一,但该方法会产生大量的无定形硫化砷渣,砷渣中的砷元素在微生物和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容易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引起二次污染.因此本文选取硫化砷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含砷废水的处理思路,将硫化砷在氧化性条件下转化成化学性质和结构稳定的臭葱石,同时回收单质硫,单质硫的回收率为90%左右,最终实现无定形硫化砷的稳定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实验条件是水热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20℃和10h,最佳pH值为3,最佳的Fe/As摩尔比为1.2∶1;在上述实验条件下,硫化砷能够一步直
为了解重庆汞矿区耕地土壤-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在研究区采集水稻45件、玉米32件、红薯18件及其种植土壤样品90件,分析测定As、Cd、Cr、Cu、Hg、 Ni、Pb、Zn等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和食用农作物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研究区水稻田、玉米地和红薯地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重庆市土壤背景值,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Cd、Hg、As超出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水稻田土壤超标率分别为88.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