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TG、HDL-C、LDL-D以及TC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缺血事件发生率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缺血事件发生率2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常规基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13-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逐渐转变,致使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较为常见的严重类型之一,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1]。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并控制患者的血脂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在44~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3.64)岁。将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本次所选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颁布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均经CT扫描以及病理学等进行确诊。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合并严重内科基础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风湿性、感染性以及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排除严重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排除近期使用过其他抗氧化或降脂药物的患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肌梗死常规的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断剂等溶栓或抗凝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每日晚间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一次20mg,1个疗程4周,持续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严禁服用其他降脂的药物[2]。
1.4观察指标:治疗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总胆固醇(TC)等指标,同时,观察并记录治疗后患者有无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缺血事件。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进行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采用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对照:研究组TG、HDL-C、LDL-D以及TC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情况对照:两组患者经治疗,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心源性休克,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8.82%;对照组患者2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致使血栓的形成,使得血管闭塞,进而引发心肌局部缺血或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的转变,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时间与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呈正相关,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在治疗的最佳时机给予患者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新型他汀类药物,将其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有效阻断或抑制肝脏内总肝固醇的合成[3],同时,还能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降低血脂,进而改善血管细胞功能,缓解氧化的应激反应,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康复,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次研究表明,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的研究组,治疗后TG、HDL-C、LDL-D以及TC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缺血事件发生率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缺血事件发生率2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常规基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梦灵.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22(10):163.
[2]高文旭,马丽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127-128.
[3]秦月清.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6):60-61.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13-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逐渐转变,致使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较为常见的严重类型之一,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1]。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并控制患者的血脂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在44~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3.64)岁。将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本次所选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颁布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均经CT扫描以及病理学等进行确诊。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合并严重内科基础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风湿性、感染性以及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排除严重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排除近期使用过其他抗氧化或降脂药物的患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肌梗死常规的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断剂等溶栓或抗凝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每日晚间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一次20mg,1个疗程4周,持续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严禁服用其他降脂的药物[2]。
1.4观察指标:治疗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总胆固醇(TC)等指标,同时,观察并记录治疗后患者有无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缺血事件。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进行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采用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对照:研究组TG、HDL-C、LDL-D以及TC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情况对照:两组患者经治疗,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心源性休克,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8.82%;对照组患者2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致使血栓的形成,使得血管闭塞,进而引发心肌局部缺血或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的转变,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时间与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呈正相关,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在治疗的最佳时机给予患者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新型他汀类药物,将其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有效阻断或抑制肝脏内总肝固醇的合成[3],同时,还能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降低血脂,进而改善血管细胞功能,缓解氧化的应激反应,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康复,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次研究表明,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的研究组,治疗后TG、HDL-C、LDL-D以及TC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缺血事件发生率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缺血事件发生率2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常规基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梦灵.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22(10):163.
[2]高文旭,马丽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127-128.
[3]秦月清.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