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我国科学家记述了采自广西贺州市贺江水系一个洞穴的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的一个新种,并命名为黄田金线鲃。
金线鲃属鱼类是我国特有类群,只分布于云南东部、贵州中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珠江西江水系,包括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漓江、柳江等,少量分布于长江上游支流,呈稀散点状分布,常局限于狭小生境内,与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的溶洞及地下伏流相联系,极易隔离,进而分化,所以种内变异非常强烈。
这个类群的第一个物种是1904年法国学者根据产于我国昆明滇池的金线鲃命名的,所以也叫滇池金线鲃。较早发现的还有1936年命名的抚仙金线鲃,俗名波罗鱼,分布于云南抚仙湖等地;1977年命名的阳宗金线鲃,分布于阳宗海等地。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该属仅记载了这3个种(也有人认为是同一种的3个亚种)。不过,从那以后,该属的新种便不断被发现,目前依据形态学特征已发表的新种超过50种(虽然其中一些物种是否成立尚有争议),除了上述的黄田金线鲃外,近年来命名的还有麻花金线鲃、曲靖金线鲃、罗平金线鲃、瓦状角金线鲃、乌蒙山金线鲃、圭山金线鲃、官渡金线鲃、黄龙金线鲃、何氏金线鲃、阿庐金线鲃、易门金线鲃、宽角金线鲃、鹰喙角金线鲃等等。金线鲃也成为我国鲤科鱼类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一个类群。
金线鲃具有典型的适应洞穴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第四纪鱼类对环境适应和石灰岩岩溶地貌发育历史的好材料,因此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目前所知该属的所有物种都具洞穴生活的习性,一部分营典型洞穴生活,体征有很多适应洞穴环境的特点;另一部分营非典型洞穴生活,无明显特化的性状,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完全脱离洞穴。
受到洞穴生活的影响,金线鲃属鱼类产生了很多适应性特征,各个物种对洞穴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从而使该属具有高度的形态多样性,这些特化特征包括体型、眼、嗅觉器官、侧线系统、附肢、体鳞和体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因终年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它们大多退化为盲鱼,分为全盲、半盲、眼显著变小等多种类型。
科学家认为,金线鲃的演化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晚期开始的青藏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阶段)有密切关系。在云贵高原东部的岩溶地区,当时具有非典型洞穴生活习性的金线鲃祖先已具一定分布规模。青藏运动造成的地壳抬升,使得分布于广西东北部地区的一群原始金线鲃被分隔开来;之后由于环境变化和岩溶作用,分布于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交界处的一支金线鲃类,被封闭在不同的洞穴中,生态上完成了与其他类群的隔离,逐渐形成了现在完全营洞穴生活的种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种入侵、围湖造田、水体污染、生境丧失、过度捕捞等原因,原有沿湖的鱼洞大都被围堵,生境的破坏已经致使金线鲃种群资源衰竭。因此,对金线鲃物种多样性及其种质资源的保护问题具有急迫性。在我国1988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仅有滇池金线鲃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在,专家正在呼吁将金线鲃属作为整体列入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责任编辑】庞 云
金线鲃属鱼类是我国特有类群,只分布于云南东部、贵州中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珠江西江水系,包括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漓江、柳江等,少量分布于长江上游支流,呈稀散点状分布,常局限于狭小生境内,与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的溶洞及地下伏流相联系,极易隔离,进而分化,所以种内变异非常强烈。
这个类群的第一个物种是1904年法国学者根据产于我国昆明滇池的金线鲃命名的,所以也叫滇池金线鲃。较早发现的还有1936年命名的抚仙金线鲃,俗名波罗鱼,分布于云南抚仙湖等地;1977年命名的阳宗金线鲃,分布于阳宗海等地。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该属仅记载了这3个种(也有人认为是同一种的3个亚种)。不过,从那以后,该属的新种便不断被发现,目前依据形态学特征已发表的新种超过50种(虽然其中一些物种是否成立尚有争议),除了上述的黄田金线鲃外,近年来命名的还有麻花金线鲃、曲靖金线鲃、罗平金线鲃、瓦状角金线鲃、乌蒙山金线鲃、圭山金线鲃、官渡金线鲃、黄龙金线鲃、何氏金线鲃、阿庐金线鲃、易门金线鲃、宽角金线鲃、鹰喙角金线鲃等等。金线鲃也成为我国鲤科鱼类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一个类群。
金线鲃具有典型的适应洞穴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第四纪鱼类对环境适应和石灰岩岩溶地貌发育历史的好材料,因此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目前所知该属的所有物种都具洞穴生活的习性,一部分营典型洞穴生活,体征有很多适应洞穴环境的特点;另一部分营非典型洞穴生活,无明显特化的性状,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完全脱离洞穴。
受到洞穴生活的影响,金线鲃属鱼类产生了很多适应性特征,各个物种对洞穴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从而使该属具有高度的形态多样性,这些特化特征包括体型、眼、嗅觉器官、侧线系统、附肢、体鳞和体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因终年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它们大多退化为盲鱼,分为全盲、半盲、眼显著变小等多种类型。
科学家认为,金线鲃的演化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晚期开始的青藏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阶段)有密切关系。在云贵高原东部的岩溶地区,当时具有非典型洞穴生活习性的金线鲃祖先已具一定分布规模。青藏运动造成的地壳抬升,使得分布于广西东北部地区的一群原始金线鲃被分隔开来;之后由于环境变化和岩溶作用,分布于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交界处的一支金线鲃类,被封闭在不同的洞穴中,生态上完成了与其他类群的隔离,逐渐形成了现在完全营洞穴生活的种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种入侵、围湖造田、水体污染、生境丧失、过度捕捞等原因,原有沿湖的鱼洞大都被围堵,生境的破坏已经致使金线鲃种群资源衰竭。因此,对金线鲃物种多样性及其种质资源的保护问题具有急迫性。在我国1988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仅有滇池金线鲃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在,专家正在呼吁将金线鲃属作为整体列入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责任编辑】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