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第三小学,新疆 和田 845150)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但拼音教学却是小学汉语教学中优劣差异最明显,学困生情况最突出的一块教学内容。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比例的中、高年级的学生不认识声韵母,区分四声要从第一声开始顺着往后数,根本不会拼音,每每遇到看拼音写词的题目只能空白或者干脆瞎蒙,但这些学生在其他內容、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并没有太大的困难。造成拼音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有先天素质的不同,还因为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缺乏分层教学的意识,使得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只能掉队。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学生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正常发展。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实践开始尝试利用分层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即: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按照最优化教育理论,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力求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同样,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也是汉语拼音教学中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调查学情,目标分层
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是以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重点考虑排除后进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等生的高层次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走进课堂之前有着先前的经验。调查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充分了解他们各自的水平及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分层。原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做到直呼音节”,于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求所有的学生能直呼每一个音节,且必须“迅速准确”,一些学生根本无法做到,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新课程标准则降低了要求,提出“能够准确拼读音节。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制定分层目标:直呼音节(优等生);准确拼读(中等生);而对于学困生,应当放宽要求,拼读速度可以慢一些,允许他们出错,允许他们自行纠正,少量音节还不能准确拼读,也不要责怪,要帮助他们改正。
二、体验成功,教学分层
教学中,着眼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是促使他们学好拼音的最有效途径。会认一个字母,就给他贴一张笑脸;会读一个音节,就送他一阵掌声,这都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好办法。
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多考虑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多训练,多给他们鼓励,使他们逐步悟出拼音学习的规律,提高拼音学习的兴趣。如在“ao、ou、iu”一课的拓展活动中,出示几组音节(cǎo——chǎo、sōu——shōu、niú——liú)让学生比一比,读一读,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困生拼读简单的音节,使他们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中品尝成功之乐,学习之乐。
三、承认差异,作业分层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例如,让优等生教学困生拼读几个指定的三拼音节,让他们学会“三拼”的方法,对于优等生来说,把同学教会了才算完成作业,而对于学困生来说,会读这几个音节就算完成作业了。再如,要求优等生运用已掌握的拼音知识去阅读课外拼音读物,让他们在阅读中巩固拼音,大量识字;而对于学困生,只要求他们能主动把学过的字母、音节、儿歌读给家长听,就要给予表扬。实施作业分层,改变了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爱学愿学,都能学有所得。
“培养全面发展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有最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了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正视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让教师将每个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掌握好汉语拼音,为进一步学习汉语奠定坚实的基础。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但拼音教学却是小学汉语教学中优劣差异最明显,学困生情况最突出的一块教学内容。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比例的中、高年级的学生不认识声韵母,区分四声要从第一声开始顺着往后数,根本不会拼音,每每遇到看拼音写词的题目只能空白或者干脆瞎蒙,但这些学生在其他內容、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并没有太大的困难。造成拼音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有先天素质的不同,还因为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缺乏分层教学的意识,使得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只能掉队。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学生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正常发展。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实践开始尝试利用分层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即: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按照最优化教育理论,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力求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同样,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也是汉语拼音教学中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调查学情,目标分层
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是以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重点考虑排除后进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等生的高层次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走进课堂之前有着先前的经验。调查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充分了解他们各自的水平及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分层。原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做到直呼音节”,于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求所有的学生能直呼每一个音节,且必须“迅速准确”,一些学生根本无法做到,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新课程标准则降低了要求,提出“能够准确拼读音节。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制定分层目标:直呼音节(优等生);准确拼读(中等生);而对于学困生,应当放宽要求,拼读速度可以慢一些,允许他们出错,允许他们自行纠正,少量音节还不能准确拼读,也不要责怪,要帮助他们改正。
二、体验成功,教学分层
教学中,着眼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是促使他们学好拼音的最有效途径。会认一个字母,就给他贴一张笑脸;会读一个音节,就送他一阵掌声,这都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好办法。
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多考虑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多训练,多给他们鼓励,使他们逐步悟出拼音学习的规律,提高拼音学习的兴趣。如在“ao、ou、iu”一课的拓展活动中,出示几组音节(cǎo——chǎo、sōu——shōu、niú——liú)让学生比一比,读一读,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困生拼读简单的音节,使他们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中品尝成功之乐,学习之乐。
三、承认差异,作业分层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例如,让优等生教学困生拼读几个指定的三拼音节,让他们学会“三拼”的方法,对于优等生来说,把同学教会了才算完成作业,而对于学困生来说,会读这几个音节就算完成作业了。再如,要求优等生运用已掌握的拼音知识去阅读课外拼音读物,让他们在阅读中巩固拼音,大量识字;而对于学困生,只要求他们能主动把学过的字母、音节、儿歌读给家长听,就要给予表扬。实施作业分层,改变了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爱学愿学,都能学有所得。
“培养全面发展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有最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了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正视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让教师将每个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掌握好汉语拼音,为进一步学习汉语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