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设性新闻理念和实践范式的兴起,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公众情绪疏导、社会共识凝聚和认同建构、公众情绪治理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参照与可能性.重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迫性打破了生活日常,常常会生发群体焦虑和心理恐慌等公众情绪困境,继而可能诱发非理性舆论扩散,增加社会动荡风险.本文立足建设性新闻视域,从媒体角色功能转变的宏观层面、媒体与公众对话沟通平台构建的中观层面、媒体正面议题建构与生产的微观层面进行情绪治理实践,可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公众情绪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性新闻理念和实践范式的兴起,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公众情绪疏导、社会共识凝聚和认同建构、公众情绪治理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参照与可能性.重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迫性打破了生活日常,常常会生发群体焦虑和心理恐慌等公众情绪困境,继而可能诱发非理性舆论扩散,增加社会动荡风险.本文立足建设性新闻视域,从媒体角色功能转变的宏观层面、媒体与公众对话沟通平台构建的中观层面、媒体正面议题建构与生产的微观层面进行情绪治理实践,可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公众情绪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其他文献
智能推荐算法技术在高效解决短视频供需匹配问题方面展现出强大力量,成为短视频2.0时代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智能推荐算法技术不可避免地参与短视频媒介环境的建构,呈现对短视频媒介环境垄断的三重面向,即内容生产的垄断、价值标准的垄断以及用户需求的垄断,并在符号环境、感知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对此,只有联合多方力量针对算法技术展开有效规制,建立健全基于人、基于政策、基于平台以及基于技术的多维治理体系,才能将其缺陷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成熟催生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以UGC内容为主体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大量交互设计,在智能算法推荐体系的支撑下,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短视频平台的成熟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信息茧房、信息低劣与信息成瘾等社会问题.本文从短视频行业发展的必然性出发,对平台的成长动因以及模式机制进行阐述,对短视频智能算法推荐的特性进行全方位分析,同时深入阐述智能算法推荐体系下短视频行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从新旧媒体融合的角度对解决
日本、朝鲜半岛(以下称“朝-韩”)、越南等地,历史上受中国影响而使用汉字,在汉字的传播过程中,传承和变异是主流,创新是补充.一般认为,日本、朝-韩特有的国字是仿照汉字结构而创造的汉字,且此前不为汉语字书、汉语文献所收载.然而,由于字书收字或有遗漏,汉语文献又很难穷尽,现有的日本国字中包含了大量非“和制汉字”(何华珍,2004:7);朝-韩国字数量虽然不多,但仍有个别来源存疑.兹以日本国字“(怡)”、朝-韩国字“(喖)”以及“(衣)”为例,讨论其来源及其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传承、变异和创新.
新闻聚合平台的兴起为用户的信息消费提供了新的数字场域,在内容、形式、语态和主体等方面造就了数字新闻业的新形貌.本文认为新闻聚合平台是依靠媒介技术架构起来的数字信息中介,侧重为用户提供情境式的消费体验,并被赋予了开展公共讨论、凝聚社会共识的外部期待.从公共性的视角来看,目前新闻聚合平台面临新闻荒漠化、把关权力越轨和闭环发展等问题,在未来发展中应从“破圈”“确权”“生态化”三个层面着力,重现新闻聚合平台的“公地价值”,助力网络内容生态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着专业定位模糊,跨学科培养内适性困难,培养目标失焦、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等困境.网络与新媒体一流专业建设具备充足的理论动能,体现为从“分科而治”到“学科互鉴”、从“科教分离”到“科教互融”、从“技道分驰”到“技道互补”的发展态势.网络与新媒体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学科交叉,突破传统学科范式;需要科教一体,全面推动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情技糅合,实施具有人文情怀的数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