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平台的出现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财政体制和地方政府融资机制的产物。它是地方政府日益增长的对建设资金的需求与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的现实矛盾、地方政府丰富的融资信用资源和相对封闭狭窄的融资渠道之间的矛盾的现实情况下产生发展的。本文从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1995年预算法施行这样的政策大背景下写起,重点探讨了国家政策的变迁对融资平台的兴起、发展到目前面临着转型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融资平台 资产重组
公私合营 改制
地方融资平台的概念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或者其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出资设立的从事政府指定或者委托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类项目的投资,由其具体负责项目的投融资、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范畴一般包括为进行城市开发、旧城改造筹措资金而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开发公司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这些公司虽然称谓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依靠政府信用。主要包括:
(1)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现有的国有机关事业单位存量资产的经营管理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包括出租、修缮养护、拆迁改造、资产拍卖等。
(2)土地开发经营公司。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资源成为地方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高度依赖对象。这类平台公司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土地的征收、拆迁补偿、城市土地储备、土地抵押并进行“三通一平”或者“七通一平”等前期整理开发达到净地出让条件等工作。
(3)各类开发区、园区类投融资平台。主要是园区管委会通过政府将园区内土地注入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接受政府委托封闭式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资金筹措。
(4)城市投资建设公司。这类融资平台主要负责城市的桥梁、道路、水利、文体设施等基础设施或者公益性设施投资建设,这类融资平台大多隶属于地方政府建设或者交通部门。
融资平台兴起的依据及国家政策背景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财政逐步陷入了严重危机,由此在1994年开启了影响深远的分税制改革的序幕。改革之后,税源较大、容易收缴的税种大部分收归中央,税源零散、税额较小且收缴难度较大的税种大部分归地方负责。分税制改革在发挥了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遗留下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地方政府财权越来越小,而事权却日益加重,财权和事权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不均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需求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融资平台就是在此大背景下生根发芽,其背景包括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此文件自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由此揭开了分税制改革的序幕,地方财权被逐级上收,事权不断下放,刺激了融资平台的产生。随后国家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此条直接禁止了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渠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地方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平台公司为地方建设项目筹措资金,为促进城市发展,国家开发银行为此开创了以大额贷款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贷款,融资平台公司由此而生并逐渐一步步成长起来。可以说是的规定和国家的政策堵住了地方政府可能的直接融资的渠道,但却为刺激了作为地方间接融资模式的融资平台的产生和发展。
理性看待融资平台的利弊
(1)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自税制改革后,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框架内,地方融资平台的兴起成为历史的必然,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配不平衡的自然结果。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理性的认识,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融资平台的出现也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投资运营公益性或准公益性设施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大缓解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说融资平台在整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2)融资平台的弊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所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弊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融资平台过多,融资规模过大。根据各个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8000多家平台公司,其中超过7成为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根据2013年政府债务审计的结果,截止到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大约为12万亿元。
2.融资渠道单一,负债过多,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过大。很长一段时间内,融资平台的资金大部分依赖于银行的抵押贷款,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都较高,融资期限较长,给银行也带来了很大的资金负担碍于地方其他企业的经营发展。
3.平台公司资金运用管理混乱,缺乏透明性和有效的监督。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者和资金使用者并不是一致的,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平台公司徒有一具公司的外壳,而缺乏支撑企业发展的实体。
融资平台面临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当前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着转型、合并或者清算退出三张路径可供选择。在新形势下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
(1)改革管理制度,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做新型的投融资平台。当前,中央政府虽已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同时将地方债务的发行权集中于省级政府,因此新型融资平台通过改制,既有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又加强同地方政府的联系。
(2)改制成完全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回归市场主体本位。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转型成为与原自身业务相关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土地开发整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或者接受政府委托从事工业园区经营开发招商引资等业务。目前国内有很多类似的转型成功的样例。
(3)作为城市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企业的身份继续存续。原来的融资平台改制成城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后,可以由地方政府委托其全盘整体统一负责城市国有存量资产的运营管理。
作者简介:张樱馨(1992.08-)女,汉族,山東滨州,在读硕士,上海大学, 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1]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课题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阶段、矛盾特征及转型模式,CHINABOND,2014.11.
[2] 援引自证券市场周刊2015年第20期数据.
[3] 中华财会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3.12.18.
融资平台 资产重组
公私合营 改制
地方融资平台的概念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或者其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出资设立的从事政府指定或者委托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类项目的投资,由其具体负责项目的投融资、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范畴一般包括为进行城市开发、旧城改造筹措资金而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开发公司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这些公司虽然称谓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依靠政府信用。主要包括:
(1)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现有的国有机关事业单位存量资产的经营管理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包括出租、修缮养护、拆迁改造、资产拍卖等。
(2)土地开发经营公司。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资源成为地方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高度依赖对象。这类平台公司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土地的征收、拆迁补偿、城市土地储备、土地抵押并进行“三通一平”或者“七通一平”等前期整理开发达到净地出让条件等工作。
(3)各类开发区、园区类投融资平台。主要是园区管委会通过政府将园区内土地注入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接受政府委托封闭式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资金筹措。
(4)城市投资建设公司。这类融资平台主要负责城市的桥梁、道路、水利、文体设施等基础设施或者公益性设施投资建设,这类融资平台大多隶属于地方政府建设或者交通部门。
融资平台兴起的依据及国家政策背景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财政逐步陷入了严重危机,由此在1994年开启了影响深远的分税制改革的序幕。改革之后,税源较大、容易收缴的税种大部分收归中央,税源零散、税额较小且收缴难度较大的税种大部分归地方负责。分税制改革在发挥了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遗留下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地方政府财权越来越小,而事权却日益加重,财权和事权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不均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需求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融资平台就是在此大背景下生根发芽,其背景包括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此文件自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由此揭开了分税制改革的序幕,地方财权被逐级上收,事权不断下放,刺激了融资平台的产生。随后国家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此条直接禁止了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渠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地方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平台公司为地方建设项目筹措资金,为促进城市发展,国家开发银行为此开创了以大额贷款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贷款,融资平台公司由此而生并逐渐一步步成长起来。可以说是的规定和国家的政策堵住了地方政府可能的直接融资的渠道,但却为刺激了作为地方间接融资模式的融资平台的产生和发展。
理性看待融资平台的利弊
(1)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自税制改革后,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框架内,地方融资平台的兴起成为历史的必然,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配不平衡的自然结果。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理性的认识,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融资平台的出现也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投资运营公益性或准公益性设施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大缓解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说融资平台在整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2)融资平台的弊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所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弊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融资平台过多,融资规模过大。根据各个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8000多家平台公司,其中超过7成为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根据2013年政府债务审计的结果,截止到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大约为12万亿元。
2.融资渠道单一,负债过多,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过大。很长一段时间内,融资平台的资金大部分依赖于银行的抵押贷款,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都较高,融资期限较长,给银行也带来了很大的资金负担碍于地方其他企业的经营发展。
3.平台公司资金运用管理混乱,缺乏透明性和有效的监督。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者和资金使用者并不是一致的,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平台公司徒有一具公司的外壳,而缺乏支撑企业发展的实体。
融资平台面临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当前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着转型、合并或者清算退出三张路径可供选择。在新形势下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
(1)改革管理制度,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做新型的投融资平台。当前,中央政府虽已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同时将地方债务的发行权集中于省级政府,因此新型融资平台通过改制,既有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又加强同地方政府的联系。
(2)改制成完全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回归市场主体本位。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转型成为与原自身业务相关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土地开发整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或者接受政府委托从事工业园区经营开发招商引资等业务。目前国内有很多类似的转型成功的样例。
(3)作为城市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企业的身份继续存续。原来的融资平台改制成城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后,可以由地方政府委托其全盘整体统一负责城市国有存量资产的运营管理。
作者简介:张樱馨(1992.08-)女,汉族,山東滨州,在读硕士,上海大学, 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1]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课题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阶段、矛盾特征及转型模式,CHINABOND,2014.11.
[2] 援引自证券市场周刊2015年第20期数据.
[3] 中华财会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