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至此,地方课程确立了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与国家课程一样,地方课程的课程目标也是三维的,但地方课程并不等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而是把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具有地方情怀的学生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所谓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它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体现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如何在地方课程中实现文化渗透,如何使学生传承地方文化,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课堂的教学,创设出以“情感目标”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形态,在课堂上利用本土教学资源,用体验、探究等方式来实现文化渗透。
本文以《甜甜蜜蜜的扯白糖》一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这三方面谈谈如何在地方课程中实现文化渗透,使学生在心中种下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
一、教学内容的开发要与地方文化传承目标有机结合
地方课程的开发设计要以学生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回归生活世界,它可以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互相吻合,使之与学生对实践的理解相接近。以饮食文化为例,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家乡的自然环境中,而这些饮食文化就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可见,但是学生无法意识到蕴含在这些家乡物产身上的属于家乡劳动人民的文化积淀,更谈不上去传承这些文化。《甜甜蜜蜜的扯白糖》这一课的内容就是将《人·自然·社会》的“家乡物产”与绍兴安昌物产扯白糖进行结合,更加突出内容的地方性,突出学生的实践性。借由扯白糖这一具体的形象,在课堂中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教学方法的实施,挖掘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实现文化渗透。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要与地方文化传承目标有机结合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遵循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逐渐地由浅入深、由物及人,通过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才能获得深层体悟。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中,通过文化启蒙—文化活动和体验—文化顿悟—文化自觉四个步骤,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活动环境,步步深入,实现文化渗透。
(一)重视学生的感悟
文化如何渗透,只有在学生的感悟中才能渗透,知道—悟到—做到—得到,这才是人生的轨迹。知道历史,感悟善恶、真假、好坏,做人、做事的道理,接着我们再去做到,就是身体力行,最后我们才能得到。在《甜甜蜜蜜的扯白糖》一课中,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安昌扯白糖的由来,感悟绍兴人独有的师爷情怀,体会人物聪明机智、无私相助、勤劳、朴实等品质。
情景一:(教师叙述安昌扯白糖故事的由来)
师:同学们,故事中提到几个人物?(娄师爷、娄师爷的母亲、胡小三)在故事中,这些人物都有哪些表现?从人物的这些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娄师爷作为一个师爷的聪明才智,因为他没有直接给胡小三银子,而是教会他扯白糖的手艺,授人以渔。
生:我也觉得娄师爷很聪明,他没有扯白糖的秘诀,照样学会了扯白糖。
生:我从胡小三“晚上制作,白天卖糖”可以看出他的勤劳朴实。
……
感悟到了绍兴人的文化精神,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慢慢做到这些,最终把这些文化精神变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得到。
(二)重视个体的体验
心理学指出: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住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可见,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而长远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而有意义的。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扯白糖的观察体验,对挑货郎挑货卖糖的体验,对店铺经营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教学内容与活动体验融为一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交流中思考、发现,在沟通中创新、成长,从而促动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感悟和渗透。
情景二:
师:慢慢地,胡小三的后人把这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村里的人,村里人为了把扯白糖的生意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外村人品尝到这甜甜蜜蜜的扯白糖,于是,就出现了专门卖扯白糖的挑货郎。(播放视频)今天我们要穿越到过去,我们也要来当一回挑货郎,卖卖我们的扯白糖。要当好这挑货郎,可不容易,首先他得会吆喝,会叫卖。仔细听,挑货郎来喽!(播放录音)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吗?不急,我们先把它翻译成普通话。(课件出示文字)。其次,我们要学会挑担,要点:找平衡点,单肩挑,一手扶,一手拿拨浪鼓……(学生学习,纠正挑担姿势)
学生活动:挑担,吆喝……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吆喝和挑担这两方面体验了一回挑货郎,你从挑货郎的身上又感受到了什么?(辛苦、勤劳、乐观、淳朴)
师:你觉得挑担辛苦吗?一副担如果装满物品有将近40斤重,挑货郎就这样一挑就是一整天,一走就是好几个村子,暑去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是,我们从他们脸上看不到辛劳,更多的是笑容,更多的是乐观。正是有了这种乐观的精神,有了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才使得他们过上了甜甜蜜蜜的日子。
(三)重视教学的资源
《人·自然·社会》的“家乡物产”一课,教材中呈现了浙江许多的物产,有水稻、绿茶、蚕茧和柑橘,虽说教材图文并茂,但对于每一个地方的学生来说,他的认知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哪怕课前布置些课前调查,那也无法深入。所以,舍弃教材中的家乡物产,把安昌的特产扯白糖、扯白糖艺人、扯白糖视频,这些显示着浓浓的地方特色的资源纳入课堂,这些资源的巧妙利用,不仅让学生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因为自豪,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传承。 情景三:
师:(课件出示扯白糖的照片)今天老师不仅要让大家在图片中看,我还把专家请到了我们的教室,现场来演示。今天来的陈阿姨曾经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现场演示扯白糖,获得过最佳演示奖。当时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新加坡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报道过。当然这个拜师学艺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课前接受我秘密任务的同学请起立,你们等下要跟着陈阿姨学扯白糖。其余同学老师也有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1.保持安静。2.认真观察扯白糖的动作和扯白糖颜色的变化。3.评价哪位同学的动作最到位)
陈阿姨现场演示扯白糖和剪糖块。
师:感谢陈阿姨。同学们,通过刚才陈阿姨的现场制作,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资源的巧妙运用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特定的、能够让孩子体验得到的真实情景,以高度浓缩的地方文化来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这样,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地方文化的熏陶中,激起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
三、教学评价的方式要与地方文化传承目标有机结合
新课程倡导新的评价理念,比如评价目的的转变、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但对于地方课程来说,评价仍然是比较滞后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课堂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获得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渗透地方文化。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学生互评和自评。
(一)学生互评
不同于学科课程对特定问题有正确的答案,在地方课程中,一般来说,学生的观点都无所谓对和错。当然,我们期待着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小组中被他人认可,如何知道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被他人认可呢?这就需要课堂内外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通过同伴间的互相评价,互相交流,学生们能获得多数同学的想法,这样他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更为丰富。通过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得到尊重,主体得到发挥,提高学习的欲望。
(二)学生自评
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参与积极性、合作意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等的及时评价,要摒弃“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以《甜甜蜜蜜的扯白糖》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的自我评价内容:
环节一:观察扯白糖我最棒! ☆☆☆☆☆
环节二:步骤排序我最行! ☆☆☆☆☆
环节三:现场观察我最认真! ☆☆☆☆☆
环节四:挑货郎体验我最棒! ☆☆☆☆☆
环节五:开店妙招我最多! ☆☆☆☆☆
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本人,对学习的自我感受往往比别人更准确、更贴切,重视学生学习中的自我评价,会更好地促进地方课程的学习。
家乡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地方文化则是故乡的一根命脉。在地方课程中进行文化渗透的研究,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希望通过《甜甜蜜蜜的扯白糖》这一课的探索尝试,让我们的校园弥漫地方文化的芬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地方文化的魅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地方课程的学习中,了解地方文化,感受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 312000)
所谓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它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体现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如何在地方课程中实现文化渗透,如何使学生传承地方文化,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课堂的教学,创设出以“情感目标”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形态,在课堂上利用本土教学资源,用体验、探究等方式来实现文化渗透。
本文以《甜甜蜜蜜的扯白糖》一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这三方面谈谈如何在地方课程中实现文化渗透,使学生在心中种下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
一、教学内容的开发要与地方文化传承目标有机结合
地方课程的开发设计要以学生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回归生活世界,它可以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互相吻合,使之与学生对实践的理解相接近。以饮食文化为例,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家乡的自然环境中,而这些饮食文化就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可见,但是学生无法意识到蕴含在这些家乡物产身上的属于家乡劳动人民的文化积淀,更谈不上去传承这些文化。《甜甜蜜蜜的扯白糖》这一课的内容就是将《人·自然·社会》的“家乡物产”与绍兴安昌物产扯白糖进行结合,更加突出内容的地方性,突出学生的实践性。借由扯白糖这一具体的形象,在课堂中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教学方法的实施,挖掘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实现文化渗透。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要与地方文化传承目标有机结合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遵循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逐渐地由浅入深、由物及人,通过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才能获得深层体悟。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中,通过文化启蒙—文化活动和体验—文化顿悟—文化自觉四个步骤,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活动环境,步步深入,实现文化渗透。
(一)重视学生的感悟
文化如何渗透,只有在学生的感悟中才能渗透,知道—悟到—做到—得到,这才是人生的轨迹。知道历史,感悟善恶、真假、好坏,做人、做事的道理,接着我们再去做到,就是身体力行,最后我们才能得到。在《甜甜蜜蜜的扯白糖》一课中,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安昌扯白糖的由来,感悟绍兴人独有的师爷情怀,体会人物聪明机智、无私相助、勤劳、朴实等品质。
情景一:(教师叙述安昌扯白糖故事的由来)
师:同学们,故事中提到几个人物?(娄师爷、娄师爷的母亲、胡小三)在故事中,这些人物都有哪些表现?从人物的这些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娄师爷作为一个师爷的聪明才智,因为他没有直接给胡小三银子,而是教会他扯白糖的手艺,授人以渔。
生:我也觉得娄师爷很聪明,他没有扯白糖的秘诀,照样学会了扯白糖。
生:我从胡小三“晚上制作,白天卖糖”可以看出他的勤劳朴实。
……
感悟到了绍兴人的文化精神,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慢慢做到这些,最终把这些文化精神变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得到。
(二)重视个体的体验
心理学指出: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住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可见,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而长远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而有意义的。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扯白糖的观察体验,对挑货郎挑货卖糖的体验,对店铺经营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教学内容与活动体验融为一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交流中思考、发现,在沟通中创新、成长,从而促动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感悟和渗透。
情景二:
师:慢慢地,胡小三的后人把这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村里的人,村里人为了把扯白糖的生意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外村人品尝到这甜甜蜜蜜的扯白糖,于是,就出现了专门卖扯白糖的挑货郎。(播放视频)今天我们要穿越到过去,我们也要来当一回挑货郎,卖卖我们的扯白糖。要当好这挑货郎,可不容易,首先他得会吆喝,会叫卖。仔细听,挑货郎来喽!(播放录音)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吗?不急,我们先把它翻译成普通话。(课件出示文字)。其次,我们要学会挑担,要点:找平衡点,单肩挑,一手扶,一手拿拨浪鼓……(学生学习,纠正挑担姿势)
学生活动:挑担,吆喝……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吆喝和挑担这两方面体验了一回挑货郎,你从挑货郎的身上又感受到了什么?(辛苦、勤劳、乐观、淳朴)
师:你觉得挑担辛苦吗?一副担如果装满物品有将近40斤重,挑货郎就这样一挑就是一整天,一走就是好几个村子,暑去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是,我们从他们脸上看不到辛劳,更多的是笑容,更多的是乐观。正是有了这种乐观的精神,有了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才使得他们过上了甜甜蜜蜜的日子。
(三)重视教学的资源
《人·自然·社会》的“家乡物产”一课,教材中呈现了浙江许多的物产,有水稻、绿茶、蚕茧和柑橘,虽说教材图文并茂,但对于每一个地方的学生来说,他的认知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哪怕课前布置些课前调查,那也无法深入。所以,舍弃教材中的家乡物产,把安昌的特产扯白糖、扯白糖艺人、扯白糖视频,这些显示着浓浓的地方特色的资源纳入课堂,这些资源的巧妙利用,不仅让学生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因为自豪,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传承。 情景三:
师:(课件出示扯白糖的照片)今天老师不仅要让大家在图片中看,我还把专家请到了我们的教室,现场来演示。今天来的陈阿姨曾经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现场演示扯白糖,获得过最佳演示奖。当时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新加坡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报道过。当然这个拜师学艺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课前接受我秘密任务的同学请起立,你们等下要跟着陈阿姨学扯白糖。其余同学老师也有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1.保持安静。2.认真观察扯白糖的动作和扯白糖颜色的变化。3.评价哪位同学的动作最到位)
陈阿姨现场演示扯白糖和剪糖块。
师:感谢陈阿姨。同学们,通过刚才陈阿姨的现场制作,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资源的巧妙运用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特定的、能够让孩子体验得到的真实情景,以高度浓缩的地方文化来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这样,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地方文化的熏陶中,激起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
三、教学评价的方式要与地方文化传承目标有机结合
新课程倡导新的评价理念,比如评价目的的转变、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但对于地方课程来说,评价仍然是比较滞后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课堂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获得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渗透地方文化。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学生互评和自评。
(一)学生互评
不同于学科课程对特定问题有正确的答案,在地方课程中,一般来说,学生的观点都无所谓对和错。当然,我们期待着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小组中被他人认可,如何知道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被他人认可呢?这就需要课堂内外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通过同伴间的互相评价,互相交流,学生们能获得多数同学的想法,这样他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更为丰富。通过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得到尊重,主体得到发挥,提高学习的欲望。
(二)学生自评
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参与积极性、合作意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等的及时评价,要摒弃“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以《甜甜蜜蜜的扯白糖》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的自我评价内容:
环节一:观察扯白糖我最棒! ☆☆☆☆☆
环节二:步骤排序我最行! ☆☆☆☆☆
环节三:现场观察我最认真! ☆☆☆☆☆
环节四:挑货郎体验我最棒! ☆☆☆☆☆
环节五:开店妙招我最多! ☆☆☆☆☆
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本人,对学习的自我感受往往比别人更准确、更贴切,重视学生学习中的自我评价,会更好地促进地方课程的学习。
家乡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地方文化则是故乡的一根命脉。在地方课程中进行文化渗透的研究,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希望通过《甜甜蜜蜜的扯白糖》这一课的探索尝试,让我们的校园弥漫地方文化的芬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地方文化的魅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地方课程的学习中,了解地方文化,感受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