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我的眼睛?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神交汇神秘又浪漫,而心理学家们又喜欢用科学的手段将事实从浪漫中拯救出来给世人看。所以当眼神遇上心理学家,科学与浪漫,真理与常识之间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反常识的研究结论
  问大家一个基本问题: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最重要的是什么?除了要言之有理,很多人都会提到——要有一个强大的“气场”。气场足了,才会有震慑力,有了震慑力才会影响别人。也就是说,演讲者得表现得很自信才行。而“直视他人的眼睛”恰恰是社交中自信、真诚、吸引力的表现。所以当我问:“在一个演讲中,演讲者和观众的眼神交汇越多,是不是意味着观众被说服的可能性越大呢?”我想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
  但是近来发表在美国《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篇心理学研究却大声地告诉我们:“错了!”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眼神交流不仅不会提高演讲者对观众的说服力,反而会降低说服力。这明显是一个反常识的研究结论。面对反常识的“科学”,我们总归要小心一点,谁知道它是在拯救真理,还是在哗众取宠。所以,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仔细分析。
  证明假设:过多的目光接触会带来压力
  以前,研究者们有一些关于“注视”和“说服”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关注演讲者的目光放在观众身上的时间,然后在演讲结束后观众会答一个关于“演讲者说服力”程度的问卷,得出的结论多为演讲者如果和观众有更多的目光接触,他的说服力就更强。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了,观众感受到说服力和观众的态度改变可是两码事儿。比如说,一个让你很恐惧的人,直视你的同时灌输给你一个观点,你会觉得很有压力,会觉得这个人很有说服力,但是你会完全接受他的观点吗?特别是当你并不赞同那些观点的时候。德国弗赖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eiburg)的心理系助理教授Frances S. Chen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过多的目光接触会带来压力,这种压力阻止观众开放思维,在演讲中引发比较小的态度改变,特别是对一些本来就不赞同演讲观点的人来说,这种压力的效果更强。
  Chen要证明自己的假设,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怎样创设一个演讲者和观众互动的情境;如何测量观众对演讲者眼睛的注视;如何测量观众前后态度的改变。Chen等人通过两个实验,比较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Chen等人通过让人们观看演讲视频来创设互动的环境,通过编制问卷来测量观众前后态度的改变。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测量观众对演讲者眼睛的注视?心理学家使用“眼动仪”这一设备来测量眼睛对某些对象的注视时间和追随运动。
  Chen等人的第一个实验,他们在弗赖堡大学招募了20名学生(13名女生,7名男生)。实验的参与者在看视频前,要先做一份问卷,问卷测量的是他们对一些社会和政治事件的看法,这些主题和稍后看到的视频内容相关。随后,他们戴上眼动仪,开始观看视频里的人讲话。这里要说明的是,实验者在第一个实验中,没有要求大家看哪里,大家按照自己的习惯随意就好。视频看完后,大家填了两份问卷。第一份问卷和实验前的问卷是完全相同的,主要是为了测量实验前后人们的态度改变。第二份问卷测量的是实验参与者看视频后的一系列心理感受,比如对演讲者观点的接受程度的开放性等。
  研究的结论非常有意思。Chen等人发现本来就同意视频中观点的人们,看演讲者眼睛的时间越长,对演讲者观点的开放性越高。但是在本来就不同意的人中没有发现上述的结论。关于大家都关心的实验者前后态度的改变得到的结论是,越多的注视,越少的改变。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比如说原先同意视频观点的人本来看演讲者的眼睛时间比较多,并且他们看了眼睛之后,态度也没有改变。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很难去说明,眼神交流的时间到底对说服力有什么影响。
  研究者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实验一结束后,他们把研究的目光放在了原先就不同意视频观点的那些人身上。毕竟当我们谈到“说服”的时候,主要的意思是——说服那些本来就不认同你观点的人。进一步把说服的概念缩小后,Chen等人又进行了第二个实验。
  同样是找了弗赖堡大学的42名学生,基本的流程和实验一类似,但是显著的不同是,在看视频的时候实验的参与者不像实验一那么自由了。Chen等人将大家随机分成两组,要求一组在观看视频时必须盯着演讲者的眼睛,另一组则盯着演讲者的嘴巴。实验的结果发现,对于本来就不同意演讲者观点的人们来说,那些盯着眼睛的态度改变和开放程度都要显著小于盯着嘴巴的人。于是,Chen等人的假设得到验证——那些对演讲者内容怀有异议的人,如果和演讲者进行更多的对视,反而更难以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看到这个结论,我仔细地想了想,其实“说服”在这里就是个幌子。这个研究的重点在于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比如说听一个你反对的人的演讲),眼神交流会造成压力。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你喜欢和一个盛气凌人的老师眼神交流吗?如果他狠狠地瞪着你,你肯定不会将其定义为“交流”,你感受到的是一种不能言说的压迫感。但是,当你和喜欢的人相处时,你会渴望与其眼神交汇,传达爱意。所以眼神交流并非重点,和谁,处于什么环境才是重点。
  眼神对视对人的压力唤起确实是事实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几天上网络公开课的经历。我在Coursera网站上了一门哲学介绍课。我打开视频,非常激动,因为老师从来没有离我这么近过。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老走神儿。特别是看到授课老师,那又大又圆又严肃的大眼睛的时候,我好像开启了自我保护机制,在自己和老师传达的信息间铸造了一道屏障。可想而知,学习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是我又很喜欢这个课程,体会到这一点,我把视频最小化,只听声音,发现效果确实好了很多。
  回避眼神接触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在拥挤的电梯和地铁里,人们会选择闭上眼睛;比如在背诵课文或者回忆的时候,人们的眼睛会看向别处。2006年,英国心理学家Fiona G. Phelps认为“注视回避(Gaze Aversion)”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因为通过“注视回避”孩子能够集中精力思考和回答问题。当然这对于成年人来说似乎根本算不上一种能力,但是5岁左右的孩子是很难做到的。他做了两个实验来训练5岁孩子的这种能力,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接受训练的孩子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更高。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小学课堂,老师将“注视黑板或者老师”看做认真听讲的重要信号,现在想来未免不科学了。回避眼神接触,关上信息进入大脑的一扇窗,特别是将那些带有压迫感的眼神隔绝,也许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思考吧!
  为什么某些眼神交汇会给我们带来压迫感呢?先前有研究表明,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直接的眼神接触会激活脑中的杏仁核,从而引发焦虑和恐惧。动物似乎在这方面表现的更敏感一些。比如很多关于“避免让狗咬伤”的组织大都会建议,不要和狗进行“对视”。大猩猩常常将“直视”视为一种攻击信号,所以下次在公园里看到大猩猩后尽量不要与其对视。
  对于人类来说,眼神交流真的是太复杂。首先眼神回避确实能让人更加清楚地思考,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轻易被他人说服。但是“眼神交流”在人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上是非常重要的,患有“社交障碍”和“自闭症”的人会极力避免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并且,它还会随着情境和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有时候温柔如水,比如母亲对孩子的注视,有研究表明,孩子喜欢母亲的注视;有时候“秋波暗送”,比如恋人之间的对视,有研究表明恋人之间的对视会增加催产素的分泌,催产素是一种能促进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链接的激素。但是有的时候,注视会让人感受到阵阵杀气。上述的研究虽然没有达到“杀气”的级别,但是眼神对视对人的压力唤起确实是事实。
  最后,我不禁想说,看着我的眼睛,我想和你讨论:眼神交流的过程中人体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眼神交汇的瞬间,你的“灵魂”通过什么方式与他人结合在一起?为什么是眼睛而不是别的器官能泄露来自“灵魂”深处的秘密?这些是心理学研究暂时还不能告诉我们的,也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研究的。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封建王朝的莘莘学子孜孜以求“学而优则仕”。北宋名相赵普则反其道而行之,官做得越大越“优”,越重视读书学习,后人赞其“仕而优则学”。据《宋史》中的《太祖世家》、《赵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引发领导变革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产业的兴起,知识的创造、储存和使用方式正在发生了巨大的革命。知识总量急剧增大,知识流量加快,知
教师问题Q1:有个家长反映每天入园前孩子哭闹不止,不喜欢来幼儿园。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A: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还不适应,又要和朝夕相处的父母或
建筑机械研究所在1962年結合国产W1001单斗挖掘机进行了防护型液力偶合器的研究工作。在上海建筑机械厂的协作下,經过了設計、試制、試驗研究、厂級鉴定、中間試驗和部級鉴
由于目前平面制造技术不能提供所需要的性能,故微波集成电路的设计者和使用者通常都采用混合线路。意外的是,在这里最新的技术失败了,而通常用来喷涂飞机发动机零件保护层的
光明日报北京1月18日讯(记者袁祥)出版物是特殊商品,不能因为搞市场经济,就把出版物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这是中央最近对新闻出版工作所作指示中强调的。在今天召开的全国新
我厂双锥开卷机锥头(图1)长期漏油,原因是压环与活塞杆的孔隙大,易便板卷的铁渣落入空隙而拉伤活塞杆,双头活塞杆根部双侧圆周均有250~300毫米的拉伤,深度最大达0.5毫米,同时
目的:确定脑卒中后3个月内偏瘫肩痛与肩关节各方向被动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40例首次脑卒中后3个月内单侧偏瘫肩痛患者,年龄58.63±11.10岁,病程59.90±30.12天;
《汉唐行政管理》出版发行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深入研究.井被广泛地引起社会的重视是近年间出现的新气象.事实上.行政管理的产生与发展渊远流长,特别是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
心理测试是一种弥补自己缺点的好方法。有的人缺点多一些,有的人优点多一些,当你的优点多于常人,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心理测试的功用就在于此,明智的人在利用心理测试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