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事业单位的公办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责使命.新政府会计制度构建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体系,为成本核算所需的相关基础信息数据提供了保障.文章尝试按照职责使命多维度、多层次地确定高校成本核算对象、建立成本核算项目、调减部分核算费用,构建了高校成本核算体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事业单位的公办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责使命.新政府会计制度构建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体系,为成本核算所需的相关基础信息数据提供了保障.文章尝试按照职责使命多维度、多层次地确定高校成本核算对象、建立成本核算项目、调减部分核算费用,构建了高校成本核算体系.
其他文献
科研经费内控管理是促进科研体制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探索建立适配高校发展战略的科研内控制度成为高校的重点任务.文章在回顾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校科研经费内控建设所受的控制环境、内控人力资本、风险动态评估、信息交流共享、内部监督等五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应对的建议,旨在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完善、建立规范有效的科研经费内控制度,着力推进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建设发展,以防范科研舞弊风险,提升科研经费内控管理水平.
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已经被赋予明确的定义,其价值创造能力也得到充分认可和理解.关于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的问题、如何确权与计价的问题以及如何交易的问题正在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起到枢纽作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数据资本化.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中的个人、企业和政府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文章针对当前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相关规定及实际发放工作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文章认为科研经费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相关管理制度个税涉税条款的清理和检查;尽快修订现行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让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计税条款与个税法同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动态调整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标准;全面加强和提升个税信息化建设,提升个税申报、清算和退税的便捷性.
在新文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教学工作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文章结合新文科、新经管的教育改革目标,分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探索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科研经 费日常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财务报销作为资金转移支付、有效监管的控制活动,直接影响着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也显示出高校财务部门的办公效率与服务水平.文章借鉴COSO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以教育部直属S高校为例,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方面对高校财务报销管理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高校财务报销管理
第三方税务共享平台通过对共享经济的业务模式进行整合,向从业的自由职业者开展税收委托代征业务,是“互联网+”时代税收委托代征模式的一种创新,不仅有效解决了共享经济的税收合规难题,还能起到协同治税、提升征管效率、堵塞征管漏洞的作用.第三方税务共享平台税收委托代征模式符合我国现行税法的规定,对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务运营中也存在相应的风险,可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一方面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加强立法规范,促进其健康发展.
智能技术与会计的融合与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各本科高校积极致力于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文章从实践角度出发,以浙江大学智能财务班(会计学专业)、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专业(智能财务方向)和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智能方向班)为研究样本,分析三所高校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究目前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性,针对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我国2006—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各省垂直财政不平衡指数,探讨垂直财政不平衡影响创新的机制;同时,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省创新效率,运用差分GMM估计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垂直财政不平衡对创新数量、质量、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垂直财政不平衡抑制了创新,而这种抑制效果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行为上:一是强化了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行为,抑制了创新数量、质量、效率;二是推动了地方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本文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生产分割情况进行解构,在区分国内国际循环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国内生产大循环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作用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国内大循环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抵御国际环境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增强创新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贸易出口为我国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赋能.进一步探究表明,在国际循环中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在深化国内生产大循环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联通国外市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对提升我国制造业
本文从国家产业开放政策实施角度,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政策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机制.通过量化处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测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开放程度和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检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政策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开放政策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促进作用最大;金融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开放政策影响可忽略;批发与零售服务业开放政策出现了“市场拥挤效应”,阻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