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声大师马季算不上漂亮,身材也不伟岸,虽有不可多得的相声才华,但他“相对象”的年代正值“文革”,才华根本一文不值。然而他却有着一段令人称道的幸福婚姻。
会唱歌的哈尔滨姑娘于波
马季先生的妻子于波是哈尔滨姑娘,有一副好嗓子。当年的铁道兵文工团团长焦乃积听了她的歌,决定招收她到文工团。可于波的母亲不同意,说姑娘离家远了找婆家都没人操心。焦团长当时打了保票:“姑娘找婆家的事,我包了!”
于波做了文艺兵,她当年的小战友在惊闻马季老师逝世后说:记得我还是小文艺兵的时候,于波已经是我们歌队的大姐姐了。她为人随和,性格开朗又不乏内敛,大家都很喜欢她。她唱过一首歌叫“俺是个公社的饲养员”,表演的时候大大的眼睛,可好看了。后来,于波老师嫁给了马季老师,就调走了。我想她一定是为了马季老师的事业着想,而作出的决定吧。
相亲,第一印象没搞定
把于波介绍给马季的,是铁道兵文工团的焦乃积,我国著名艺术家。他果真没有忘记当年对于波妈妈的承诺。
马季和于波的初次会面,是1967年7月18日,地点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当时正是“文革”开始后“阶级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那年马季33岁,比于波大8岁。
陪于波去见面的,是同乡兼战友张宝昌;陪马季去见面的,是后来被称做“马唐赵”中的赵连甲。
作为运动冲击对象,马季早已靠边站,既不能参与革命斗争,又没有业务可做,整个一个“逍遥派”,所以,心不宽但体不瘦。他大圆脸盘,皮肤黝黑;上身穿着簇新、雪白、肥大的衬衫,下身穿了条当年很“时髦”的军裤,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于波想:怎么像个送煤的?碍着面子吃罢饭,于波心里已经画了句号,起身就要离去!但是被马季用相声演员特有的大方给留住了,他要送她一段。
这一送可真是不近,他们从中山公园到西单,从西单到铁道兵文工团驻地玉泉路。一路走一路聊,马季从著名相声演员一下变成了全国文艺界的重点批斗对象,这让他的心灵经受了不同凡响的洗礼,他苦闷、不解,渴望理解与信赖。他从苦涩的童年说到从艺后的酸甜苦辣,说到对国家和党的事业的忠诚……于波听着听着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身边这个男人是个真诚的人,他的境遇竟然和自己的经历那么相似。事情有了转机……
先看看我的“罪行”,再决定你的感情归宿
马季可真是个实实在在又聪明绝顶的人,他把婚姻与感情的“包袱”,一点都不藏着掖着,还没上台就先抖了出来。第二天,他与于波的“约会”,竟然是上广播艺术团观看大字报。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大字报都是“铺天盖地”式的,像马季这样的名人,更是不可能轻饶了他,一面墙一面墙密密麻麻的白纸黑字写着“牛鬼蛇神马季”、“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马季”等等。当他怀着苦涩的心境带着于波看完了自己所有的“罪名”之后,他们步入了一个街心公园。马季的“段子”这才正式开始:“于波同志,大字报都看了,问题够严重的吧!” 于波点了点头。 马季接着说:“于波同志,万一我当真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人只有一辈子,你得慎重……我自信自己是党一手养育大的,我不会忘恩负义。”
此时善良的于波心想:我不能再伤害这颗伤痕累累的心了。于是就在当年,25岁的于波和33岁的马季领取了结婚证。结婚才几个月,马季就被戴上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当时于波是现役军人。马季一天三班挨批斗,领导找于波做工作:你是军人,要站稳立场,考虑自己的前途。于波凭着对马季的信任与理解,凭着对马季不悔的爱情,没有离开马季半步。1968年12月25日,于波和马季唯一的儿子马东(现为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等节目主持人)降生了。
于波是马季一辈子的“捧哏人”
后来于波说过:“人人并不是都有爱情才结婚的,我们好像是婚后才彼此更加相爱和理解的。”我想这句话的真谛在于,他们婚后的理解与感情是与日俱增的。嫁给马季之后,于波一直保持低调,永远成了马季身后的一个女人。
当历史翻过一页之后,马季重返舞台。于波被调到中国唱片社任音乐编辑,她编辑的《十五的月亮》曾经风靡全国,同名的磁带发行量达70万,后来于波又编辑了《十五的月亮》姊妹篇——《望星空》,发行量是40万,这在中国唱片社盒带发行史上是空前的,她也因此受到了表彰。而这些“功绩”都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知道的。圈外的人没有人猜想得到工人出身、朴实幽默、胖胖的可爱的相声演员,身后站着的夫人是一位音乐造诣非浅的歌唱演员、音乐编辑。
“文革”之后,马季重新燃起了相声的创作热情,于波总是马季的第一个听众、第一个把关的人。有时,于波已经睡着了,马季也要把她推醒:“醒醒,我有要事商量。”于波便爬起来,给马季指点,马季边听边记,边改边念……
于波说:“这是常事”。他们两个人,一个搞音乐,一个说相声,一雅一俗,似乎不是一路,可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内向与外向,沉静与活泼,高雅与通俗……往往是最佳的组合。
当年,一个25岁前途无量的年轻姑娘,嫁给了一名33岁的“反革命黑帮”,他们一同相依相伴,走过了40年风雨雷电、鲜花掌声。我们不难想象,幽默如马季,聪睿如于波,他们的生活该创造了多少幸福与快乐。
会唱歌的哈尔滨姑娘于波
马季先生的妻子于波是哈尔滨姑娘,有一副好嗓子。当年的铁道兵文工团团长焦乃积听了她的歌,决定招收她到文工团。可于波的母亲不同意,说姑娘离家远了找婆家都没人操心。焦团长当时打了保票:“姑娘找婆家的事,我包了!”
于波做了文艺兵,她当年的小战友在惊闻马季老师逝世后说:记得我还是小文艺兵的时候,于波已经是我们歌队的大姐姐了。她为人随和,性格开朗又不乏内敛,大家都很喜欢她。她唱过一首歌叫“俺是个公社的饲养员”,表演的时候大大的眼睛,可好看了。后来,于波老师嫁给了马季老师,就调走了。我想她一定是为了马季老师的事业着想,而作出的决定吧。
相亲,第一印象没搞定
把于波介绍给马季的,是铁道兵文工团的焦乃积,我国著名艺术家。他果真没有忘记当年对于波妈妈的承诺。
马季和于波的初次会面,是1967年7月18日,地点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当时正是“文革”开始后“阶级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那年马季33岁,比于波大8岁。
陪于波去见面的,是同乡兼战友张宝昌;陪马季去见面的,是后来被称做“马唐赵”中的赵连甲。
作为运动冲击对象,马季早已靠边站,既不能参与革命斗争,又没有业务可做,整个一个“逍遥派”,所以,心不宽但体不瘦。他大圆脸盘,皮肤黝黑;上身穿着簇新、雪白、肥大的衬衫,下身穿了条当年很“时髦”的军裤,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于波想:怎么像个送煤的?碍着面子吃罢饭,于波心里已经画了句号,起身就要离去!但是被马季用相声演员特有的大方给留住了,他要送她一段。
这一送可真是不近,他们从中山公园到西单,从西单到铁道兵文工团驻地玉泉路。一路走一路聊,马季从著名相声演员一下变成了全国文艺界的重点批斗对象,这让他的心灵经受了不同凡响的洗礼,他苦闷、不解,渴望理解与信赖。他从苦涩的童年说到从艺后的酸甜苦辣,说到对国家和党的事业的忠诚……于波听着听着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身边这个男人是个真诚的人,他的境遇竟然和自己的经历那么相似。事情有了转机……
先看看我的“罪行”,再决定你的感情归宿
马季可真是个实实在在又聪明绝顶的人,他把婚姻与感情的“包袱”,一点都不藏着掖着,还没上台就先抖了出来。第二天,他与于波的“约会”,竟然是上广播艺术团观看大字报。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大字报都是“铺天盖地”式的,像马季这样的名人,更是不可能轻饶了他,一面墙一面墙密密麻麻的白纸黑字写着“牛鬼蛇神马季”、“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马季”等等。当他怀着苦涩的心境带着于波看完了自己所有的“罪名”之后,他们步入了一个街心公园。马季的“段子”这才正式开始:“于波同志,大字报都看了,问题够严重的吧!” 于波点了点头。 马季接着说:“于波同志,万一我当真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人只有一辈子,你得慎重……我自信自己是党一手养育大的,我不会忘恩负义。”
此时善良的于波心想:我不能再伤害这颗伤痕累累的心了。于是就在当年,25岁的于波和33岁的马季领取了结婚证。结婚才几个月,马季就被戴上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当时于波是现役军人。马季一天三班挨批斗,领导找于波做工作:你是军人,要站稳立场,考虑自己的前途。于波凭着对马季的信任与理解,凭着对马季不悔的爱情,没有离开马季半步。1968年12月25日,于波和马季唯一的儿子马东(现为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等节目主持人)降生了。
于波是马季一辈子的“捧哏人”
后来于波说过:“人人并不是都有爱情才结婚的,我们好像是婚后才彼此更加相爱和理解的。”我想这句话的真谛在于,他们婚后的理解与感情是与日俱增的。嫁给马季之后,于波一直保持低调,永远成了马季身后的一个女人。
当历史翻过一页之后,马季重返舞台。于波被调到中国唱片社任音乐编辑,她编辑的《十五的月亮》曾经风靡全国,同名的磁带发行量达70万,后来于波又编辑了《十五的月亮》姊妹篇——《望星空》,发行量是40万,这在中国唱片社盒带发行史上是空前的,她也因此受到了表彰。而这些“功绩”都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知道的。圈外的人没有人猜想得到工人出身、朴实幽默、胖胖的可爱的相声演员,身后站着的夫人是一位音乐造诣非浅的歌唱演员、音乐编辑。
“文革”之后,马季重新燃起了相声的创作热情,于波总是马季的第一个听众、第一个把关的人。有时,于波已经睡着了,马季也要把她推醒:“醒醒,我有要事商量。”于波便爬起来,给马季指点,马季边听边记,边改边念……
于波说:“这是常事”。他们两个人,一个搞音乐,一个说相声,一雅一俗,似乎不是一路,可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内向与外向,沉静与活泼,高雅与通俗……往往是最佳的组合。
当年,一个25岁前途无量的年轻姑娘,嫁给了一名33岁的“反革命黑帮”,他们一同相依相伴,走过了40年风雨雷电、鲜花掌声。我们不难想象,幽默如马季,聪睿如于波,他们的生活该创造了多少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