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货膨胀,并不是近几个月的事,早就发生了。
2010年上半年,有少部分学者忧心忡忡,认为“狼来了”,通货膨胀就在前方不远处伺机潜伏。而统计部门给出的CPI数据,均在3%之下徘徊,漂亮利落地“回击”了学者的“杞人忧天”。也有不少权威人士,不温不火地站出来告诉大家,“通货膨胀并未发生。”直到近两月来,CPI指数步步攀升,到2010年10份达到4.4%,也有人抛出了5%的预测,通货膨胀才再次成为会议桌上的热门话题。
借用经济学家谢国忠2010年上半年说的一句话,“大蒜两年内上涨了近200倍,房价日涨千元,到底算不算通货膨胀?”
在中国,CPI数据是反应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数。但是,中国CPI指数存在种种缺陷,没有与时俱进,其系统样本与体系还在沿用1992年确定的地域网点和品类权重。但是,1992年至今,中国经济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房地产市场还是空白,车市也是冷清的门可罗雀,但现在无论是房市和车市都如火如荼。消费机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PI指数还按照旧有的套路,难免有失偏差。中国的居住类消费,在CPI中所占权重只有13%左右,基数也非常低,这导致居住类消费反应到CPI上会出现偏差。
2008年开始,中国的房价疯涨,但在CPI并不能直观反映出来。相反,楼市还与连体婴儿股市一道成为通胀埋伏的前沿地带。大批过剩的资金被楼市、股市吸收,蒙蔽了资金过度旺盛的真相。
因而,单凭CPI数据并不能全面反应通货膨胀程度,它只是通货膨胀的显性指数。房价,以及个别产品价格的突然上涨,则是通货膨胀的隐性指数。
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有没有通货膨胀,主要看菜篮子,10块钱能买多少鸡蛋,多少猪肉,多少大白菜?如果原来10块钱能买3斤鸡蛋,现在连两斤也买不到了,就是钱不值钱了,通货膨胀来了。
那么,房价,要不要看呢?当然要看。它虽然没有堂而皇之进入CPI考核体系,但与民生息息相關,不管是庙堂之高的两会,还是民意聚集的网络,讨论最热烈的问题就是高房价。一套房子,能装下多少个菜篮子?一二线城市,一般家庭用于衣食行的一年消费,三万元足够了,而且能达到“酒饱饭足”的惬意程度。而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地段偏远,至少也要一百多万元,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更高,二百万元以上。因而,房价花去了人们的多年积蓄,还有可能透支未来的收入。一家有辛辛苦苦攒下的30万积蓄,10年前能全价买下这套90平米的房子,三年前只够首付,现在连首付都不够了。让老百姓自己做个选择题,是愿意菜篮子里的菜涨一倍,还是愿意房价涨一倍?二选一,必须选一个。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货币信贷、贸易顺差、游资热炒、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等,是推动通货膨胀发生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物价对冲、CPI计算方法特殊等因素,显性通胀并未在上半年表现出来。
物价相互对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观察通胀的真相。单纯的物价崇拜主义者,并不认为物价已经上涨,因为从总体水平看,物价的确没有飞流直上三千尺,这就是不同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对冲效应。事实上,物价的上涨不会是齐刷刷地一致性上涨,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往往最容易上涨,而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的上涨空间不大,甚至处于价格低迷状态,这就给了人们物价水平不高的判断。而事实上,除非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不会出现绝对的一致性,而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绿豆,大蒜,生姜,辣椒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价格高得离谱现象,但在CPI上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表现。
从房价看,隐形通货膨胀早就发生了。金融危机后,天量信贷导致市场上大量货币流出寻找出口,民间资本在实业遭受利润天花板也需要寻找新的财源茂盛之地,18亿亩耕地红线导致土地“物以稀为贵”,这些因素合力发生作用,致使房价上涨,隐形通胀发生。
隐性通胀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如今,货币信贷、贸易顺差额大等的累加效应有了一定质变,同时又有新的加剧通胀因素出现——劳动力成本提高,于是,显性通胀也开始凑热闹了。
劳动力低廉的时代渐行渐远,最低工资和市场化工资都明显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迫使生产者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同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还会提高普通人群的购买力。普通人群的恩格尔系数偏高,对于食品等日常消费品具有较大的购买潜力。工资提高,潜在购买力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对日常生活的购买需求增加。因而,当生产者通过提价来转嫁劳动力成本时,不会引起消费市场的过度抵制。因而,从市场角度,通货膨胀的产生链条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
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已经采取涉及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粮食收购、增加库存等措施进行协调。甚至还有媒体透露,食用油企业被点名要求四个月内不准提价。但这些措施是应急性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
而且,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隐性通胀的重要表现——高房价,仍然没有跌落的迹象。尽管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调控政策,房价依然坚挺。北京为例,2010年11月,北京23个在售楼盘涨价,涨幅从最高32.65%到0.33%不等。
货币信贷的惯性效应依然存在,人民币升值不会大踏步前进,中国制造继续在世界市场倍受青睐,劳动者工资提高大势所趋,内外游资乐此不疲在中国这片热土制造资产泡沫,所以,到2011年,显性通货膨胀仍然存在,表现不会比2010年逊色。
至于隐形通货膨胀,如果房地产市场与中央政策博弈中,市场继续占上风,那么,严重的隐形通货膨胀仍会“执著”地与我们的生活一路同行。
2010年上半年,有少部分学者忧心忡忡,认为“狼来了”,通货膨胀就在前方不远处伺机潜伏。而统计部门给出的CPI数据,均在3%之下徘徊,漂亮利落地“回击”了学者的“杞人忧天”。也有不少权威人士,不温不火地站出来告诉大家,“通货膨胀并未发生。”直到近两月来,CPI指数步步攀升,到2010年10份达到4.4%,也有人抛出了5%的预测,通货膨胀才再次成为会议桌上的热门话题。
借用经济学家谢国忠2010年上半年说的一句话,“大蒜两年内上涨了近200倍,房价日涨千元,到底算不算通货膨胀?”
在中国,CPI数据是反应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数。但是,中国CPI指数存在种种缺陷,没有与时俱进,其系统样本与体系还在沿用1992年确定的地域网点和品类权重。但是,1992年至今,中国经济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房地产市场还是空白,车市也是冷清的门可罗雀,但现在无论是房市和车市都如火如荼。消费机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PI指数还按照旧有的套路,难免有失偏差。中国的居住类消费,在CPI中所占权重只有13%左右,基数也非常低,这导致居住类消费反应到CPI上会出现偏差。
2008年开始,中国的房价疯涨,但在CPI并不能直观反映出来。相反,楼市还与连体婴儿股市一道成为通胀埋伏的前沿地带。大批过剩的资金被楼市、股市吸收,蒙蔽了资金过度旺盛的真相。
因而,单凭CPI数据并不能全面反应通货膨胀程度,它只是通货膨胀的显性指数。房价,以及个别产品价格的突然上涨,则是通货膨胀的隐性指数。
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有没有通货膨胀,主要看菜篮子,10块钱能买多少鸡蛋,多少猪肉,多少大白菜?如果原来10块钱能买3斤鸡蛋,现在连两斤也买不到了,就是钱不值钱了,通货膨胀来了。
那么,房价,要不要看呢?当然要看。它虽然没有堂而皇之进入CPI考核体系,但与民生息息相關,不管是庙堂之高的两会,还是民意聚集的网络,讨论最热烈的问题就是高房价。一套房子,能装下多少个菜篮子?一二线城市,一般家庭用于衣食行的一年消费,三万元足够了,而且能达到“酒饱饭足”的惬意程度。而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地段偏远,至少也要一百多万元,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更高,二百万元以上。因而,房价花去了人们的多年积蓄,还有可能透支未来的收入。一家有辛辛苦苦攒下的30万积蓄,10年前能全价买下这套90平米的房子,三年前只够首付,现在连首付都不够了。让老百姓自己做个选择题,是愿意菜篮子里的菜涨一倍,还是愿意房价涨一倍?二选一,必须选一个。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货币信贷、贸易顺差、游资热炒、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等,是推动通货膨胀发生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物价对冲、CPI计算方法特殊等因素,显性通胀并未在上半年表现出来。
物价相互对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观察通胀的真相。单纯的物价崇拜主义者,并不认为物价已经上涨,因为从总体水平看,物价的确没有飞流直上三千尺,这就是不同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对冲效应。事实上,物价的上涨不会是齐刷刷地一致性上涨,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往往最容易上涨,而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的上涨空间不大,甚至处于价格低迷状态,这就给了人们物价水平不高的判断。而事实上,除非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不会出现绝对的一致性,而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绿豆,大蒜,生姜,辣椒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价格高得离谱现象,但在CPI上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表现。
从房价看,隐形通货膨胀早就发生了。金融危机后,天量信贷导致市场上大量货币流出寻找出口,民间资本在实业遭受利润天花板也需要寻找新的财源茂盛之地,18亿亩耕地红线导致土地“物以稀为贵”,这些因素合力发生作用,致使房价上涨,隐形通胀发生。
隐性通胀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如今,货币信贷、贸易顺差额大等的累加效应有了一定质变,同时又有新的加剧通胀因素出现——劳动力成本提高,于是,显性通胀也开始凑热闹了。
劳动力低廉的时代渐行渐远,最低工资和市场化工资都明显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迫使生产者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同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还会提高普通人群的购买力。普通人群的恩格尔系数偏高,对于食品等日常消费品具有较大的购买潜力。工资提高,潜在购买力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对日常生活的购买需求增加。因而,当生产者通过提价来转嫁劳动力成本时,不会引起消费市场的过度抵制。因而,从市场角度,通货膨胀的产生链条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
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已经采取涉及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粮食收购、增加库存等措施进行协调。甚至还有媒体透露,食用油企业被点名要求四个月内不准提价。但这些措施是应急性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
而且,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隐性通胀的重要表现——高房价,仍然没有跌落的迹象。尽管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调控政策,房价依然坚挺。北京为例,2010年11月,北京23个在售楼盘涨价,涨幅从最高32.65%到0.33%不等。
货币信贷的惯性效应依然存在,人民币升值不会大踏步前进,中国制造继续在世界市场倍受青睐,劳动者工资提高大势所趋,内外游资乐此不疲在中国这片热土制造资产泡沫,所以,到2011年,显性通货膨胀仍然存在,表现不会比2010年逊色。
至于隐形通货膨胀,如果房地产市场与中央政策博弈中,市场继续占上风,那么,严重的隐形通货膨胀仍会“执著”地与我们的生活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