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和篇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语文阅读课的特点,以重点语段为中心,精心设计训练步骤,抓住重点语段组织课堂教学,受益匪浅。
一、精心选择教读的重点语段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首先是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主要是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及塑造人物诸个方面。因此,我根据这些要求,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寻找紧扣教学目标的语段。有人说,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目标教学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目标确立了,我就先寻找能紧扣目标的语段,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夜走灵官峡》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选材”,而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巧妙的选择恶劣的环境----雪大、谷深、山高、风狂和特定的时间----夜,来表现工人阶级不畏艰险、忘我劳动这一中心。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这一段,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有人吗?他们在干什么?在这样大雪纷飞、狂风怒吼的夜里,你在干什么?而我们的工人们呢?这样巧妙设疑,层层深入,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恶劣的环境、特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找出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段是句过渡到篇的桥梁,抓住了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我就抓住总领段、过渡段和总结段进行教学。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是总领段。作者从置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由此引出新装,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这样的皇帝为骗子所捉弄也就很自然了。在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个总领段,先让学生阅读几遍,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圈出段中的关键词语,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同学们经过读、圈、思、议,很快的弄明白了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达到了抓住全文结构的“纲”这个目的。
在教学《这不是一颗流星》这篇文章时,我就抓住过渡段和总结段进行教学。本文第八节是过渡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组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重点理解“我的心思猛烈一震”和“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两句话,使学生得知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波澜,层层设疑,欲扬先抑和引人入胜等信息。本文最后一节是总结段。作者畫龙点睛,点明了中心意思。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朗读两遍之后找出中心句,并体会作者篇末议论点题的意图,懂得先分叙后总结的结构形式。
再则,找出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着眼点虽在加强布局谋篇的训练,但不可忽视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对表现文章的中
1、解释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教学议论文,就要抓住能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中心论点是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浓缩,抓住了它,有助于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见解和主张,也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论据及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纪念白求恩》的最后一节是体现全文中心思想的重要语段。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毫无自私自利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是白求恩精神的核心,这是对上文三个方面的总结。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一重点段进行导析,并帮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通过前面的层层论述和对比论证逐步推出的。
2、集中刻画人物的语段。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形象的反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重视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
《背影》的第六节就是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它最能反映父子之情这一中心,我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本文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背影?作者看到这个背影后有什么反应,它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画关键词句,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教师作总结归纳。从而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主题。
3、精细描绘具体事物的语段。有些托物言志言,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往往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描绘,运用比喻,借助联想,曲折含蓄的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这类课文,就要抓住精细描绘具体事物的语段。
《荔枝蜜》这篇散文的第十七节,作者以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一点,要求学生阅读我和老梁谈话等有关内容和十七、十八两节。我设计思考题让学生阅读后讨论解决。本文有几次联想?内容是什么?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哪一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并且进一步启发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劳动人民,而先写蜜蜂呢?蜜蜂和劳动人民有什么共同特征?以此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中心。这样组织教学,既重点突出、难点又得到突破,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恰当处理语段和篇章的关系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讲读教学,必须处理好段和篇的关系,使语段教学和篇章教学以及单元教学目标一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段如果离开了篇章,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那它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为此,应把语段放在具体的段落环境中,考察其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段的教学和篇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那么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段里出题目,篇中找答案。重点语段如果是全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的浓缩,那就可以从语段的深入解剖入手,由段到篇,以点带面。
我在教鲁迅的小说《社戏》时,就把课文结尾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尾至首“顺藤摸瓜”。让学生先认真朗读“真的……好戏了。”这段话。接着提问“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但它们究竟好不好呢?学生通过读文章,得知“豆”很普通,“戏”也很乏味。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觉的那样好呢?学生兴致勃勃讨论这个问题,它们会找到如下原因:一是人好,二是景好。这样,作者开篇的“藤”也就寻找到了。
二是篇上出题目,段内做文章。在教学《枣核》一文时,我就先从全篇入手,指导学生在全文中找出美籍华人朋友“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五个句子,把握住了游子心境这一感情基调。然后由篇到段,抓住集中描写美籍华人倾诉思乡之苦的第七自然段,组织学生读、思、议、辩,使学生明白了美籍华人为什么要“我”带几颗枣核给他的原因,从而解开悬念,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总而言之,前一种方法由段到篇,抓点带面;后一种方法由篇到段,顾面抓点。在实践中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以达到突出语段教学、完成教学目标之目的。
一、精心选择教读的重点语段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首先是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主要是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及塑造人物诸个方面。因此,我根据这些要求,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寻找紧扣教学目标的语段。有人说,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目标教学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目标确立了,我就先寻找能紧扣目标的语段,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夜走灵官峡》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选材”,而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巧妙的选择恶劣的环境----雪大、谷深、山高、风狂和特定的时间----夜,来表现工人阶级不畏艰险、忘我劳动这一中心。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这一段,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有人吗?他们在干什么?在这样大雪纷飞、狂风怒吼的夜里,你在干什么?而我们的工人们呢?这样巧妙设疑,层层深入,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恶劣的环境、特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找出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段是句过渡到篇的桥梁,抓住了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我就抓住总领段、过渡段和总结段进行教学。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是总领段。作者从置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由此引出新装,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这样的皇帝为骗子所捉弄也就很自然了。在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个总领段,先让学生阅读几遍,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圈出段中的关键词语,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同学们经过读、圈、思、议,很快的弄明白了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达到了抓住全文结构的“纲”这个目的。
在教学《这不是一颗流星》这篇文章时,我就抓住过渡段和总结段进行教学。本文第八节是过渡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组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重点理解“我的心思猛烈一震”和“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两句话,使学生得知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波澜,层层设疑,欲扬先抑和引人入胜等信息。本文最后一节是总结段。作者畫龙点睛,点明了中心意思。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朗读两遍之后找出中心句,并体会作者篇末议论点题的意图,懂得先分叙后总结的结构形式。
再则,找出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着眼点虽在加强布局谋篇的训练,但不可忽视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对表现文章的中
1、解释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教学议论文,就要抓住能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中心论点是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浓缩,抓住了它,有助于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见解和主张,也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论据及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纪念白求恩》的最后一节是体现全文中心思想的重要语段。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毫无自私自利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是白求恩精神的核心,这是对上文三个方面的总结。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一重点段进行导析,并帮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通过前面的层层论述和对比论证逐步推出的。
2、集中刻画人物的语段。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形象的反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重视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
《背影》的第六节就是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它最能反映父子之情这一中心,我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本文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背影?作者看到这个背影后有什么反应,它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画关键词句,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教师作总结归纳。从而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主题。
3、精细描绘具体事物的语段。有些托物言志言,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往往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描绘,运用比喻,借助联想,曲折含蓄的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这类课文,就要抓住精细描绘具体事物的语段。
《荔枝蜜》这篇散文的第十七节,作者以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一点,要求学生阅读我和老梁谈话等有关内容和十七、十八两节。我设计思考题让学生阅读后讨论解决。本文有几次联想?内容是什么?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哪一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并且进一步启发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劳动人民,而先写蜜蜂呢?蜜蜂和劳动人民有什么共同特征?以此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中心。这样组织教学,既重点突出、难点又得到突破,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恰当处理语段和篇章的关系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讲读教学,必须处理好段和篇的关系,使语段教学和篇章教学以及单元教学目标一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段如果离开了篇章,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那它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为此,应把语段放在具体的段落环境中,考察其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段的教学和篇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那么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段里出题目,篇中找答案。重点语段如果是全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的浓缩,那就可以从语段的深入解剖入手,由段到篇,以点带面。
我在教鲁迅的小说《社戏》时,就把课文结尾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尾至首“顺藤摸瓜”。让学生先认真朗读“真的……好戏了。”这段话。接着提问“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但它们究竟好不好呢?学生通过读文章,得知“豆”很普通,“戏”也很乏味。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觉的那样好呢?学生兴致勃勃讨论这个问题,它们会找到如下原因:一是人好,二是景好。这样,作者开篇的“藤”也就寻找到了。
二是篇上出题目,段内做文章。在教学《枣核》一文时,我就先从全篇入手,指导学生在全文中找出美籍华人朋友“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五个句子,把握住了游子心境这一感情基调。然后由篇到段,抓住集中描写美籍华人倾诉思乡之苦的第七自然段,组织学生读、思、议、辩,使学生明白了美籍华人为什么要“我”带几颗枣核给他的原因,从而解开悬念,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总而言之,前一种方法由段到篇,抓点带面;后一种方法由篇到段,顾面抓点。在实践中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以达到突出语段教学、完成教学目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