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急诊心搏骤停(CA)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PR)成功与否的相关因素,以提高CPR的能力及常见急诊疾病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急诊科CP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及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共救治急诊CPR患者340例,CPR患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1、2012、2013年分别为90、75、83、92例;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稳居首位(共108例),其余依次为病因不详、严重创伤、各类急性中毒、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晚期。340例患者中复苏成功74例,成功率为21.76%;其中以药物中毒、农药中毒后CPR复苏成功率最高,分别为58.33%、50.00%,最低的是恶性肿瘤晚期(10.00%)和各种严重创伤(交通事故18.75%、高空坠落5.00%、其他14.29%)。从整体上来看,CA至CPR开始时间逐年缩短(χ^2=23.858,P=0.021),且CA患者在CA发生5 min内进行CPR的比例逐年提高,至2013年高达57.6%;2010、2011、2012、2013年CPR成功率逐年提高,分别为14.44%、12.00%、26.51%和32.61%。4年中有217例CA患者除颤,其中单次除颤83例,多次除颤134例,成功率分别为34.94%、19.40%(χ^2=6.539,P=0.011)。结论CPR成功与否与患者的基础疾病、CA至CPR开始时间及除颤次数有关。应加强社区群众、高危作业人员的急救知识及CPR技术的普及,让群众参与自救、互救,可有效提高CPR成功率。加强急救中心建设,引进先进的CPR设备,建设高效的CPR团队,加强人员业务及技能培训,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
急诊心肺复苏4年间变化趋势的单中心研究
【摘 要】
:
目的 分析急诊心搏骤停(CA)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PR)成功与否的相关因素,以提高CPR的能力及常见急诊疾病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急诊科CP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及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共救治急诊CPR患者340例,CPR患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1、2012、2013年分别为90
【机 构】
: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急诊科,新疆830011,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急诊科,新疆830011,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急诊科,新疆830011,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急诊科,新疆830011
【出 处】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发表日期】
:
2014年26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左西孟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确诊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脓毒性休克指南进行液体复苏及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将复苏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0.45的3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多巴酚丁胺组液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CPR)期间在胸外按压情况下的机械通气方式,探讨呼吸机送气流速模式选用方波(恒流)和减速波(递减波)对患者气道压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配对设计方案,选择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序贯收治的40例CPR患者。使用伟康Eisprit呼吸机,常规设定的呼吸机工作其他参数不变,由同一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的胸外按压进入稳定状态后,呼吸机流速模式先后使用方波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ONFH)的影响因素及可能机制.方法 追踪随访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接受Allo-HSCT的102例白血病患者,在术后2年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ONFH的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从初诊到术后2年内甲泼尼龙(MP)的用量.对既发生了急性GvHD(aGvHD)又发生了慢性GvHD(cGvHD)的患者,在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