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月18日至20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美国,辛格总理此访被看作是让美国“重新发现印度”的一次旅行。辛格在美不仅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而且还在安全、经济和能源等领域与美签订了十一项协议。印美关系由此而令人耳目一新。
“回归西方”是当今印度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
两百多年被殖民的历史给印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楚,所以每每提及西方国家,都让印度人不免会产生条件反射,这也是印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不结盟与反帝反殖政策的思想根源。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印度意识到务实外交比道义外交更具活力。正如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拉贾·莫汉所说,“新世纪里印度外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跟上全球化的脚步,更取决于能否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联系。”
美国虽然远在地球的另一侧,但全球化浪潮已经使它成为印度最大的邻国。特别是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后,美国的制裁让印度领教了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因此不难理解“9·11”事件后,印度为什么要急于讨好美国,与美联合“打恐”的用心。事实上,近几年来,印美关系已经走上了快车道。2000年,克林顿总统访印时,印美关系只处在“更紧密的新型伙伴关系”的初级水平,但到2001年瓦杰帕伊回访时,印美关系已经定位为“长期伙伴关系”,而到2004年,“战略伙伴关系”已有雏形。
2004年的大选改变了印度的政府组成,但并没有改变印度“回归西方”政策的延续性。今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印后,双方先后启动了“战略对话”、“能源对话”和“经济对话”,6月,双方又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印美防务合作协议》。
印度对美国产生好感也是印现实需要使然。在政治上,印度不仅希望借助美国的影响力来使自己擅自闯入核俱乐部之举合法化,更希望美国首肯其大国地位,为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开绿灯。在能源合作方面,印度希望美国能理解印度为发展经济对域外能源需要的紧迫性,争取改变美国对印—伊(朗)能源合作的消极看法。同时,还争取在引进民用核技术问题上对其网开一面。
不难想象,印美接近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印美接近可以部分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尽管辛格总理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不会以牺牲印中关系、印俄关系或印欧关系为代价,但客观上提升与美国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与其它诸大国或国家集团关系,而且还可以利用与美国的关系来增加在与这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发展关系中的筹码。印度对美国与中国、美国与俄罗斯以及美国与欧盟的关系现状有一基本判断。特别是同为亚洲国家,印度对中、美两国各自的战略诉求了如指掌,如何在中美矛盾中演好渔翁的角色,获取最大利益,无疑也是印度发展与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考虑。
此外,印度对美国在不久前视巴基斯坦为“非北约盟友”一事仍耿耿于怀。印度一直以美国的“天然盟友”自居,如何通过加强这种“天然”盟友的关系来最大程度地削弱“非北约盟友”的重要性,从而使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印度方向发展也是印度外交的一个现实考虑。扶持印度成为世界大国是美国的一着快棋今年3月,美国制定了一个全方位提升对印度关系的计划——“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步骤”。这一计划旨在“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主要大国”。对美国来说,印度是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国家,但美国何以突发奇想,让印度这枚棋盘上的小卒过河了呢?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印度独立后,美国一直视南亚为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加上冷战期间,苏印结盟,且美国主要精力不在于此。因此,印度只是美国战略棋盘上一枚无足轻重的小卒,也是一枚不可靠的小卒。
但冷战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南亚正处于成为军事和经济强国的边缘,尤其是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中心的东移和印巴关系的再度恶化,南亚地区吸引住了美国的眼球。美国认为,积极参与到南亚国家的转变过程中来符合美国的利益。一方面,可以填补因俄罗斯的退出而留下的政治和军事真空,另一方面,还可以遏制中国的崛起。
印度不仅人口众多,市场巨大,而且与美国有较相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印度自认为其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对此予以默认,并视其为西起约旦东至日本这条战略连线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稳住印度,一方面可扼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继续向东蔓延,另一方面,可抗衡中国势力的南下,挤压中国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发展空间,维持美在印度洋上既得利益。此外,还可以达到分化瓦解拟议中的“中俄印战略三角联盟”的目的。
布什第二任期伊始,“反恐”合作这一纽带使印美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不仅印度希望美国领导的“反恐”斗争得以延续,以便印度在解决国内安全问题,尤其是克什米尔问题上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而且事实上美国也需要印度这个拥有1亿3千万穆斯林人口的国家在这此问题上助一臂之力,至少美国不希望印度在作全局部署之际搭顺风车,在克什米尔问题借题发挥,转移巴基斯坦的注意力,打乱美国“打恐”战略的阵脚。
另外,美国也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由于印度的劳动力储备相对年轻,高盛公司预测,到2050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印度凭借其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善的司法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在与中国的龟兔赛跑中会成为最终赢家。目前,美国的经济与印度服务部门已是息息相关,印度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为美国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美籍印人也为美国的新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扶持印度实际上也是在为美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早熟的战略伙伴
辛格此访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美国同意与印“分享”民用核技术。而美国这样做是有悖于它几十年来所奉行的防扩散政策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鼓吹“和平利用核能”,规定只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件》并全面接受国际社会监督的国家,才能得到美国的民用核技术。印度不仅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还秘密发展了核武器,并只承诺对国际监督开放其民用核设施。且不说布什的这种例外恩惠能否得到国会的批准和其他主要有核国家的认可,这种变相奖励秘密发展核武器国家的做法也许会使朝核、伊核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所受的沉重打击,乃至失控,对美国本身并不有利。印美核合作有可能是一招险棋,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印美都有可能为此而付出代价,因而在两国关系中增加了新的不可知因素。
印美关系早熟之处还在于两国的战略利益相左。印度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并不认同,对美国所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以为然,对单极世界的提法更是不屑一顾。印度不甘心于在地区大国的圈子里转悠,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美国只希望印度成为亚洲这块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不希望看到印度成为对其构成挑战的世界另一极。因此,在印度“争常”问题上闪烁其词,表示除日本外,美国不会对其他国家的“人常”申请表示支持。这一表态让印度大感失望。辛格访美的成果因此而大打折扣。
美国当然希望在安理会寻找一个象日本那样言听计从的小伙伴,而印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外交上有很强的自主性,总有一股“叛逆”的劲。2004年,在联合国表决中,印度和美国立场一致的时候仅有20%,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支持印度“人常”无异于自寻烦恼。而此前,美国务院三号人物伯恩斯在新德里向媒体透露,印度是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理想候选国”,暗示美国支持印度“人常”。稍微关心点国际问题的印度人都察觉到了美国态度的这种变化,这也是聿格总理踌躇满志来到美国的动力之一。但美国人虚晃一枪,让辛格总理空手而归,这会给印度的有识之士造成多大的心理冲击,其后遗症不可小觑。
另外,印度国内各股政治力量在对美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也并不一致。迫于左翼政党的压力,国大党领导的联合进步联合政府运作之前在《最低共同纲领》中删除了印美“战略伙伴”的提法,并强调“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刚刚下野的印度人民党也未尝不知美国对印政策的两面性。因此,印美之间能否真正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回归西方”是当今印度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
两百多年被殖民的历史给印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楚,所以每每提及西方国家,都让印度人不免会产生条件反射,这也是印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不结盟与反帝反殖政策的思想根源。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印度意识到务实外交比道义外交更具活力。正如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拉贾·莫汉所说,“新世纪里印度外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跟上全球化的脚步,更取决于能否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联系。”
美国虽然远在地球的另一侧,但全球化浪潮已经使它成为印度最大的邻国。特别是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后,美国的制裁让印度领教了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因此不难理解“9·11”事件后,印度为什么要急于讨好美国,与美联合“打恐”的用心。事实上,近几年来,印美关系已经走上了快车道。2000年,克林顿总统访印时,印美关系只处在“更紧密的新型伙伴关系”的初级水平,但到2001年瓦杰帕伊回访时,印美关系已经定位为“长期伙伴关系”,而到2004年,“战略伙伴关系”已有雏形。
2004年的大选改变了印度的政府组成,但并没有改变印度“回归西方”政策的延续性。今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印后,双方先后启动了“战略对话”、“能源对话”和“经济对话”,6月,双方又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印美防务合作协议》。
印度对美国产生好感也是印现实需要使然。在政治上,印度不仅希望借助美国的影响力来使自己擅自闯入核俱乐部之举合法化,更希望美国首肯其大国地位,为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开绿灯。在能源合作方面,印度希望美国能理解印度为发展经济对域外能源需要的紧迫性,争取改变美国对印—伊(朗)能源合作的消极看法。同时,还争取在引进民用核技术问题上对其网开一面。
不难想象,印美接近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印美接近可以部分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尽管辛格总理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不会以牺牲印中关系、印俄关系或印欧关系为代价,但客观上提升与美国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与其它诸大国或国家集团关系,而且还可以利用与美国的关系来增加在与这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发展关系中的筹码。印度对美国与中国、美国与俄罗斯以及美国与欧盟的关系现状有一基本判断。特别是同为亚洲国家,印度对中、美两国各自的战略诉求了如指掌,如何在中美矛盾中演好渔翁的角色,获取最大利益,无疑也是印度发展与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考虑。
此外,印度对美国在不久前视巴基斯坦为“非北约盟友”一事仍耿耿于怀。印度一直以美国的“天然盟友”自居,如何通过加强这种“天然”盟友的关系来最大程度地削弱“非北约盟友”的重要性,从而使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印度方向发展也是印度外交的一个现实考虑。扶持印度成为世界大国是美国的一着快棋今年3月,美国制定了一个全方位提升对印度关系的计划——“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步骤”。这一计划旨在“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主要大国”。对美国来说,印度是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国家,但美国何以突发奇想,让印度这枚棋盘上的小卒过河了呢?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印度独立后,美国一直视南亚为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加上冷战期间,苏印结盟,且美国主要精力不在于此。因此,印度只是美国战略棋盘上一枚无足轻重的小卒,也是一枚不可靠的小卒。
但冷战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南亚正处于成为军事和经济强国的边缘,尤其是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中心的东移和印巴关系的再度恶化,南亚地区吸引住了美国的眼球。美国认为,积极参与到南亚国家的转变过程中来符合美国的利益。一方面,可以填补因俄罗斯的退出而留下的政治和军事真空,另一方面,还可以遏制中国的崛起。
印度不仅人口众多,市场巨大,而且与美国有较相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印度自认为其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对此予以默认,并视其为西起约旦东至日本这条战略连线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稳住印度,一方面可扼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继续向东蔓延,另一方面,可抗衡中国势力的南下,挤压中国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发展空间,维持美在印度洋上既得利益。此外,还可以达到分化瓦解拟议中的“中俄印战略三角联盟”的目的。
布什第二任期伊始,“反恐”合作这一纽带使印美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不仅印度希望美国领导的“反恐”斗争得以延续,以便印度在解决国内安全问题,尤其是克什米尔问题上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而且事实上美国也需要印度这个拥有1亿3千万穆斯林人口的国家在这此问题上助一臂之力,至少美国不希望印度在作全局部署之际搭顺风车,在克什米尔问题借题发挥,转移巴基斯坦的注意力,打乱美国“打恐”战略的阵脚。
另外,美国也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由于印度的劳动力储备相对年轻,高盛公司预测,到2050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印度凭借其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善的司法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在与中国的龟兔赛跑中会成为最终赢家。目前,美国的经济与印度服务部门已是息息相关,印度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为美国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美籍印人也为美国的新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扶持印度实际上也是在为美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早熟的战略伙伴
辛格此访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美国同意与印“分享”民用核技术。而美国这样做是有悖于它几十年来所奉行的防扩散政策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鼓吹“和平利用核能”,规定只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件》并全面接受国际社会监督的国家,才能得到美国的民用核技术。印度不仅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还秘密发展了核武器,并只承诺对国际监督开放其民用核设施。且不说布什的这种例外恩惠能否得到国会的批准和其他主要有核国家的认可,这种变相奖励秘密发展核武器国家的做法也许会使朝核、伊核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所受的沉重打击,乃至失控,对美国本身并不有利。印美核合作有可能是一招险棋,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印美都有可能为此而付出代价,因而在两国关系中增加了新的不可知因素。
印美关系早熟之处还在于两国的战略利益相左。印度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并不认同,对美国所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以为然,对单极世界的提法更是不屑一顾。印度不甘心于在地区大国的圈子里转悠,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美国只希望印度成为亚洲这块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不希望看到印度成为对其构成挑战的世界另一极。因此,在印度“争常”问题上闪烁其词,表示除日本外,美国不会对其他国家的“人常”申请表示支持。这一表态让印度大感失望。辛格访美的成果因此而大打折扣。
美国当然希望在安理会寻找一个象日本那样言听计从的小伙伴,而印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外交上有很强的自主性,总有一股“叛逆”的劲。2004年,在联合国表决中,印度和美国立场一致的时候仅有20%,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支持印度“人常”无异于自寻烦恼。而此前,美国务院三号人物伯恩斯在新德里向媒体透露,印度是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理想候选国”,暗示美国支持印度“人常”。稍微关心点国际问题的印度人都察觉到了美国态度的这种变化,这也是聿格总理踌躇满志来到美国的动力之一。但美国人虚晃一枪,让辛格总理空手而归,这会给印度的有识之士造成多大的心理冲击,其后遗症不可小觑。
另外,印度国内各股政治力量在对美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也并不一致。迫于左翼政党的压力,国大党领导的联合进步联合政府运作之前在《最低共同纲领》中删除了印美“战略伙伴”的提法,并强调“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刚刚下野的印度人民党也未尝不知美国对印政策的两面性。因此,印美之间能否真正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