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八大确定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有不到8年时间,在这决战、决胜的关键性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重中之重,经济发展、环境美好一个都不能少。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大多数农民生活富裕了,而居住的村庄从天上到地下,从饮食到环境,从生活到生产,呈现出日益恶化的立体污染态势,其程度可以说触目惊心。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叠加,工业污染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
化肥、农药超量使用,危及农产品安全,导致土壤、水体污染。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000多万吨,每公顷平均施用量约40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年使用量达130多万吨,每公顷平均施用农药约12公斤,其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0%,生物农药仅占10%左右。在许多地区,化肥、农药的平均利用率在40%以下,超量施用的化肥、农药除进入水体和农产品外,大部分积累在土壤中,全国933.3万公顷耕地因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废弃农膜形成白色污染。我国农膜年使用量超过200万吨,其中超过一半是地膜,而废膜回收率仅占33%,60%以上废膜多弃于田地、水渠、林带中。废膜原料是高密度聚乙烯,在土壤中降解周期一般200年-300年。废膜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状,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资料显示,如果每亩废膜达4公斤时,玉米减产11%-25%,小麦减产10%-15%,蔬菜减产15.5%-48.3%。
畜禽粪便污染触目惊心。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多达30亿吨左右,其中3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污染附近土壤、水源,引起地表水、地下水中的BOD、COD、氮化合物、硫化物等上升。
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农村生活环境恶劣。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80多亿吨,仅有约2%的农村污水经过处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垃圾直接丢弃、排放到环境中,造成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农民的生活环境恶化。
工业污染在农村蔓延。全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占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40%-50%,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以牺牲农村环境、农民利益为代价,这种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巨大的污染转移。
据分析,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缺位;二是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支撑;三是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欠账多、资金需求量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四是农村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五是广大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为此建议:
1.强化政府责任
农村自治是一种权力,不是一種能力,政府的主导地位首当其冲。一是明确中央、省及地市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主体责任并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逐年增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中农村环保项目支持力度和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参与项目建设。二是实行农村环境整治县级政府统筹负全责,作为农村环境治理“前线指挥部”的县级政府,要统一编制县域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和统筹、指导、监督、协调环保投资的安排和使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打捆’,实现环境整治项目与其它项目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三是改革政绩评价体系,创新政绩考核机制,权衡经济和环境利益,提高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四是创新农村环保监管方式和加强队伍建设,推广在农村环境整治中“以奖促治,以补促治,连片整治”的好做法,强化县级环保局的环境保护职能,建立健全乡镇环保站,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必须的人、财、物,保障运转有效,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执法、宣传“三下乡”制度。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散落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体现出农村环境保护的特点,在农村的适用性和操作性不强。建议:一是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农村土壤保护、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城乡污染转移控制等农村环境保护条款,使之真正成为覆盖、统领和指导城乡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二是以上位法为依据,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对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行为准则、农村环境预警制度及法律责任等作出统一具体规范。三是建立农村环境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使受到环境侵害的农民有人无偿或低价替农民调查、取证、诉讼打官司,不让农民吃“哑巴亏”,受“窝囊气”。
3.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提升意识,建立社会集资、农民自筹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一是农民的觉醒更可贵,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唤醒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广大农民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认识和能力。二是建立农村环保市场化运作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对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行业实行特许经营,采用委托运营、BOT及TOT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参与建设和经营。三是鼓励致富农民、企业家回馈社会、回报家乡,资助农村环保项目建设。四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环保项目运行和管理,探索村民出工、出力或出钱相结合的自筹机制。
农村环境治理复杂、艰巨、时间紧,面广、量大、基础差,今日不痛下决心,明日就会令人心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山东省委会主委)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叠加,工业污染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
化肥、农药超量使用,危及农产品安全,导致土壤、水体污染。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000多万吨,每公顷平均施用量约40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年使用量达130多万吨,每公顷平均施用农药约12公斤,其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0%,生物农药仅占10%左右。在许多地区,化肥、农药的平均利用率在40%以下,超量施用的化肥、农药除进入水体和农产品外,大部分积累在土壤中,全国933.3万公顷耕地因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废弃农膜形成白色污染。我国农膜年使用量超过200万吨,其中超过一半是地膜,而废膜回收率仅占33%,60%以上废膜多弃于田地、水渠、林带中。废膜原料是高密度聚乙烯,在土壤中降解周期一般200年-300年。废膜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状,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资料显示,如果每亩废膜达4公斤时,玉米减产11%-25%,小麦减产10%-15%,蔬菜减产15.5%-48.3%。
畜禽粪便污染触目惊心。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多达30亿吨左右,其中3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污染附近土壤、水源,引起地表水、地下水中的BOD、COD、氮化合物、硫化物等上升。
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农村生活环境恶劣。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80多亿吨,仅有约2%的农村污水经过处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垃圾直接丢弃、排放到环境中,造成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农民的生活环境恶化。
工业污染在农村蔓延。全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占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40%-50%,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以牺牲农村环境、农民利益为代价,这种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巨大的污染转移。
据分析,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缺位;二是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支撑;三是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欠账多、资金需求量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四是农村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五是广大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为此建议:
1.强化政府责任
农村自治是一种权力,不是一種能力,政府的主导地位首当其冲。一是明确中央、省及地市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主体责任并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逐年增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中农村环保项目支持力度和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参与项目建设。二是实行农村环境整治县级政府统筹负全责,作为农村环境治理“前线指挥部”的县级政府,要统一编制县域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和统筹、指导、监督、协调环保投资的安排和使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打捆’,实现环境整治项目与其它项目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三是改革政绩评价体系,创新政绩考核机制,权衡经济和环境利益,提高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四是创新农村环保监管方式和加强队伍建设,推广在农村环境整治中“以奖促治,以补促治,连片整治”的好做法,强化县级环保局的环境保护职能,建立健全乡镇环保站,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必须的人、财、物,保障运转有效,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执法、宣传“三下乡”制度。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散落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体现出农村环境保护的特点,在农村的适用性和操作性不强。建议:一是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农村土壤保护、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城乡污染转移控制等农村环境保护条款,使之真正成为覆盖、统领和指导城乡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二是以上位法为依据,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对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行为准则、农村环境预警制度及法律责任等作出统一具体规范。三是建立农村环境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使受到环境侵害的农民有人无偿或低价替农民调查、取证、诉讼打官司,不让农民吃“哑巴亏”,受“窝囊气”。
3.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提升意识,建立社会集资、农民自筹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一是农民的觉醒更可贵,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唤醒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广大农民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认识和能力。二是建立农村环保市场化运作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对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行业实行特许经营,采用委托运营、BOT及TOT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参与建设和经营。三是鼓励致富农民、企业家回馈社会、回报家乡,资助农村环保项目建设。四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环保项目运行和管理,探索村民出工、出力或出钱相结合的自筹机制。
农村环境治理复杂、艰巨、时间紧,面广、量大、基础差,今日不痛下决心,明日就会令人心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山东省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