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个月,凡有银行圈朋友在场的聚会,他们总会问到类似的几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关于银行的负面报道那么多?”、“为什么现在大家一谈到银行,总是批评的多?”
确实,从今年的“3·15”晚会被重点“曝光”,到微博、网络热点关键词,举凡涉及银行,多负面议论之声。这也让各家银行负责传播事务的负责人,忙忙碌碌大半年,不可开交。
某种程度上,银行正在面临一定的信任危机,典型如投资者对他们的投资情绪。拿《投资者报》具有代表性的朋友圈——大量做投资的人来讲,7月初,我们与沪上一位知名券商策略分析师交流时,他刚从京沪深三地做了一圈机构投资者路演,谈到机构们对银行股的投资判断时,他的总结竟然像句“玩笑话”——“现在,谁拿了银行股,甚至会被人嘲笑”。
问题就在于,这句“玩笑”是真的。
它也许不代表所有机构的心态,却真真切切的代表着大部分投资人的感觉。
银行股一路被低估,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对中国经济走弱的预期透支,以及对于银行业绩从顶峰拐头向下预期的透支。银行业真的如此糟糕了吗?问题究竟出在哪?《投资者报》试图寻找迷雾背后的答案。
于是,我们有了推出《2012银行业全样本报告》的初衷。此前,市面上关于银行业的整体深度分析并不少,我们认真的收集了各类相关报告,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讨论,发现并没有一份报告针对整个银行群体的深度研究,尤其鲜见各业务条线的数据对比和深入分析。而对各业务条线的梳理,或许更能看清整个银行体系的全貌。
通过各种渠道,《投资者报》共收集、统计到70家银行的2011年年报,包括5家国有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32家城商行、9家农商行和13家外资银行。70家年报数据量异常庞大,整理、分析数据更是个苦力活。历时两个月,我们对银行年报数据的完整统计和对比终告完成。
总体而言,银行利润水平均获得较大幅度提高,各业务条线的规模和收入水平也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国有行去年利润同比增长29%,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较国有行更高,达48%。外资行在中国也表现不俗,利润增速超过各类中资行,平均增速达169%。
银行梯队中属于小体量的城商行,发展惊人。2011年银行业协会年报统计的城商行家族规模是总数量144家、总资产9.98万亿元。我们从32家公布2011年年报的城商行中统计发现,有18家资产规模已超千亿,其中上海银行与江苏银行等营业收入已超百亿元。城商行2011年利润增幅达到40.42%,超过整个银行业36%的水平。
今年银行业务条线的一大亮点是,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这从最近本报的报道也可见一斑,无论是持续进行的华夏银行2012第二届“华夏之星”中国小企业菁英训练营的系列报道,还是广发银行北上中关村,专为小微企业特色服务支行打造的“巨无霸”网点,都彰显银行加码小微金融服务的趋势。
除了中小企业,财富管理和银行卡也是各行年报突出的重点,银行愈发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服务,业务向精细化的纵深层面发展。比如,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银行不再一味强调信用卡发卡数量,而是开始重视功能和品质的提升,维护好现有客户,并将工作重点从规模的扩大转向盈利的增长。
由于科技不断创新,电子银行的开发也成为各银行比拼的一大战场。特别是手机银行,2010年年报中还少有银行对此提及,但如今,大多数银行都将其列为单独一项进行具体说明。
在数据归集、梳理年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
比如,四大国有行的年报比较规范,业绩指标及业务数据都相对详细,而中小型银行普遍“缺胳膊短腿”,对一些业务缺乏具体的数据统计。像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数据缺失较为严重。未上市城商行、小型农商行和外资行的年报,更是普遍只有基本经营数据介绍及三大报表,对银行具体业务几乎没有涉及,有些银行甚至仅仅是发布年报摘要了事。
另外,除了基本业绩指标,各家银行对于业务条线的统计口径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如中小企业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到底资产规模在什么水平可以纳入统计,业内没有明确定义。
再如网上银行交易量,有的按笔数统计,有的按交易量统计,有的只给了注册用户数量,差别较大。还有一些银行只给了某项业务的规模或收入的绝对数字,而没有给出增长幅度,让人难以了解业务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我们希望通过此份报告,能帮助银行业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这也是让公众、投资人重塑信心的一个重要环节。
报告制作的后期,我们围绕“最佳银行”的理念,择优甄选出一些获奖者。除了基本的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外,主要涉及到银行各项业务的经营水平。
奖项不多,因为我们惜墨如金,仅希望借此,激励更多银行在2013年有更多的正能量释放。
确实,从今年的“3·15”晚会被重点“曝光”,到微博、网络热点关键词,举凡涉及银行,多负面议论之声。这也让各家银行负责传播事务的负责人,忙忙碌碌大半年,不可开交。
某种程度上,银行正在面临一定的信任危机,典型如投资者对他们的投资情绪。拿《投资者报》具有代表性的朋友圈——大量做投资的人来讲,7月初,我们与沪上一位知名券商策略分析师交流时,他刚从京沪深三地做了一圈机构投资者路演,谈到机构们对银行股的投资判断时,他的总结竟然像句“玩笑话”——“现在,谁拿了银行股,甚至会被人嘲笑”。
问题就在于,这句“玩笑”是真的。
它也许不代表所有机构的心态,却真真切切的代表着大部分投资人的感觉。
银行股一路被低估,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对中国经济走弱的预期透支,以及对于银行业绩从顶峰拐头向下预期的透支。银行业真的如此糟糕了吗?问题究竟出在哪?《投资者报》试图寻找迷雾背后的答案。
于是,我们有了推出《2012银行业全样本报告》的初衷。此前,市面上关于银行业的整体深度分析并不少,我们认真的收集了各类相关报告,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讨论,发现并没有一份报告针对整个银行群体的深度研究,尤其鲜见各业务条线的数据对比和深入分析。而对各业务条线的梳理,或许更能看清整个银行体系的全貌。
通过各种渠道,《投资者报》共收集、统计到70家银行的2011年年报,包括5家国有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32家城商行、9家农商行和13家外资银行。70家年报数据量异常庞大,整理、分析数据更是个苦力活。历时两个月,我们对银行年报数据的完整统计和对比终告完成。
总体而言,银行利润水平均获得较大幅度提高,各业务条线的规模和收入水平也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国有行去年利润同比增长29%,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较国有行更高,达48%。外资行在中国也表现不俗,利润增速超过各类中资行,平均增速达169%。
银行梯队中属于小体量的城商行,发展惊人。2011年银行业协会年报统计的城商行家族规模是总数量144家、总资产9.98万亿元。我们从32家公布2011年年报的城商行中统计发现,有18家资产规模已超千亿,其中上海银行与江苏银行等营业收入已超百亿元。城商行2011年利润增幅达到40.42%,超过整个银行业36%的水平。
今年银行业务条线的一大亮点是,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这从最近本报的报道也可见一斑,无论是持续进行的华夏银行2012第二届“华夏之星”中国小企业菁英训练营的系列报道,还是广发银行北上中关村,专为小微企业特色服务支行打造的“巨无霸”网点,都彰显银行加码小微金融服务的趋势。
除了中小企业,财富管理和银行卡也是各行年报突出的重点,银行愈发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服务,业务向精细化的纵深层面发展。比如,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银行不再一味强调信用卡发卡数量,而是开始重视功能和品质的提升,维护好现有客户,并将工作重点从规模的扩大转向盈利的增长。
由于科技不断创新,电子银行的开发也成为各银行比拼的一大战场。特别是手机银行,2010年年报中还少有银行对此提及,但如今,大多数银行都将其列为单独一项进行具体说明。
在数据归集、梳理年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
比如,四大国有行的年报比较规范,业绩指标及业务数据都相对详细,而中小型银行普遍“缺胳膊短腿”,对一些业务缺乏具体的数据统计。像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数据缺失较为严重。未上市城商行、小型农商行和外资行的年报,更是普遍只有基本经营数据介绍及三大报表,对银行具体业务几乎没有涉及,有些银行甚至仅仅是发布年报摘要了事。
另外,除了基本业绩指标,各家银行对于业务条线的统计口径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如中小企业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到底资产规模在什么水平可以纳入统计,业内没有明确定义。
再如网上银行交易量,有的按笔数统计,有的按交易量统计,有的只给了注册用户数量,差别较大。还有一些银行只给了某项业务的规模或收入的绝对数字,而没有给出增长幅度,让人难以了解业务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我们希望通过此份报告,能帮助银行业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这也是让公众、投资人重塑信心的一个重要环节。
报告制作的后期,我们围绕“最佳银行”的理念,择优甄选出一些获奖者。除了基本的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外,主要涉及到银行各项业务的经营水平。
奖项不多,因为我们惜墨如金,仅希望借此,激励更多银行在2013年有更多的正能量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