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鹏程(1921~1991),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21年3月28日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县苏村一户贫农的家庭里。由于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又因生活所迫到韩城县一家店铺当学徒。1937年抗战爆发,十六岁的杜鹏程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延安抗大、鲁迅师范学校学员。从此揭开了个人生活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到了陕甘宁边区农村工作,经过整风、大生产运动后派往工厂工作,在西北野战军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49年后历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全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庐山会议之后,反映我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英雄战绩的优秀作品——《保卫延安》不让印了。从1959年庐山会议到1979年为作者作出审查结论时期,也正是作者杜鹏程遭受折磨常达20年之久。
1964年,国家文化部发出“就地销毁”该作品的通知,1966年“文革”开始,对于该作品作者杜鹏程来说,更是大祸临头,抄家、批斗、游街、示众、蹲牛棚、劳动改造……专政方式更是名目繁多。这还是在一个省范围里的折腾,紧接着,当时由“四人帮”控制的全国舆论阵地《人民日报》,不惜整版篇幅刊登批判该作品作者杜鹏程的文章。一支箭便是号令,接着更是万箭齐发,长达数年之久,全国范围的残酷围剿开始后,杜鹏程的处境空前险恶,扣压在他头上各类帽子名目繁多,接着加在他身上的种种迫害手段,也一步步升级了。长期思想、精神、身躯的折磨,杜鹏程的身心几乎到了被摧毁的程度。
批判在一日日走向白热化,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挖空心思找问题,一份材料就可致人于死地。《保卫延安》作品中塑造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此时的彭德怀元帅也已丧失人身自由,处境十分困难,但他以政治家的气度挺身而出,保护这位人民爱戴的优秀作者杜鹏程同志。为作者写了七百字的说明材料,使杜鹏程在生死攸关之际,抵挡了“四人帮”一伙别有用心的人加在作者头上可怕的帽子。彭总七百字的宝贵笔墨中,有这样一段令人们与作者振奋的话语:“在当时,我觉得《保卫延安》那本书,在政治上没有问题,是一本军事纪实小说,以后我没有再看。如果有问题,这个责任由我负,因为他送我审查……”
1952年5月31日,杜鹏程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把稿子(《保卫延安》)改完,改到我认为满意的程度……”
然而,作者认为满意的程度究竟指什么呢?从老杜的一本书皮后页这样一段记载里,我们是能够得到一些解答的:
“1949年12月南疆喀什(新疆南疆)写好提纲。
1950年2月到5月写完初稿于喀什。
1951年2月二次修改于喀什。
1951年5月三次修改于韩城(陕西省韩城县)。
1951年8月四次修改于迪化(乌鲁木齐)。
1951年9月五次修改于迪化(乌鲁木齐)。
1951年10月六次修改于迪化(乌鲁木齐)。
1952年2月七次修改于迪化(乌鲁木齐)。
1952年3月到5月八次、九次改于北京。
1952年6月8日送总政审查。
1952年6月到53年4月又改一次。
1953年5月再改,年终送审。”
一部《保卫延安》作品,写作花去整整四年,1954年初付印,是年六月出版,前后印了近20次,约150万册。周恩来总理看了《保卫延安》,肯定的说:“我们部队打仗就是这样,彭总这个人也就是这样。”这又是多么中肯的嘉奖啊!一位33岁“普通人物”写的书,一时风行全国,印数屡增到100多万册,这在当时是少见的。然而,谁曾料到,这本书却成了杜鹏程的“滔天罪行”。1959年庐山会议后,此书被文化部下令销毁,1966年“文革”开始,作者更是大祸临头。林彪“四人帮”一伙炮制的《(保卫延安)——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发表后,一支毒箭便成号令,接着,万箭齐发,从作品到作者,抄家、批斗、游街、示众、蹲牛棚、劳动改造……应有尽有。
面对这意外的打击,杜鹏程痛苦、愤怒,也曾产生过灰暗的心理!但是在“交待罪行”的过程中,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反而心境坦然,他觉得对党对革命事业,对中国人民,自己充满了激情与热爱。杜鹏程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样写到:“难道一个少年投身革命,在艰苦环境中出生入死,这能是‘心怀叵测’么?……”
对彭总的手迹,杜鹏程在他手稿里这样记述道:“这是彭总亲笔写的三页纸,字迹粗大有力,望着它,我的感情极不平静……
我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因而在1959年庐山会议到1979年给我作出审查结论,挨整的时间有二十年之久。
彭总这份材料,我发现得很晚,那是在‘文革’后陕西省作家协会清理档案时看到的。我便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纪念品收藏着。有时我拿出它凝望着、沉思着,不由得落下泪来!战场上,国防上,国内国外,彭总任何时候都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使他成了一代名将。当时,关于《保卫延安》一书,敢说这一番话,并诉诸文字的,除了彭总,全中国没有第二人,这也体现了他博大胸怀、铁骨铮铮的性格和崇高的品德。
彭总的正直刚烈性格和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决定了他在庐山会议上为民请命。这使他丢掉了副总理、国防部长和元帅军衔,最终被置之于死地。‘文革’伊始,开场锣鼓是批判《海瑞罢官》,矛头所向也正是针对彭德怀元帅的,他成了首当其冲的人物,接着便是‘横扫一切’的风暴。在这场疯狂的风暴中,彭总这些首先被风暴摧毁的人,正是我们民族的优秀的精华,彭总以他的地位、荣誉、功勋和生命,为全中国所有的革命者赎罪。——包括我这边挨整边喊万岁的普通作家和工作了几十年、于心有愧的人。
彭总刚直不阿,胸怀坦荡,不说假话,为中国普通百姓敢于鼓与呼,为维护真理,敢于直言相陈,不惜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他是时代和历史造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最宝贵、最有生命力的代表。
从庐山会议到‘文革’,彭总和许多优秀人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唤起了新的觉醒,新的智慧,新的力量,新的创造和新的人生天地。
生长过彭总这样杰出人物的中华大地,定会有众多的杰出的后来者……
今天,我再次凝望着彭总的手迹,心潮像波涛一样汹涌……
1989.1.1.于西安”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彻底结束了十年动乱的“文革”,全国各条战线,党政机关、工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正规,陕西省作家协会机关也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杜鹏程也复职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他觉得,个人生命和创作上的空白,比起党、国家和人民所受到的损害来,比起那些被“四人帮”折磨致死的老领导、同志们来,实在不值一提。只能激发起他加倍的努力!加倍地去笔耕那曾经荒芜了的田园。1979年后,此书又重印出版,在全国发行。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庐山会议之后,反映我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英雄战绩的优秀作品——《保卫延安》不让印了。从1959年庐山会议到1979年为作者作出审查结论时期,也正是作者杜鹏程遭受折磨常达20年之久。
1964年,国家文化部发出“就地销毁”该作品的通知,1966年“文革”开始,对于该作品作者杜鹏程来说,更是大祸临头,抄家、批斗、游街、示众、蹲牛棚、劳动改造……专政方式更是名目繁多。这还是在一个省范围里的折腾,紧接着,当时由“四人帮”控制的全国舆论阵地《人民日报》,不惜整版篇幅刊登批判该作品作者杜鹏程的文章。一支箭便是号令,接着更是万箭齐发,长达数年之久,全国范围的残酷围剿开始后,杜鹏程的处境空前险恶,扣压在他头上各类帽子名目繁多,接着加在他身上的种种迫害手段,也一步步升级了。长期思想、精神、身躯的折磨,杜鹏程的身心几乎到了被摧毁的程度。
批判在一日日走向白热化,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挖空心思找问题,一份材料就可致人于死地。《保卫延安》作品中塑造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此时的彭德怀元帅也已丧失人身自由,处境十分困难,但他以政治家的气度挺身而出,保护这位人民爱戴的优秀作者杜鹏程同志。为作者写了七百字的说明材料,使杜鹏程在生死攸关之际,抵挡了“四人帮”一伙别有用心的人加在作者头上可怕的帽子。彭总七百字的宝贵笔墨中,有这样一段令人们与作者振奋的话语:“在当时,我觉得《保卫延安》那本书,在政治上没有问题,是一本军事纪实小说,以后我没有再看。如果有问题,这个责任由我负,因为他送我审查……”
1952年5月31日,杜鹏程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把稿子(《保卫延安》)改完,改到我认为满意的程度……”
然而,作者认为满意的程度究竟指什么呢?从老杜的一本书皮后页这样一段记载里,我们是能够得到一些解答的:
“1949年12月南疆喀什(新疆南疆)写好提纲。
1950年2月到5月写完初稿于喀什。
1951年2月二次修改于喀什。
1951年5月三次修改于韩城(陕西省韩城县)。
1951年8月四次修改于迪化(乌鲁木齐)。
1951年9月五次修改于迪化(乌鲁木齐)。
1951年10月六次修改于迪化(乌鲁木齐)。
1952年2月七次修改于迪化(乌鲁木齐)。
1952年3月到5月八次、九次改于北京。
1952年6月8日送总政审查。
1952年6月到53年4月又改一次。
1953年5月再改,年终送审。”
一部《保卫延安》作品,写作花去整整四年,1954年初付印,是年六月出版,前后印了近20次,约150万册。周恩来总理看了《保卫延安》,肯定的说:“我们部队打仗就是这样,彭总这个人也就是这样。”这又是多么中肯的嘉奖啊!一位33岁“普通人物”写的书,一时风行全国,印数屡增到100多万册,这在当时是少见的。然而,谁曾料到,这本书却成了杜鹏程的“滔天罪行”。1959年庐山会议后,此书被文化部下令销毁,1966年“文革”开始,作者更是大祸临头。林彪“四人帮”一伙炮制的《(保卫延安)——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发表后,一支毒箭便成号令,接着,万箭齐发,从作品到作者,抄家、批斗、游街、示众、蹲牛棚、劳动改造……应有尽有。
面对这意外的打击,杜鹏程痛苦、愤怒,也曾产生过灰暗的心理!但是在“交待罪行”的过程中,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反而心境坦然,他觉得对党对革命事业,对中国人民,自己充满了激情与热爱。杜鹏程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样写到:“难道一个少年投身革命,在艰苦环境中出生入死,这能是‘心怀叵测’么?……”
对彭总的手迹,杜鹏程在他手稿里这样记述道:“这是彭总亲笔写的三页纸,字迹粗大有力,望着它,我的感情极不平静……
我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因而在1959年庐山会议到1979年给我作出审查结论,挨整的时间有二十年之久。
彭总这份材料,我发现得很晚,那是在‘文革’后陕西省作家协会清理档案时看到的。我便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纪念品收藏着。有时我拿出它凝望着、沉思着,不由得落下泪来!战场上,国防上,国内国外,彭总任何时候都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使他成了一代名将。当时,关于《保卫延安》一书,敢说这一番话,并诉诸文字的,除了彭总,全中国没有第二人,这也体现了他博大胸怀、铁骨铮铮的性格和崇高的品德。
彭总的正直刚烈性格和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决定了他在庐山会议上为民请命。这使他丢掉了副总理、国防部长和元帅军衔,最终被置之于死地。‘文革’伊始,开场锣鼓是批判《海瑞罢官》,矛头所向也正是针对彭德怀元帅的,他成了首当其冲的人物,接着便是‘横扫一切’的风暴。在这场疯狂的风暴中,彭总这些首先被风暴摧毁的人,正是我们民族的优秀的精华,彭总以他的地位、荣誉、功勋和生命,为全中国所有的革命者赎罪。——包括我这边挨整边喊万岁的普通作家和工作了几十年、于心有愧的人。
彭总刚直不阿,胸怀坦荡,不说假话,为中国普通百姓敢于鼓与呼,为维护真理,敢于直言相陈,不惜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他是时代和历史造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最宝贵、最有生命力的代表。
从庐山会议到‘文革’,彭总和许多优秀人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唤起了新的觉醒,新的智慧,新的力量,新的创造和新的人生天地。
生长过彭总这样杰出人物的中华大地,定会有众多的杰出的后来者……
今天,我再次凝望着彭总的手迹,心潮像波涛一样汹涌……
1989.1.1.于西安”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彻底结束了十年动乱的“文革”,全国各条战线,党政机关、工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正规,陕西省作家协会机关也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杜鹏程也复职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他觉得,个人生命和创作上的空白,比起党、国家和人民所受到的损害来,比起那些被“四人帮”折磨致死的老领导、同志们来,实在不值一提。只能激发起他加倍的努力!加倍地去笔耕那曾经荒芜了的田园。1979年后,此书又重印出版,在全国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