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一眼荒诞

来源 :小资CHIC!ELEGAN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mid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诞一词由拉丁词sardus(耳聋)演变,在哲学上是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可视为一种无效的沟通,一种与世界对立的方式。荒诞不是现实的反义词,而是在现实之上,在现实之中,在不断的摈弃中构建存在,甚至与虚无相对。我们无法望见荒诞的形状,就像无法看到时间的尽头。
   实习文字编辑:黄也
   “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是出现在1962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同年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在《纽约时报》杂志发表了题为《哪家戏剧是荒诞派?》一文,对自己的作品被归类为荒诞派戏剧感到冒犯,并反讽百老汇戏剧才是真正的荒诞派戏剧,因为仅看票房高低就对剧进行评判。他说“荒诞剧派,作为一个真正的当代剧派,正视人的现实,是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剧派”,那么荒诞剧与现实主义剧又有什么区别呢?把阿尔比的作品放在荒诞派一类,无疑提出了荒诞派戏剧所触及的现实层面。这一观点,不仅为帮助理解荒诞派戏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去除了对荒诞戏剧的表层理解。
   荒诞派戏剧在欧洲发生,兴起于二战后的法国,生存土壤的不同也显示了剧作的差异性。作为美国荒诞派戏剧一员的阿尔比,虽与欧洲荒诞派戏剧一脉相承,建立在对存在主义概念的吸收,但阿尔比的作品中不止有荒诞的形式也有其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围绕中产阶级彼得与流浪汉杰瑞在公园长椅上的对话展开,流浪汉杰瑞以“动物园的故事”为诱饵一步步加深他和彼得的沟通,逐渐将两人的生活悉数展开,又以争夺长椅引导冲突,最终致使彼得杀死杰瑞结束。
   剧中无序、重复、冗长的对白具有荒诞的特征,那个“动物园的故事”贯穿其中,却从未被清楚表明过。但两个很完整的人物形象已经在对话中展开,从陌生人到了解对方的生活情况再到以死打破本来的生活。故事结构完整,结局也很清晰,人物的行为逻辑也能从对话中暴露、从他们的生活状态中找到支撑。而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是摒弃结构、语言、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在悲喜中狂乱、在“暗语”中迸发,运用无意义的表现形式展示生活无意义的荒诞面。但在《动物园的故事》里并没有全然被使用,产生的是荒诞和现实的结合。
   提及荒诞派戏剧就绕不开欧仁·尤内斯库和塞缪尔·贝克特,他们如巨人一般存在于荒诞派戏剧史的最高峰。
   荒诞与现实互为镜面
   “荒诞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的根源隔绝以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人生是荒诞不经的”(尤内斯库),荒诞表意上的悲观情绪激发了创作者的思考和探索,让人不自觉的为之赞叹。荒诞派戏剧作品总是会抛出一块又一块形状各异的石头,一次又一次地砸在人的面前,就像那块用来惩罚西西弗斯的巨石。但面对这样的处境,唯有正视才能继续生活。
   悖论、反叛、疯癫,反传统、反理性、反戏剧,一切与现实的“疏离”都在映射着现实。无论是不着调的无聊谈话还是无望的持续性等待,又或者交易彼此的欲望······荒诞不是现实的反义词,而是在现实之上,在现实之中,在不断的摈弃中构建存在,甚至与虚无相对。我们无法望见荒诞的形状,就像无法看到时间的尽头。荒诞本身以一種荒诞的形式表现在每个人的人生里,像空气一样,充满着整个世界。如果荒诞变成一张硕大无比的地图,那么地图上画的不是山脉、河流、陆地等标识,而是无形地跟随时间游走,清晰地印刻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现实世界的图景。
   《秃头歌女》1950年首演
   1995年《罗马尼亚文学报》撰文悼念“戏剧的国王死了,国王的戏剧仍在”,评论里所提的国王便是开创了荒诞派戏剧的戏剧家欧仁·尤内斯库。尤内斯库的作品荒诞不经,像踩在破镜子上“演讲”一般,主题似乎是一直重复“镜子碎了”这样的话,在荒唐中刺破现实,把无意义的人生映射在无数破碎的镜子中重塑荒诞的世界。
   其作品《秃头歌女》讲述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史密斯夫妇与朋友(另一对英国中产阶级马丁夫妇)的无聊对话。剧名是因为演员把“金黄色头发的女教师”错念成“秃头歌女”而被使用,剧中只提过一次“秃头歌女”并且一带而过。全剧零碎的情节点包括:给自己先开刀再治疗病人的麦基根医生,一个全家都叫“博比·华特森”的新闻讣告、马丁夫妇——夫妻不相识到相认、消防队长讲的灭火和感冒的故事······人物在剧中被模糊了形状,没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每个人都可以说是那个不存在的秃头歌女,展示出的是冷漠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失序下凌乱不堪的现实生活。
   《等待戈多》1953年首演
   1953年《等待戈多》在法国巴黎连演300场,成为二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相比《秃头歌女》首演只有三位观众的惨淡场景,《等待戈多》可以说是大获全胜,塞缪尔·贝克特也成为法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并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为“由于他具有新奇形状的小说、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的境地得到振奋”,《等待戈多》所发出的呼喊是对希望的吟诵。怀抱着等待戈多的期望,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一直进行没有终点的等待,“戈多”也因此成为虚幻的代名词,指代任何还未来到的事物。在荒野之中,他们在一颗干枯的树下,无望或热切的等着。谁也无法断定他们是否等到,但都知道他们将会一直等待,一如每一个人。
   如果说《秃头歌女》和《等待戈多》让人审视荒诞的现实和人类的荒诞,那么《骂观众》则是一出带领观众一起走入荒诞的戏,剧作打破戏剧的根本架构,把舞台扩充到了整个剧场。
   《骂观众》1966年首演
   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的《骂观众》是一出对传统戏剧“戏谑和玩弄”的反戏剧的戏,仅靠说话在没有布景的舞台上,由四位无名者“谩骂”观众;因为观众处于剧场,所以骂的就是观众。“你们会挨骂,因为骂也是一种与你们交谈的方式。我们通过骂而变得直接。我们可以让火花迸射出去。我们可以摧毁这个剧场。我们可以拆掉一面墙。我们可以关注你们。”《骂观众》让演剧形式从剧情中彻底跳出,立意打破“第四堵墙”的限制,只是遵循着一出戏的流程,开幕——骂观众(演出)——闭幕。剧中的“我”“你们”“我们”以及一系列的词汇,改变着观者对戏剧铺陈方式的认知,将人从情节的泥潭中拖到了一汪水渍上,看着演员赤脚在水中四处乱窜,溅起言辞的水花。
   孟京辉的作品《我爱XXX》也是受到了《骂观众》的影响。2008年2月孟京辉在纽约的小剧场看完《骂观众》后迟迟不离场,这一游戏式的互动引起了演员和导演的关注,并帮他赢得了一场免费的戏票。这样的行为大概也是对《骂观众》这一出戏的反向输出,演员骂完观众退场,观众看完骂自己的戏后沉默不退场,和走出“无名者身份”的演员,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观演对峙”。
   《孤寂在棉田》写于1986年
   2019年12月17日阿兰·迪马尔导演的《孤寂在棉田》于上海大剧场上演,带来了一出如同《等待戈多》一般的荒诞故事。《孤寂在棉田》是贝尔纳玛丽·科尔泰斯写于1986年的作品,剧名极富有诗意,作者是被视为尤内斯库和贝克特后继人的天才作家。
   阿兰·迪马尔导演的舞台版,将故事设置在一个被荒废的城市角落,让两个陌生人探寻着彼此为目的,进行一场不知道在卖什么、买什么的交易;配乐以鼓声应和,引领着矛盾的升级;从最初整齐的装束还能判断出两个人可能是怎样的人(上班族或者街头混混),到最后脱去外衣掩在水泥面具之下,让交易更加混沌。两位主角在一种凋落的情境下,以“欲望”为窥镜,用商贩和顾客的身份上互相搏击,张力十足。
其他文献
从平原荒漠走向冰川河流,在跨越时间地理的双重维度之外。如旁观者般存活于世界,游历的轨迹纵横交错。   摄影:古西@D1studio 形象&编辑:Aruan 化妆:Ava 发型:柯维涛 模特:吴迪@火石文化 服装助理:Elio   棕色大衣   黑色马甲   均为dunhill   飞行员夹克   Ermenegildo Zegna   针织Polo衫Canali   蓝色牛仔褲Etro   黑色皮
期刊
蓝色在菲律宾国旗中占据重要比例,其汪洋也意义深重,众多人来这里体验潜水、跳水、沙丁鱼风暴,带着股想要超脱当下的热烈激情,仿佛蓝色外国旗上红色象徽的勇敢。  来到菲律宾,感受各种色彩和海洋生物一同抵达着心灵。  蔚蓝入梦  菲律宾国旗中蓝色与红色部分形状大小都相同,却有着不同含义,蓝色是忠诚,红则代表勇敢。和平时期,蓝色一直在红色上面,而战争时期则选用红色面朝上,鼓励人民勇敢。在左侧白色区域里以金色
期刊
作为人生的“使用者”,每个人都有自行定义的权力。岁月无声转换,李晨逐渐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模式。他说:“其实生活到最后,是属于自己的一件事情,过的得好、过的得坏,然后开心与不开心,其实更多时候是自我的一种状态。”   摄影:翟绍杰 造型:吴家诚 妆发:宋星宝 采访:Cathy 撰文:黄也 服装助理:王逸敏 艺人统筹:晓雪、辛本 特别出镜:张志明   高光处与阴影面   李晨以前演过不少那种拿着
期刊
QUBIC调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照明及无线控制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先进的智能照明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着代表潮流和科技的照明品牌,并具有独立研发设计智能照明、智能控制和智能系统的综合实力。   QUBIC调调新鲜灯泡,是智能灯泡和遥控开关的一种新组合。旋个灯泡,按下开关,就能得到变化的光。不需要重新布線、接入WIFI、购买额外配件、下载APP等繁琐的操作,是全球少有无需用户任何配置
期刊
文森特·凡高出生在荷兰一个叫津德尔特的小村庄,早年从事过艺术经销公司学徒、书店临时工、寄宿学校老师、矿工和牧师,他辗转于海牙、伦敦、巴黎,在博物馆完成了自己的艺术教育,一直穷困潦倒,无人赏识。最后,他来到法国小城阿尔勒,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绘画才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也是这短短几年的创作,使他成为艺术史上最明亮的一颗星星。   “浮世绘”的明艳色彩   凡高早年的作品,不过是一些色彩黯淡的传统欧洲
期刊
柯布西耶曾这样形容意大利卡普里岛的房子:“是一座岩石的延续,一丛岛屿的分支,如同建筑地衣从卡普里岛的土地中生长出来,成为凝视自然的工具。”建筑与自然之间始终互相依存。从森林到岛屿,从过去到现代,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反映着人的足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我们都叫嚣着要从都市出走的时代,过去的生活方式似乎瞬间又卷土重来。这是一个奇妙的轨迹和循环。   编辑:景鑫 图片提供:Nomadic Resorts
期刊
1995—2019,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翻天覆地。从时间的印记中回眸艺术实践的闪光时刻,把中国当代的城市文化置身在美术馆的公共空间中,我们能看到日常生活中最直白的艺术冲击力。   实习文字编辑:黄也 图片提供: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公共空间是生活中每个人所需的“共同生活”场所。伴随城市建设的发展,与人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形形色色的人穿行在纷繁的城市街头,发生公共活动,给予公共空间“生长”的养分,两者
期刊
实习文字编辑:黄也 口述:马远   尤内斯库有一句话说“人生是荒诞不经的”,但生活总有一些境遇让你觉得荒诞。比如扔骰子,扔完骰子的结果就很奇妙,有某种荒诞感。其实很多的荒诞派作家本身非常积极,即便是加缪和贝克特等,他们虽然站在虚无主义的角度,但他们非常得积极,他们写荒诞的戏剧,在我看来,是希望大家去正视这些问题,并且不要将人类文明引向毁灭。   我最喜欢的主题应该是《西西弗斯的神话》,西西弗斯突出
期刊
在苏格兰凯恩戈姆山脉,那里有娜恩·谢泼德一生的足迹,她的私人文学地图就是这座活山,在这份阅读指南中,还提到了改变近代文明的植物的历史地图,以及整个大历史的轨迹。   娜恩·谢泼德一生的轨迹与大山紧密相连,《活山》讲述的便是她和凯恩戈姆山脉的故事。凯恩戈姆山脉位于苏格兰东北部,山顶常年冰雪,雪上看得见北极光,又被叫作“英国的北极圈”。这片山跨越许多平方英里,区域内有无数湖泊以及海拔超出四千英尺的山峰
期刊
他们周而复始地耕作、驶船、担水,生命似乎永远都没有尽头。那座孤寂的岛屿,那只伶仃的小船,那些环岛的海水,以及那户余下的一家三口,依旧日复一日,坚韧地活着。   实习文字编辑:黄也   地图是把无限的空间缩小到有限的纸张上,生活是把有限的时间放大到每分每秒上。影片用极简的叙事风格带动着观者的情绪。在每一次摇橹的瞬间,就有一片流域的涟漪拨动开来。   低沉、舒缓的音乐迈着略显沉重的“脚步”拉开了《裸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