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前流行焦虑症
继喀什之后,我们又要奔赴遵义。原本以为有了之前的送教经验,这次会淡定一些,但作为这个团的“小头目”,我却感到越来越清晰的小焦虑,以及由小焦虑带来的“虐虐”的快意。因为未知,所以挑战;无关胜负,必有收获。
送教,真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这里头多多少少意味着,你拥有的比对方多,从知识技能到实践经验。而实际上,我们团队中的大多数,包括我,长期工作在学校一线岗位,最熟悉的或也是最局限的,尽管开发了一套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并努力在此基础上持续建设,但这支号称“专业”的业余队伍里头,个个都是学校的班主任骨干或者管理干部,忙忙碌碌中,总也没有空余时间去深入思考、梳理总结。
放假前后,我们这个团队一天都没歇下,可临行前磨课时,团员们还是心里没底:这一次,能拿出哪些干货来与同行分享,什么样的知识是他们确实需要的?或者以往没有听过的?酷暑八月,如果是没有一点贡献力的聚众学习,真是对同行的罪过。临行前的两天一夜,我们在奉贤中专的“纠结”与“撕扯”,更多便是源于这样的困扰和焦虑。包括我在内的团队伙伴,对整个培训的课程设计,根据各导师的特点特长搭配临时组合,再安排课与课之间的承接,班级多,同类课程资源不够,或者分班、聚拢的课程效果预计,这一天之內时而合时而分的上课方式,给教务协调和后勤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我们不熟悉的地方,这一切可能都是高风险。
临近出发的时刻,团友们曾声讨过我这种“虐人模式”:对于他们上交的备课资料,不反馈对错,关于课程中要呈现的部分,往往是当时当刻才真的明白,备了一堆课,上台几分钟,事先不告知,发生即课程。
老团员看着新团员的焦虑,淡定地说:“明天讲什么?不怕,只要你准备充分,明天上台你就知道了。”这不仅仅是沙发课堂、真人图书馆,第二天课程内容正式拍板,都没有提前量,都是每个前晚,每位导师针对自己的班级整体考量三天的内容,互相协调统筹。
飞机上的小插曲成生动案例
先遣部队提前一天到遵义,我们的出发伴随着不断传来的“坏消息”,人数又多了很多,事先的分班必须调整,但场地受限人数不得均衡,各班50左右,某班将达到75人,本来设想的方案,看来很难实施了。
上了飞机,索性关了手机,倒让我们不再顾虑外在消息和条件,只考虑此行能够带去的课程内容。
从事先的调研中,发现老师们的问题集中在基础管理、青春期教育等方面,但这些宽泛的提法背后一定牵连着更多的生源素质、管理要求、职教生态环境等。穿着专家的衣裳,说出来的总有道理,然而若也在此山中,做得却未必高许多,这些思考生发了我当晚在与团友做第一次教研活动时的叮嘱:“谨言慎行,关注我们的教育语言,明确自己的分享定位,不经验武断,不大包大揽。”
在飞机上还很惊喜地遇到了祝纪景老师的学生,一大家子蜜月旅行,看着小夫妻郎才女貌的登对,听着学生妈妈发自肺腑地对祝老师的感激,我当即觉得这个案例新鲜又有趣,好过以往许多,当然,这一夜,祝老师没法好好睡,因为这个小插曲,推翻了她之前准备的案列,又要重新来过。
同行同道,同伴同学
这次授课与参训的老师们客观上说是同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在感知着他们的不同特色。我们曾私下里说:“这里的同行‘挺乖的’。”每一个班都配备了班长,而且班长在组织教学上,是比较有权威的,这一点跟我们设计的时间管理员、记录员不同,他们的职责是被赋予的,而兄弟学校的培训老师们也能配合班长履职,这与以往培训挺不一样。
集体摆字是应对人数激增的无奈之选,人数激增、教室受限,本来的分组拓展做不了,B方案是大集团军作业,但遵义室外温度高、体感闷热,冒险在没空调的体育馆作业,但人数依旧成了大问题,预设的人和字不配,临时调配,耽搁了时间,也影响了效果。由此发现,这里的老师对一些信息化手段用得还不习惯,通知没有及时看到;有些则是不太习惯太颠覆的形式,或者对以往拓展培训有华而不实的阴影。
无论是正面管教还是自我觉察,都有老师说接触过,还不止一次,但也觉得此次体验深刻,无论是不是套路,最后都“入戏”了。其实,我的觉察是,到那晚,我们的导师团也纷纷“入戏”了,回去的车上,声音都略带亢奋,这些超过12小时连轴转且没吃晚饭的导师不仅不疲惫,还声音一个高过一个地分享着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故事。
本来,所有团员入队的身份便是三重,讲师、导师、观察员,所以,即使在台上的不是你,也没有“吃瓜群众”。晚上十一点,导师团队复盘照旧,还更有火花,每个人都在说,每个人都希望给同道中人更有意义的分享,而非一碗鸡汤,一时触动。
第二天的课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沙发课堂的案例、真人图书馆的故事,都是同行们做的、想的,一样的、不一样的。
到了下午的案例督导环节,通过举牌表态、情景模拟等互动性更强的设计,使人人都参与,明显感觉到很多学员的思考也很深刻,实践也很先进,真是一群“一起想办法让工作干得更漂亮的”激情同伴。
一次彼此互为师长的培训
最后一天的总结环节,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复制成四份,为了民主型组织的推优训练、思维导图这两个大项目能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地完成,大家花了很大的功夫消化。
然而,开场没多久,所有教室都遇到了最严峻的挑战,彻底断电,没有PPT,没有声音,没有空调。来不及商量怎么办,大家都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把内容实施下去,而且简朴的毕业典礼也必须完成。
令我们惊叹的是,效果丝毫不打折,更处处藏惊喜。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唱反调,没有人借故离开,同时,导师团分别完成了四幅思维导图的总结,并在组内反馈给学员。至此,由衷地说,这是彼此互为师长的一次培训,我们从各位学员身上也感受到充足的知识技能、科学的制度及爱生爱岗的教育情怀。
短短三天,匆匆又要离别,老天或是也觉得太匆忙,便变脸下雨,足足多呆了近十个小时,导师团自觉复盘,寻找这几天培训中没能突破的点及背后的原因,相信时间可以匆忙流逝,但思考不会停在课堂。遵义与你恰同学,成长路上愿同行。我们都是中职德育的同道中人,保持结伴同行,互通有无,让教育看得见当下,望得见未来。
继喀什之后,我们又要奔赴遵义。原本以为有了之前的送教经验,这次会淡定一些,但作为这个团的“小头目”,我却感到越来越清晰的小焦虑,以及由小焦虑带来的“虐虐”的快意。因为未知,所以挑战;无关胜负,必有收获。
送教,真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这里头多多少少意味着,你拥有的比对方多,从知识技能到实践经验。而实际上,我们团队中的大多数,包括我,长期工作在学校一线岗位,最熟悉的或也是最局限的,尽管开发了一套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并努力在此基础上持续建设,但这支号称“专业”的业余队伍里头,个个都是学校的班主任骨干或者管理干部,忙忙碌碌中,总也没有空余时间去深入思考、梳理总结。
放假前后,我们这个团队一天都没歇下,可临行前磨课时,团员们还是心里没底:这一次,能拿出哪些干货来与同行分享,什么样的知识是他们确实需要的?或者以往没有听过的?酷暑八月,如果是没有一点贡献力的聚众学习,真是对同行的罪过。临行前的两天一夜,我们在奉贤中专的“纠结”与“撕扯”,更多便是源于这样的困扰和焦虑。包括我在内的团队伙伴,对整个培训的课程设计,根据各导师的特点特长搭配临时组合,再安排课与课之间的承接,班级多,同类课程资源不够,或者分班、聚拢的课程效果预计,这一天之內时而合时而分的上课方式,给教务协调和后勤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我们不熟悉的地方,这一切可能都是高风险。
临近出发的时刻,团友们曾声讨过我这种“虐人模式”:对于他们上交的备课资料,不反馈对错,关于课程中要呈现的部分,往往是当时当刻才真的明白,备了一堆课,上台几分钟,事先不告知,发生即课程。
老团员看着新团员的焦虑,淡定地说:“明天讲什么?不怕,只要你准备充分,明天上台你就知道了。”这不仅仅是沙发课堂、真人图书馆,第二天课程内容正式拍板,都没有提前量,都是每个前晚,每位导师针对自己的班级整体考量三天的内容,互相协调统筹。
飞机上的小插曲成生动案例
先遣部队提前一天到遵义,我们的出发伴随着不断传来的“坏消息”,人数又多了很多,事先的分班必须调整,但场地受限人数不得均衡,各班50左右,某班将达到75人,本来设想的方案,看来很难实施了。
上了飞机,索性关了手机,倒让我们不再顾虑外在消息和条件,只考虑此行能够带去的课程内容。
从事先的调研中,发现老师们的问题集中在基础管理、青春期教育等方面,但这些宽泛的提法背后一定牵连着更多的生源素质、管理要求、职教生态环境等。穿着专家的衣裳,说出来的总有道理,然而若也在此山中,做得却未必高许多,这些思考生发了我当晚在与团友做第一次教研活动时的叮嘱:“谨言慎行,关注我们的教育语言,明确自己的分享定位,不经验武断,不大包大揽。”
在飞机上还很惊喜地遇到了祝纪景老师的学生,一大家子蜜月旅行,看着小夫妻郎才女貌的登对,听着学生妈妈发自肺腑地对祝老师的感激,我当即觉得这个案例新鲜又有趣,好过以往许多,当然,这一夜,祝老师没法好好睡,因为这个小插曲,推翻了她之前准备的案列,又要重新来过。
同行同道,同伴同学
这次授课与参训的老师们客观上说是同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在感知着他们的不同特色。我们曾私下里说:“这里的同行‘挺乖的’。”每一个班都配备了班长,而且班长在组织教学上,是比较有权威的,这一点跟我们设计的时间管理员、记录员不同,他们的职责是被赋予的,而兄弟学校的培训老师们也能配合班长履职,这与以往培训挺不一样。
集体摆字是应对人数激增的无奈之选,人数激增、教室受限,本来的分组拓展做不了,B方案是大集团军作业,但遵义室外温度高、体感闷热,冒险在没空调的体育馆作业,但人数依旧成了大问题,预设的人和字不配,临时调配,耽搁了时间,也影响了效果。由此发现,这里的老师对一些信息化手段用得还不习惯,通知没有及时看到;有些则是不太习惯太颠覆的形式,或者对以往拓展培训有华而不实的阴影。
无论是正面管教还是自我觉察,都有老师说接触过,还不止一次,但也觉得此次体验深刻,无论是不是套路,最后都“入戏”了。其实,我的觉察是,到那晚,我们的导师团也纷纷“入戏”了,回去的车上,声音都略带亢奋,这些超过12小时连轴转且没吃晚饭的导师不仅不疲惫,还声音一个高过一个地分享着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故事。
本来,所有团员入队的身份便是三重,讲师、导师、观察员,所以,即使在台上的不是你,也没有“吃瓜群众”。晚上十一点,导师团队复盘照旧,还更有火花,每个人都在说,每个人都希望给同道中人更有意义的分享,而非一碗鸡汤,一时触动。
第二天的课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沙发课堂的案例、真人图书馆的故事,都是同行们做的、想的,一样的、不一样的。
到了下午的案例督导环节,通过举牌表态、情景模拟等互动性更强的设计,使人人都参与,明显感觉到很多学员的思考也很深刻,实践也很先进,真是一群“一起想办法让工作干得更漂亮的”激情同伴。
一次彼此互为师长的培训
最后一天的总结环节,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复制成四份,为了民主型组织的推优训练、思维导图这两个大项目能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地完成,大家花了很大的功夫消化。
然而,开场没多久,所有教室都遇到了最严峻的挑战,彻底断电,没有PPT,没有声音,没有空调。来不及商量怎么办,大家都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把内容实施下去,而且简朴的毕业典礼也必须完成。
令我们惊叹的是,效果丝毫不打折,更处处藏惊喜。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唱反调,没有人借故离开,同时,导师团分别完成了四幅思维导图的总结,并在组内反馈给学员。至此,由衷地说,这是彼此互为师长的一次培训,我们从各位学员身上也感受到充足的知识技能、科学的制度及爱生爱岗的教育情怀。
短短三天,匆匆又要离别,老天或是也觉得太匆忙,便变脸下雨,足足多呆了近十个小时,导师团自觉复盘,寻找这几天培训中没能突破的点及背后的原因,相信时间可以匆忙流逝,但思考不会停在课堂。遵义与你恰同学,成长路上愿同行。我们都是中职德育的同道中人,保持结伴同行,互通有无,让教育看得见当下,望得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