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冠心病当中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发作形式,心肌梗死给人的印象向来都和老年有关。然而,近年来它造成青壮年猝死的新闻却频频出现:
2016年“十一”长假快要过完的一天,“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突然去世。
2016年7月23日,《青岛早报》体育部主任马洪文突发心梗离世,年仅47岁;
2014年1月2日,同样47岁的小马奔腾公司老总李明也死于心梗;
2012年8月2日,年仅25岁的浙江电台主播郭梦秋在家中突发心肌梗死,因抢救无效辞世。
……
心肌梗死或者心肌梗塞,简称心梗,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它的致病原因,是供应心脏的血管(即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破裂,所形成的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迅速造成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铭形象地解释说:“心梗的根本原因是供应心脏的血管堵了,这个堵塞是在从年轻到年老这个生理过程中造成的,就像水管用时间长了会生锈似的,越老越容易得这个病。”
然而在当下,心肌梗死是“老年病”这样的印象并不准确,人们对它普遍的认识不足正越来越多地造成致命的悲剧。
心梗年轻化,男性更脆弱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25岁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35到44岁人群的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三年中增加了31.8%。
2008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郑昕和她的团队做过一个调查,在过去的15年间,该医院诊断出心肌梗死的首发病例中,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另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1984年至1999年,北京市35岁到44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增加了154%。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胡大一对此有几十年的切身感受:“急性心肌梗死近30年不断快速年轻化,不仅有数据支持,也是我学医、行医50年的亲身体验。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大医院工作,每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有40至50人,绝大多数为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而现在,我工作的北大人民医院,每个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超出过去一年的人数,并且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年龄不到50岁,三分之一不到60岁,至少一半患者毫无先兆,突发致死或致残。”
30到40多年龄段的吸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5倍。
张铭虽然没有做过统计,但他发现,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44岁以下的人被列为青年的话,安贞医院急诊科的青年病人确实越来越多。他接触过的心梗病人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7岁。他觉得,其实,过去也有40岁以下的青年急性心梗患者,现在不仅这种情况更多了,而且媒体和互联网的报道,也让大家更加感受到此类患者的增多。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和老年人有所不同。张铭向记者解释:“供应心脏的血管有三根,年龄较大的患者一般是多根病变。但青年人的病变比较简单,血管狭窄并不严重,一般就是因为压力大、紧张、抽烟等,造成一根血管的某一处破裂,堵塞血管,年轻病人的猝死,最多的就是这种情况。这部分人如果发现及时、抢救及时,预后都要比老年人要好很多。”
另一个差异体现在性别上。有研究显示,青年心梗患者中男性大致占80%。这是由两性不同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女性的雌激素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他们研究的19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在绝经前生育期的女性,特别是小于45岁的女性病例僅占2.2%。男性心梗发病的高峰期为41岁到70岁,而女性的发病高峰期在51岁以后。
老年病变成现代病
更准确地说,青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现代病。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在1958年到2002 年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翻了3倍。高血压除了家族遗传因素外,更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高钠低钾膳食;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生活条件的提高给人们的饮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腿脚的步伐却显然没有跟得上发展的节奏,缺少锻炼使体内脂肪堆积,动脉壁增厚、变硬、纤维组织斑块形成,更容易破裂出血,触发血栓和心梗。
胡大一对当今一些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并不满意:“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化主要原因是在不健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尤其中青年人、更严重的是从少年时期开始,沾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缺乏运动、胡吃海喝、吸烟、精神压力增大、过劳、睡眠不足。动得少,吃得多,肥胖——一胖得百病。”
另一个引发心梗的杀手是吸烟。吸烟不仅会大大增加肺癌的发生率,流行病研究也显示,30到40岁年龄段的吸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5倍。
在张铭看来,心肌梗死患者仍然是老年人居多,但如果生活方式特别不好,年轻人体内也会发生病变,他诊治的年龄最小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每天可以吸五、六包香烟。
虽然吸烟是吸到肺里,但烟里的尼古丁会损害血管内皮,使其功能失调,凝血系统损害,也可能会导致血管痉挛。另外,吸烟使动脉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增多,容易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促使心梗发生。
中国男性一直是世界上吸烟率最高的人群之一。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的中国项目调查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男性吸烟率是52.9%,女性吸烟率为2.4%,而且有7.38亿不吸烟人群在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胡大一说:“烟草包括二手烟是所有慢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是心肌梗死年轻化的权重排序第一的危险因素,也是完全可逆的成本最低的可控因素。我要特别强调,中国参加的52个国家的Interheart Study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化影响因素中,排位第一、权重最大的就是吸烟。大家不妨查下,英年早逝者大多为烟民。” 新媒体《每日人物》在对张锐的报道中提到,张锐是个老烟民,“一天要抽一包半到两包,选题突破不下去时,更是抽得厉害,一屋子老烟枪,办公室烟雾缭绕”。
过量饮酒是中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英国医学研究人员发现,适量饮酒可以软化血管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但大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壁、诱发血小板聚集等,从而引发或加重心肌梗死。目前认为,饮酒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与数量有关,时间越长、酒精的积累越多则影响越大。
张锐去世后,朋友圈中有人表示:“张锐最愁两件事,融不到钱时怎么融钱,融到钱后怎么赚钱。”张铭认为,人的情绪和心脏的关联性很大,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会引起心梗等极端情况的发生。
预防与急救意识薄弱
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似乎已成为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的常态。另一位致力于发展移动健康的康夫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的工作状态,“即使忙别的,脑子里琢磨的也是创业的事。但平常也会一直留意身体健康,比如参加公司安排的体检、及时留意身体的各种信号”。
不过公司体检能否对心肌梗死起到预防作用,临床医生对此并不看好。张铭说:“体检项目没有针对性,很像大筛查,能够识别心脏的关键检查也没有做。一般是做个心电图或者彩超,但是冠心病有时候心电图和彩超是测不出来的,它有个专门的检查叫做冠脉CT。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冠脉CT价格很贵,而且本身是一种放射性检查。对医生来说,一般也不会让病人常规做这些检查,我们要根据指数综合判断以后,才会作出建议。所以冠心病通过体检是很难查出来的。”
胡大一对商业体检的态度更加悲观:“目前体检是只查不管,健康管理只是个说法,体检系统趋利性极为严重,爱的是人民币,并非人民建康!”
不能依赖体检,心肌梗死如何检查和预防?胡大一认为,人生不能消极等得病,行为决定健康。他自己总结出了“健康长寿三字经”——管住嘴,迈开腿;零吸烟,多喝水;好心态,莫贪杯;睡眠足,别过累;乐助人,心灵美;家和睦,寿百岁。
张铭建议人们平常多关注自身健康。“一般来说,心梗在发病前都是有蛛丝马迹的,只不过是有些人很在意自己的身体,而有些人不在意诸如胸痛、胸闷等症状。此外,是否特别肥胖、有没有抽烟的不良嗜好、家里有没有病史因素也很重要。”
除了各种症状外,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建议人们关注非典型性部位的疼痛,比如嗓子疼、牙疼、下颌疼、脖子疼、肩疼背疼、上肢疼、上腹痛等,这些也可能是心梗的前兆,应及时检查。
贾大成经常收到某些单位的急救培训邀请,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部委,到各公司,再到北京郊区的农民、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他都讲授过急救常识。上世纪80年代末,在贾大成刚开始从事急救工作不久,他就呼吁将健康教育、急救教育和死亡教育列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必修课。而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在贾大成看来,急救常识必须普及。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在教育设置上,急救课程是必修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接受相应的急救知识。而在国内,急救教育仍是一片空白。“中国人缺的不仅仅是急救设备和急救技术,更缺的是急救意识——文化再高的人,也没这个意识。”
2016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上发生心脏性猝死,随后,媒体人邓飞发起“心唤醒”基金,为晕倒的心脏病人提供专业救援,也有人呼吁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心脏骤停救援设备,建立心脏骤停病人的快速应急体系。
但是据贾大成了解,“金波去世后,有人拿着AED去捐给北京地铁,都被拒绝了。”理由是:谁来负责任?如果地铁设置了AED,但是病人最后没有被急救回来,地铁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普通的急救员也有同样的顾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宋立(化名)在校期间考取了急救员证,学习并掌握了心肺复苏、AED、绷带、打结等技能,但是她表示,如果遇到心梗患者,她可能不会上前救助。“自己的技术只是业余的,不能保证出了问题自己能承担责任,而且心肺复苏需要用力,很容易压断肋骨,家属不懂,那就得算我的。”
不过目前,杭州、上海、北京、深圳已经相继出台“好人法”条例,杭州已经开始正式实施,免除现场施救者善意、无偿的对伤病员实施紧急救护的民事损害责任,希望给急救员吃一粒“定心丸”。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的心血管急症,但它的治疗效果却是所有疾病中最好的。张铭介绍说:“如果抢救及时,时机把握住,急性心肌梗死是可以预防的。一个猝死的病人,发病之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症状,只不过自己没发现。如果提前发现,就可以提前干预,可能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了。”
至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以后如何把握救治时机,贾大成建议,周围人应赶快拨打120,然后做心肺复苏。治疗心梗就是与时间赛跑,他常说这样一句话:“救不救是一回事儿,能否救活是另一回事儿。救,就有可能活;不救,肯定死!”
2016年“十一”长假快要过完的一天,“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突然去世。
2016年7月23日,《青岛早报》体育部主任马洪文突发心梗离世,年仅47岁;
2014年1月2日,同样47岁的小马奔腾公司老总李明也死于心梗;
2012年8月2日,年仅25岁的浙江电台主播郭梦秋在家中突发心肌梗死,因抢救无效辞世。
……
心肌梗死或者心肌梗塞,简称心梗,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它的致病原因,是供应心脏的血管(即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破裂,所形成的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迅速造成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铭形象地解释说:“心梗的根本原因是供应心脏的血管堵了,这个堵塞是在从年轻到年老这个生理过程中造成的,就像水管用时间长了会生锈似的,越老越容易得这个病。”
然而在当下,心肌梗死是“老年病”这样的印象并不准确,人们对它普遍的认识不足正越来越多地造成致命的悲剧。
心梗年轻化,男性更脆弱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25岁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35到44岁人群的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三年中增加了31.8%。
2008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郑昕和她的团队做过一个调查,在过去的15年间,该医院诊断出心肌梗死的首发病例中,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另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1984年至1999年,北京市35岁到44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增加了154%。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胡大一对此有几十年的切身感受:“急性心肌梗死近30年不断快速年轻化,不仅有数据支持,也是我学医、行医50年的亲身体验。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大医院工作,每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有40至50人,绝大多数为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而现在,我工作的北大人民医院,每个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超出过去一年的人数,并且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年龄不到50岁,三分之一不到60岁,至少一半患者毫无先兆,突发致死或致残。”
30到40多年龄段的吸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5倍。
张铭虽然没有做过统计,但他发现,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44岁以下的人被列为青年的话,安贞医院急诊科的青年病人确实越来越多。他接触过的心梗病人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7岁。他觉得,其实,过去也有40岁以下的青年急性心梗患者,现在不仅这种情况更多了,而且媒体和互联网的报道,也让大家更加感受到此类患者的增多。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和老年人有所不同。张铭向记者解释:“供应心脏的血管有三根,年龄较大的患者一般是多根病变。但青年人的病变比较简单,血管狭窄并不严重,一般就是因为压力大、紧张、抽烟等,造成一根血管的某一处破裂,堵塞血管,年轻病人的猝死,最多的就是这种情况。这部分人如果发现及时、抢救及时,预后都要比老年人要好很多。”
另一个差异体现在性别上。有研究显示,青年心梗患者中男性大致占80%。这是由两性不同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女性的雌激素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他们研究的19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在绝经前生育期的女性,特别是小于45岁的女性病例僅占2.2%。男性心梗发病的高峰期为41岁到70岁,而女性的发病高峰期在51岁以后。
老年病变成现代病
更准确地说,青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现代病。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在1958年到2002 年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翻了3倍。高血压除了家族遗传因素外,更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高钠低钾膳食;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生活条件的提高给人们的饮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腿脚的步伐却显然没有跟得上发展的节奏,缺少锻炼使体内脂肪堆积,动脉壁增厚、变硬、纤维组织斑块形成,更容易破裂出血,触发血栓和心梗。
胡大一对当今一些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并不满意:“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化主要原因是在不健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尤其中青年人、更严重的是从少年时期开始,沾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缺乏运动、胡吃海喝、吸烟、精神压力增大、过劳、睡眠不足。动得少,吃得多,肥胖——一胖得百病。”
另一个引发心梗的杀手是吸烟。吸烟不仅会大大增加肺癌的发生率,流行病研究也显示,30到40岁年龄段的吸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5倍。
在张铭看来,心肌梗死患者仍然是老年人居多,但如果生活方式特别不好,年轻人体内也会发生病变,他诊治的年龄最小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每天可以吸五、六包香烟。
虽然吸烟是吸到肺里,但烟里的尼古丁会损害血管内皮,使其功能失调,凝血系统损害,也可能会导致血管痉挛。另外,吸烟使动脉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增多,容易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促使心梗发生。
中国男性一直是世界上吸烟率最高的人群之一。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的中国项目调查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男性吸烟率是52.9%,女性吸烟率为2.4%,而且有7.38亿不吸烟人群在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胡大一说:“烟草包括二手烟是所有慢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是心肌梗死年轻化的权重排序第一的危险因素,也是完全可逆的成本最低的可控因素。我要特别强调,中国参加的52个国家的Interheart Study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化影响因素中,排位第一、权重最大的就是吸烟。大家不妨查下,英年早逝者大多为烟民。” 新媒体《每日人物》在对张锐的报道中提到,张锐是个老烟民,“一天要抽一包半到两包,选题突破不下去时,更是抽得厉害,一屋子老烟枪,办公室烟雾缭绕”。
过量饮酒是中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英国医学研究人员发现,适量饮酒可以软化血管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但大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壁、诱发血小板聚集等,从而引发或加重心肌梗死。目前认为,饮酒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与数量有关,时间越长、酒精的积累越多则影响越大。
张锐去世后,朋友圈中有人表示:“张锐最愁两件事,融不到钱时怎么融钱,融到钱后怎么赚钱。”张铭认为,人的情绪和心脏的关联性很大,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会引起心梗等极端情况的发生。
预防与急救意识薄弱
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似乎已成为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的常态。另一位致力于发展移动健康的康夫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的工作状态,“即使忙别的,脑子里琢磨的也是创业的事。但平常也会一直留意身体健康,比如参加公司安排的体检、及时留意身体的各种信号”。
不过公司体检能否对心肌梗死起到预防作用,临床医生对此并不看好。张铭说:“体检项目没有针对性,很像大筛查,能够识别心脏的关键检查也没有做。一般是做个心电图或者彩超,但是冠心病有时候心电图和彩超是测不出来的,它有个专门的检查叫做冠脉CT。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冠脉CT价格很贵,而且本身是一种放射性检查。对医生来说,一般也不会让病人常规做这些检查,我们要根据指数综合判断以后,才会作出建议。所以冠心病通过体检是很难查出来的。”
胡大一对商业体检的态度更加悲观:“目前体检是只查不管,健康管理只是个说法,体检系统趋利性极为严重,爱的是人民币,并非人民建康!”
不能依赖体检,心肌梗死如何检查和预防?胡大一认为,人生不能消极等得病,行为决定健康。他自己总结出了“健康长寿三字经”——管住嘴,迈开腿;零吸烟,多喝水;好心态,莫贪杯;睡眠足,别过累;乐助人,心灵美;家和睦,寿百岁。
张铭建议人们平常多关注自身健康。“一般来说,心梗在发病前都是有蛛丝马迹的,只不过是有些人很在意自己的身体,而有些人不在意诸如胸痛、胸闷等症状。此外,是否特别肥胖、有没有抽烟的不良嗜好、家里有没有病史因素也很重要。”
除了各种症状外,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建议人们关注非典型性部位的疼痛,比如嗓子疼、牙疼、下颌疼、脖子疼、肩疼背疼、上肢疼、上腹痛等,这些也可能是心梗的前兆,应及时检查。
贾大成经常收到某些单位的急救培训邀请,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部委,到各公司,再到北京郊区的农民、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他都讲授过急救常识。上世纪80年代末,在贾大成刚开始从事急救工作不久,他就呼吁将健康教育、急救教育和死亡教育列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必修课。而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在贾大成看来,急救常识必须普及。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在教育设置上,急救课程是必修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接受相应的急救知识。而在国内,急救教育仍是一片空白。“中国人缺的不仅仅是急救设备和急救技术,更缺的是急救意识——文化再高的人,也没这个意识。”
2016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上发生心脏性猝死,随后,媒体人邓飞发起“心唤醒”基金,为晕倒的心脏病人提供专业救援,也有人呼吁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心脏骤停救援设备,建立心脏骤停病人的快速应急体系。
但是据贾大成了解,“金波去世后,有人拿着AED去捐给北京地铁,都被拒绝了。”理由是:谁来负责任?如果地铁设置了AED,但是病人最后没有被急救回来,地铁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普通的急救员也有同样的顾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宋立(化名)在校期间考取了急救员证,学习并掌握了心肺复苏、AED、绷带、打结等技能,但是她表示,如果遇到心梗患者,她可能不会上前救助。“自己的技术只是业余的,不能保证出了问题自己能承担责任,而且心肺复苏需要用力,很容易压断肋骨,家属不懂,那就得算我的。”
不过目前,杭州、上海、北京、深圳已经相继出台“好人法”条例,杭州已经开始正式实施,免除现场施救者善意、无偿的对伤病员实施紧急救护的民事损害责任,希望给急救员吃一粒“定心丸”。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的心血管急症,但它的治疗效果却是所有疾病中最好的。张铭介绍说:“如果抢救及时,时机把握住,急性心肌梗死是可以预防的。一个猝死的病人,发病之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症状,只不过自己没发现。如果提前发现,就可以提前干预,可能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了。”
至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以后如何把握救治时机,贾大成建议,周围人应赶快拨打120,然后做心肺复苏。治疗心梗就是与时间赛跑,他常说这样一句话:“救不救是一回事儿,能否救活是另一回事儿。救,就有可能活;不救,肯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