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突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该文论述了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针对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现阶段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发生,孤独、抑郁、自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幼儿自杀现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都突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组织活动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1.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学前心理学是论述入小学前的儿童(0~6、7岁)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学前儿童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学前儿童在成长前期、中期和晚期阶段的不同表现,从学前儿童语言活动、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艺术活动入手,学前心理学为心理发展各异的幼儿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养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在结构上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导向,采用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其成长。学前期正处于向义务教育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内心世界多样化明显,学前心理学则对学前儿童成长中涉及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语言、情绪控制与宣泄、意志行动、个性表达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意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儿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便日渐普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儿童成长中的掌风舵,为家长更好地抚养学前儿童以及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并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多样化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是确保幼儿园组织活动稳步开展的前提。学前心理学还综合考虑了学前儿童成长的延续性特点,将服务教育对象拓展至0~3岁的婴儿,对学前儿童入园前后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再者,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游戏活动为不同学前儿童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探索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优势,改善学前儿童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时的紧张和封闭状态,降低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的分离焦虑,促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幼儿园大集体,促进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渡时期,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加速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乐于学习、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前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题现状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近年来,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纠纷问题不断出现,受此影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了“免责”,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学前儿童安全、确保平安回家等方面,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纠纷,获得家长的“完全满意”,甚至纵容学前儿童在学校里的各种错误行为,在学前儿童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指正,影响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多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许多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观认知,片面认为保障身体成长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发掘和解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儿童教育有机融合,更没有得到落地实施。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幼儿园老师在活动组织中仅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组织、饮食安排、上下学分配安排等各种教学任务方面,留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匮乏,而且在繁杂保育工作之余,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幼儿园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出现了幼儿园教师责骂幼儿、体罚幼儿、掌掴幼儿甚至是针扎幼儿等极端现象;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多数幼儿园也缺乏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引导方式的培训,使得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显著提升和改善,对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伤害。
3.人际关系教育不够健全,学前儿童间关系和谐度有待提升
当代社会,教育领域对知识掌握的关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活动组织过程中,多数老师重视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导致许多活动尽管被机械化地开展,却没有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前期阶段又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初期,处于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新环境里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难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伙伴友好相处,久而久之,会让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独感,在家里被父母当成“小皇帝”“小公主”集万爱千宠于一身,而在学校里却感觉不到关注,这种心理落差下,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园活动组织中灵活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及时转变过去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将学前心理学相关理论普及应用到学前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对学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不应忽视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个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鼓励老师在做好学前教育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广泛学习,并且立足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认真分析学前儿童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动作,积极主动地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分析学前儿童内心世界,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营造温馨和谐平等自由的师幼关系。总之,幼儿园老师应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有意识应用学前心理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学前心理学为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由此,学前教育应立足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中获得认知,提升交际水平。
首先,应定期开展分享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表达和表述的机会;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分享总结、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认知方式;针对儿童内向和腼腆的特点,老师可以携带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零食一块进入课堂活动,当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便可以给予棒棒糖、小红花、贴纸、五角星及微笑、鼓拥抱等作为奖励,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自己携带的零食分享给小伙伴,在分享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和主动,而这些又会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帮助学前儿童敞开心扉、进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学前儿童兴趣点入手,丰富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各种懵懂和好奇,当遇到新鲜事物时,会产生感觉新奇而又会因胆怯不敢去接触和尝试而纠结,此时,老师应以学前儿童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满足学前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对节日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趣味性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中,感知无拘无束且丰富有趣的春节氛围,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長。
4.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学前儿童情绪不够稳定,有时快乐无比,有时低沉失落,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常常依据成人的评价,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都有可能给他产生重大影响。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对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了解和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老师可以有效避开学前儿童心理敏感的特殊时期,等待学前儿童心情恢复平静时,再引导学前儿童回顾错误本身,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学前儿童真正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应注意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结语:学前期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而幼儿园多样化的活动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老师应该重视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注重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积极主动地走进学前儿童生活,在活动中给予学前儿童足够的表现机会和交往空间,让学前儿童在多元化的活动参与中养成积极、乐观、自信、开朗、活泼等心理特点,为其全面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游戏疗法[J].李佳.特立学刊.2016(04)
[2]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魏顺枝.吕梁学院学报.2016(03)
[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宋瑞敏.课程教育研究.2018(44)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现阶段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发生,孤独、抑郁、自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幼儿自杀现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都突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组织活动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1.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学前心理学是论述入小学前的儿童(0~6、7岁)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学前儿童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学前儿童在成长前期、中期和晚期阶段的不同表现,从学前儿童语言活动、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艺术活动入手,学前心理学为心理发展各异的幼儿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养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在结构上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导向,采用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其成长。学前期正处于向义务教育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内心世界多样化明显,学前心理学则对学前儿童成长中涉及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语言、情绪控制与宣泄、意志行动、个性表达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意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儿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便日渐普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儿童成长中的掌风舵,为家长更好地抚养学前儿童以及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并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多样化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是确保幼儿园组织活动稳步开展的前提。学前心理学还综合考虑了学前儿童成长的延续性特点,将服务教育对象拓展至0~3岁的婴儿,对学前儿童入园前后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再者,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游戏活动为不同学前儿童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探索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优势,改善学前儿童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时的紧张和封闭状态,降低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的分离焦虑,促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幼儿园大集体,促进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渡时期,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加速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乐于学习、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前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题现状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近年来,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纠纷问题不断出现,受此影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了“免责”,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学前儿童安全、确保平安回家等方面,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纠纷,获得家长的“完全满意”,甚至纵容学前儿童在学校里的各种错误行为,在学前儿童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指正,影响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多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许多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观认知,片面认为保障身体成长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发掘和解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儿童教育有机融合,更没有得到落地实施。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幼儿园老师在活动组织中仅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组织、饮食安排、上下学分配安排等各种教学任务方面,留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匮乏,而且在繁杂保育工作之余,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幼儿园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出现了幼儿园教师责骂幼儿、体罚幼儿、掌掴幼儿甚至是针扎幼儿等极端现象;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多数幼儿园也缺乏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引导方式的培训,使得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显著提升和改善,对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伤害。
3.人际关系教育不够健全,学前儿童间关系和谐度有待提升
当代社会,教育领域对知识掌握的关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活动组织过程中,多数老师重视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导致许多活动尽管被机械化地开展,却没有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前期阶段又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初期,处于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新环境里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难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伙伴友好相处,久而久之,会让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独感,在家里被父母当成“小皇帝”“小公主”集万爱千宠于一身,而在学校里却感觉不到关注,这种心理落差下,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园活动组织中灵活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及时转变过去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将学前心理学相关理论普及应用到学前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对学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不应忽视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个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鼓励老师在做好学前教育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广泛学习,并且立足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认真分析学前儿童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动作,积极主动地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分析学前儿童内心世界,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营造温馨和谐平等自由的师幼关系。总之,幼儿园老师应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有意识应用学前心理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学前心理学为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由此,学前教育应立足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中获得认知,提升交际水平。
首先,应定期开展分享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表达和表述的机会;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分享总结、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认知方式;针对儿童内向和腼腆的特点,老师可以携带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零食一块进入课堂活动,当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便可以给予棒棒糖、小红花、贴纸、五角星及微笑、鼓拥抱等作为奖励,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自己携带的零食分享给小伙伴,在分享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和主动,而这些又会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帮助学前儿童敞开心扉、进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学前儿童兴趣点入手,丰富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各种懵懂和好奇,当遇到新鲜事物时,会产生感觉新奇而又会因胆怯不敢去接触和尝试而纠结,此时,老师应以学前儿童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满足学前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对节日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趣味性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中,感知无拘无束且丰富有趣的春节氛围,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長。
4.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学前儿童情绪不够稳定,有时快乐无比,有时低沉失落,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常常依据成人的评价,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都有可能给他产生重大影响。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对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了解和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老师可以有效避开学前儿童心理敏感的特殊时期,等待学前儿童心情恢复平静时,再引导学前儿童回顾错误本身,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学前儿童真正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应注意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结语:学前期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而幼儿园多样化的活动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老师应该重视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注重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积极主动地走进学前儿童生活,在活动中给予学前儿童足够的表现机会和交往空间,让学前儿童在多元化的活动参与中养成积极、乐观、自信、开朗、活泼等心理特点,为其全面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游戏疗法[J].李佳.特立学刊.2016(04)
[2]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魏顺枝.吕梁学院学报.2016(03)
[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宋瑞敏.课程教育研究.2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