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榆钱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ingy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日小区内,到处可见一些人捡拾杨树上掉下来的那种像毛毛虫的东西。在我们山东邹城老家那边都叫作谷食忙,也有叫做谷子忙的,总之各地都有各地的叫法。至于它的学名叫什么,我也无从知晓。
  看到他们捡拾谷食忙的情景就又勾起我小时候在老家摘榆钱时的记忆。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学过刘绍棠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叫作《榆钱饭》。当时还在暗笑,这有什么好做的?我们每年基本上都能吃。放学后邀上几个小伙伴,想摘多少就能够摘多少,虽然當时的生活水平并不是饿肚子的年代,但是偶尔吃上这么一顿榆钱饭还是算作美味的。
  小时候的村子里,到处栽种着榆钱树,每当榆钱开始染绿枝头的时候,本就单调的小村庄因为这点点绿而焕发勃勃生机,每当吃过早饭后不久,两个要好的小伙伴就像约定好了一样,来到我家大门口处扯着嗓子喊我名字,有时也顾不上吃完没吃完,撂下碗筷便飞快地奔出大门去,身后只传来奶奶的责怪声:“一叫你就跑,像散养的狗一样,回来别喊饿啊。”
  我们三个人聚在一起,没有干不了的事,上树掏鸟窝,下河摸泥鳅,野外打马蜂窝,地里偷西瓜,除了这些令大人头痛的调皮事以外,做得最文静的事情就算是在村里摘榆钱了,每当大地换装成绿色的时候,也正是榆钱压坠枝头的时候,那挂满榆钱的树梢仿佛小姑娘头上的麻花辫子,一缕缕一串串错乱的非常好看,春风徐来又像是河边的垂柳,随风摇曳。
  不知榆钱树本身就长不太高,还是我们村的榆钱树栽种的年数太短,也或许是经常爬惯了那些参天大树,村子里的这些榆钱树确矮小了许多。
  爬这样的小树自然不在话下,两手环树一抱,双腿一夹像只毛毛虫一样,身子一弓再一挺,如此反复几下就爬上去了,上了树后先用手撸一把榆钱,也不管干净与否,一手捂进嘴里,只嚼得满嘴淌绿汁,一丝甜味直浸心里。这口还没咽下又撸来一把抿进嘴里去了,有时候嚼着嚼着觉得嘴里有点怪味就吐到手里,摊开一看不是吃进去了几只蚂蚁就是几只飞虫,呸呸呸,吐口唾液继续往更高的地方爬,在儿时的记忆里越高的地方似乎就越干净。
  吃够了就开始用手撸榆钱往树下扔,边扔还要边喊着下雪咯,下雪咯,每当有风吹过的时候,被撒在树下的榆钱还真像雪花一般,随风而飘,每到此时我们三人就拼命地使劲摇晃树枝,一大片的榆钱儿在我们的暴力摇晃下哗啦啦地落下,有些细小的枝条才刚开始萌芽还没来得及享受生命,便也被我们给晃折了掉落在树根下。
  我在村里的辈分最小,见谁都要喊爷爷奶奶的,即便是和我一起玩耍的这两个小伙伴也要喊他们叔叔,虽然我比他们要大上一二岁。村里有个叫洋洋的,比我小五六岁,我确要喊他爷爷,济宁地区讲究忠孝礼仪,所以祖宗定下的规矩乱不得。
  这时候这榆树家的大奶奶或是大老爷就会出来撵人了,遇到脾气好的时候就会喊:“大孙子,又领着你两个小叔瞎乱了,看你们弄的,摘榆钱就摘榆钱吧,你折树枝干什么,你们把树枝都折断了树还能活啊?”
  脾气不好的时候呢,他们就会把准备好的长竹竿拿出来打我们,说起这竹竿来似乎是专门为我们量身定做的,由于我们这群小伙伴们调皮捣蛋得很,杏成熟了上树摘杏,摘杏就摘杏吧,有时候还拿块石头砸人家的瓦,其实并不是故意砸的,而是有的地方实在伸手够不着了,就只好用石头砸,所以,砸不准的话就只好砸到人家屋顶上去了,枣变红了爬树摘枣,不管熟不熟的都给它摘下来,梨子甜了去偷梨子,吃完了梨子还将梨核扔他家去,哪怕是花椒开裂了我们闲得无聊也要拿上一根木棍打花椒树,气得这家的爷爷奶奶扯着嗓子骂我们:“你们这群崽子,花椒又不好吃,你们打它干什么?”我们就会学着电视剧中的台词骄傲地对他喊道:“剑,是什么样的剑?闭月羞光剑,招是什么样的招?天地阴阳招。我们在练习阴阳招。”他听后就会转身拿起竹竿满街追着我们打:“我让你们练阴阳招,我非把你们打成阴阳人不可。”所以一年四季我们就没怎么消停过,便也使得这家的爷爷奶奶准备了一根对付我们的长竹竿。
  他们每次用长竹竿打我们,我们就会继续往上爬,直到他的竹竿够不着为止,惹毛了我们就在树上折个树枝扔下来还击他,他就会气得找块石头砸我们,由于他俩年纪都大了,扔也扔不到我们这里来,即便能够扔过来也有茂密的榆钱能当护盾。瞅准时机等他再回家搬梯子的时候我们就匆忙从树上爬下来,跑得远远的了。
  折腾了一上午,抱着一堆榆钱回家了,每次回来都会被奶奶责备一番,因为村里的几位大老爷大奶奶的没少向我的爷爷奶奶告过状,我也没少被爷爷奶奶骂过,因为从小跟着他们长大,所以他们对我也是极其溺爱,以至于才惯养成了这捣蛋的性格,骂过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榆钱饭的做法我至今都没有学会,只在儿时的记忆中知道这是个不错的菜肴,煎饼里面卷上一些榆钱做的菜我能吃上好几个。如今离开老家也快二十年光景了,榆钱是年年有,只是少了会做榆钱饭的人了,人还是当年的那些人,只是少了和你一起玩耍的伙伴了。
  责任编辑:子 非
其他文献
祖母生于民国初年,裹着一对三寸金莲,举手投足间尽显民国范儿。祖母十八岁嫁给祖父后,为我们家族诞下了四儿二女,可谓劳苦功高。祖父英年早逝后,便跟随我叔父生活,我们与叔父虽不在同一屋檐下吃喝拉撒,却共同生活在一个镇上,所以,我幼时隔三岔五由父母带着去看望祖母。我自幼长得头大脸圆,白净勤快,加之嘴甜,甚得祖母宠爱。每次去看祖母,祖母总会柔柔地拉着我的手,关切地嘘寒问暖。而后,挪动着碎步,蹒跚进房间,从古
期刊
大地安睡,她的身体里藏满风暴。  百香果在里面蕩秋千,一种声音进入她的血液,甜蜜而又强烈。我听到自己的灵魂被敲响——那些笨拙的诗句,就像脆弱的骨头,穿过小花园,裹挟着琐碎和积存已久的温暖。  它们在语言之外,帮我呈现出诗的体温。  责任编辑:青芒果
期刊
双休得空回老家,便带儿子去了一趟他父亲的母校——春晖中学。  他带我们去他原先上课的教室,告诉我们放学后怎样溜到后面的小山坡上摘杨梅,怎样在春晖桥上大声背书。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感兴趣的是这儿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如星星般在文学夜空闪烁的名字:夏丏尊、朱自清、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蔡元培、李叔同、柳亚子、张闻天……我好奇,这样一个小小的远离都市的学校是怎样如一个巨大的磁场,把这么多的名人吸引到这儿
期刊
在一次整理标有“永久”存期档案的时候,我发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县级领导的手稿,令我倍感一个时代的真实。  翻开发黄的书页,一股几乎是发霉的味道从档案袋中透过来。最上面的卡片上赫然标明年代、卷宗、内容、标题、作者等文字,用黑色钢笔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就。后面就是相对应的一些打印文件。上个世纪50年代的打印稿,還是繁体字,我看了几眼,有些都不认识。我们今天使用最广泛的简体字就是从这些繁体字中简化而来
期刊
一  一望无际,漫山遍绿,成片的麦子随风舞动。  我的童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这充满回忆的麦田里度过的。每次放松时间,这块土地是我们必去的地方。我们一起嬉戏打闹,一起堆砌属于我们的“泥土世界”,我们赤脚在松软的泥土上面肆意奔跑,累了随地一趟,饿了树上的果子便成了我们的干粮。泥土已然成为我童年生活中的一部分。  尽管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但每次回到家乡,看见那一堆堆熟悉的泥土,身体里一股幼稚的劲儿
期刊
自打我记事起,每年清明节家里的上坟扫墓,除了大学四年,因路途遥远不能赶回,我基本上都要去的。  爷爷奶奶在世时,我们给爷爷的父母亲上坟。我家每年都要给老太公上坟,不像有些人家,故世的先人,由其直系后代轮流上坟,因此每年的清明祭供只能享受一次。  我爷爷有三兄弟,大伯公只有一个女儿,嫁往别的村子,不可能常给老太公上坟。二伯公死于日本人轰炸,先亡于其父母前,一个女儿出嫁后,与我们家断了来往,连二伯公的
期刊
海豹  大海,和长天亲密接触。滑翔机,在空中划出一道柔美的白色丝带。海风,吹拂着我的脸颊,奏出一曲浪漫的乐章。  被大海包围着的海中小岛,拥抱着成群的海豹。它们慵懒地躺在石滩上,沐浴着午间暖暖的阳光,悄悄地探着头,看飞驰的船只溅起白色的浪花。海风轻抚着它们光滑的头,和光滑的身躯。  耳畔是浪花拍打海滩的声响,眼中满是大大小小的海豹。海的世界,此刻,温暖而平静!  阡陌寻春  春,跃上花枝,纤柔的身
期刊
站在迷途山庄的高地上,随着文三书记前天引领的思路,又顺着令田先生眼前手指的方向,隔江相望,鹅公颈的形象全在眼前了。  那鹅头、鹅颈、鹅身、鹅尾,轮廓分明,仿佛一对翅膀收拢着,双脚潜入水中,鲜活地浮在辰河上,伴随着河水的流动。似乎鹅在水中游,水随鹅身流,水荡鹅身动,鹅游水不流。我久久痴望着鹅的头部,那陶醉在水中的鹅嘴却始终没有抽出水面。这是一只如此贪恋肥水的鹅啊!是啊,正因为有了这条肥水辰河,才养育
期刊
拉上窗帘,扣上房门,架起谱架,抱起琵琶,这把外公送给外孙女的敦煌琵琶,凝聚着原木的沉重分量和家庭中三代人对民乐的爱。  轻轻拨弦,声音或沉重浑厚,或轻细柔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情投意合间,一曲《春江花月夜》,徜徉在《瀏阳河》畔,看《寒鸭戏水》,和《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起《彩云追月》,《欢乐的日子》,《马兰花开》,轻哼《马车夫舞曲》,他《大浪淘沙》,《
期刊
有好长一段时间了,我的梦中总会出现四十多年前当兵时军营后面的那座大山,或许是梦在不断地提醒我:不要忘记大山,不要忘记关于大山的那些岁月和往事!  是的,我不应该忘记大山,也永远不会忘记大山。因为那座大山是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站,因为我那青春的年龄在那个大山沟沟里整整增添了8岁。大山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的桥头镇,距离城区仅仅十几公里。大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它属于长白山的千山山脉,它的背后还有山,一座座绵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