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真实巷道环境下瓦斯爆炸对大鼠脑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大型煤矿瓦斯爆炸试验巷道和爆炸测试系统模拟真实瓦斯爆炸巷道环
【机 构】
:
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新乡45300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毒理学研究所,重庆400038;新乡医学院创伤与骨科研究所,新乡453003;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火灾爆炸防治研究分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真实巷道环境下瓦斯爆炸对大鼠脑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大型煤矿瓦斯爆炸试验巷道和爆炸测试系统模拟真实瓦斯爆炸巷道环境,进行笼具固定和爆炸参数设置:即采用当量为含9.0%瓦斯的混合空气;在巷道内距离瓦斯起爆点40、160和240 m处安装特制的鼠笼,将经水合氯醛麻醉后的SPF级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置于其中,将大鼠按照能使头部受力的姿势摆放,同时充分保护大鼠的枕骨大孔以下的躯干部分以及双眼内眦连线以上的口面部,实施瓦斯爆炸实验.将40只(250±20)g大鼠按体重大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烧冲复合伤组(40 m)、近距离组(160 m)和远距离组(240 m),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动物麻醉状态下置于不同距离点笼具内.于爆炸后2h和7d对大鼠进行一般生理行为学观察,并用旷场行为学实验监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指标.7d后进行脑组织大体观察和病理学检测.结果 爆炸后2h各暴露组大鼠精神较差,7d后略有好转;体表烧伤程度以烧冲复合伤组最严重;排尿次数呈现减少趋势,而粪便次数呈增加趋势(P>0.05).实验结束后发现大鼠脑组织脑水肿和充血现象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暴露组大鼠脑重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各暴露组大鼠大脑组织呈现神经细胞排列不规则、紊乱,间质水肿疏松核染色质致密深染,形成致密质块等凋亡细胞特征,以及胶质增多,炎性细胞聚集等现象.在爆炸后2d和7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大鼠神经行为指标静止时间延长,站立次数、运动时间和运动距离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真实巷道环境下瓦斯爆炸能够对大鼠脑组织造成损伤,并对其神经行为产生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A framework for half autonomou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e (MFS) is developed based on two mechanisms derived from the development
目的 探讨腐霉利对青春期雄性小鼠阴茎、睾丸和精子的损伤.方法 将4周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以灌胃方式分别给予各实验组小鼠50(低剂量)、100(中剂量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 is one of the most aggressive human neoplastic entities,with a very poor prognos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mortality rate
从只能蜂鸣的电脑扬声器到现在发出美妙音乐的多媒体音箱,已经经历了20年的时间。现在多媒体音箱已经成为了家用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伴随着数码设备的普及,多媒
目的 了解陕西省农村居民农药使用及防护习惯,以提高其防护意识,减少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方法 2016-2018年每年分层随机选取陕西省30个涉农区县,每个区县随机选择5个乡镇(不合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a complex product,such as automobile and railway car,generally depends on a number of specifications distributed in multi-teams f
At present,therapeutical effect of man-made joint replacement is better and better,but the prosthesis long-term stability always puzzles people.According to
第10号染色体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可以负性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既往的研究多关注PTEN在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新
杭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浙江省杭州市卫生防疫站(310006)徐福根,孟冬梅,黄诚孝对杭州市1983~1993年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资料和育龄妇女血清学资料进行了分析。不同报告系统报告的新生儿破伤风发病
We present a 70-year-old man who was referred for surgery with uncontrollable hypoglycemia. Ultrasonography and abdominal 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