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人的眼中,历史课往往是“教师上课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因此显得枯燥乏味。尤其古代史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很难理解,怎样引导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直是历史学科和广大历史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教学过程,使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无疑为历史学科和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福音。
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改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坚定的信念。实际上课标中所说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面对比较抽象概括的教材,学生主要依赖老师的讲解,然后记笔记才能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无疑不利于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音频、视频、文字材料、地图等其他各种介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从中自主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
其次,利用多媒体可以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化,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新课程下,则明确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要适时地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一堂课45分钟的内容,教师要有比较严格的安排,而学生一定要跟着老师走,老师讲到哪儿,学生就听到哪儿,可以说没有自主权。这就会经常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很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克服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水平较高的或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选择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学习;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只选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无需扩展;如果学生有需要可以随时中断或重复教学内容,自己管理学习进程。另外,学生在操控多媒体课件、自己获取相应知识的同时也就是自己在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的差异进行历史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相信这些只有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
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大课堂容量,增强历史课的系统性和趣味性。
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很难人为地、孤立地把它分割。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整合教学内容、补充材料,并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相对多的知识量,将属于不同领域的内容,以各种不同的现代化方式展现出来;并可以利用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线索清晰,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
第四,应用多媒体设置历史情境,增强历史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新课改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只重学习结果、不重学习过程的弊病。以前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一般分为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部分,无论哪一部分都是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强调的是结果,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这种结果性目标,实际上忽略了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新课程标准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实际上是承认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所讲的历史,老师和学生都是“置身事外”,学生听老师客观地简要地叙述历史过程,然后去记忆所谓的历史结论,不但缺乏参与和体验,对历史结论也往往没有认同感,无论是课堂效果还是学生的记忆效果都不甚理想。古人早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日常的教学不可能让同学们通过事事“躬行”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师生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达到同样的效果。
第五,运用多媒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人文关怀。
新课程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新课标除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外,更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学中所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单靠教师语言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触动学生灵魂,使之产生共鸣,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运用多媒体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感观刺激、内心体验,就能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改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坚定的信念。实际上课标中所说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面对比较抽象概括的教材,学生主要依赖老师的讲解,然后记笔记才能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无疑不利于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音频、视频、文字材料、地图等其他各种介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从中自主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
其次,利用多媒体可以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化,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新课程下,则明确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要适时地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一堂课45分钟的内容,教师要有比较严格的安排,而学生一定要跟着老师走,老师讲到哪儿,学生就听到哪儿,可以说没有自主权。这就会经常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很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克服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水平较高的或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选择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学习;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只选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无需扩展;如果学生有需要可以随时中断或重复教学内容,自己管理学习进程。另外,学生在操控多媒体课件、自己获取相应知识的同时也就是自己在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的差异进行历史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相信这些只有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
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大课堂容量,增强历史课的系统性和趣味性。
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很难人为地、孤立地把它分割。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整合教学内容、补充材料,并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相对多的知识量,将属于不同领域的内容,以各种不同的现代化方式展现出来;并可以利用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线索清晰,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
第四,应用多媒体设置历史情境,增强历史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新课改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只重学习结果、不重学习过程的弊病。以前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一般分为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部分,无论哪一部分都是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强调的是结果,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这种结果性目标,实际上忽略了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新课程标准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实际上是承认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所讲的历史,老师和学生都是“置身事外”,学生听老师客观地简要地叙述历史过程,然后去记忆所谓的历史结论,不但缺乏参与和体验,对历史结论也往往没有认同感,无论是课堂效果还是学生的记忆效果都不甚理想。古人早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日常的教学不可能让同学们通过事事“躬行”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师生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达到同样的效果。
第五,运用多媒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人文关怀。
新课程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新课标除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外,更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学中所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单靠教师语言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触动学生灵魂,使之产生共鸣,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运用多媒体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感观刺激、内心体验,就能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