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战犯

来源 :初中生学习·博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_an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诺贝尔奖授予一个战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但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是这样做了。1918年12月,他们宣布当年的化学奖获得者是德国人弗里茨·哈伯。获奖者同时也是一战中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
  此时距离战争结束仅一个月,哈伯刚被战胜国列入战犯名单。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把整个科学界炸得沸沸扬扬。来自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尤其激愤。在他们眼里,哈伯是个彻头彻尾的战争魔鬼。
  瑞典皇家科学院更看重科学本身。他们认为哈伯获奖当之无愧。理由是他在9年前发明的“工业化合成氨法”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在世人眼里,哈伯就像一个可能“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科学天使。
  然而,这个曾经被称为“利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还只能躲在瑞士的乡下,他非常害怕自己会被当做战犯审判。哈伯很清楚在过去的几年里,自己在战场上犯下了怎样的罪行。
  1914年,一战爆发,民族沙文主义激起的盲目爱国热情冲昏了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哈伯的头脑。他把自己的实验室变成了为战争服务的军事机构,并担任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
  这个46岁的科学家不仅专门为部队派遣科研人员,还亲临前线选定氯气部队的驻扎地点。
  第二年,在哈伯的建议下,德军首次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并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不过,当毒气战计划传达给德军师级指挥官时,几乎遭到了所有指挥官的拒绝,只有部队被围困在伊普雷城的阿尔布雷希特公爵予以支持。3个多月后,“毒气战”在伊普雷战役中正式诞生,造成英法联军约15 000人中毒,并夺走了5 000多人的性命。
  不过,这场毒气战最终并没有给德国人带来胜利,却使哈伯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也是化学博士,很清楚毒气的危害。当她恳求丈夫放弃这种惨无人道的武器时,丈夫不仅咒骂她,还声称毒气是“尽快结束战争的人道武器”。哈伯认为,作为战争工具的毒气,并不比“天上飞的弹体”更残忍。这些言行遭到来自国际科学界的一致谴责。
  愤怒和无奈之下,克拉克用哈伯的手枪自杀身亡。但这并没有促使狂热的爱国者冷静下来。相反,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祖国的战争”。
  即便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时,哈伯也无暇享受这份喜悦,更无暇顾及外界的非议。他正忙于设计一种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黄金的设备与方案,以便帮助祖国尽快偿还战争赔款。实际操作后,他无奈地发现自己的努力失败了。
  “没有人可以怀疑哈伯对国家的忠诚。”德国科学家马科斯·普朗克和冯·劳厄公开强调。他们都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些话是他们在缅怀哈伯时所言。
  1920年,哈伯的名字被从战犯名单里剔除,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他举行了迟到的授奖仪式。这个爱国者也对自己曾经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在他的领导下,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研究机构,甚至一度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研究中心。
  他留在身后的是两张交互隐现的脸庞:一张是“奠定现代氮肥工业基础”的科学天使,一张是开“毒气战”先河的战争魔鬼。
其他文献
海河流域山区大规模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的自然态势,使得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改变了流域的水文情势,引起了流域的损失量增大,径流量减少。本文从降水径流关系线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