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忧患”中思虑 在“忧患”中锤炼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x285306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大师王国维有治学三境界之说,回顾《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的写作心路,从悬思、苦索到顿悟一层层认识的提升,从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攀登,印证的正是历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生发的酸甜苦辣。
  先摸石头再过河
  接手“第二篇”,我们第一感觉就是压力大,任务重。压力大首先来自时间非常紧,“机遇篇”挑头,接着“忧患篇”就要跟上,时间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后续篇章的进度;二是任务比较重,本组中还有两人要先打头阵,操刀“九论”的第一篇,“一论”不脱手,他们就难以投入到“二论”的写作当中;三是稿子写作要求高、难度大;四是“机遇篇”的先发效应,“机遇篇”一出好评如潮,“忧患篇”某种程度上和“机遇篇”有点类似,如何在写作中和“机遇篇”区别开来又能体现出内在整体联系,如何和“机遇篇”实现“错位经营”,凸显“忧患篇”的长处和亮点,进而争取在质量和水平上和“机遇篇”比肩,难度可想而知。
  正是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我们初步商量,拟出了写作提纲, 并进行了初步分工。讨论中,我们按照领导指示和相关写作要求,题目暂定为《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考虑到时间有限,再加上本组的几位同志刚做完“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采访,积累有大量好的素材,因此就舍弃了基层调研和采访环节。
  讨论中,结合领导的要求,大家从各自占有材料的基础出发,谈了一些具体感受和看法,初步形成这么几条意见:一是初稿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传统三段论套路操作,先说“忧患”之于当前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论述忧患意识是领导干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精神自觉,有助于我们辩证看待形势和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拓进取的锐气,把意义和道理讲透,接着树“靶子”,说说缺乏忧患意识的种种表现和危害,然后再向领导干部提出改进作风、加强修养、尽职尽责等具体要求。二是“忧患”作为整个文章的关键词,从字面理解,忧患是个饱含情感的词语,其中蕴涵的哲理并不高深,话题也不新,想要出新意,就要另辟蹊径。如果只是空洞地讲大道理,唱高调,肯定“不解渴”,忧患乃人类的本能,个中道理并不复杂。在人所共知的道理上兜圈子,没有新意也谈不出什么新意,甚至会让人觉得理论“三无”:道理没错、听着没劲、生活中没用。因此,这篇文章的着力点不是放在哲学思辨上,而是要放在饱含感情说忧患上,从情感入手,从民生疾苦切入,驭情说理,理从情出,娓娓道来,这样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忧患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情从何来?柴米油盐最关情,关注民生最有情,所以我们认为围绕民生说忧患适合作为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三是要把握好度,一定要接地气,避免空发议论,切忌为情而滥情,为文而文,尤其是树“靶子”、说问题时,要抓得准、打到关键点上,要让人看得进去,争取达到有感动、有触动。
  带着忧患写“忧患”
  通向“何平”的道路总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忧患”篇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也是如此。万事开头难,在具体操作上,陷入“何平”常常会遇到的“两难”,是以具象的事实开头,还是以高度哲理性的论述开头,当时在写作中我们草拟了好几种开头,经过反复讨论、比较,确定了这样的开头:以设问“当前忧患过不过时”开头,自问自答切入。后来在定稿时,领导认为还是要“一口咬住包子馅”。于是原来的第二段“居安必须思危,有备方能无患。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变成开头。虽然在如何开头上经过一番思量、取舍,但经过点拨,一下子就“找”到了写作的感觉:就是这个味。
  当时由于手头占有的材料较多较杂,加上刚开始写作时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材料牵着走,不容易跳出来。因此在写省情这一部分时,走了不少弯路,原来拟定的写作方案提出要突出交代河南在周边所处区域经济规划的不利地位,以及基本发展态势和省情,这些内容的表述比较规范,不容易往软的方面处理,再者几个方面的问题堆在一起也显得很“闷”,如何化“硬”为“软”,将“软”的和“硬”的内容有机穿插起来,确实很费脑筋。按照方案,我们想结合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新闻来说,但在行文当中,忽略了像“何平”这样的政论文所垂青的材料往往是那些经高度概括的抽象出来的“加工品”,而不是泛泛而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易碎品”。结果选的例子并不是很恰当,当时选的素材一个是退休矿工挖地造房的事情,一个是豫北一位农民算收入账的故事。讨论中,我们感觉这两个事例比较特殊,不具有普遍意义,还不足概括民生疾苦的荦荦大端。后来在行文中,我们决定从衣食住行教业保等各选取一个场景进行概括性扫描,既描绘出忧患民生的理性具象,又凸显民生多艰的感情色彩,使行文充满了张力和质感。
  这一内容的调整,我们深感“忧患”篇虽然追求“以情动人”,但这种情感是孕育思想观点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建设性力量,绝不是“滥情、伤情”。实际上,在情感和理智的尺度拿捏上,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在狭隘、封闭的情感中转圈,而要注意将情感灌注于具体的观点和思想中,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地表达写作的意图。
  有人说,思考是痛苦的表达。那么,“何平”创作中思考的过程更是异常艰辛的,“何平文章”的功用多在“解开思想的扣子”,这就必然要求打铁先得自身硬,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忧患”篇虽无精深的道理,但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愈是真理性的东西,愈朴实无华,归于平淡。要想平中见奇,就要把道理想明白,把逻辑条理搞透彻,透过现象看本质。写作当中,半路卡壳是常见的事情,有时瞻前忘了顾后,同样的意思前面有所表达,后面又提起,往往是逻辑出了问题。当此之时,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其中的道道,就很难理出头绪,要么就是钻进牛角尖,难免走上一阵子弯路。
  憔悴过后看阑珊
  写“何平”,感受最深的是三点:一是苦,二是累,三是难。苦是思考的过程漫长而艰苦,往往是苦苦求索而不得,绞尽脑汁才悟到;累是身心疲惫,坐也思,行也思,醒也思,梦也思,为伊消得人憔悴;难是一个“忧患”命题,放大了可以是一部皇皇巨著,缩小了可以是一篇中学生千字文,不大不小正好是一篇4000字的“何平文章”,方寸间要激起思想的火花,展现历史纵深,荡漾思辨的才情,何其难也。
  初稿出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框架大致都有,是个人形,但身材扮相还不抓人。进入二稿,“忧患”篇的全部人马齐上阵,按照朱社长提出的要有理论高度、历史纵深、哲学思辨等要求,以及王亚明副总编辑提出的贴着领导方式转变、中原经济区建设、科学发展观等操作要领,我们又集中碰了碰思路,结合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细化逻辑层次,丰富了文章的骨架和血肉等。一是在丰富内容上下了很大工夫,比如在体现党的忧国忧民传统上,分别精心选用了四代领导人论述忧患的直接引语,如毛泽东的“赶考论”、邓小平的“球籍说”等,整个文章底蕴更为深厚。二是在说问题时,树靶子时火力更集中,比如用了卢展工书记针对安全生产问题发出的怒斥,列举一些地方摆阔气、讲排场的奢靡之风的表现等,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直指缺乏忧患意识将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丧失党心民心,这么一来,说问题的站位和高度就有了很大提升。三是认识进一步提高。“何平文章”思想性往往在论述的层层递进中不断深化、升华。随着写作的推进,思考也愈加深入,我们对忧患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忧患主要包括“三种思想”和“三种精神”。“三种思想”,即忧国忧民的人本思想,居安思危的辩证思想,不回避问题和矛盾的求实思想。“三种精神”,即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理性精神和强烈的进取精神。随着认识的提高,文章的指向也就会越来越明确。稿子一遍一遍改,高度一坡一坡爬,不断地自我否定,又不断地自我肯定。到完稿,大家觉得稿子气势、语感都很通畅。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反馈回来的修改意见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为再上层楼,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王亚明副总编辑和王自合编委在刊发前,在开头结尾、文风文采方面对稿子进行了再塑造再提升。回望《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走过的心路历程,劳作并辛苦着,我们也深信所有奋斗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都将化为永恒。
  (执笔:孙勇)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受制于它……它,就是规律。”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一稿到第五稿的开头。  “历史总是以其固有的律动,激荡着未来。2011年新年的中原大地,新潮涌动,号角声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顺时而动,乘势而上,一切按客观规律办,才能无往而不胜。”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六稿到第十二稿的开头。  这种变化,绝非简单地在行文造句上的推翻重来,其
期刊
典型宣传难,是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新闻“四难”之一,也是党报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典型宣传难在何处?简言之,就是报道的典型人物信不过、学不来、立不久。结果是,典型人物如同流星,倏忽而过,没有真正起到动员群众、引导群众、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作用。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06年4月开始,《平顶山日报》开始了“好人报道”,通过报道“好人”这一典型人物群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
期刊
用短短的10多天时间,写出一篇“何平文章”,时间紧任务重,就好像“淬火”,让我们一下子达到了新境界。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工作能力上,我们都实现了飞跃。  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创新”不是新话题,但关于领导方式创新却少有可借鉴的表述。讨论时,我们发现有几个问题是不得不解决的:  一是创新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最初的题目是《创新就是生产力》,如何说明创新和生产力的关系十分不易。  二是创新和领导方
期刊
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是地市党报的重要内容,既包括本市领导活动,又有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工作。做好此类报道,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贴近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地市级党报,更是不惜拿出足够版面来做领导活动的报道。然而,这类新闻总是得不到读者甚至是领导的满意。对于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探索,他人之述多矣,本文着重以《南阳日报》为例,从领导视察调研活动入手,探索地市党报如何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领导活动新闻。 
期刊
广播电视是高投入、重装备、新科技的朝阳行业,其自身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自身的高投入;而投入的来源,则又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广告创收。自上世纪90年代始,借助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各级的高度重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城市广播电视台经历了高速增长时期。但近年来,由于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省级卫视、省级人民广播电台主体地位的日益凸显,影响力日渐扩大,城市台本地的广告份额被中央、省级媒体一步步蚕食,城市台的
期刊
笔者1994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转眼间,从事新闻工作已将近17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到一个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业内小有影响的高级记者,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这其中既有挖出独家新闻的喜悦,也有采访失败的苦恼。  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有什么样性格特点的人,更适合从事新闻工作?回顾自己业务成长的经历,笔者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除了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
期刊
“‘九论’是总论,这是卢展工书记亲自点的题,作为前八论的集大成者,九论更应该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要有国际眼光、世界视野”。在布置任务时,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和王亚明副总编辑就开门见山,对九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讨论:理清思路 打牢基础  对于写作小组来说,第九论就是要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理性思考,更丰富的逻辑表达,集中完整地阐释“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命题当中的几个关键
期刊
摘要:信息数字化时代,多媒体出版日新月异,竞争加剧。随着三大改革的推进,对教辅出版媒体操作者或教辅类报刊编辑人员尤其是青年编辑的要求日益提高,新媒体下教辅类报刊的青年编辑必须从细节做起,具备一定的基本功。青年编辑一定要强化宗旨意识,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和贯彻报刊宗旨,寻找到编辑工作的明确方向和具体路径;要精心编辑、加工稿件,做到精编辑、深加工;要重视校对质量,掌握一定的校对方法、技巧和重点。  
期刊
一则案例  在电视上曾看到这样一个事件:过节时分大家都忙着坐车回家,候车室内有两个男人(我们姑且称之为甲某、乙某)也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等候。这时甲某要求乙某帮他看会儿包。可是甲某还没回来,就要到乙某坐车的时间了,没有办法,乙某只好一边拿着自己和甲某的包一起过安检一边焦急地张望甲某是否归来。就在过安检的时候,发现乙某帮甲某照看的包内携带了10公斤的毒品(携带了10公斤的毒品按照我国刑法可以最高处以
期刊
2010年,健康传播领域有两个新闻人物值得记住,一个是张悟本,一个是李一,他们被媒体塑造为“养生大师”,又在媒体的一片讨伐声中倒下。反观包装“大师”的过程,媒体的宣传也有缺乏理性与科学精神之处。我们把缺乏理性与科学精神并且误导公众的健康传播称为“伪健康传播”。  近30年来,人们对健康信息的渴求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健康传播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逐渐成熟起来,但“伪健康传播”也夹杂其中、时隐时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