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大师王国维有治学三境界之说,回顾《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的写作心路,从悬思、苦索到顿悟一层层认识的提升,从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攀登,印证的正是历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生发的酸甜苦辣。
先摸石头再过河
接手“第二篇”,我们第一感觉就是压力大,任务重。压力大首先来自时间非常紧,“机遇篇”挑头,接着“忧患篇”就要跟上,时间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后续篇章的进度;二是任务比较重,本组中还有两人要先打头阵,操刀“九论”的第一篇,“一论”不脱手,他们就难以投入到“二论”的写作当中;三是稿子写作要求高、难度大;四是“机遇篇”的先发效应,“机遇篇”一出好评如潮,“忧患篇”某种程度上和“机遇篇”有点类似,如何在写作中和“机遇篇”区别开来又能体现出内在整体联系,如何和“机遇篇”实现“错位经营”,凸显“忧患篇”的长处和亮点,进而争取在质量和水平上和“机遇篇”比肩,难度可想而知。
正是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我们初步商量,拟出了写作提纲, 并进行了初步分工。讨论中,我们按照领导指示和相关写作要求,题目暂定为《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考虑到时间有限,再加上本组的几位同志刚做完“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采访,积累有大量好的素材,因此就舍弃了基层调研和采访环节。
讨论中,结合领导的要求,大家从各自占有材料的基础出发,谈了一些具体感受和看法,初步形成这么几条意见:一是初稿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传统三段论套路操作,先说“忧患”之于当前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论述忧患意识是领导干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精神自觉,有助于我们辩证看待形势和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拓进取的锐气,把意义和道理讲透,接着树“靶子”,说说缺乏忧患意识的种种表现和危害,然后再向领导干部提出改进作风、加强修养、尽职尽责等具体要求。二是“忧患”作为整个文章的关键词,从字面理解,忧患是个饱含情感的词语,其中蕴涵的哲理并不高深,话题也不新,想要出新意,就要另辟蹊径。如果只是空洞地讲大道理,唱高调,肯定“不解渴”,忧患乃人类的本能,个中道理并不复杂。在人所共知的道理上兜圈子,没有新意也谈不出什么新意,甚至会让人觉得理论“三无”:道理没错、听着没劲、生活中没用。因此,这篇文章的着力点不是放在哲学思辨上,而是要放在饱含感情说忧患上,从情感入手,从民生疾苦切入,驭情说理,理从情出,娓娓道来,这样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忧患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情从何来?柴米油盐最关情,关注民生最有情,所以我们认为围绕民生说忧患适合作为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三是要把握好度,一定要接地气,避免空发议论,切忌为情而滥情,为文而文,尤其是树“靶子”、说问题时,要抓得准、打到关键点上,要让人看得进去,争取达到有感动、有触动。
带着忧患写“忧患”
通向“何平”的道路总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忧患”篇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也是如此。万事开头难,在具体操作上,陷入“何平”常常会遇到的“两难”,是以具象的事实开头,还是以高度哲理性的论述开头,当时在写作中我们草拟了好几种开头,经过反复讨论、比较,确定了这样的开头:以设问“当前忧患过不过时”开头,自问自答切入。后来在定稿时,领导认为还是要“一口咬住包子馅”。于是原来的第二段“居安必须思危,有备方能无患。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变成开头。虽然在如何开头上经过一番思量、取舍,但经过点拨,一下子就“找”到了写作的感觉:就是这个味。
当时由于手头占有的材料较多较杂,加上刚开始写作时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材料牵着走,不容易跳出来。因此在写省情这一部分时,走了不少弯路,原来拟定的写作方案提出要突出交代河南在周边所处区域经济规划的不利地位,以及基本发展态势和省情,这些内容的表述比较规范,不容易往软的方面处理,再者几个方面的问题堆在一起也显得很“闷”,如何化“硬”为“软”,将“软”的和“硬”的内容有机穿插起来,确实很费脑筋。按照方案,我们想结合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新闻来说,但在行文当中,忽略了像“何平”这样的政论文所垂青的材料往往是那些经高度概括的抽象出来的“加工品”,而不是泛泛而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易碎品”。结果选的例子并不是很恰当,当时选的素材一个是退休矿工挖地造房的事情,一个是豫北一位农民算收入账的故事。讨论中,我们感觉这两个事例比较特殊,不具有普遍意义,还不足概括民生疾苦的荦荦大端。后来在行文中,我们决定从衣食住行教业保等各选取一个场景进行概括性扫描,既描绘出忧患民生的理性具象,又凸显民生多艰的感情色彩,使行文充满了张力和质感。
这一内容的调整,我们深感“忧患”篇虽然追求“以情动人”,但这种情感是孕育思想观点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建设性力量,绝不是“滥情、伤情”。实际上,在情感和理智的尺度拿捏上,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在狭隘、封闭的情感中转圈,而要注意将情感灌注于具体的观点和思想中,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地表达写作的意图。
有人说,思考是痛苦的表达。那么,“何平”创作中思考的过程更是异常艰辛的,“何平文章”的功用多在“解开思想的扣子”,这就必然要求打铁先得自身硬,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忧患”篇虽无精深的道理,但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愈是真理性的东西,愈朴实无华,归于平淡。要想平中见奇,就要把道理想明白,把逻辑条理搞透彻,透过现象看本质。写作当中,半路卡壳是常见的事情,有时瞻前忘了顾后,同样的意思前面有所表达,后面又提起,往往是逻辑出了问题。当此之时,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其中的道道,就很难理出头绪,要么就是钻进牛角尖,难免走上一阵子弯路。
憔悴过后看阑珊
写“何平”,感受最深的是三点:一是苦,二是累,三是难。苦是思考的过程漫长而艰苦,往往是苦苦求索而不得,绞尽脑汁才悟到;累是身心疲惫,坐也思,行也思,醒也思,梦也思,为伊消得人憔悴;难是一个“忧患”命题,放大了可以是一部皇皇巨著,缩小了可以是一篇中学生千字文,不大不小正好是一篇4000字的“何平文章”,方寸间要激起思想的火花,展现历史纵深,荡漾思辨的才情,何其难也。
初稿出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框架大致都有,是个人形,但身材扮相还不抓人。进入二稿,“忧患”篇的全部人马齐上阵,按照朱社长提出的要有理论高度、历史纵深、哲学思辨等要求,以及王亚明副总编辑提出的贴着领导方式转变、中原经济区建设、科学发展观等操作要领,我们又集中碰了碰思路,结合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细化逻辑层次,丰富了文章的骨架和血肉等。一是在丰富内容上下了很大工夫,比如在体现党的忧国忧民传统上,分别精心选用了四代领导人论述忧患的直接引语,如毛泽东的“赶考论”、邓小平的“球籍说”等,整个文章底蕴更为深厚。二是在说问题时,树靶子时火力更集中,比如用了卢展工书记针对安全生产问题发出的怒斥,列举一些地方摆阔气、讲排场的奢靡之风的表现等,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直指缺乏忧患意识将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丧失党心民心,这么一来,说问题的站位和高度就有了很大提升。三是认识进一步提高。“何平文章”思想性往往在论述的层层递进中不断深化、升华。随着写作的推进,思考也愈加深入,我们对忧患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忧患主要包括“三种思想”和“三种精神”。“三种思想”,即忧国忧民的人本思想,居安思危的辩证思想,不回避问题和矛盾的求实思想。“三种精神”,即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理性精神和强烈的进取精神。随着认识的提高,文章的指向也就会越来越明确。稿子一遍一遍改,高度一坡一坡爬,不断地自我否定,又不断地自我肯定。到完稿,大家觉得稿子气势、语感都很通畅。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反馈回来的修改意见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为再上层楼,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王亚明副总编辑和王自合编委在刊发前,在开头结尾、文风文采方面对稿子进行了再塑造再提升。回望《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走过的心路历程,劳作并辛苦着,我们也深信所有奋斗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都将化为永恒。
(执笔:孙勇)编校:郑艳
先摸石头再过河
接手“第二篇”,我们第一感觉就是压力大,任务重。压力大首先来自时间非常紧,“机遇篇”挑头,接着“忧患篇”就要跟上,时间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后续篇章的进度;二是任务比较重,本组中还有两人要先打头阵,操刀“九论”的第一篇,“一论”不脱手,他们就难以投入到“二论”的写作当中;三是稿子写作要求高、难度大;四是“机遇篇”的先发效应,“机遇篇”一出好评如潮,“忧患篇”某种程度上和“机遇篇”有点类似,如何在写作中和“机遇篇”区别开来又能体现出内在整体联系,如何和“机遇篇”实现“错位经营”,凸显“忧患篇”的长处和亮点,进而争取在质量和水平上和“机遇篇”比肩,难度可想而知。
正是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我们初步商量,拟出了写作提纲, 并进行了初步分工。讨论中,我们按照领导指示和相关写作要求,题目暂定为《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考虑到时间有限,再加上本组的几位同志刚做完“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采访,积累有大量好的素材,因此就舍弃了基层调研和采访环节。
讨论中,结合领导的要求,大家从各自占有材料的基础出发,谈了一些具体感受和看法,初步形成这么几条意见:一是初稿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传统三段论套路操作,先说“忧患”之于当前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论述忧患意识是领导干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精神自觉,有助于我们辩证看待形势和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拓进取的锐气,把意义和道理讲透,接着树“靶子”,说说缺乏忧患意识的种种表现和危害,然后再向领导干部提出改进作风、加强修养、尽职尽责等具体要求。二是“忧患”作为整个文章的关键词,从字面理解,忧患是个饱含情感的词语,其中蕴涵的哲理并不高深,话题也不新,想要出新意,就要另辟蹊径。如果只是空洞地讲大道理,唱高调,肯定“不解渴”,忧患乃人类的本能,个中道理并不复杂。在人所共知的道理上兜圈子,没有新意也谈不出什么新意,甚至会让人觉得理论“三无”:道理没错、听着没劲、生活中没用。因此,这篇文章的着力点不是放在哲学思辨上,而是要放在饱含感情说忧患上,从情感入手,从民生疾苦切入,驭情说理,理从情出,娓娓道来,这样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忧患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情从何来?柴米油盐最关情,关注民生最有情,所以我们认为围绕民生说忧患适合作为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三是要把握好度,一定要接地气,避免空发议论,切忌为情而滥情,为文而文,尤其是树“靶子”、说问题时,要抓得准、打到关键点上,要让人看得进去,争取达到有感动、有触动。
带着忧患写“忧患”
通向“何平”的道路总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忧患”篇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也是如此。万事开头难,在具体操作上,陷入“何平”常常会遇到的“两难”,是以具象的事实开头,还是以高度哲理性的论述开头,当时在写作中我们草拟了好几种开头,经过反复讨论、比较,确定了这样的开头:以设问“当前忧患过不过时”开头,自问自答切入。后来在定稿时,领导认为还是要“一口咬住包子馅”。于是原来的第二段“居安必须思危,有备方能无患。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变成开头。虽然在如何开头上经过一番思量、取舍,但经过点拨,一下子就“找”到了写作的感觉:就是这个味。
当时由于手头占有的材料较多较杂,加上刚开始写作时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材料牵着走,不容易跳出来。因此在写省情这一部分时,走了不少弯路,原来拟定的写作方案提出要突出交代河南在周边所处区域经济规划的不利地位,以及基本发展态势和省情,这些内容的表述比较规范,不容易往软的方面处理,再者几个方面的问题堆在一起也显得很“闷”,如何化“硬”为“软”,将“软”的和“硬”的内容有机穿插起来,确实很费脑筋。按照方案,我们想结合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新闻来说,但在行文当中,忽略了像“何平”这样的政论文所垂青的材料往往是那些经高度概括的抽象出来的“加工品”,而不是泛泛而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易碎品”。结果选的例子并不是很恰当,当时选的素材一个是退休矿工挖地造房的事情,一个是豫北一位农民算收入账的故事。讨论中,我们感觉这两个事例比较特殊,不具有普遍意义,还不足概括民生疾苦的荦荦大端。后来在行文中,我们决定从衣食住行教业保等各选取一个场景进行概括性扫描,既描绘出忧患民生的理性具象,又凸显民生多艰的感情色彩,使行文充满了张力和质感。
这一内容的调整,我们深感“忧患”篇虽然追求“以情动人”,但这种情感是孕育思想观点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建设性力量,绝不是“滥情、伤情”。实际上,在情感和理智的尺度拿捏上,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在狭隘、封闭的情感中转圈,而要注意将情感灌注于具体的观点和思想中,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地表达写作的意图。
有人说,思考是痛苦的表达。那么,“何平”创作中思考的过程更是异常艰辛的,“何平文章”的功用多在“解开思想的扣子”,这就必然要求打铁先得自身硬,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忧患”篇虽无精深的道理,但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愈是真理性的东西,愈朴实无华,归于平淡。要想平中见奇,就要把道理想明白,把逻辑条理搞透彻,透过现象看本质。写作当中,半路卡壳是常见的事情,有时瞻前忘了顾后,同样的意思前面有所表达,后面又提起,往往是逻辑出了问题。当此之时,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其中的道道,就很难理出头绪,要么就是钻进牛角尖,难免走上一阵子弯路。
憔悴过后看阑珊
写“何平”,感受最深的是三点:一是苦,二是累,三是难。苦是思考的过程漫长而艰苦,往往是苦苦求索而不得,绞尽脑汁才悟到;累是身心疲惫,坐也思,行也思,醒也思,梦也思,为伊消得人憔悴;难是一个“忧患”命题,放大了可以是一部皇皇巨著,缩小了可以是一篇中学生千字文,不大不小正好是一篇4000字的“何平文章”,方寸间要激起思想的火花,展现历史纵深,荡漾思辨的才情,何其难也。
初稿出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框架大致都有,是个人形,但身材扮相还不抓人。进入二稿,“忧患”篇的全部人马齐上阵,按照朱社长提出的要有理论高度、历史纵深、哲学思辨等要求,以及王亚明副总编辑提出的贴着领导方式转变、中原经济区建设、科学发展观等操作要领,我们又集中碰了碰思路,结合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细化逻辑层次,丰富了文章的骨架和血肉等。一是在丰富内容上下了很大工夫,比如在体现党的忧国忧民传统上,分别精心选用了四代领导人论述忧患的直接引语,如毛泽东的“赶考论”、邓小平的“球籍说”等,整个文章底蕴更为深厚。二是在说问题时,树靶子时火力更集中,比如用了卢展工书记针对安全生产问题发出的怒斥,列举一些地方摆阔气、讲排场的奢靡之风的表现等,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直指缺乏忧患意识将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丧失党心民心,这么一来,说问题的站位和高度就有了很大提升。三是认识进一步提高。“何平文章”思想性往往在论述的层层递进中不断深化、升华。随着写作的推进,思考也愈加深入,我们对忧患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忧患主要包括“三种思想”和“三种精神”。“三种思想”,即忧国忧民的人本思想,居安思危的辩证思想,不回避问题和矛盾的求实思想。“三种精神”,即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理性精神和强烈的进取精神。随着认识的提高,文章的指向也就会越来越明确。稿子一遍一遍改,高度一坡一坡爬,不断地自我否定,又不断地自我肯定。到完稿,大家觉得稿子气势、语感都很通畅。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反馈回来的修改意见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为再上层楼,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王亚明副总编辑和王自合编委在刊发前,在开头结尾、文风文采方面对稿子进行了再塑造再提升。回望《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走过的心路历程,劳作并辛苦着,我们也深信所有奋斗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都将化为永恒。
(执笔:孙勇)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