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参与度自然成为《课程标准》中评价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就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的。学生的参与度,主要包括参与的范围、参与的态度、参与的时间、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和参与的效果等,这些是衡量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发兴趣,促进人人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从这一点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果以自己的个性化风采创设出一种独特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被这种独特的教学氛围所吸引,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多关注,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呵护学生参与的情感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变得浓厚起来,思维活跃起来,那么学习的氛围就会自然融洽和谐起来。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还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等。在这种情境下,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就会在行为上、思维上和情感上积极参与。大多数学生就会敢于且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错,学生都能积极展示自己,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课堂的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三、关注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增长
(一)认真倾听
比如,当一个学生发言时,作为教师首先认真倾听,给其余的学生做好榜样。当该同学发言结束时,教师不妨请另一名学生或是复述前一名学生的发言内容,或是概括前一名学生发言的大意,或是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价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更集中了,那么参与学习的时间就变长了。
(二)借助媒体
我们可借助图画、音乐、多媒体动画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获取更多的信息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得到保证。教师若能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既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一)巧设问题
洋思中学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话恰可以用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反省自己,反问自己“怎样才能教好学生”。首要的就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扩大课堂参与学习广度的必要条件。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让更多学生在新旧内容的联系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以顺利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的搭配可在尊重学生自愿前提下,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适当地调整,一般形成了小组内多层次的结构。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当一个人回答不完整或遇到困难时,其他同学可以及时补充,在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作用。
五、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一)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是提高课堂参与深度的关键因素。因为课堂是学生的生命活动,不可能循规蹈矩,这就要求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进行动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我们对问题设计应由基础出发,注意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呈现梯度,尽量使潜能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掉队,并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理解、接受、消化,增强学习的信心。由于潜能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比其他的学生慢些,因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参与的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参加。
(二)注重评价
“爱是最好的教育,赞赏是最好的语言,学会赞赏、学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是老师的必修课。”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教师的“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些都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关注的不只是问题的答案本身,而更多的是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我们的课堂评价一方面要让优等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另一方面要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体验学习的快乐,奋起直追。
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适时点拨
点拨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点”就是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指引,“拨”是帮学生化解学习上的谜团,让学生看到“前面的路”。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参与学习过程,绝不是放任式地学习,因为在知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中断”,有时会偏离轨道,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引导点拨,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调整节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节奏与整个课堂节奏协调尤为重要。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即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所提问题数量要适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照顾思维慢的学生,给他们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也要注意调节课堂节奏。这样做,主要是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让学生轻易走神,只要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邵平安.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科学课,2006(8).
[2]刘爱军.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吉林教育,2008(6).
[3]王桂青.倾听,和谐交际的前提[J].江苏教育,2010(7).
[4]王玉莉.巧妙引导,深化对话的深度[J].江苏教育,2012(7).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发兴趣,促进人人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从这一点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果以自己的个性化风采创设出一种独特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被这种独特的教学氛围所吸引,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多关注,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呵护学生参与的情感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变得浓厚起来,思维活跃起来,那么学习的氛围就会自然融洽和谐起来。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还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等。在这种情境下,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就会在行为上、思维上和情感上积极参与。大多数学生就会敢于且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错,学生都能积极展示自己,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课堂的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三、关注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增长
(一)认真倾听
比如,当一个学生发言时,作为教师首先认真倾听,给其余的学生做好榜样。当该同学发言结束时,教师不妨请另一名学生或是复述前一名学生的发言内容,或是概括前一名学生发言的大意,或是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价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更集中了,那么参与学习的时间就变长了。
(二)借助媒体
我们可借助图画、音乐、多媒体动画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获取更多的信息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得到保证。教师若能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既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一)巧设问题
洋思中学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话恰可以用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反省自己,反问自己“怎样才能教好学生”。首要的就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扩大课堂参与学习广度的必要条件。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让更多学生在新旧内容的联系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以顺利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的搭配可在尊重学生自愿前提下,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适当地调整,一般形成了小组内多层次的结构。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当一个人回答不完整或遇到困难时,其他同学可以及时补充,在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作用。
五、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一)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是提高课堂参与深度的关键因素。因为课堂是学生的生命活动,不可能循规蹈矩,这就要求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进行动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我们对问题设计应由基础出发,注意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呈现梯度,尽量使潜能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掉队,并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理解、接受、消化,增强学习的信心。由于潜能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比其他的学生慢些,因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参与的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参加。
(二)注重评价
“爱是最好的教育,赞赏是最好的语言,学会赞赏、学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是老师的必修课。”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教师的“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些都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关注的不只是问题的答案本身,而更多的是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我们的课堂评价一方面要让优等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另一方面要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体验学习的快乐,奋起直追。
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适时点拨
点拨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点”就是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指引,“拨”是帮学生化解学习上的谜团,让学生看到“前面的路”。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参与学习过程,绝不是放任式地学习,因为在知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中断”,有时会偏离轨道,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引导点拨,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调整节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节奏与整个课堂节奏协调尤为重要。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即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所提问题数量要适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照顾思维慢的学生,给他们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也要注意调节课堂节奏。这样做,主要是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让学生轻易走神,只要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邵平安.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科学课,2006(8).
[2]刘爱军.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吉林教育,2008(6).
[3]王桂青.倾听,和谐交际的前提[J].江苏教育,2010(7).
[4]王玉莉.巧妙引导,深化对话的深度[J].江苏教育,2012(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