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一文的相关论断提出质疑,指出该文的逻辑起点存在错误;论述自相矛盾;言语自我标榜;认识及说法上存在偏颇等,并就体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态度及应承担的责任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体育本质;体育教学;逻辑起点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12-0006-04
Issues about physical education ess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 discussion with the auth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education essence
XI Ming-qiu1,ZHAO Xiao-fei2,ZHANG Xiao-yi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
3.Graduate School,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queried relevant conclusions mad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education essence, and pointed out the followings: as of the said article, its logical start point is faulty; its expatiations are self contradictive; its words are self flaunting; its understandings and expressions are partial.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ir opinions on the attitude and responsibilities which should be taken for scientific 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na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logistic start point
育与科学》2008年第2期刊登了《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1](简称《从》文。以下引用之处若无特别注释,均出自此文)一文。此文从体育本质出发,对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时势点评,对体育概念的要素进行了论述,对艺术的特征进行了挖掘,对体质的现状进行了判别,认为体育教学应为强化体能服务。此文的观点有独到之处,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1逻辑起点存在局限性
《从》文认为“体育的本质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是把“目的性”作为规定体育本质属性的种差,属于一种简单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论据不充分。从人类认知体育的历史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生物科学的层面上,一般是从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去理解体育的社会价值,认为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体质。但是,“当我们用人文学的眼光来纵观体育的过去和未来,就会发现如果用静态局部的眼光来看动态扩展的体育,难免陷入生物学的低层次……”[2]生物观“严重地阻碍了体育应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和快乐。健康、体育美学、体育价值观等在实践中几乎是空白”[3]。因此,在“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的过程中,虽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但同时也失去了对学生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以人为本亦无从谈起,这难免会使体育教学沦为增强体质的简单操练,而在这种操练中学生将会丢失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生物学的改造,进而变成头脑简单、毫无情感、四肢发达的生物人,导致体育“无人”的现象。体育的存在,应主动表现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因此体育不仅仅是“育身”,而且要“育心”,由此可见,“体育的本质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有其局限性。
“强化体能,就是体育概念的一大种差。”按照逻辑学的阐释,所谓“种差”是指反映对象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体育的作用对象是参与者的“自身自然”,体育活动参与者既是活动的主体(实施者),也是活动的客体(被实施者),体育作用对象是人自己,体育改造“自身自然”的实现过程是主客体高度统一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反映出体育实践的本质特性。因此,改造“自身自然”才是种差。而所谓的强化体能,只是改造自身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唯独强化体能才是体育特有而别无染指的目的”是错误的。既然是错误的,那么,由此种差推演出来的体育的定义“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也就是错误的。
2论述自相矛盾
《从》文中的自相矛盾主要体现在“强化体能”与“运动技术传习”的关系上。
自相矛盾一。《从》文中多次强调“体育本质是强化体能”,“从强化体能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首先就要从根本上否弃所谓‘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身’、‘体育与保健’之类的将‘体育’与‘健康’、‘健身’、‘保健’按因果关系并联起来的流行说法。”按照作者的逻辑,体育教学就应为强化体能服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化体能。但《从》文中又提出“体育课要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主旨,舍此便既谈不上体育也远离了课程。”“体育教学,就应当是在体育教师与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体育教学的主旨始终应是知识传承……”如此说来强化体能岂不是成为体育教学的副产品了?作者一边说 “强化体能”,另一边说“运动技术的传习”,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二。《从》文中提出“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主旨是运动技术之有序传承,其客观效果则是为强化体能提供了手段保证。”这句话跟作者强调“在体育活动中……一旦丢失了‘强化体能’的追求,所有那些荣誉、价值、作用、精神等奇珍异宝便统统无可存留”相矛盾。
按照作者对体育本质和体育教学的理解,强化体能应该是体育教学的唯一效果,不应该是客观效果。要在技术传习中去强化体能,按照作者的逻辑思维,这是舍本逐末,因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必须要有自身的单质纯粹性,那就是,所做只为所做,此外便没有其他实用目的;因为一旦另有所图,这种文化活动就会蜕化变质,最终成为其他事项的附庸。”因此,体育教学应有其纯粹性,不应追求其它的东西,否则会丢掉体育教学的本质啊,会成为其它事物的附庸啊。可见,作者的前后说法矛盾。
自相矛盾三。按照强化体能来看待体育教学是一回事,而按照运动技术传习来看待体育教学是另一回事。强化体能完全可以不需要借助技术的帮助就能完成,在强化体能的过程中也不需要技术的传承,在体育课上只要围绕运动场“永无止境”地跑就是了,只要在运动器械上“永无止境”地练习就行了,很多运动项目,特别是技术性强的运动项目完全可以取消。若是以运动技术传习为主,那么体育课的一切安排都要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可以完全弱化体能的练习,可见,以体能为价值导向的体育教学与以技术为价值导向的体育教学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而《从》文中一方面要“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另一方面又要“运动技术之有序传承”,这说明《从》文存在价值取向上的自相矛盾。
3论述缺乏依据
表现一。在《从》文中,作者认为自建国以来体育教学不重视知识的传习和体育精神的学习,这与实际情况并不
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目标共包括5个方面:(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4]。因此,根本不存在《从》文中所写的“什么健康至上、什么安全第一、什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什么快乐体育园,种种对弱智幼儿的呵护手法竟能够主导整个学校体育的大势走向,而知识传习的本分以及拼搏进取的精神竟被公然排斥于九霄云外”的情况。这些言论是没有依据的,是不负责任的,对当前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者所付出的努力是一种否定。
表现二。作者所说:“与那些惯于跟风跑的人完全不同的是,我对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是从阐明体育本质起始……”,首先的问题是,跟风跑的人是谁?这些人怎么跟风跑了?依据何在?《从》文中没有交代。其次,对体育的研究来说,若每个人都能把握体育的本质,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没有错的,是值得提倡的,但即使这是正确的道路,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在研究体育教学之前必须把体育本质搞清楚。“纵观体育概念和本质100多年来的探讨,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体育概念的出现,有如此多的体育本质的界定,是因为对体育本质的不同认识造成的。人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说明我们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因此,现在要下一个放之四海皆准、一劳永逸的概念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困难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体育概念中所透射出的体育本质,是一种‘过程本质’。但随着‘过程本质’的逐步深入,我们会逐步接近体育的本质”[5]。那么,在此过程中,难道我们要停止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停止体育课程改革吗?
表现三。《从》文中提出“想想看,一位体育教师,每课面对四五十名以上的普通中小学生,每周仅有两个45分钟的课时(所谓三课四课的改法,均不过是朝三暮四之戏法),且不说场地器材条件及天气情况还有多少变数,谁若竟敢承担甚至承诺变数更大的保健任务,其何止是幼稚可笑,何止是自不量力,分明就是好大喜功、自吹自擂嘛!”
体育课当然没有这种“神奇功能”,难道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作者所鼓吹的强化体能吗?现在的体育课,也没有如作者所说的“将体育教学引上保健养生之路”,这不过是作者的主观臆断罢了,根本没有依据。另外,作者在文中还强调“所谓学生的耐力素质持续下降,并非体质薄弱所致,而纯属学生的思想问题。”体质测试中的确存在被动接受与主动配合的问题,但将体质下降归属思想缺乏依据,而且《从》文进一步阐述“再说学生的健康本来是学生自己及其监护人的事情,何须从外部去为之做出千人一面的什么规定?”若果真这样,取消体育教学即可,上体育课动员思想就好,把体育课改为思想政治课就好,什么主旨、什么手段、什么保证、什么《艺术哲学》等,统统可以抛到九霄云外。另外,文化课取消即可,因为学习本来是学生自己及其监护人的事情,何必有教育法等之规定?可见,作者这样的逻辑思路是错误的。
表现四。《从》文中提出“且不说这些提法均属泛指性时政用语,单数数‘文革’之后这二三十年来时政用语的变换已经有多少……体育本质又该如何酌定?难道就闷着头跟随时政号令团团打转?难道三五年左右体育的本质就要变一变?真想不到‘文革’期间空头政治的流毒竟然会隔代遗传,而我们这亲历‘文革’的一代人也并没有普遍做出自我检点。”
首先应说明的问题是,在作者所谓的“时政用语”背后,体育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对体育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对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赋予了体育新的时代使命罢了,这个跟所谓的“三五年左右体育的本质就要变一变”根本粘不上边,跟“‘文革’期间空头政治的流毒”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其次,我们对体育本质的研究,并没有跟着作者所谓的“随时政号令团团打转”,这从近几年对体育本质的研究成果中可见一斑。相反,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让人感觉是作者这些年在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上打转转了。再说,作者所谓的“时政用语”,跟体育本质有什么关系?作者也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只是按照自己的臆想说出的。
表现五。《从》文中提出“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和逻辑推理,近20年来全国学生的体质状况是明显地逐年好转的。不信吗?那就想想看,关涉体质状况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生活状况嘛,其中包括营养水平、遗传势能、医疗条件、作息习惯,当然还有第5项即体育锻炼。”
涉及体质的状况,就作者所列的,只是能观察到的一小部分,难道仅仅凭作者所列的5项就能断定体质好了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营养是好转了,但营养过剩也相继带来了诸如肥胖等体质恶化问题,因此,这种营养的好转并不等同于体质的好转。另外,遗传势能问题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人类的机能趋于退化,退化后的遗传难道也能使体质增强?生活方式的变化令体质下降、机能蜕化是显而易见的,而不像作者所说的是体质增强了。
此外,《从》文中的这句话存在主观臆断。一个个体体质是否增强,一个群体或民族体质是否增强,需要进行体质测试,然后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才能够下结论。通过这样的手段和方法是可信的,是科学的。而不是用作者所谓的“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和逻辑推理”来进行。若“逻辑”能“推理”出体质是否增强,国家买那么多的体质测试仪器干什么?因此说,通过“日常观察”的结果进而“逻辑推理”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是站不住脚的。
表现六。《从》文中提出“作为选手去参赛夺标,体能强劲者便成为民族英雄”。体能强劲者就能成为民族英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人能成为民族英雄?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有几人单靠“体能强劲”夺得奖牌的?要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除了“体能强劲”外,更重要的是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从》文中还说“在这些显见的积极效应的基底,还蕴蓄着人类立足宇宙的生存权益,当极端的自然灾变降临时,体能就是人类最可自我把握的自我救助之作用力。”此话也不尽然。汶川地震中,体能强的未必能自救,而那些真正自救的,却是有着坚强意志之人和懂得生存技能之人。
表现七。《从》文用过多的篇幅介绍了丹纳的《艺术哲学》,还提出:“体育学人不仅很少能够通读《艺术哲学》全书,而且即便有人通读了也大多属于一般浏览,未必能够有序接洽此一专论的逻辑链环。”“若能认真翻阅丹纳所著《艺术哲学》一书,想必可以减少对强化体能之体育本质的误读。”事实上,倘若作者稍加调查研究就会了解到:关于丹纳的《艺术哲学》,有很多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通读过,而且有的体育院系的教师在课堂上还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就此书对体育的指导意义做了深刻的讨论。而作者在没有调查的前提下做出此番言论,正所谓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表现八。“我的信念不仅来自用心读书,更有着真切的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实践基础。时下一些人既缺乏体育实践经历或基础不够丰厚,又长期没有属于他自己的运动感受,所以他们既无从把握体育的本质特征,也无法判别各种说词孰赋实价孰为虚构”。这样的论述,是严重缺乏依据的,也有人身攻击之嫌。难道没有“真切的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实践基础”就不能研究体育本质了吗?不搞本专业就没有发言权了吗?卢梭并不是一个教师,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类一个多世纪;没有搞过体育就无法把握体育的本质了?周恩来不是搞体育的,但是他的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荣高棠不是搞体育的,但是他对中国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再说说眼前的中国国家队的金牌教练吧,他们有几人能够说清楚体育是什么?恐怕没有几人,但这一点都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世界顶尖水平的教练员,一点儿也不妨碍他们精通运动训练之道。若以作者的这种逻辑,则只有当过体委主任的人才能够懂得体育管理,只有犯过罪的人才能够研究犯罪学。
4结语
“他们可以不讲体育本质就研究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我却发觉体育本质是逻辑起点,而没有起点的研究自己实在做不了。于是,就在我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的一年之内,一个逻辑自洽的体育概念体系便构思完成并很快得以公开发表。初始的成果令我欣喜却并
未让我见好就收,续后的相关研究使体育概念体系愈加精练亦愈加丰厚。”这些话虽有自我标榜之嫌,但对一个学者来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抱有喜爱之情在所难免,恰如“母不嫌子丑”一样,本无可厚非,但“那我顺势再问一问:你们知不知道‘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你们谁曾在什么时候对‘体育本质’有过你们自己认可的言文表白?……如果你们从来就没有对体育本质做过研究,那你们凭什么对体育教学改革如此自信、如此冲动?难道无知无畏也可以算做治学风格的一种?”这句话着实让人难以心生敬佩之情。治学之道,要本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来看待现存的问题。难道诸如上述那些自我标榜的言语、言辞严厉的批评、高高在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就是我们所应遵奉的治学之道?
体育科学的研究,需要针砭时弊,揭露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错误,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利于下一步的研究与发展。进行这样的批评、批判与反思是我们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所需要和欢迎的。但过于犀利的言辞,高高在上、舍我其谁、愤世嫉俗、自我标榜的态度,是不利于体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谁敢立马横刀,唯我彭大将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也不是一个真学者所为,借论文之名进行人身攻击更是不应该。作为一个搞体育的后生,说这些话可能让人感觉有些刺耳,刺耳就刺耳吧。在此引用李力研先生[6]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的这些话,就算做令人头疼的话吧!”
参考文献:
[1] 张洪潭. 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 体育与科学,2008,29(2):81-86.
[2] 胡小明. 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 中国学校体育,1999(3):1-2.
[3] 黄文仁. 体育改革与人文教育兼论纯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转变[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4):10-12.
[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9.
[5] 张晓义,巩凌. 体育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3):24-26.
[6] 李力研. 科学研究必须老老实实[J]. 体育文化导刊,2003(11):21-23.
[编辑:李寿荣]
关键词:体育本质;体育教学;逻辑起点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12-0006-04
Issues about physical education ess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 discussion with the auth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education essence
XI Ming-qiu1,ZHAO Xiao-fei2,ZHANG Xiao-yi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
3.Graduate School,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queried relevant conclusions mad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education essence, and pointed out the followings: as of the said article, its logical start point is faulty; its expatiations are self contradictive; its words are self flaunting; its understandings and expressions are partial.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ir opinions on the attitude and responsibilities which should be taken for scientific 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na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logistic start point
育与科学》2008年第2期刊登了《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1](简称《从》文。以下引用之处若无特别注释,均出自此文)一文。此文从体育本质出发,对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时势点评,对体育概念的要素进行了论述,对艺术的特征进行了挖掘,对体质的现状进行了判别,认为体育教学应为强化体能服务。此文的观点有独到之处,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1逻辑起点存在局限性
《从》文认为“体育的本质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是把“目的性”作为规定体育本质属性的种差,属于一种简单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论据不充分。从人类认知体育的历史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生物科学的层面上,一般是从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去理解体育的社会价值,认为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体质。但是,“当我们用人文学的眼光来纵观体育的过去和未来,就会发现如果用静态局部的眼光来看动态扩展的体育,难免陷入生物学的低层次……”[2]生物观“严重地阻碍了体育应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和快乐。健康、体育美学、体育价值观等在实践中几乎是空白”[3]。因此,在“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的过程中,虽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但同时也失去了对学生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以人为本亦无从谈起,这难免会使体育教学沦为增强体质的简单操练,而在这种操练中学生将会丢失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生物学的改造,进而变成头脑简单、毫无情感、四肢发达的生物人,导致体育“无人”的现象。体育的存在,应主动表现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因此体育不仅仅是“育身”,而且要“育心”,由此可见,“体育的本质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有其局限性。
“强化体能,就是体育概念的一大种差。”按照逻辑学的阐释,所谓“种差”是指反映对象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体育的作用对象是参与者的“自身自然”,体育活动参与者既是活动的主体(实施者),也是活动的客体(被实施者),体育作用对象是人自己,体育改造“自身自然”的实现过程是主客体高度统一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反映出体育实践的本质特性。因此,改造“自身自然”才是种差。而所谓的强化体能,只是改造自身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唯独强化体能才是体育特有而别无染指的目的”是错误的。既然是错误的,那么,由此种差推演出来的体育的定义“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也就是错误的。
2论述自相矛盾
《从》文中的自相矛盾主要体现在“强化体能”与“运动技术传习”的关系上。
自相矛盾一。《从》文中多次强调“体育本质是强化体能”,“从强化体能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首先就要从根本上否弃所谓‘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身’、‘体育与保健’之类的将‘体育’与‘健康’、‘健身’、‘保健’按因果关系并联起来的流行说法。”按照作者的逻辑,体育教学就应为强化体能服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化体能。但《从》文中又提出“体育课要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主旨,舍此便既谈不上体育也远离了课程。”“体育教学,就应当是在体育教师与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体育教学的主旨始终应是知识传承……”如此说来强化体能岂不是成为体育教学的副产品了?作者一边说 “强化体能”,另一边说“运动技术的传习”,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二。《从》文中提出“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主旨是运动技术之有序传承,其客观效果则是为强化体能提供了手段保证。”这句话跟作者强调“在体育活动中……一旦丢失了‘强化体能’的追求,所有那些荣誉、价值、作用、精神等奇珍异宝便统统无可存留”相矛盾。
按照作者对体育本质和体育教学的理解,强化体能应该是体育教学的唯一效果,不应该是客观效果。要在技术传习中去强化体能,按照作者的逻辑思维,这是舍本逐末,因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必须要有自身的单质纯粹性,那就是,所做只为所做,此外便没有其他实用目的;因为一旦另有所图,这种文化活动就会蜕化变质,最终成为其他事项的附庸。”因此,体育教学应有其纯粹性,不应追求其它的东西,否则会丢掉体育教学的本质啊,会成为其它事物的附庸啊。可见,作者的前后说法矛盾。
自相矛盾三。按照强化体能来看待体育教学是一回事,而按照运动技术传习来看待体育教学是另一回事。强化体能完全可以不需要借助技术的帮助就能完成,在强化体能的过程中也不需要技术的传承,在体育课上只要围绕运动场“永无止境”地跑就是了,只要在运动器械上“永无止境”地练习就行了,很多运动项目,特别是技术性强的运动项目完全可以取消。若是以运动技术传习为主,那么体育课的一切安排都要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可以完全弱化体能的练习,可见,以体能为价值导向的体育教学与以技术为价值导向的体育教学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而《从》文中一方面要“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另一方面又要“运动技术之有序传承”,这说明《从》文存在价值取向上的自相矛盾。
3论述缺乏依据
表现一。在《从》文中,作者认为自建国以来体育教学不重视知识的传习和体育精神的学习,这与实际情况并不
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目标共包括5个方面:(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4]。因此,根本不存在《从》文中所写的“什么健康至上、什么安全第一、什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什么快乐体育园,种种对弱智幼儿的呵护手法竟能够主导整个学校体育的大势走向,而知识传习的本分以及拼搏进取的精神竟被公然排斥于九霄云外”的情况。这些言论是没有依据的,是不负责任的,对当前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者所付出的努力是一种否定。
表现二。作者所说:“与那些惯于跟风跑的人完全不同的是,我对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是从阐明体育本质起始……”,首先的问题是,跟风跑的人是谁?这些人怎么跟风跑了?依据何在?《从》文中没有交代。其次,对体育的研究来说,若每个人都能把握体育的本质,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没有错的,是值得提倡的,但即使这是正确的道路,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在研究体育教学之前必须把体育本质搞清楚。“纵观体育概念和本质100多年来的探讨,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体育概念的出现,有如此多的体育本质的界定,是因为对体育本质的不同认识造成的。人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说明我们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因此,现在要下一个放之四海皆准、一劳永逸的概念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困难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体育概念中所透射出的体育本质,是一种‘过程本质’。但随着‘过程本质’的逐步深入,我们会逐步接近体育的本质”[5]。那么,在此过程中,难道我们要停止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停止体育课程改革吗?
表现三。《从》文中提出“想想看,一位体育教师,每课面对四五十名以上的普通中小学生,每周仅有两个45分钟的课时(所谓三课四课的改法,均不过是朝三暮四之戏法),且不说场地器材条件及天气情况还有多少变数,谁若竟敢承担甚至承诺变数更大的保健任务,其何止是幼稚可笑,何止是自不量力,分明就是好大喜功、自吹自擂嘛!”
体育课当然没有这种“神奇功能”,难道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作者所鼓吹的强化体能吗?现在的体育课,也没有如作者所说的“将体育教学引上保健养生之路”,这不过是作者的主观臆断罢了,根本没有依据。另外,作者在文中还强调“所谓学生的耐力素质持续下降,并非体质薄弱所致,而纯属学生的思想问题。”体质测试中的确存在被动接受与主动配合的问题,但将体质下降归属思想缺乏依据,而且《从》文进一步阐述“再说学生的健康本来是学生自己及其监护人的事情,何须从外部去为之做出千人一面的什么规定?”若果真这样,取消体育教学即可,上体育课动员思想就好,把体育课改为思想政治课就好,什么主旨、什么手段、什么保证、什么《艺术哲学》等,统统可以抛到九霄云外。另外,文化课取消即可,因为学习本来是学生自己及其监护人的事情,何必有教育法等之规定?可见,作者这样的逻辑思路是错误的。
表现四。《从》文中提出“且不说这些提法均属泛指性时政用语,单数数‘文革’之后这二三十年来时政用语的变换已经有多少……体育本质又该如何酌定?难道就闷着头跟随时政号令团团打转?难道三五年左右体育的本质就要变一变?真想不到‘文革’期间空头政治的流毒竟然会隔代遗传,而我们这亲历‘文革’的一代人也并没有普遍做出自我检点。”
首先应说明的问题是,在作者所谓的“时政用语”背后,体育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对体育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对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赋予了体育新的时代使命罢了,这个跟所谓的“三五年左右体育的本质就要变一变”根本粘不上边,跟“‘文革’期间空头政治的流毒”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其次,我们对体育本质的研究,并没有跟着作者所谓的“随时政号令团团打转”,这从近几年对体育本质的研究成果中可见一斑。相反,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让人感觉是作者这些年在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上打转转了。再说,作者所谓的“时政用语”,跟体育本质有什么关系?作者也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只是按照自己的臆想说出的。
表现五。《从》文中提出“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和逻辑推理,近20年来全国学生的体质状况是明显地逐年好转的。不信吗?那就想想看,关涉体质状况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生活状况嘛,其中包括营养水平、遗传势能、医疗条件、作息习惯,当然还有第5项即体育锻炼。”
涉及体质的状况,就作者所列的,只是能观察到的一小部分,难道仅仅凭作者所列的5项就能断定体质好了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营养是好转了,但营养过剩也相继带来了诸如肥胖等体质恶化问题,因此,这种营养的好转并不等同于体质的好转。另外,遗传势能问题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人类的机能趋于退化,退化后的遗传难道也能使体质增强?生活方式的变化令体质下降、机能蜕化是显而易见的,而不像作者所说的是体质增强了。
此外,《从》文中的这句话存在主观臆断。一个个体体质是否增强,一个群体或民族体质是否增强,需要进行体质测试,然后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才能够下结论。通过这样的手段和方法是可信的,是科学的。而不是用作者所谓的“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和逻辑推理”来进行。若“逻辑”能“推理”出体质是否增强,国家买那么多的体质测试仪器干什么?因此说,通过“日常观察”的结果进而“逻辑推理”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是站不住脚的。
表现六。《从》文中提出“作为选手去参赛夺标,体能强劲者便成为民族英雄”。体能强劲者就能成为民族英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人能成为民族英雄?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有几人单靠“体能强劲”夺得奖牌的?要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除了“体能强劲”外,更重要的是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从》文中还说“在这些显见的积极效应的基底,还蕴蓄着人类立足宇宙的生存权益,当极端的自然灾变降临时,体能就是人类最可自我把握的自我救助之作用力。”此话也不尽然。汶川地震中,体能强的未必能自救,而那些真正自救的,却是有着坚强意志之人和懂得生存技能之人。
表现七。《从》文用过多的篇幅介绍了丹纳的《艺术哲学》,还提出:“体育学人不仅很少能够通读《艺术哲学》全书,而且即便有人通读了也大多属于一般浏览,未必能够有序接洽此一专论的逻辑链环。”“若能认真翻阅丹纳所著《艺术哲学》一书,想必可以减少对强化体能之体育本质的误读。”事实上,倘若作者稍加调查研究就会了解到:关于丹纳的《艺术哲学》,有很多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通读过,而且有的体育院系的教师在课堂上还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就此书对体育的指导意义做了深刻的讨论。而作者在没有调查的前提下做出此番言论,正所谓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表现八。“我的信念不仅来自用心读书,更有着真切的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实践基础。时下一些人既缺乏体育实践经历或基础不够丰厚,又长期没有属于他自己的运动感受,所以他们既无从把握体育的本质特征,也无法判别各种说词孰赋实价孰为虚构”。这样的论述,是严重缺乏依据的,也有人身攻击之嫌。难道没有“真切的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实践基础”就不能研究体育本质了吗?不搞本专业就没有发言权了吗?卢梭并不是一个教师,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类一个多世纪;没有搞过体育就无法把握体育的本质了?周恩来不是搞体育的,但是他的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荣高棠不是搞体育的,但是他对中国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再说说眼前的中国国家队的金牌教练吧,他们有几人能够说清楚体育是什么?恐怕没有几人,但这一点都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世界顶尖水平的教练员,一点儿也不妨碍他们精通运动训练之道。若以作者的这种逻辑,则只有当过体委主任的人才能够懂得体育管理,只有犯过罪的人才能够研究犯罪学。
4结语
“他们可以不讲体育本质就研究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我却发觉体育本质是逻辑起点,而没有起点的研究自己实在做不了。于是,就在我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的一年之内,一个逻辑自洽的体育概念体系便构思完成并很快得以公开发表。初始的成果令我欣喜却并
未让我见好就收,续后的相关研究使体育概念体系愈加精练亦愈加丰厚。”这些话虽有自我标榜之嫌,但对一个学者来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抱有喜爱之情在所难免,恰如“母不嫌子丑”一样,本无可厚非,但“那我顺势再问一问:你们知不知道‘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你们谁曾在什么时候对‘体育本质’有过你们自己认可的言文表白?……如果你们从来就没有对体育本质做过研究,那你们凭什么对体育教学改革如此自信、如此冲动?难道无知无畏也可以算做治学风格的一种?”这句话着实让人难以心生敬佩之情。治学之道,要本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来看待现存的问题。难道诸如上述那些自我标榜的言语、言辞严厉的批评、高高在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就是我们所应遵奉的治学之道?
体育科学的研究,需要针砭时弊,揭露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错误,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利于下一步的研究与发展。进行这样的批评、批判与反思是我们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所需要和欢迎的。但过于犀利的言辞,高高在上、舍我其谁、愤世嫉俗、自我标榜的态度,是不利于体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谁敢立马横刀,唯我彭大将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也不是一个真学者所为,借论文之名进行人身攻击更是不应该。作为一个搞体育的后生,说这些话可能让人感觉有些刺耳,刺耳就刺耳吧。在此引用李力研先生[6]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的这些话,就算做令人头疼的话吧!”
参考文献:
[1] 张洪潭. 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 体育与科学,2008,29(2):81-86.
[2] 胡小明. 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 中国学校体育,1999(3):1-2.
[3] 黄文仁. 体育改革与人文教育兼论纯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转变[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4):10-12.
[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9.
[5] 张晓义,巩凌. 体育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3):24-26.
[6] 李力研. 科学研究必须老老实实[J]. 体育文化导刊,2003(11):21-23.
[编辑:李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