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目为《创造性可以教吗》的文章,深受震撼,陷入了沉思。
  文中讲的是美国老师达琳·叶格在昆明教学交流时,给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事物——圣诞树,而且大家画的圣诞树一模一样。她再仔细观察,发现教室的墙上挂着一棵圣诞树。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让她吃惊的是,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大眼瞪小眼,冥思苦想,就是无从下笔。
  这个故事中,孩子们的模仿能力,也可以说复制粘贴能力很强,可是没有创造力,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创造力。
  女儿从小学画。因为我对美术不太了解,所以除了每周风雨无阻地接送她外,就是回来听她讲讲课堂上的事情,看看她的画作了事。几年来,我从来没有想过关于孩子创造力的事情。有天中午接女儿放学,我问她,在画画的时候,老师是不是给你们一幅图让照着画。“是呀,刚开始的时候,老师画一笔,我们学一笔,现在都是让照着书上画的。”女儿如实回答。我的心里猛一沉,果然如故事中的孩子们一样。“那如果不让你看书本,会画吗?”我不甘心地问。“没画过,不知道。”“怎么会不知道呢?你可以模仿,但后期需要的是创作。”我失声尖叫。
  人的创造力到底从哪里来?一路上,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不可否认,创造离不开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但模仿到一定程度,必定要合理运用模仿过程中奠定的基础、学到的技巧加上自己的认知,开始创造性地劳动。这时,需要脱离模仿时的条条框框,用眼睛看,用心思考,独创出有自我特色的东西,一味地模仿只是笔在移动,而心停在原位。创造力,其實就是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建立新理论。
  想到这个问题,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孩子的作文。每次作文课,基本上都是老师先讲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孩子千篇一律地写完上交。如果是带回家的作文,大部分家长是让孩子先找作文书,或是在网上找一篇借鉴模仿,上交了事。也许是小时候受过这种痛苦,也许是长期搞文字工作养成的职业病,我从不给孩子买作文书,更不让她背诵所谓的优秀作文,一贯主张让孩子多读课外书,写作文时要先思考,确定与主题相关联的事例,然后认真斟酌、细细比较,最后筛选出最佳的那个,同时要写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总之,一篇作文,不管长短,不管质量好坏,必须是属于自己的。也许它没有作文选上的文章精彩,却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如清澈的溪流,带着露水和花香,有淡淡的清新和灵动。
  创造力需要积累。古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任何一种创造都需要大量的积累,积累经验、积累数量、积累质量、积累来自四面八方的素材,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谓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就是如此。在积累中,这些东西慢慢地碰撞、发酵、组合,形成新的意识,迸出火花,一个创造的雏形就形成了。
  创造力说到底和现在一直提倡的创新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它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中的诸多事物提炼,形成新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思考、用实践去检验,让双手和灵魂一起飞舞。
其他文献
从来没有最适合你的人,只有在那个时间最恰当的人。我们从未刻意疏远过某人,只是比起有目的地亲近,疏远是一种无的放矢的行为,你永远不会发现当初的自己已经走了很远。  有一位朋友在我的视野里消失很久了,久到我几乎忘记了她。有一天我忽然想起她,特意去搜了她的微博和朋友圈。我这才发现,就在两个小时前她还更新了照片。明明她的动态就在眼前,但关于她的一切就好像在我脑袋里自动屏蔽了。  我们是如何疏远的呢?我沿着
家居出现的根本就是需求,既然是要用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它是什么风格呢?最简单的喜好就可以决定它的去留,而分辨喜好最好的方法就是色彩。以用处最普遍的沙发来讲,如果你热爱生活,如果你喜欢明快的颜色,那么下面的东西,你一定会爱不释手。  出得厅堂  客厅是整个家风格最好的体现,它代表了主人的品味与性格,同样是缤纷的色彩,却能够造就不同的视觉冲击和整体风格。这种不同其实很简单,就是设计和面料之间的小游
邻家媳妇的第二个孩子降生了,乡下的婆婆兴致勃勃地来照顾刚出生的孙子。  说是老太太,也就60岁出头,精神状态似乎比年轻人还好,是我们巷子里起得最早的人。每天我们刚起床洗漱,老太太就已经做好早餐,站在一楼的院子里,朝着二楼的窗户招呼着儿子、儿媳妇起床吃饭了。好半天,才看到小两口睡眼惺忪地抱着换洗下来的衣服下楼。  每天早上,老太太先打理着让小两口吃了早饭去上班,然后照顾大孙子吃饭,接着一边把小的抱在
关键词 专业成长,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類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7-0057-04  自任教研员以来,出差、下校占了工作时间的一大半,包里放一本《历史教学》出门,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动作”,一则因为刊物比专著轻巧,便于携带,二是因为《历史教学》的文章大多站位高、立意深,读罢每多收获。行旅匆匆的车站车厢、堂皇整洁的会场宾馆、偏远幽静的山村学校,陪伴我“
一直为父母的爱情感动不已。那时候,父亲插队到这里,偶然的一次,父亲认识了母亲。  父亲在山上干活,母亲在山上放羊。母亲坐在山岗上,头顶是蓝天白云和徐徐的风,草儿起起伏伏,但母亲的眼光只在父亲那里。她看他孔武有力,挥动着洋镐,挥汗如雨。父亲发现母亲看他,抬起头,远远地对着她笑,那笑一下子就印在母亲的心里。  从此,母亲开始享受着父亲的庇护。可是,父亲何尝不是享受着母亲的爱啊,那天,父亲和母亲坐在一起
安娜要离开小城王子,去追寻大都市生活——她还爱他,只是,她不想这么早就沉淀。  她必须承认,是那些莫须有的坚持与骄傲,毁了她当下的日子,毁了一段恋情。说结束的时候,明明准备得很好,可望着眼前那个曾经爱过恨过此刻依旧很不舍的人,舌头打结。  当她问他亦是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终于还是要分开,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像曾经设想过的那样走下去,你在这个城市里做小职员,我做小女人,共度六十年?为什么我还是要走?为什
据国际电信联盟最新消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平均每百人中就有86人拥有手机,全球手机用户达到60亿,仅中国就有近10亿。特别是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很多人机不离手。生存在由手机编织的庞大关系网下的我们,不得不静下来反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信息社会学教授谢里·特克尔说过的那句话:“我们每日花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人联系,这种联系却让我们更孤独。”  “被手机绑架”的生活  在充分享受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便捷和
倾诉人:燕子(化名)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无处宣泄的秘密,也一定会有个角落,收留你那些脆弱的伤悲、孤独的欢喜。  我觉得我跟他的故事,还算挺传奇的。有人说,爱情归根结底由天注定,是不可更改的缘分。而我却认为,缘分虽由天定,但想要真正修成正果,还得靠自己坚持。拨错的电话  2007年的一个深夜。我握着手机,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按出熟记于心的号码,我知道那会是一通永远无人接听的电话,可我还是忍不住心怀期望
水龙头漏水、密封胶要换、柜门不平……这些活儿看着不大,却影响生活品质。其实,家里修修补补的小活,只要掌握技巧,你也能轻松搞定。  换水龙头   龙头更换第一步是先将水闸关闭,打开龙头确定没有水流出后才能操作。   厨房、卫生间水盆上的龙头是嵌在水盆上的,下部水管隐藏在橱柜、浴室柜内部。关闭水闸后,要先拆卸下冷热水管,如果可以在柜体下部看到龙头接头,就可方便地拧下更换。若不能,则要把水盆抬起翻转
我很喜欢看他写字,微微皱起的双眉,轻轻翕动的鼻翼,专注的眼神,岂止好看,是性感。更何况,他写得一手好书法。字沉稳得让我固执地相信他的内心,定如松树般隽永遒劲,流水般温柔多情。我因感觉而心动,却因字,爱上他。  音乐弥漫在咖啡厅,慵懒的夕阳透过落地玻璃有点浑浊而颓靡。他写字,我看窗外凋敝的梧桐树,光秃秃的,毫无生气,很难让人相信,饱含盎然春意的转机,就藏在这些枯瘦老朽的枝干里。  我闲得看景,信纸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