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大学生在使用“步数排行榜”的功能后走路跑步热情普遍高涨,针对这一现象,从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其原因,主要包括:①及时强化,每天的运动量通过“步数排行榜”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和强化。②寻求高峰体验,即在排行榜上位居前列时体验到的愉快情绪。③印象管理,通过增加运动量展现自我积极向上的一面,从而美化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④进行社会比较,丰富自我认识,将自己的运动量跟他人进行比较,丰富有关自我是热情阳光的还是懒惰倦怠的自我认识。⑤社会助长的作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能激励自我完成运动任务,提高行为效率。
关键词: 步数排行榜; 运动热情; 心理; 原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86-01
一、引言
最近,在“步数排行榜”的推动下,许多大学生走路、跑步的热情高涨。“步数排行榜”是现在小米手环、QQ、微信和众多运动软件都具备的一项能记录一天之内行走步数的功能。只要随身携带手机或手环,一天内走路跑步的步数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打开手机,就可以在“步数排行榜上”看到我们今天走路跑步的步数及在好友中的排名。经常会有人为了完成自己每日8000步的计划临睡前还在房间里跑来跑去,还有人每天都在朋友圈里晒自己令人惊叹的巨量步数。
二、运动热情高涨的心理原因
(一)及时强化的结果。很多人制定了健身计划却半途而废,不能坚持执行,大都因为缺少及时强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强化物是使行为巩固或消退的原因。[1]例如,婴儿最初无意识地发出“妈”的音,母亲就会高兴地把孩子抱起来亲吻,如此以来,孩子便倾向于一看到母亲出现,就发出“妈”音,母亲的亲吻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强化物,这样孩子就学会了叫“妈”。同样,如果第一天我们走了一万多步,超过了我们的大多数好友,在排行榜上位居前列,我们就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那么“步数排行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强化物,它会巩固我们多做运动的行为,使我们明天继续保持运动热情和状态。但是如果没有“步数排行榜”这一强化物,我们就不会了解这一天具体的运动状况,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强化,慢慢就会消沉和倦怠,健身计划就此失败。
(二)寻求高峰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把经验过的强烈的神秘体验,一种狂喜、惊奇、敬畏的自我实现感称为高峰体验。他认为,人的高峰体验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主要有普通型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型两种类型。普通型高峰体验是所有人都有可能在满足需要、愿望时产生的极端愉快的情绪。日常生活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工作业绩突出、短跑比赛得了冠军等都会带来普通型高峰体验。当我们这一天走路的步数最多,在好友“步数排行榜”中位列第一时,我们会感到喜悦和兴奋,这就是一次小小的高峰体验。只要我们能感到满足,便可能不时产生高峰体验。这种体验能产生在非常低下的生活天地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和惊喜,那么以后我们自然还会坚持多运动去寻求更多的高峰体验。
(三)印象管理。在社会心理学中,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一个人也许希望利用晕轮效应来影响他人对自我的知觉和评价。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到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比如我们往往会认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唱歌也很好听。如果我们每天走路跑步的步数都很多,在“步数排行榜”上总位居前列,那么我们就在他人面前塑造了一个爱好运动、热爱生活、追求健康、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美好形象。如此一来,他人还会认为我们在道德品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很优秀,对我们好感倍增。所以我们每天坚持多走路多跑步增加计数在潜意识中也是为了美化我们在别人眼里的形象。
(四)进行社会比较,丰富自我认识。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聪明、慷慨或高大?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社会比较,即把我们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2]通过“步数排行榜”,我们可以将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数与他人进行比较,由此来判断自己是否精力充沛或懒惰倦怠,丰富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比如如果每天在排行榜上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是缺乏运动的甚至消极的,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
(五)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指出,由于他人在场会导致唤起或激活(如面对一群听众时的紧张或兴奋感),对于简单而熟悉的任务,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我们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行为效率。每天的计步、排名相当于我们跟别人在同时进行运动比赛或者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做运动,使我们运动的行为反应增加。[3]研究表明,他人在行为背景中出现,会直接激发我们的被评价意识,使行为情境转化为具有外加激励作用的评价情境,从而产生评价忧虑。[4]我们也许会在运动状况不良、步数较少的情况下担忧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比如担心被认为是消极懒惰的,为了缓解或消除这种忧虑,我们便会积极投入到跑步运动中去。
三、结束语
“步数排行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大的积极影响。然而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的运动热情,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外,“步数排行榜”有时也被不当利用。有少数人为了纯粹地增加计步数,原地不动通过摆臂增加计步,来哗众取宠或者获得某些物质奖励(如在某些软件上,完成一定步数任务可以领取红包),这就有悖于计步排名原本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我们应积极投身健身运动,多走路多跑步,有效发挥“步数排行榜”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苑杰.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刘琪.基于大学生积极体育运动心理的探究[J].科教导刊.2010.(2)121-122.
关键词: 步数排行榜; 运动热情; 心理; 原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86-01
一、引言
最近,在“步数排行榜”的推动下,许多大学生走路、跑步的热情高涨。“步数排行榜”是现在小米手环、QQ、微信和众多运动软件都具备的一项能记录一天之内行走步数的功能。只要随身携带手机或手环,一天内走路跑步的步数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打开手机,就可以在“步数排行榜上”看到我们今天走路跑步的步数及在好友中的排名。经常会有人为了完成自己每日8000步的计划临睡前还在房间里跑来跑去,还有人每天都在朋友圈里晒自己令人惊叹的巨量步数。
二、运动热情高涨的心理原因
(一)及时强化的结果。很多人制定了健身计划却半途而废,不能坚持执行,大都因为缺少及时强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强化物是使行为巩固或消退的原因。[1]例如,婴儿最初无意识地发出“妈”的音,母亲就会高兴地把孩子抱起来亲吻,如此以来,孩子便倾向于一看到母亲出现,就发出“妈”音,母亲的亲吻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强化物,这样孩子就学会了叫“妈”。同样,如果第一天我们走了一万多步,超过了我们的大多数好友,在排行榜上位居前列,我们就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那么“步数排行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强化物,它会巩固我们多做运动的行为,使我们明天继续保持运动热情和状态。但是如果没有“步数排行榜”这一强化物,我们就不会了解这一天具体的运动状况,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强化,慢慢就会消沉和倦怠,健身计划就此失败。
(二)寻求高峰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把经验过的强烈的神秘体验,一种狂喜、惊奇、敬畏的自我实现感称为高峰体验。他认为,人的高峰体验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主要有普通型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型两种类型。普通型高峰体验是所有人都有可能在满足需要、愿望时产生的极端愉快的情绪。日常生活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工作业绩突出、短跑比赛得了冠军等都会带来普通型高峰体验。当我们这一天走路的步数最多,在好友“步数排行榜”中位列第一时,我们会感到喜悦和兴奋,这就是一次小小的高峰体验。只要我们能感到满足,便可能不时产生高峰体验。这种体验能产生在非常低下的生活天地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和惊喜,那么以后我们自然还会坚持多运动去寻求更多的高峰体验。
(三)印象管理。在社会心理学中,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一个人也许希望利用晕轮效应来影响他人对自我的知觉和评价。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到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比如我们往往会认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唱歌也很好听。如果我们每天走路跑步的步数都很多,在“步数排行榜”上总位居前列,那么我们就在他人面前塑造了一个爱好运动、热爱生活、追求健康、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美好形象。如此一来,他人还会认为我们在道德品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很优秀,对我们好感倍增。所以我们每天坚持多走路多跑步增加计数在潜意识中也是为了美化我们在别人眼里的形象。
(四)进行社会比较,丰富自我认识。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聪明、慷慨或高大?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社会比较,即把我们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2]通过“步数排行榜”,我们可以将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数与他人进行比较,由此来判断自己是否精力充沛或懒惰倦怠,丰富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比如如果每天在排行榜上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是缺乏运动的甚至消极的,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
(五)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指出,由于他人在场会导致唤起或激活(如面对一群听众时的紧张或兴奋感),对于简单而熟悉的任务,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我们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行为效率。每天的计步、排名相当于我们跟别人在同时进行运动比赛或者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做运动,使我们运动的行为反应增加。[3]研究表明,他人在行为背景中出现,会直接激发我们的被评价意识,使行为情境转化为具有外加激励作用的评价情境,从而产生评价忧虑。[4]我们也许会在运动状况不良、步数较少的情况下担忧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比如担心被认为是消极懒惰的,为了缓解或消除这种忧虑,我们便会积极投入到跑步运动中去。
三、结束语
“步数排行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大的积极影响。然而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的运动热情,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外,“步数排行榜”有时也被不当利用。有少数人为了纯粹地增加计步数,原地不动通过摆臂增加计步,来哗众取宠或者获得某些物质奖励(如在某些软件上,完成一定步数任务可以领取红包),这就有悖于计步排名原本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我们应积极投身健身运动,多走路多跑步,有效发挥“步数排行榜”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苑杰.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刘琪.基于大学生积极体育运动心理的探究[J].科教导刊.2010.(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