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现状及其对策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x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作为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得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与效果直接受其流动的影响。教师均衡流动可适度消除这些弊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师均衡流动;研究状况;实际状况;对策
  一、教师均衡流动的概念和意义
  1.教师均衡流动的概念
  教师均衡流动是借鉴国外经验的本土化产物,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满足教师个体发展需要,促进教育公平,由政府、教育部门或学校举办的教师合理化流动活动。首先,它是由政府、教育部门或学校举办,教师为执行主体;其次,它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和满足教师个体发展需求为目标,再次,相对稳定的时期有利于教师均衡流动活动的发展进行。
  2.教师均衡流动的意义
  2.1教师均衡流动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教师流动是教师个体追求工作效率最优化,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性决策。有学者认为: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发挥,需其工作岗位与自身志向、兴趣符合度高的条件方能人尽其才。
  2.2教师均衡流动是优化师资结构的重要手段
  教师流动是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有选择地挑选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师间的竞争机制,使教师自身在优胜劣汰中积极主动学习,组建合理优化的教师队伍。
  2.3教师均衡流动是增强学校活力的重要保障
  学校是开放、包容、积极的,而不是一个孤立、静止、封闭的地方。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均衡的教师流动状态,使得学校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功能和活力得到及时的补给。
  二、我国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研究状况
  1.论文类
  随着教育均衡理念的深入,师资均衡是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教师流动”、“教师流失”、“教师交流”为题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检索。情况统计如下:
  从上表看出,关于教师合理流动的期刊类论文和学位论文曾上升趋势,人们对教师合理流动问题的关注度逐步提高。
  2.著作类
  2005年至2010年,教师均衡流动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中。我国第一本以“教师流动”为题名的学术专著是彭小虎编著的《社会变迁与教师流动》。
  除专著外,部分教育类著作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教师合理化流动。如孙远航、郭文哿主编著的《薄弱学校改造与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的《区域教育探索》(第五辑)和李汪洋、秦元芳编著的《教育管理学》等。
  3.教师均衡流动的理论基础
  经文献整理,关于教师流动的理论基础多是借用其他领域理论,如社会学的“社会流动理论”;经济学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苏文静认为“人才的流动是人力资源调整与配置的过程,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环节;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彭礼等认为:“从需要出发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
  三、我国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实际状况
  要保证各地的教师质量合格同时数量足够,了解教师流动现状是趋向均衡的前提条件。本文在综合参考已有调查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教师流动在流动趋势、主体、渠道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1.流动的趋势
  我国教育的师资配置方面,出现了“单向上位流动”现象,目前教师流动呈整体上升趋势,但流动比例仍相对较低且盲目无序、单一失衡。
  2.流动的主体
  蔡明兰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地域群体、年龄群体、性别群体、职称群体教师对推行“定期流动制”持不同意愿与态度;祝平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调出数量和比例上高居首位;城市流动教师多为初中和小学教师,高中教师流动相对较低。”
  3.流动的渠道
  教师内部流动形式主要有工作调动、支教等,一般表现为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外部流动则不然,通过考公务员或转业等方式离开教师岗位,打扰到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四、促进教师均衡流动的基本对策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流动问题发展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规范有效、有序、均衡流动的良好机制。
  研究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教师流动失衡无序的态势,这背后既有历史性原因,也有制度性原因,前者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逐步加以解决,而后者主要是靠政府在公共政策制订及制度安排上来改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只有内外部力量即学校、政府、社会及教师本人共同施力形成合力,才能解决问题。
  学校树立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切实减轻教师压力和负担,提高教师生活水准;政府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社会应树立人性的教师观,关心教师的真实生活,宽容对待教师职业;教师自身也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觉悟,真心实意为中国教育事业作贡献。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才能真正让中国教育更好,才能促使教师的均衡流动。
  参考文献:
  [1] 陈美娇.浅谈我国教师均衡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才智(中旬),2012(5):336.
  [2] 张天雪,邓旭.《教师流动问题研究的文本检视》[J].《集美大学学报》2011.4(12):13-16.
  [3] 陈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制度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 祝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外部性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5] 贺敏.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建构的着力点探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09(6):58-60.
其他文献
画家与设计师有时会引发一些争议。有的认为,绘画与设计同属美术,只要有绘画功夫,搞设计是不成问题的;而另一种观点是:仅仅靠绘画的功底去从事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认真思考绘画与设计两者的使命,理清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这对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等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 绘画与设计的特点、使命、区分  绘画与设计虽然同属创造性活动,但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使命。  具体说来,绘画具有被观赏的特征,反映的是
期刊
摘 要: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一项长期治国计划。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但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阶级性,因而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建设和把握方向,以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先进文化;人的全面发展  党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出发点,而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最终归宿。作为归
期刊
幽兰结蕙,孤生空谷。  它高洁,俗子不得平视;它芬芳,馨香叫人倾倒;它清幽,远瞻不可亵渎。它是你——诗仙“李白”,你是我心中的兰。你手把三尺剑叶,高擎白玉兰花,化身空谷幽兰,开在你的绝代诗篇里,散发着一种纯净的美好。  兰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那是你深沉的不舍,挚友莫名遭贬,可你只能写封书信“遥有此寄”。此时的你定是感受到了仕途的险恶,定是看到了跻身官场之内的艰辛,我看到了你
期刊
丝绸之路是从远古以来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以丝绸绢帛为媒介而联系了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使人类多元文化中的宗教文化的传播也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各种货物是在这条道路上交流的桥梁,使人类历史的各种文明随丝绸之路传播;人类多元文化中的宗教文化的传播也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各种货物是在这条道路上交流的,当然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也是在这条道路上
期刊
以“音乐”叙说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其内在意蕴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重要主旨。某种程度上说,近几十年来所诞生时作品均在该主旨覆盖之下尝试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笛子与乐队——《春韵》即为其中的一部探索性作品。本作品通过五个不同场面的生动描绘,展示出作者对远古人类文明的丰富想象,进而以其“传达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良好意蕴表现”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  之所以将作品命名为笛子与乐队——《春韵》有其内在深意:构思过程
期刊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十年浩劫的艰苦岁月中度过的。那时,我们家因有韩国海外关系被下放到边城丹东——鸭绿江边的一个小村子。  这里虽然是塞外江南的鱼米之乡,但在那个灾难横生的年代,好心老乡们再一次地发扬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精神,把打下来的稻米都支援全国各地了,留给自己的口粮也只是象征性的一点点。我们家也跟其他人家一样,人口众多,经常吃不上饭,就连一碗苞米馇子粥都是奢望了。奶奶说我是吃着鸭绿江的奶水长大的,
期刊
摘 要:旗袍,一个中华民族服饰的代表性文化象征,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非语言符号。自满族入关清朝建立到辛亥革命,从孤岛繁华的海派文化再到近些年的“中国风”、“民国热”,旗袍的三百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跨族群传播、跨群体传播、以至于跨国际传播的文化融合历史。在实质上,旗袍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就是其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放在不同符号系统中反复编码译码的过程。本文将按照线性时间为序,选取重要的历史节点或时
期刊
摘 要:参加数学培训后我有很深的感受: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改变为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要有实际能力的本领,也就是要求教师把那以往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培训;课程改革;创新能力  我作为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
期刊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体育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常常被动地学,课堂中常表现为自我评价不客观,学习缺乏自信心、没有计划性、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其实质就是学生自我意识不足造成的。那么什么是自我意识,体育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有什么作用呢?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及作用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智慧、品质和性格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国民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因此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学生心理问题,走进学生心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的领路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学会善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管理方法的创新  要做到善待就需要教师首先调整好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