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对本园22名幼儿教师消极组织区域游戏情况及其归因方式进行调研,依据调查结果梳理出幼儿教师组织区域活动中四种“困惑”并对专业发展的影响。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试用以《指南》为背景,帮助教师理解区域活动的真正意义,提高工作效率与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研究中典型的消极现状,从而缓解幼儿教师对组织区域活动的消极情绪,最终实现区域活动的真正价值,让幼儿收获成长的快乐,教师体会职业的幸福。
一、调研的背景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可以分为运动形式、表现形式、操作形式和探索形式。它是幼儿权利的体现,即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在什么场地玩,这都是幼儿的权利。而我们幼儿老师要做的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能实现自己权利的环境—一解放天性、保留童真。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重视和发展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从质量和形式上能真正满足幼儿需求。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区域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在形式和质量上获得保证。
由此可见,不断完善区域游戏是当下幼儿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指南》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意义重大,对《指南》的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都将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日常工作的开展,这些不利影响是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引起关注和反思的。对此,笔者以本园22名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针对幼儿教师组织区域游戏出现的消极对待状况和产生原因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尝试通过学习《指南》解决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中的几种典型“困惑”,帮助幼儿教师进行积极调整,以期能够给更多的幼儿教师提供实践和经验的借鉴。
二、调研问题及分析
(一)对象选择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本园选取22名教师作为调研的对象,以一个学期为研究阶段,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2份,回答后收回2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在调研对象中,有15名(68%)一线教师,7名(32%)幼儿保育老师。
(二)数据分析
1.22名被调研对象中,15名教师反映在设置区域时不能合理地布局和设置,区域间的关联性模糊,相互间的有效影响效率不高。统计表明,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如何合理地设置区域存在困惑的占调研总人数的68%。
2.22名被调研对象中,19名教师反映组织区域游戏时材料准备和投放难把握、种类单一,放在区角的大多数材料操作性不大,许多材料只能放在那里当摆设,幼儿兴趣不高,区角的价值无法体现。统计表明,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对如何科学投放材料存在困惑的占调研总人数的86%。
3.22名被调研对象中,16名教师反映幼儿个性化差异大,在组织区域游戏中很难做到关注全体幼儿。统计表明,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如何在幼儿差异性大这—现状下,让每一位幼儿都得到发展存在困惑的占调研总人数的73%。
4.22名被调研对象中,20名教师表示自己在组织区域游戏后对幼儿及时有效的评价没有得到落实,甚至一些老师缺乏活动后的总结或评价。统计表明,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如何有效评价存在困惑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1%。
综合以上数据,笔者梳理出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中四种典型“困惑”,即如何合理设置区域、如何科学投放材料、如何关注个体差异、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困惑”即幼儿教师的集中表现,亦是造成教师消极组织区域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改变现状。
三、措施与效果
《指南》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预计达到的合理期望进行阐述,并在“教育建议”部分进行详细解读、提出具体实施建议。笔者认为认真学习和贯彻《指南》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中,将区域设置、材料投放、关注差异以及有效评价存在的“困惑”一一解决。
案例一:区角设置的困惑
周某某是一名从事幼儿教育2年多的教师,她们班的区域开设比较多,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布置,不过区域活动开展得十分不好。区域活动时间,我到她们班观摩孩子玩区域游戏。游戏一开始,有的去美工区画画、做手工,有的去图书角看图书,有的去建构区搭积木,有的去益智区与好友对弈,有的在表演区表演唱歌、跳舞……孩子们在各自选择的游戏中愉快而专心地玩着。可是表演的孩子越来越热闹,其他区域的幼儿变得躁动不安了,教室很快就嘈杂起来了。只见看书的孩子把耳朵捂住,益智区的孩子也渐渐地跑掉了,整个游戏就显得很嘈杂,最后只得在混乱中草草结束。一同观摩的老师表示有同样的问题。
措施与效果:
面对这样的困惑,22名幼儿教师认真学习理解《指南》精神,笔者认为孩子们不能安心于自己的游戏,主要取决于区域的设置,布局不合理。热闹的表演区和安静的图书角安排在同一个室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来自表演区的歌声、锣鼓声传到了其他安静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给喜欢安静的孩子造成了干扰,从而看书、对弈的孩子也就无法正常地进行游戏。所以,益智区、表演区、建构区、语言区、美工区、娃娃家等这些区域游戏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因此我们是这样做的,在设置中将游戏分为两类,即安静的和热闹的两大类。依据《指南》精神,将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放在同一个环境中,即设置在教室内;表演区、建构区、娃娃家这些相对热闹的区域放在教室的外边,两个大的区域互不干扰,而又相互联系,共同促进整个游戏的发展。老师们觉得这样的调整使她们在组织区域游戏时更加顺利。 案例二:材料投放的困惑
杨某某是一名从事幼儿教育5年的园内骨干教师,带的是中班,她们班的表演区装饰的漂亮大气。只见一群小朋友正在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她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表演,一个小小的“音乐会”就此开始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原本热闹的小舞台开始变得杂乱无章,整个小舞台“一片狼藉”,原本有序的游戏秩序荡然无存。杨某某十分沮丧地说:“我花了许多的心思来布置呢!”老师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打击了。从事幼儿教育的张某某也反映在她们班的操作区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措施与效果:
对参与调研的22名幼儿教师提出结合《指南》精神对区域中材料投放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集体学习《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我们了解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如,中班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他们喜欢利用提供的一些材料去进行再创造游戏,然而在本次区域游戏中,老师给他们的材料杂多,使孩子的注意力都被材料吸引,就会杂乱无章。于是我们按照角色对材料进行重新投放,同时,在小舞台的最前面放置观众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式的“舞台”,并将各角色的道具贴上相应的标志,放置在固定的位置。现在整个舞台显得有序而光彩夺目,更重要的是孩子玩得更加投入。
案例三:关注个体差异的困惑
常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本来设计得好好的游戏,可玩不到几分钟幼儿就开小差了”“精心准备的教具和操作材料,不一会就被折腾得面目全非、杂乱不堪”“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的‘任务’,老是有人磨磨蹭蹭‘拖后腿’”“同样的学习内容,有的孩子学一遍就知道了,有的孩子教了好几遍还是不知道,真头疼”等。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对如何在把握整体的同时,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上存在着很大的“困惑”。
措施与效果: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成长规律,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心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干差万别的。如何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区域游戏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呢?我们依然可以从《指南》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应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个别化的教育。在区域活动中设计不同层次的游戏和操作材料,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自由,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案例四:有效评价的困惑
从问卷结果来看,笔者发现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有区域游戏后评价的困惑,如: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幼儿活动过程;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忽视幼儿的个性发展;觉得评价像是自己在唱独角戏,开展的干巴巴的。下面这个实例说明了这一现状: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坐好。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在活动区中都玩了什么9
幼A:我在益智区玩了串珠子,我很开心。
师:你真能干,串了这么多。、可是我发现某某小朋友串得比你多.下次一定要努力,好不好?(幼儿有点难过地答应。)
幼B:我在结构区拼了一座房子,
师:你真棒!小朋友你们都过来看看他的房子,盖得好不好?漂不漂亮? (大部分孩子只是欣赏性地看了几眼,没有孩子研究这个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幼儿的创意没有被大家发现。)
幼C:我在美工区画了一只小兔子、
师:你画的兔子真像。
师:小朋友你们今天表现得都很好,每个小朋友都在自己喜欢的区里玩了.而且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老师希望下次活动区的时候你们能做得更好!
措施与效果:
成功的讲评应该是有效的、动态的、互动的、策略的,我们应从功能、理念、教师的角色定位、讲评的内容和策略等方面重新去认识、研究区域讲评活动,使讲评活动发挥其最佳的教育效能。针对这一“困惑”,笔者与接受调研的教师借助《指南》共同制定了解决这一困惑的办法。
1.全面了解区域的状况,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随机、灵活地让幼儿与人、事、物(材料、环境)交流、互动,进而促使区域活动各个要素不断优化、组合与协调,使活动区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
2.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做出的努力,注重师幼互动,注重幼儿过程性学习能力培养。
3.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合的教育价值,善于捕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契机和讲评信息,让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效果与建议
22名调查对象通过学习《指南》,在《指南》背景下对区域活动设置、材料、差异性、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反思重新组织后,笔者再次发放问卷并进行深度访谈,针对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存在的四种“困惑”开展跟踪调查。结合试验前后调研数据比较分析,结果清楚表明四种“困惑”人数越来越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指南》的背景下可以有效帮助解决幼儿教师组织区域游戏中的几种典型“困惑”。
结合以上的研究,笔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综合多方面的努力帮助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解决阻碍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提高教师组织区域游戏的积极性。有效落实幼儿的“权利”,给儿童一个金色童年。
1.认真学习和落实《指南》精神,用更专业的理论指导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就打开了“自我教育”的捷径。
2.让材料与幼儿对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实际、教育目标、主体需要投放材料;注意投放材料的组合性和安全性。
3.调整活动区评价指标,健全有效的教师指导策略,善于反思,采用参与深入式指导方式进行活动指导。
4.重视幼儿学习品质,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带给幼儿更多幸福感。
一、调研的背景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可以分为运动形式、表现形式、操作形式和探索形式。它是幼儿权利的体现,即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在什么场地玩,这都是幼儿的权利。而我们幼儿老师要做的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能实现自己权利的环境—一解放天性、保留童真。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重视和发展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从质量和形式上能真正满足幼儿需求。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区域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在形式和质量上获得保证。
由此可见,不断完善区域游戏是当下幼儿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指南》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意义重大,对《指南》的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都将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日常工作的开展,这些不利影响是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引起关注和反思的。对此,笔者以本园22名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针对幼儿教师组织区域游戏出现的消极对待状况和产生原因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尝试通过学习《指南》解决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中的几种典型“困惑”,帮助幼儿教师进行积极调整,以期能够给更多的幼儿教师提供实践和经验的借鉴。
二、调研问题及分析
(一)对象选择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本园选取22名教师作为调研的对象,以一个学期为研究阶段,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2份,回答后收回2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在调研对象中,有15名(68%)一线教师,7名(32%)幼儿保育老师。
(二)数据分析
1.22名被调研对象中,15名教师反映在设置区域时不能合理地布局和设置,区域间的关联性模糊,相互间的有效影响效率不高。统计表明,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如何合理地设置区域存在困惑的占调研总人数的68%。
2.22名被调研对象中,19名教师反映组织区域游戏时材料准备和投放难把握、种类单一,放在区角的大多数材料操作性不大,许多材料只能放在那里当摆设,幼儿兴趣不高,区角的价值无法体现。统计表明,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对如何科学投放材料存在困惑的占调研总人数的86%。
3.22名被调研对象中,16名教师反映幼儿个性化差异大,在组织区域游戏中很难做到关注全体幼儿。统计表明,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如何在幼儿差异性大这—现状下,让每一位幼儿都得到发展存在困惑的占调研总人数的73%。
4.22名被调研对象中,20名教师表示自己在组织区域游戏后对幼儿及时有效的评价没有得到落实,甚至一些老师缺乏活动后的总结或评价。统计表明,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如何有效评价存在困惑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1%。
综合以上数据,笔者梳理出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中四种典型“困惑”,即如何合理设置区域、如何科学投放材料、如何关注个体差异、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困惑”即幼儿教师的集中表现,亦是造成教师消极组织区域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改变现状。
三、措施与效果
《指南》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预计达到的合理期望进行阐述,并在“教育建议”部分进行详细解读、提出具体实施建议。笔者认为认真学习和贯彻《指南》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中,将区域设置、材料投放、关注差异以及有效评价存在的“困惑”一一解决。
案例一:区角设置的困惑
周某某是一名从事幼儿教育2年多的教师,她们班的区域开设比较多,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布置,不过区域活动开展得十分不好。区域活动时间,我到她们班观摩孩子玩区域游戏。游戏一开始,有的去美工区画画、做手工,有的去图书角看图书,有的去建构区搭积木,有的去益智区与好友对弈,有的在表演区表演唱歌、跳舞……孩子们在各自选择的游戏中愉快而专心地玩着。可是表演的孩子越来越热闹,其他区域的幼儿变得躁动不安了,教室很快就嘈杂起来了。只见看书的孩子把耳朵捂住,益智区的孩子也渐渐地跑掉了,整个游戏就显得很嘈杂,最后只得在混乱中草草结束。一同观摩的老师表示有同样的问题。
措施与效果:
面对这样的困惑,22名幼儿教师认真学习理解《指南》精神,笔者认为孩子们不能安心于自己的游戏,主要取决于区域的设置,布局不合理。热闹的表演区和安静的图书角安排在同一个室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来自表演区的歌声、锣鼓声传到了其他安静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给喜欢安静的孩子造成了干扰,从而看书、对弈的孩子也就无法正常地进行游戏。所以,益智区、表演区、建构区、语言区、美工区、娃娃家等这些区域游戏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因此我们是这样做的,在设置中将游戏分为两类,即安静的和热闹的两大类。依据《指南》精神,将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放在同一个环境中,即设置在教室内;表演区、建构区、娃娃家这些相对热闹的区域放在教室的外边,两个大的区域互不干扰,而又相互联系,共同促进整个游戏的发展。老师们觉得这样的调整使她们在组织区域游戏时更加顺利。 案例二:材料投放的困惑
杨某某是一名从事幼儿教育5年的园内骨干教师,带的是中班,她们班的表演区装饰的漂亮大气。只见一群小朋友正在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她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表演,一个小小的“音乐会”就此开始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原本热闹的小舞台开始变得杂乱无章,整个小舞台“一片狼藉”,原本有序的游戏秩序荡然无存。杨某某十分沮丧地说:“我花了许多的心思来布置呢!”老师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打击了。从事幼儿教育的张某某也反映在她们班的操作区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措施与效果:
对参与调研的22名幼儿教师提出结合《指南》精神对区域中材料投放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集体学习《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我们了解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如,中班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他们喜欢利用提供的一些材料去进行再创造游戏,然而在本次区域游戏中,老师给他们的材料杂多,使孩子的注意力都被材料吸引,就会杂乱无章。于是我们按照角色对材料进行重新投放,同时,在小舞台的最前面放置观众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式的“舞台”,并将各角色的道具贴上相应的标志,放置在固定的位置。现在整个舞台显得有序而光彩夺目,更重要的是孩子玩得更加投入。
案例三:关注个体差异的困惑
常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本来设计得好好的游戏,可玩不到几分钟幼儿就开小差了”“精心准备的教具和操作材料,不一会就被折腾得面目全非、杂乱不堪”“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的‘任务’,老是有人磨磨蹭蹭‘拖后腿’”“同样的学习内容,有的孩子学一遍就知道了,有的孩子教了好几遍还是不知道,真头疼”等。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对如何在把握整体的同时,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上存在着很大的“困惑”。
措施与效果: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成长规律,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心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干差万别的。如何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区域游戏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呢?我们依然可以从《指南》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应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个别化的教育。在区域活动中设计不同层次的游戏和操作材料,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自由,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案例四:有效评价的困惑
从问卷结果来看,笔者发现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有区域游戏后评价的困惑,如: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幼儿活动过程;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忽视幼儿的个性发展;觉得评价像是自己在唱独角戏,开展的干巴巴的。下面这个实例说明了这一现状: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坐好。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在活动区中都玩了什么9
幼A:我在益智区玩了串珠子,我很开心。
师:你真能干,串了这么多。、可是我发现某某小朋友串得比你多.下次一定要努力,好不好?(幼儿有点难过地答应。)
幼B:我在结构区拼了一座房子,
师:你真棒!小朋友你们都过来看看他的房子,盖得好不好?漂不漂亮? (大部分孩子只是欣赏性地看了几眼,没有孩子研究这个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幼儿的创意没有被大家发现。)
幼C:我在美工区画了一只小兔子、
师:你画的兔子真像。
师:小朋友你们今天表现得都很好,每个小朋友都在自己喜欢的区里玩了.而且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老师希望下次活动区的时候你们能做得更好!
措施与效果:
成功的讲评应该是有效的、动态的、互动的、策略的,我们应从功能、理念、教师的角色定位、讲评的内容和策略等方面重新去认识、研究区域讲评活动,使讲评活动发挥其最佳的教育效能。针对这一“困惑”,笔者与接受调研的教师借助《指南》共同制定了解决这一困惑的办法。
1.全面了解区域的状况,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随机、灵活地让幼儿与人、事、物(材料、环境)交流、互动,进而促使区域活动各个要素不断优化、组合与协调,使活动区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
2.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做出的努力,注重师幼互动,注重幼儿过程性学习能力培养。
3.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合的教育价值,善于捕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契机和讲评信息,让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效果与建议
22名调查对象通过学习《指南》,在《指南》背景下对区域活动设置、材料、差异性、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反思重新组织后,笔者再次发放问卷并进行深度访谈,针对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存在的四种“困惑”开展跟踪调查。结合试验前后调研数据比较分析,结果清楚表明四种“困惑”人数越来越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指南》的背景下可以有效帮助解决幼儿教师组织区域游戏中的几种典型“困惑”。
结合以上的研究,笔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综合多方面的努力帮助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解决阻碍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提高教师组织区域游戏的积极性。有效落实幼儿的“权利”,给儿童一个金色童年。
1.认真学习和落实《指南》精神,用更专业的理论指导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就打开了“自我教育”的捷径。
2.让材料与幼儿对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实际、教育目标、主体需要投放材料;注意投放材料的组合性和安全性。
3.调整活动区评价指标,健全有效的教师指导策略,善于反思,采用参与深入式指导方式进行活动指导。
4.重视幼儿学习品质,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带给幼儿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