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个性的缺失与矫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w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理应是学生展示个性的重要平台,可是反观我们不少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克隆之作随处可见。究竟是什么使之失去了个性,又该如何加以矫正?在此,结合自己习作教学的实践和体会,略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阅读量低,语言贫乏,缺少个性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相当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课外阅读过于匮乏,语言贫乏。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由表达是习作个性化的基础,怎么打好这个基础呢?
  (一)夯实课本语言。对于教科书中指定背诵的篇目让学生一定要熟读成诵,即便没明确要求会背的内容,也强调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同时,摘抄文中好词佳句,加强课内语言的积累。
  (二)拓展课外语言。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坚持撰写读书笔记。并鼓励学生背诵经典句段,交流读书收获,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学会品读赏析。
  (三)摄取生活语言。重点指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鲜活有趣的原始话语记录下来,练笔时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如此学生的语言才会实现由单调乏味向生动活泼的转变。
  二、简单模仿,不敢创新,失去个性
  一些学生不敢创新,总觉得依照课文的模式或作文范例的套路比较安全,容易操作。习作失去个性,读起来有似曾相识,炒剩饭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留心周围,用敏锐的耳朵听取大众语言,练习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天长日久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等于找到了源头活水,掌握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华尽显,个性张扬。
  (二)教给表达方法,让学生有话能说
  一说到写作方法,很多教师认为习作前的指导就是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孰不知真正有效的写法指导不是在習作课堂上,而是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规律,总结归纳写作方法,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三)培植个性语言,让学生有话敢说
  小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正经”话,一套是与伙伴交流的“悄悄话”,即伙伴语言。“正经话”也就是大人腔,它缺乏个性和童真;而伙伴语言则生动形象、有灵性。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沟通这两套语言系统,让规范化的语言与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伙伴语言”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个性语言。
  三、指导过繁,评价单一,限制个性
  一说到习作指导,很多教师不厌其烦,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构思,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无不面面俱到,条分缕析。这种过度的指导往往导致了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流于模式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内在潜能。
  (一)多元化。多元的民主开放式习作评改,既强调教师参与习作评改,也强调学生参与习作评改。把每一个学生引导到习作评价中去,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从而使习作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习作的提高。
  (二)多激励。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注重学生的纵向比较,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以宽容之心,容纳学生的奇谈怪想、异想天开;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唤醒学生习作的自信,点燃学生习作的火种,催生学生习作的兴趣。
  (三)多感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我们要求学生习作时写出真情实感, 可是往往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却浮光掠影,轻描淡写,缺少针对性,缺少真感情。教师只有针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做出发自内心的评价,才会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改进。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对牢固,可是在感悟理解和实践表达中就顯得举步维艰。其原因就是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常常会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造成人为地读写分离。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运用仿照性练笔的契机,来构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通道,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迁移置换,让学生在仿照性练笔中强化感悟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在讲授文本内容宜粗不宜细,要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尽可能
期刊
作文起步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难点。由于大多数小学生自身语文素材不足,生活阅历较浅,当其在进行文章写作时尤其是由句子向段落过渡的时候,易发生无从下手的情况,作文写作成果并不理想。  如果改变以上困境,可以在小学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中从以下方面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一、巧妙设计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新课导入成功,就等于本节课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学生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要从海量阅读中获取有价值的写作技巧的信息,并模仿应用到写作中。因此,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说的“模仿写作”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范文,并借助范文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模仿写作。如果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进而写出规范的文章,那么我们就真正实现了写作教学的“少教多学”。  其
期刊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并不是一件乐事,不少学生的作文要么形式呆板拘谨,要么内容空洞无物,要么语言不规范,少了灵气,导致教师批改作文时愁眉苦脸。要解决学生难写作文,教师难改作文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激发写作兴趣,要求多读多写,加强作文指导等方面入手。  一、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
期刊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写作教学应结合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目标、观察写作内容、分析与研究写作思路,使学生在随笔生活化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随笔练习,打破写作教学的形式化,实现写作生活化目的。  一、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的内容  1.主题生活化。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日常读、写、观察和积累,只有
期刊
期刊
在新的时代环境与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用全新的方法去做好作文指导,有效的指导方法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本途径。  一、引导学生们留心观察,笔下有可写之物  初中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写、不愿写、没得写,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们没有日常素材的积累,不了解现实生活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在这种环境下让他们写作文,无异于“闭门造车”。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收获》之前,我为同学们设置了“
期刊
中学语文老师常常苦恼于学生的作文教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其二是学生写作水平低下。根源何在呢?在于阅读教学不扎实。学生不爱阅读,对阅读没有兴趣。读书少,自然就无法写作,必然写不出好文章。  一、中学阅读教学难度大的原因  1.教师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显得无能为力。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人的精神层面没有完全跟上物质文明发展的步伐,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没有太多的精
期刊
分组探讨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主要目的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能够让学生们基于自身的体会提出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思维想象能力,并能够让学生之间的“思想”进行有益碰撞,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固化传输带来的思维定式,分组探讨法核心在于培养、锻造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让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和互帮互助的行为习惯。  一、要注重分组
期刊
写作能力代表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体现了学生对语文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通过语文学习积淀的人文情怀等。因而,作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在语文这门学科学习中占据着非常大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对高中语文写作技巧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作为文学写作的一种载体,本身就是一门生活艺术,一篇有感情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才能打动改卷老师的内心深处。对此,可从两个方面综合切入。第一,恰当引用。比如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