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理应是学生展示个性的重要平台,可是反观我们不少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克隆之作随处可见。究竟是什么使之失去了个性,又该如何加以矫正?在此,结合自己习作教学的实践和体会,略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阅读量低,语言贫乏,缺少个性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相当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课外阅读过于匮乏,语言贫乏。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由表达是习作个性化的基础,怎么打好这个基础呢?
(一)夯实课本语言。对于教科书中指定背诵的篇目让学生一定要熟读成诵,即便没明确要求会背的内容,也强调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同时,摘抄文中好词佳句,加强课内语言的积累。
(二)拓展课外语言。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坚持撰写读书笔记。并鼓励学生背诵经典句段,交流读书收获,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学会品读赏析。
(三)摄取生活语言。重点指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鲜活有趣的原始话语记录下来,练笔时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如此学生的语言才会实现由单调乏味向生动活泼的转变。
二、简单模仿,不敢创新,失去个性
一些学生不敢创新,总觉得依照课文的模式或作文范例的套路比较安全,容易操作。习作失去个性,读起来有似曾相识,炒剩饭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留心周围,用敏锐的耳朵听取大众语言,练习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天长日久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等于找到了源头活水,掌握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华尽显,个性张扬。
(二)教给表达方法,让学生有话能说
一说到写作方法,很多教师认为习作前的指导就是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孰不知真正有效的写法指导不是在習作课堂上,而是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规律,总结归纳写作方法,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三)培植个性语言,让学生有话敢说
小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正经”话,一套是与伙伴交流的“悄悄话”,即伙伴语言。“正经话”也就是大人腔,它缺乏个性和童真;而伙伴语言则生动形象、有灵性。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沟通这两套语言系统,让规范化的语言与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伙伴语言”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个性语言。
三、指导过繁,评价单一,限制个性
一说到习作指导,很多教师不厌其烦,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构思,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无不面面俱到,条分缕析。这种过度的指导往往导致了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流于模式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内在潜能。
(一)多元化。多元的民主开放式习作评改,既强调教师参与习作评改,也强调学生参与习作评改。把每一个学生引导到习作评价中去,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从而使习作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习作的提高。
(二)多激励。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注重学生的纵向比较,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以宽容之心,容纳学生的奇谈怪想、异想天开;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唤醒学生习作的自信,点燃学生习作的火种,催生学生习作的兴趣。
(三)多感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我们要求学生习作时写出真情实感, 可是往往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却浮光掠影,轻描淡写,缺少针对性,缺少真感情。教师只有针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做出发自内心的评价,才会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改进。
一、阅读量低,语言贫乏,缺少个性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相当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课外阅读过于匮乏,语言贫乏。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由表达是习作个性化的基础,怎么打好这个基础呢?
(一)夯实课本语言。对于教科书中指定背诵的篇目让学生一定要熟读成诵,即便没明确要求会背的内容,也强调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同时,摘抄文中好词佳句,加强课内语言的积累。
(二)拓展课外语言。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坚持撰写读书笔记。并鼓励学生背诵经典句段,交流读书收获,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学会品读赏析。
(三)摄取生活语言。重点指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鲜活有趣的原始话语记录下来,练笔时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如此学生的语言才会实现由单调乏味向生动活泼的转变。
二、简单模仿,不敢创新,失去个性
一些学生不敢创新,总觉得依照课文的模式或作文范例的套路比较安全,容易操作。习作失去个性,读起来有似曾相识,炒剩饭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留心周围,用敏锐的耳朵听取大众语言,练习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天长日久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等于找到了源头活水,掌握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华尽显,个性张扬。
(二)教给表达方法,让学生有话能说
一说到写作方法,很多教师认为习作前的指导就是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孰不知真正有效的写法指导不是在習作课堂上,而是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规律,总结归纳写作方法,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三)培植个性语言,让学生有话敢说
小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正经”话,一套是与伙伴交流的“悄悄话”,即伙伴语言。“正经话”也就是大人腔,它缺乏个性和童真;而伙伴语言则生动形象、有灵性。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沟通这两套语言系统,让规范化的语言与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伙伴语言”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个性语言。
三、指导过繁,评价单一,限制个性
一说到习作指导,很多教师不厌其烦,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构思,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无不面面俱到,条分缕析。这种过度的指导往往导致了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流于模式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内在潜能。
(一)多元化。多元的民主开放式习作评改,既强调教师参与习作评改,也强调学生参与习作评改。把每一个学生引导到习作评价中去,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从而使习作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习作的提高。
(二)多激励。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注重学生的纵向比较,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以宽容之心,容纳学生的奇谈怪想、异想天开;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唤醒学生习作的自信,点燃学生习作的火种,催生学生习作的兴趣。
(三)多感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我们要求学生习作时写出真情实感, 可是往往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却浮光掠影,轻描淡写,缺少针对性,缺少真感情。教师只有针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做出发自内心的评价,才会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