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调研,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含义、在高校开展的现状、意义及遇到的障碍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有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野外生存;高校;述评
前言: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下,田径项目的开展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随着高校选项制、俱乐部制等的出现,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选择健美操、跆拳道等新型项目,田径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急需通过项目改革、扩充重新恢复生机。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野外生存生活作为田径运动的一个新的项目。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体育课程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的教学与训练 [1]。顺应这一形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作为传统田径项目的拓展课程,并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高校的开展进行了研究。
1关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开展现状的研究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项目。按照地点不同分类,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可以分为基地训练和野外实践训练两种,目前高校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主要以基地训练和野外实践训练两种训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2] 。就全国范围来说已有100多所高校已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野外生存等一系列运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据对多所高校的调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体育选项或选修课中排名列前[3]。
虽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高校的开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趋势很好,也深受学生欢迎,这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所具有的新鲜、刺激、有挑战性等特点是分不开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在未来的日子里,年轻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将逐渐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2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意义的研究
2.1从体育课程教学角度
季克异,季浏在《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中写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使体育课程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把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搬到社会上和大自然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4]。李长毅所撰写的《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思考》中提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改革和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 丰富和完善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5]。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高校的开展可以说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产物,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途径之一。在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怎样进行改革、选择怎样的方式,如此来看,拥有独特价值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无疑是当前高校值得尝试的项目之一。
2.2从学生角度
洪峰,李世昌在《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文中分析如下:野外生存训练使学生学会了①生存生活能力;②应变和适应能力;③团队精神;④环保意识。自然是属于人类的,人类同样属于自然。在野外,学生们感受到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自然的责任感[6] 。
从上述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有着学校体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弥补了单纯学校体育的局限性。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在不断的摸索和完善中,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将和其他项目一道,共同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3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障碍研究
虽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意义重大,但高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是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
3.1学生了解程度低:大部分学生都是从电视、电影以及录像中了解野外生存的[9]。了解渠道的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
3.2尚无完整的理论体系[8]: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全国体育科研机构中只有一个课题组在进行《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研究,这会在研究上形成局限性,使许多高校体育教师从理论认识到学实践两方面都感到无所适从。
3.3教学模式不成熟:在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因各院校认识的深度、广度不同,各有侧重,各成体系,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的多样性,使高校体育教师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下感到困惑[8]。
3.4缺乏专业教师:大部分从事野外生存教育的老师都只是在摸索着进行,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野外生存的经验也很少,甚至从事野外生存的老师根本不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多是其他专业兼职[7]。
3.5高校条件不均衡:各个高校由于本身办学层次、发展速度、所在地经济发展程度、对体育重视程度、地理以及气候条件不同,在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这个课程时所面临的困难也各不相同[8]。
3.6安全问题: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虽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但由于外界环境复杂,不可预知因素较多,因此将面临诸多的安全问题。比如伤病、洪水、滑坡、泥石流、野兽袭击、饮食等等,这些意外事故,都会给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这一全新体育课程带来负面影响[9]。
4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4.1关于开展现状的研究从理论角度出发的很多,调查的也大多是把握整体情况。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可以更加细化。如对具体开展情况(如开展时间、开展空间等),或是对不同地域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此外参与者的实际情况(如年龄、性别等)也可进行分析研究,这样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直观化的依据。
4.2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是影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呢开展的因素之一。为此,高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应提高对这个项目的重视,并通过开设此专业培养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样既能为社会提供专业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练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今后的研究可从教练员的培养入手,分析构建科学的培养途径、体系。 4.3在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意义的分析中,虽然总结得很全面。但不难发现,研究者大都从主观出发。这样虽然适合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总结,但针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参与者的意义,有必要通过问卷或实地访问等形式,结合野外生存实践过程,让参与者讲出自身体会、通过活动有哪些收获、活动前后自己有什么改变等等。这样能更为全面真实的体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意义。
4.5由于各校具体情况不同,因此不可能有哪种确定的模式适应于每一个学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际情况。各学校领导、有关负责人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有关条件。此外,各学校应加强沟通、交流各自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已有的经验,促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更好地开展。今后的研究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开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找到更多阻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开展的因素,或是利用已开展高校获得的经验指导其它高校,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从而寻求更科学的教学、指导方法。
4.6研究者在分析影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开展因素时,提到了安全问题。任何体育项目开展的前提都是保证学生的安全,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针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自身的特点,借鉴有关风险知识,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风险预测、评估体系,并结合野外生存生活实践逐步完善各项风险解决方案,最大程度的保证参与者的安全。
4.7野外生存生活作为田径的新项目,在拓展田径项目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今后研究方向的 启示:是否能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与田径走、跑、跳、投各项目进行更好的融合,使之成为田径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学生在田径场学到的技术、知识是进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基础,可提高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反过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也能更好的检验学生田径学习效果,改变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
[2]陈维富.北京市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
[3]姜丽,白莉.我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06(02):92-94
[4]季克异,季浏.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生[J].课外体育,2003(01):50-51
[5]李长毅.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01):89-91
[6]洪峰,李世昌.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J]. 安徽体育科技,2003(01)63-65
[7]陈晓鹏,马楚虹. 影响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活动的相关因素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5(06):39
[8]司钦如.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障碍因素分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02):138-141
[9]毛启霞,毛童侠. 北京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调查[J]. 阴山学刊,2007(03):103-105
【关键词】野外生存;高校;述评
前言: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下,田径项目的开展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随着高校选项制、俱乐部制等的出现,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选择健美操、跆拳道等新型项目,田径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急需通过项目改革、扩充重新恢复生机。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野外生存生活作为田径运动的一个新的项目。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体育课程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的教学与训练 [1]。顺应这一形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作为传统田径项目的拓展课程,并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高校的开展进行了研究。
1关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开展现状的研究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项目。按照地点不同分类,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可以分为基地训练和野外实践训练两种,目前高校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主要以基地训练和野外实践训练两种训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2] 。就全国范围来说已有100多所高校已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野外生存等一系列运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据对多所高校的调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体育选项或选修课中排名列前[3]。
虽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高校的开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趋势很好,也深受学生欢迎,这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所具有的新鲜、刺激、有挑战性等特点是分不开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在未来的日子里,年轻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将逐渐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2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意义的研究
2.1从体育课程教学角度
季克异,季浏在《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中写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使体育课程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把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搬到社会上和大自然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4]。李长毅所撰写的《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思考》中提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改革和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 丰富和完善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5]。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高校的开展可以说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产物,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途径之一。在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怎样进行改革、选择怎样的方式,如此来看,拥有独特价值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无疑是当前高校值得尝试的项目之一。
2.2从学生角度
洪峰,李世昌在《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文中分析如下:野外生存训练使学生学会了①生存生活能力;②应变和适应能力;③团队精神;④环保意识。自然是属于人类的,人类同样属于自然。在野外,学生们感受到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自然的责任感[6] 。
从上述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有着学校体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弥补了单纯学校体育的局限性。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在不断的摸索和完善中,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将和其他项目一道,共同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3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障碍研究
虽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意义重大,但高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是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
3.1学生了解程度低:大部分学生都是从电视、电影以及录像中了解野外生存的[9]。了解渠道的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
3.2尚无完整的理论体系[8]: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全国体育科研机构中只有一个课题组在进行《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研究,这会在研究上形成局限性,使许多高校体育教师从理论认识到学实践两方面都感到无所适从。
3.3教学模式不成熟:在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因各院校认识的深度、广度不同,各有侧重,各成体系,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的多样性,使高校体育教师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下感到困惑[8]。
3.4缺乏专业教师:大部分从事野外生存教育的老师都只是在摸索着进行,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野外生存的经验也很少,甚至从事野外生存的老师根本不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多是其他专业兼职[7]。
3.5高校条件不均衡:各个高校由于本身办学层次、发展速度、所在地经济发展程度、对体育重视程度、地理以及气候条件不同,在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这个课程时所面临的困难也各不相同[8]。
3.6安全问题: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虽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但由于外界环境复杂,不可预知因素较多,因此将面临诸多的安全问题。比如伤病、洪水、滑坡、泥石流、野兽袭击、饮食等等,这些意外事故,都会给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这一全新体育课程带来负面影响[9]。
4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4.1关于开展现状的研究从理论角度出发的很多,调查的也大多是把握整体情况。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可以更加细化。如对具体开展情况(如开展时间、开展空间等),或是对不同地域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此外参与者的实际情况(如年龄、性别等)也可进行分析研究,这样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直观化的依据。
4.2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是影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呢开展的因素之一。为此,高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应提高对这个项目的重视,并通过开设此专业培养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样既能为社会提供专业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练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今后的研究可从教练员的培养入手,分析构建科学的培养途径、体系。 4.3在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意义的分析中,虽然总结得很全面。但不难发现,研究者大都从主观出发。这样虽然适合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总结,但针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参与者的意义,有必要通过问卷或实地访问等形式,结合野外生存实践过程,让参与者讲出自身体会、通过活动有哪些收获、活动前后自己有什么改变等等。这样能更为全面真实的体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意义。
4.5由于各校具体情况不同,因此不可能有哪种确定的模式适应于每一个学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际情况。各学校领导、有关负责人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有关条件。此外,各学校应加强沟通、交流各自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已有的经验,促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更好地开展。今后的研究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开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找到更多阻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开展的因素,或是利用已开展高校获得的经验指导其它高校,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从而寻求更科学的教学、指导方法。
4.6研究者在分析影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开展因素时,提到了安全问题。任何体育项目开展的前提都是保证学生的安全,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针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自身的特点,借鉴有关风险知识,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风险预测、评估体系,并结合野外生存生活实践逐步完善各项风险解决方案,最大程度的保证参与者的安全。
4.7野外生存生活作为田径的新项目,在拓展田径项目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今后研究方向的 启示:是否能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与田径走、跑、跳、投各项目进行更好的融合,使之成为田径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学生在田径场学到的技术、知识是进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基础,可提高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反过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也能更好的检验学生田径学习效果,改变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
[2]陈维富.北京市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
[3]姜丽,白莉.我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06(02):92-94
[4]季克异,季浏.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生[J].课外体育,2003(01):50-51
[5]李长毅.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01):89-91
[6]洪峰,李世昌.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J]. 安徽体育科技,2003(01)63-65
[7]陈晓鹏,马楚虹. 影响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活动的相关因素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5(06):39
[8]司钦如.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障碍因素分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02):138-141
[9]毛启霞,毛童侠. 北京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调查[J]. 阴山学刊,2007(0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