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轻步出徐惠新周红文化评弹鉴赏会“苏州秀”的现场,一下子似乎真又回到了30多年前的老歌所唱:“多少次歌唱,唱出了希望,现在已散场,忘记了忧伤”。
“老去”“春风”,成为今晚的关键词。
“春风它吻上了我的脸,告诉我现在是春天,虽然是春光无限好,只怕那春光老去在眼前。”20世纪80年代一首流行的歌吟唱着伤离的情境,好像今晚文化评弹醉了春风的情状:
老去,苏州的昆曲,六百年,苏州的评弹,四百载—— 侬侬软软,令人骄傲的名片。
春风,文化是苏州评弹的吻,评弹是苏州文化的风—— 标标致致,窈窕可人的风情。
今晚,2018年3月30日夜,苏州昆剧院演出大厅徐惠新、周红一如既往地喜笑颜开,似又有所期冀,携着文化的初心唱着评弹的神韵刨着鉴赏的深层,再一次地将“春风”执著。
3月25日,3月30日,短短只相隔4天,已然二度造谒“红惠之秀”,心神为之叹服。
在小巷深处,有评弹相会―― 活泼泼满是气场,一腔子欢喜衷肠
气场,永远是一切。因为无论从评弹演员发动还是广大听众响应,“气场”总归须臾不可或缺,星随月移,那就先说我们台下“这一头”。
气,看不见形来摸不着影,场,闻得出味来觉得着韵。气场是今晚春风在场的哲学词。
气场,完全是不出声响的对话,几乎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天生是知音相求的界地。
在剧场听书,要关掉灯光。这在我尚属初次体验。剧场与书场不同,以至于有别渊壤:剧场需要正式,没有书场的凌乱瓜壳果皮,剧场显得安静,没有书场的情不自禁喧宾夺主。剧场真地自律没有谁站起来拍照没有谁响起来手机。或许,黑暗更加让今晚的春风光明。
有君携春风来,不亦樂乎。徐惠新名符其实——“惠及初心,会得创新”,周红红得其所—— “心细虑周,‘丽调’唱红”。有道是春风得意,现如今不疾马蹄焉,但追节奏矣。徐惠新事业圆满适才退休,便已“从新”在路上,可圈可点可赞。周红呢,当然是正当其红。
有客为乡愁来,不亦乐乎。我听见身旁有久违了的苏州新区枫桥口音,叽叽喳喳,快快活活。那些女听客们非常地自豪,就是因为她们有徐丽仙这个评弹艺术的乡亲吧,她们是否把亲人徐丽仙当作乡愁的名片,来向“丽调”传人周红—— 投上名状,敬上慕仰,续上心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海听客赶来了,“阿拉”目标最为明确,他们追向了徐惠新、周红,同时,他们还追向特邀主持人曹雷、名票琵琶师王纪文。杭州听客来了,苏杭天堂自古一家,他们朝向了评弹春风。新苏州听客来了,身在他乡并非异客,他们面向评弹的新鲜,加拿大听客也来了,他们不远万里回到祖国,靠向评弹的乡音,近向文化的亲邦。
休息时,听见有个好婆在教小孙子一段苏州顺口溜。周红么是苏州女儿回娘家,徐惠新是评弹“女婿”来苏州。前一句石刮挺硬,后一句呢是有点软膀软脚,徐惠新石刮挺硬蛮蛮好一个“苏州评弹的上海儿子”,不过女婿女婿本来就是“半个头儿子”,意思实在差妨不多。
思考一:苏州评弹现象之“60岁的人说书,80岁的人听书”―― 评弹传承后继“荒”。
说这句话我真是显得很有底气,因为我的这句话正好是从徐惠新那里“拿来主义”的。
今晚的气场,若是一心倾听,一边观察,25日那天的气场,就是一番倾诉,一层思索。
讲座+演唱,这样的形式,让25日的“红惠秀”有亲友般的晴好,还有些书台沙龙情调。
那天,周红介绍徐惠新刚刚退休,他就马不停蹄来到苏州,还要去南京,一定要把“文化评弹”这个品牌进行到底。徐惠新感叹:评弹传承后继“荒”—— 现在是“60岁的人说书,80岁的人听书”。所以,如今青年演员做评弹更加地难,老年人阅尽人间沧桑,老听客听遍评弹书目,老耳朵样样耳熟能详,叫年青的演员如何能应对。周红接口说:以前“评弹说和听都是同龄人”。薛筱卿、蒋月泉这些名家大师说书时,欢喜追捧他们的都是年青人。前国务委员唐家璇为了要听蒋月泉说唱,晚上都是从大学里翻墙头出来的。她还说,老听客热爱评弹,他们都有了“说书就是积德”这样高的评价,其实说书只是评弹的职业,可见得,老听众对评弹艺术的期望值有多么的高啊。她还非常动情地说,我学说书时,对上海评弹团真的是抬头仰视,而现在不同。有些听众,在书场里哇啦哇啦打手机,这是对评弹艺术的不尊重,听众越静越认真,我们演员唱起来才惬意有劲才更加有感觉。
作为一个老听众,我不禁为“徐惠新的坚定和周红的掏心”感到幸福和辛酸。1983年6月,我不到20岁就痛痛快快拿了当时10元钱(至少相当于现在500元)的“大钞”买票去听“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汇报演出”。那时苏州大光明电影院里坐得满满囤囤,让人觉得书场里每一颗心都是在哈哈大笑,哗哗叫好的。俱往矣,幸好还有“徐惠新周红的评弹心”。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 声呖呖莺雁说唱,一台子华瞻风光
春夜,国民或狂欢在“诗词大会”。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早已成了康震们的口头禅。
今晚,苏州评弹有约“红惠之秀”。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或许给了评弹悲剧的美学。
此时,2018年3月30日19:30。此地,人约在黄昏后现代苏州的昆剧院,月上了旧时唐寅桃花坞的柳梢头。昆曲,600年,古调——黄昏。评弹,400年,夕照——黄昏。苏州,2500年,永远——“黄昏”都与它不搭界,因为它有600年昆曲的悠扬,它有400年评弹的芬芳。
倘若,“柳梢头”就是鲜嫩、预示长成,那好,“红惠之秀”可少这样优良的文化基因?
曹雷,资深的配音演员,语言艺术家。作为主持人,她坐在“上手的上手”位置里,唐诗宋词现已被她解读得华章翩翩,意蕴连连。唐诗的朗神,宋词的风韵,推开文化评弹之门。
正宗,变革。因袭,创新。源泉,流溯。在呖呖莺声中,在咕咕雁鸣时,在幽幽唱腔里。 就文化而言,唐诗宋词,国语朗诵代表庙堂之高,曹雷是正,说噱弹唱,民间评弹处在江湖之远,徐惠新周红就是变。唐诗宋词是大传统是因是源,文化评弹是轻骑兵是创是流。
以评弹而论,“俞调”《春夜喜雨》的清丽温润,“杨俞调”《江城子》的高拔低潜,“丽调”《新木兰辞》的英姿飒爽—— 周红的唱腔接续传统“老底子”是正是因是源,徐惠新唱的唐诗《望月怀远》宛如宋词婉约派的灵妙气息,还有他唱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好轻松,多欢快,流韵中尽是乐观的笑,叙唱里充满诙谐的妙,它们独标性格是变化是创制是静深的淌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是有趣,先开头徐惠新的“陈调”唱得整肃端严,耀彩溢光,到了“白日放歌须纵酒”第二遍的回唱,突然间,喜趣幽默了起来,曲调转向了轻快,咦,这是“严调”啊—— 君可闻,正正得变,因因出新,呦,徐惠新唱出多么好一段艺术“辩证法”!
必须先作说明的是,评弹界历来反对“卖调头”,因为这种花里胡哨的“唱腔拼接”听似多样稀奇实则卖弄无知。蒋月泉先生生前对此一再深恶痛绝,严正斥责。又必须进一步说明,徐惠新的“陈调”夹“严调”,并非一般“卖调头”的浅薄糊弄可以同日而语,如果说,徐惠新这也是“卖调头”,那么,这记“调头卖得赞”,可说是卖到了听众及至“老杜”的心坎上。
曹雷说,听周红的“江城子”,她都“听出了眼泪”。那谁又不是被周红深深地感动了呢?
是为美人而不是为江山或者孔方那种俗物“叫人掬泪”,周红就有这样“本事中的本事”。
我甚至都能感觉,曹雷左近那条小几上,斜出于花盆底座的那支孤芳的花儿,也在证明地说着:曹雷老师,我可是瞧见了你的泪花!而周红身后的长几上,那丛开出纯色洁白的花束,是否也在以它含蓄害羞的姿势向着周红礼赞!“杨俞调”多么华彩,又多么难以掌握,周红已经将其唱得气宇可感,气质可嘉,气韵可留。“杨俞调”似乎天性偏爱极其跌宕起伏的大气度的精神表达,若有此,则更入奇境般天地。
思考二:苏州评弹现象之“《情探》越来越难唱与评弹自信”―― 评弹神韵后续“难”。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对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間文化代表的苏州评弹,明确了发展的坐标,提出了繁荣的目标,插上了高峰的竿标。
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一切又都是来自愿景。评弹演员比广大听众承受着更严峻的压力。
一切评弹流派唱腔都是风格定型之后个性化的审美命名。蒋月泉“蒋调”,徐丽仙“丽调”,杨振雄“杨调”,张鉴庭“张调”,其创始者固然永生永世独享专属的“名望专利”,而他们的“名望专利”越响艺术水平越高,普及程度就越高越受到听众喜爱。
25日那天,周红说过“两个难”:一是《情探》越来越难唱,二是“杨俞调”快要失传。
周红一曲真《情探》—— 总是泪的审美意义“最表达”,总是情的人格升华“最大化”。那天演出的场所,音响效果差出了一般程度,可是,周红演唱的程度却是“百分百的保鲜”。
“一回欢笑一回悲”,周红,把敫桂英的内心起伏在“花开花落”的朦胧表象中渐次逐层地冲决放开而又按耐不住地打压收回,把敫桂英的幸福憧憬在“欢笑悲沉”的心理意象中无计可施地挤压粉碎而又实不甘心地寄托捡回,悲剧就是价值的毁灭。
“两盏清茶饮一杯”,这“一杯”“丽调”能不能盛下人生的悲哀?周红的唱即便用敫桂英的血泪也无法锁住人性至善与极恶的那条不言而喻泾渭分界的红线,这就是“丽调”透彻人情世故最大的悖反定力,听众的情在100次地熟之又熟之后被调动起“不相信命运如此残酷”的人性善良,被生发起“不愿意红颜如此薄命”的人格高尚,这就是“丽调”触动灵魂最柔软处的艺术魅力。《情探》越难演绎,周红越加自信,演唱越加细致,“丽调”越加光彩。
评弹自信。—— 来自于“越来越难”中的坚韧不拔,来自于“越挫越勇”时的坚持。
六世纪据点,四百年情结―― 放飞了唯美想象,一辈子走心入魂
“红惠之秀”选择在苏州昆剧院,真是明智至极!
君不见,昆剧600年,近前桃花坞就有民国旧址“昆曲传习所”,历史的积淀就是据点。
君不见,评弹400年,又回到了它的“祖上故地”,文化情结总由想象放飞唯美的梦韵。
苏州评弹,唐诗开篇。考究—— 开头之气势,关子之惊奇,落回之得力。评弹演出收官的“落回”非同小可,热落回、冷落回,噱落回、稳落回,名目繁多,各具诱魅。下半场结束前,徐惠新别出心裁,来了一招“梦落回”。今晚,真是想象到了极处,梦境亦生发出韵味。
徐惠新说:2018年3月30日,今天的早上,李甲悔过“鬼出现”,托梦给了徐惠新:唯求大家要多听评弹,净化心灵,多多益善。这梦话,真比他数十句的“潮人潮语”更加实际。
评弹是文化清新的春风,评弹是荡涤心灵的洁精,评弹是苏州文化巨大感染力活的生命。
散了文化评弹的筵席,多出唯美想象的气息。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走心入魂之举。
演出推介书上说:现代人难得吟诗、拍曲和洗砚。真的,人生如戏,免不了与悲剧不期而遇。
悲剧,并非独为评弹而诞生,悲剧,却教评弹艺术升华。悲剧,常常是艺术胜景之最。
徐惠新周红都擅长讲述悲剧,悲婉,悲哀,悲伤,悲痛,悲梦,悲情,悲沉,悲思,......
飘洒如白云翻滚,韵味像溪流溅鸣,在天便是云霄的声,立足即系地气的镜,描绘世间人情物态百相,塑造男女老少形象妙曼—— 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喜大悲,徐惠新是也。
唧唧如耳畔细语,滔滔似黄钟警世,尽心是真切不二,会心以精致入微,撕心如裂帛焚丝,灰心则奄奄一息,怎一个“心”字了得—— 真心真魂,真情真韵,真创真境,周红是也。
思考三:苏州评弹现象之“要有东西留下来,评弹需要青年”―― 评弹的“光前裕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娃娃抓起,这是当代优秀评弹艺术家务必用心承当的历史责任。
教娃娃学唱评弹,为评弹储备后代。徐惠新,周红,亲历亲为,只管耕耘,不计收成。
6年前,徐惠新倡议、领衔了“文化评弹鉴赏会”这个在文化圈子里已经显得名望颇颇而“大范围里”又似乎默默无闻的评弹品牌。此举为何?提振评弹的自信,弘扬民族的文化。
万事开头难。曾经一度里,徐惠新被“逼得万般无奈”,不得不要自掏腰包“拼哩一记着”。
柳暗花明,峰回路转。2012年,在上海这个评弹重镇,第一季(上海)“徐惠新周红文化评弹鉴赏会”顺利开张,580元的票价,一售而空。接下来,“顺风篷一路扯开”,做了6年。
周红说:“要有东西留下来”,这是徐惠新一辈子从事评弹事业“走心入魂”的坚定理念。
徐惠新说:蒋月泉一生就是为了评弹艺术的光前裕后,只有蒋月泉真正做到了光前裕后。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徐惠新周红文化鉴赏会”不也就是为了促进评弹事业的光前裕后?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小时候,我写过一本柳体字帖,就有这首毛主席的词。白浪,汪洋,谁边,一派哲学的浪漫主义。
我愿意仿作这些词句,回馈给执著于“悠悠万事,为此唯大—— 评弹春风”的徐惠新先生和周红女士。—— 评弹四百年,微妙发展,红惠之秀显其能。文化自信人皆份,知谁可盼?
“老去”“春风”,成为今晚的关键词。
“春风它吻上了我的脸,告诉我现在是春天,虽然是春光无限好,只怕那春光老去在眼前。”20世纪80年代一首流行的歌吟唱着伤离的情境,好像今晚文化评弹醉了春风的情状:
老去,苏州的昆曲,六百年,苏州的评弹,四百载—— 侬侬软软,令人骄傲的名片。
春风,文化是苏州评弹的吻,评弹是苏州文化的风—— 标标致致,窈窕可人的风情。
今晚,2018年3月30日夜,苏州昆剧院演出大厅徐惠新、周红一如既往地喜笑颜开,似又有所期冀,携着文化的初心唱着评弹的神韵刨着鉴赏的深层,再一次地将“春风”执著。
3月25日,3月30日,短短只相隔4天,已然二度造谒“红惠之秀”,心神为之叹服。
在小巷深处,有评弹相会―― 活泼泼满是气场,一腔子欢喜衷肠
气场,永远是一切。因为无论从评弹演员发动还是广大听众响应,“气场”总归须臾不可或缺,星随月移,那就先说我们台下“这一头”。
气,看不见形来摸不着影,场,闻得出味来觉得着韵。气场是今晚春风在场的哲学词。
气场,完全是不出声响的对话,几乎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天生是知音相求的界地。
在剧场听书,要关掉灯光。这在我尚属初次体验。剧场与书场不同,以至于有别渊壤:剧场需要正式,没有书场的凌乱瓜壳果皮,剧场显得安静,没有书场的情不自禁喧宾夺主。剧场真地自律没有谁站起来拍照没有谁响起来手机。或许,黑暗更加让今晚的春风光明。
有君携春风来,不亦樂乎。徐惠新名符其实——“惠及初心,会得创新”,周红红得其所—— “心细虑周,‘丽调’唱红”。有道是春风得意,现如今不疾马蹄焉,但追节奏矣。徐惠新事业圆满适才退休,便已“从新”在路上,可圈可点可赞。周红呢,当然是正当其红。
有客为乡愁来,不亦乐乎。我听见身旁有久违了的苏州新区枫桥口音,叽叽喳喳,快快活活。那些女听客们非常地自豪,就是因为她们有徐丽仙这个评弹艺术的乡亲吧,她们是否把亲人徐丽仙当作乡愁的名片,来向“丽调”传人周红—— 投上名状,敬上慕仰,续上心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海听客赶来了,“阿拉”目标最为明确,他们追向了徐惠新、周红,同时,他们还追向特邀主持人曹雷、名票琵琶师王纪文。杭州听客来了,苏杭天堂自古一家,他们朝向了评弹春风。新苏州听客来了,身在他乡并非异客,他们面向评弹的新鲜,加拿大听客也来了,他们不远万里回到祖国,靠向评弹的乡音,近向文化的亲邦。
休息时,听见有个好婆在教小孙子一段苏州顺口溜。周红么是苏州女儿回娘家,徐惠新是评弹“女婿”来苏州。前一句石刮挺硬,后一句呢是有点软膀软脚,徐惠新石刮挺硬蛮蛮好一个“苏州评弹的上海儿子”,不过女婿女婿本来就是“半个头儿子”,意思实在差妨不多。
思考一:苏州评弹现象之“60岁的人说书,80岁的人听书”―― 评弹传承后继“荒”。
说这句话我真是显得很有底气,因为我的这句话正好是从徐惠新那里“拿来主义”的。
今晚的气场,若是一心倾听,一边观察,25日那天的气场,就是一番倾诉,一层思索。
讲座+演唱,这样的形式,让25日的“红惠秀”有亲友般的晴好,还有些书台沙龙情调。
那天,周红介绍徐惠新刚刚退休,他就马不停蹄来到苏州,还要去南京,一定要把“文化评弹”这个品牌进行到底。徐惠新感叹:评弹传承后继“荒”—— 现在是“60岁的人说书,80岁的人听书”。所以,如今青年演员做评弹更加地难,老年人阅尽人间沧桑,老听客听遍评弹书目,老耳朵样样耳熟能详,叫年青的演员如何能应对。周红接口说:以前“评弹说和听都是同龄人”。薛筱卿、蒋月泉这些名家大师说书时,欢喜追捧他们的都是年青人。前国务委员唐家璇为了要听蒋月泉说唱,晚上都是从大学里翻墙头出来的。她还说,老听客热爱评弹,他们都有了“说书就是积德”这样高的评价,其实说书只是评弹的职业,可见得,老听众对评弹艺术的期望值有多么的高啊。她还非常动情地说,我学说书时,对上海评弹团真的是抬头仰视,而现在不同。有些听众,在书场里哇啦哇啦打手机,这是对评弹艺术的不尊重,听众越静越认真,我们演员唱起来才惬意有劲才更加有感觉。
作为一个老听众,我不禁为“徐惠新的坚定和周红的掏心”感到幸福和辛酸。1983年6月,我不到20岁就痛痛快快拿了当时10元钱(至少相当于现在500元)的“大钞”买票去听“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汇报演出”。那时苏州大光明电影院里坐得满满囤囤,让人觉得书场里每一颗心都是在哈哈大笑,哗哗叫好的。俱往矣,幸好还有“徐惠新周红的评弹心”。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 声呖呖莺雁说唱,一台子华瞻风光
春夜,国民或狂欢在“诗词大会”。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早已成了康震们的口头禅。
今晚,苏州评弹有约“红惠之秀”。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或许给了评弹悲剧的美学。
此时,2018年3月30日19:30。此地,人约在黄昏后现代苏州的昆剧院,月上了旧时唐寅桃花坞的柳梢头。昆曲,600年,古调——黄昏。评弹,400年,夕照——黄昏。苏州,2500年,永远——“黄昏”都与它不搭界,因为它有600年昆曲的悠扬,它有400年评弹的芬芳。
倘若,“柳梢头”就是鲜嫩、预示长成,那好,“红惠之秀”可少这样优良的文化基因?
曹雷,资深的配音演员,语言艺术家。作为主持人,她坐在“上手的上手”位置里,唐诗宋词现已被她解读得华章翩翩,意蕴连连。唐诗的朗神,宋词的风韵,推开文化评弹之门。
正宗,变革。因袭,创新。源泉,流溯。在呖呖莺声中,在咕咕雁鸣时,在幽幽唱腔里。 就文化而言,唐诗宋词,国语朗诵代表庙堂之高,曹雷是正,说噱弹唱,民间评弹处在江湖之远,徐惠新周红就是变。唐诗宋词是大传统是因是源,文化评弹是轻骑兵是创是流。
以评弹而论,“俞调”《春夜喜雨》的清丽温润,“杨俞调”《江城子》的高拔低潜,“丽调”《新木兰辞》的英姿飒爽—— 周红的唱腔接续传统“老底子”是正是因是源,徐惠新唱的唐诗《望月怀远》宛如宋词婉约派的灵妙气息,还有他唱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好轻松,多欢快,流韵中尽是乐观的笑,叙唱里充满诙谐的妙,它们独标性格是变化是创制是静深的淌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是有趣,先开头徐惠新的“陈调”唱得整肃端严,耀彩溢光,到了“白日放歌须纵酒”第二遍的回唱,突然间,喜趣幽默了起来,曲调转向了轻快,咦,这是“严调”啊—— 君可闻,正正得变,因因出新,呦,徐惠新唱出多么好一段艺术“辩证法”!
必须先作说明的是,评弹界历来反对“卖调头”,因为这种花里胡哨的“唱腔拼接”听似多样稀奇实则卖弄无知。蒋月泉先生生前对此一再深恶痛绝,严正斥责。又必须进一步说明,徐惠新的“陈调”夹“严调”,并非一般“卖调头”的浅薄糊弄可以同日而语,如果说,徐惠新这也是“卖调头”,那么,这记“调头卖得赞”,可说是卖到了听众及至“老杜”的心坎上。
曹雷说,听周红的“江城子”,她都“听出了眼泪”。那谁又不是被周红深深地感动了呢?
是为美人而不是为江山或者孔方那种俗物“叫人掬泪”,周红就有这样“本事中的本事”。
我甚至都能感觉,曹雷左近那条小几上,斜出于花盆底座的那支孤芳的花儿,也在证明地说着:曹雷老师,我可是瞧见了你的泪花!而周红身后的长几上,那丛开出纯色洁白的花束,是否也在以它含蓄害羞的姿势向着周红礼赞!“杨俞调”多么华彩,又多么难以掌握,周红已经将其唱得气宇可感,气质可嘉,气韵可留。“杨俞调”似乎天性偏爱极其跌宕起伏的大气度的精神表达,若有此,则更入奇境般天地。
思考二:苏州评弹现象之“《情探》越来越难唱与评弹自信”―― 评弹神韵后续“难”。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对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間文化代表的苏州评弹,明确了发展的坐标,提出了繁荣的目标,插上了高峰的竿标。
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一切又都是来自愿景。评弹演员比广大听众承受着更严峻的压力。
一切评弹流派唱腔都是风格定型之后个性化的审美命名。蒋月泉“蒋调”,徐丽仙“丽调”,杨振雄“杨调”,张鉴庭“张调”,其创始者固然永生永世独享专属的“名望专利”,而他们的“名望专利”越响艺术水平越高,普及程度就越高越受到听众喜爱。
25日那天,周红说过“两个难”:一是《情探》越来越难唱,二是“杨俞调”快要失传。
周红一曲真《情探》—— 总是泪的审美意义“最表达”,总是情的人格升华“最大化”。那天演出的场所,音响效果差出了一般程度,可是,周红演唱的程度却是“百分百的保鲜”。
“一回欢笑一回悲”,周红,把敫桂英的内心起伏在“花开花落”的朦胧表象中渐次逐层地冲决放开而又按耐不住地打压收回,把敫桂英的幸福憧憬在“欢笑悲沉”的心理意象中无计可施地挤压粉碎而又实不甘心地寄托捡回,悲剧就是价值的毁灭。
“两盏清茶饮一杯”,这“一杯”“丽调”能不能盛下人生的悲哀?周红的唱即便用敫桂英的血泪也无法锁住人性至善与极恶的那条不言而喻泾渭分界的红线,这就是“丽调”透彻人情世故最大的悖反定力,听众的情在100次地熟之又熟之后被调动起“不相信命运如此残酷”的人性善良,被生发起“不愿意红颜如此薄命”的人格高尚,这就是“丽调”触动灵魂最柔软处的艺术魅力。《情探》越难演绎,周红越加自信,演唱越加细致,“丽调”越加光彩。
评弹自信。—— 来自于“越来越难”中的坚韧不拔,来自于“越挫越勇”时的坚持。
六世纪据点,四百年情结―― 放飞了唯美想象,一辈子走心入魂
“红惠之秀”选择在苏州昆剧院,真是明智至极!
君不见,昆剧600年,近前桃花坞就有民国旧址“昆曲传习所”,历史的积淀就是据点。
君不见,评弹400年,又回到了它的“祖上故地”,文化情结总由想象放飞唯美的梦韵。
苏州评弹,唐诗开篇。考究—— 开头之气势,关子之惊奇,落回之得力。评弹演出收官的“落回”非同小可,热落回、冷落回,噱落回、稳落回,名目繁多,各具诱魅。下半场结束前,徐惠新别出心裁,来了一招“梦落回”。今晚,真是想象到了极处,梦境亦生发出韵味。
徐惠新说:2018年3月30日,今天的早上,李甲悔过“鬼出现”,托梦给了徐惠新:唯求大家要多听评弹,净化心灵,多多益善。这梦话,真比他数十句的“潮人潮语”更加实际。
评弹是文化清新的春风,评弹是荡涤心灵的洁精,评弹是苏州文化巨大感染力活的生命。
散了文化评弹的筵席,多出唯美想象的气息。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走心入魂之举。
演出推介书上说:现代人难得吟诗、拍曲和洗砚。真的,人生如戏,免不了与悲剧不期而遇。
悲剧,并非独为评弹而诞生,悲剧,却教评弹艺术升华。悲剧,常常是艺术胜景之最。
徐惠新周红都擅长讲述悲剧,悲婉,悲哀,悲伤,悲痛,悲梦,悲情,悲沉,悲思,......
飘洒如白云翻滚,韵味像溪流溅鸣,在天便是云霄的声,立足即系地气的镜,描绘世间人情物态百相,塑造男女老少形象妙曼—— 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喜大悲,徐惠新是也。
唧唧如耳畔细语,滔滔似黄钟警世,尽心是真切不二,会心以精致入微,撕心如裂帛焚丝,灰心则奄奄一息,怎一个“心”字了得—— 真心真魂,真情真韵,真创真境,周红是也。
思考三:苏州评弹现象之“要有东西留下来,评弹需要青年”―― 评弹的“光前裕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娃娃抓起,这是当代优秀评弹艺术家务必用心承当的历史责任。
教娃娃学唱评弹,为评弹储备后代。徐惠新,周红,亲历亲为,只管耕耘,不计收成。
6年前,徐惠新倡议、领衔了“文化评弹鉴赏会”这个在文化圈子里已经显得名望颇颇而“大范围里”又似乎默默无闻的评弹品牌。此举为何?提振评弹的自信,弘扬民族的文化。
万事开头难。曾经一度里,徐惠新被“逼得万般无奈”,不得不要自掏腰包“拼哩一记着”。
柳暗花明,峰回路转。2012年,在上海这个评弹重镇,第一季(上海)“徐惠新周红文化评弹鉴赏会”顺利开张,580元的票价,一售而空。接下来,“顺风篷一路扯开”,做了6年。
周红说:“要有东西留下来”,这是徐惠新一辈子从事评弹事业“走心入魂”的坚定理念。
徐惠新说:蒋月泉一生就是为了评弹艺术的光前裕后,只有蒋月泉真正做到了光前裕后。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徐惠新周红文化鉴赏会”不也就是为了促进评弹事业的光前裕后?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小时候,我写过一本柳体字帖,就有这首毛主席的词。白浪,汪洋,谁边,一派哲学的浪漫主义。
我愿意仿作这些词句,回馈给执著于“悠悠万事,为此唯大—— 评弹春风”的徐惠新先生和周红女士。—— 评弹四百年,微妙发展,红惠之秀显其能。文化自信人皆份,知谁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