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的思考

来源 :知识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从制度角度阐述了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且以综述的形式归纳了一些从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对循环经济的讨论观点,分析了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阐述了要实现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必须对经济运行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并对创新方式做了具体描述,最后,结合循环经济中的实际例子就如何进行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制度障碍 制度创新 垃圾处理
  
  目前,由于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的逐步普及,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日益深刻的理解,社会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循环经济作为一股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按照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的目标进行建设。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人类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这必将重新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以约束行为主题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规则、守法程序、道德和伦理的行为规范。在经济发展中,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诺思和托马斯,1973)。诺思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制度和土地、劳动、资本这些要素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就如同计算机中的软件和硬件,制度是经济增长的“灵魂”,其他要素则是经济增长的“躯体”。制度变迁(也称为制度创新)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既可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还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的制度结构的改善过程。
  在新制度经济学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做出的战略选择。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如果没有一套好的制度保证,就不可能有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封闭经济体系中,按照经济学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所有者免费利用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的人类公共环境和公共资源,并不断的把它转换成更多的资本,源自于自然资源与人结合而产生出来的机械设备,作为资本的物质形态不断把人从生产过程中替代出来,表面上资本替代人是为了提高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实际上是资本把劳动力所有者——人(主要是没有资本的人)排除在了利益分配之外,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换取的物
  质利益主要被资本所有者占有,即马克思所谓的“异化”。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方式
  
  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创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而实行的制度创新,诱致性制度创新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创新是由个人或者群体,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和实行的制度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独立的行为主体,其生产内容由资本的天然属性决定,其目的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只有构建相应的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利益分享机制,才能引导企业遵循“3R”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在此同时抑制企业过度滥用资源的欲望,明确企业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需要依靠强制性制度创新来实现。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方式应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创新方式有机的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实践来看,企业已经成为制度创新的推动力。随着改革进程的加速,企业已经由单纯的政府政策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转化为独立的行为主体,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完全由资本的天然属性决定,其准则就是利益最大化。只有构建全新的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利益分享机制,才能引导企业遵循循环经济“3R”的法则,发展循环型企业。因此,从整体上看,强制性的制度创新在实践上已经很难操作,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从循环经济内涵来看,循环经济是将过去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非成本要素——生态环境从经济系统之外独立出来,成为经济系统内部的一种生产要素。它不一定为生产者带来直接效益,却肯定要增加他们的成本,将他们过去的以牺牲其他社会成员的生态环境福利而实现的部分利润补偿给社会。从作为资本职能执行主体——企业的本性来说,其最大特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显然,发展循环经济与资本的天然属性是相矛盾的。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实施强制性制度创新,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构建以约束机制为核心的风险共担机制,加大对资源使用行为的制度制约范围与程度,明确企业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
  循环经济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度创新
  (一)垃圾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政企不分”,政府机构既要负责管理,又要负责服务,导致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又不能很好的进行服务,出现问题又责任不清,执法立法同为一体,是目前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垃圾处理涉及城建、环卫、街道等多级政府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职责不清楚。
  2、资金配置不足制约了垃圾处理资源化。作为城市垃圾处理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设日处理1000t的垃圾填埋场,需要资金约1亿元人民币,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t的焚烧厂投资预算约6.7亿元人民币,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垃圾的综合利用,大部分城市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堤沟和填坑的简单方式消纳城市垃圾。
  3、企业、市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待提高。在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下,政府成了唯一责任者,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管理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似乎与企业、市民无关。垃圾分类、袋装化,垃圾产生量多少、处理费用高低均与垃圾生产者无关,因而造成乱扔垃圾现象普遍存在。
  (二)城市垃圾处理循环体系制度构建
  1、建立城市垃圾处理的法规体系。通过垃圾处理法规的建立,明确城市垃圾处理的主体、责任、权利、要求和规范,使城市垃圾处理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发展,避免现行的城市垃圾处理中职责不明、权责不分等问题,将城市垃圾处理由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转变为依靠法律法规进行法制管理。
  2、制定合理的垃圾收费管理制度,使居民以市场的方式参与到垃圾处理系统中。向居民和单位收取生活垃圾服务费,是垃圾产业的资金来源之一。城市生活垃圾收费的本质是生活垃圾排放者由于其排放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损害的经济补偿,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就是企业或个人的边际外部成本。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属于庇古税,它是政府所采用的一种强制手段。
  3、垃圾处理产业化、企业化。将现有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改制,改成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并完全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条件的可以改成股份制企业,城市垃圾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可采用独资、合资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鼓励社团法人、个人和国外投资参与入股或投资经营。
  4、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和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不断形成节约型社会。如对事垃圾处理的投资和产业活动免除一切税项,增加垃圾处理企业自我生存能力;对投资经营垃圾处理达到一定规模、运行良好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把政府的直接投资行为变成鼓励行为,给予贷款贴息的优惠等。
  
  结论
  
  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要去盲目地征服自然;粗放式经营必须被集约化内涵式经营所替代;“先污染,后治理”的经营模式必须坚决摒弃;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必须受到足够的惩治。我们不仅在生产生活理念上要能与时俱进,而且要在经营管理、服务方式上不断探索出符合经济和谐进而社会和谐的新路子, 而创新与凝聚力是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这种以循环经济为主线创造社会经济和谐的系统工作,客观上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形成合力,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又具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越性,因此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普遍实施是完全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2]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张越.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经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4.
  [4]陈英旭.环境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5]张静.浦东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工程实例[J].上海环境科学,200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海外收购浪潮的不断升温,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服务机构也在为自己的海外扩张做着各种准备。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选择在非洲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运作,期望在海外市场打开自己的一片天。  关键词:商业银行 非洲 海外收购    工行宣布在2007年10月25日与南非最大的银行——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达成股权交易、战略合作协议,斥资366.7亿南非兰特(约合5
期刊
摘要: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已经被当今的许多企业所重视,但是如何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解决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越来越需要一种能够适应中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中国式的企业文化理论的支撑。文章从分析建设企业文化所遇到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 文化 建设    著名学者刘光明在《企业文化》一书中评论说:“未来会给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带来新的希望。当企业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深厚
期刊
摘要:自来水行业作为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其自身的技术与经济特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其进行市场化改革,目前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使改革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将是文章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自来水行业 市场化 政府规制    自来水行业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自来水行业是什么?依据不同的标准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本文所指的自来水行业主要是供水
期刊
摘要:基于加强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思考,文章认为必须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管理,加强建设项目财务监督管理,打牢基建财务管理的基础。  关键词:基本建设 项目管理 财务管理    当前,我国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招投标不规范,合同签订管理不完善,工程现场签证管理漏洞多,监理工作缺位,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薄弱,工作滞后等等。    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招投标
期刊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作为跨国界、跨地区、跨文化的组织,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高效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跨国企业外派失败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跨国企业外派 失败    外派人员管理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全球80%的跨国公司进行人员外派,其中45%预计会在未来增
期刊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优秀的文化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财富。企业文化不是摆设,而是生产力。建设和完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和企业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必备的条件。文章简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一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文化理念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制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持久力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智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传统薪酬体系存在的不足,针对传统薪酬的不足将胜任力引入薪酬体系,阐述了胜任力薪酬体系构建的步骤并将其运用于营销人员薪酬体系的设计,最后说明了胜任力薪酬的作用及其适用性。  关键词:胜任力 岗位评价 绩效考核    传统的薪酬体系过分强调员工过去的绩效以及员工所在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程度,而忽略了能够创造绩效并且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员工胜任力。而在现代管理中,企业已经从过去关注
期刊
摘要:人与组织匹配是有关员工与他们所工作的组织之间产生相容性的前因和后果的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影响人与组织匹配的相关因素。文章从实证的角度,以武汉市高科技企业员工为样本,对人与组织匹配和人口统计学的一些变量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关键词:人与组织匹配 一致匹配 互补匹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特别着重于人与组织因素的互动研究,而其中又以人与组织匹配的研究最令学者们
期刊
摘要: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和部队建设需要的人才是军事教育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后勤院校责无旁贷。文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控机制、评价机制、反馈机制。  关键词:后勤院校 教学管理 运行机制    后勤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指后勤院校在信息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其体系运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推动后勤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良性运转的有机结构和运转方式。
期刊
当代数学危机:走向伪科学,复杂化高深化空虚化,忽视基础理论忽视常识忽视客观真实。  作者虽然卑贱,是名符其实的民科学术探究瓜娃,但是其数学革命擁有十大亮点:  (1)世界第一位出版数学专著的低学历民科;  (2)世界第一位科普客观、科学研究方法的民科;  (3)世界第一位发现新公式最多的民科;  (4)世界第一位颠覆“算命式忽悠”之“相容选言命题论证”伪科学的民科;  (5)世界第一位纠正多个著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