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形势下,在农机生产、流通和安全管理中如能充分运用标准化建设来解决管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必将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社会矛盾,节约管理成本。科学的规范的标准可以将科研成果,好的做法,良好的服务固化,更便于保证质量普及推广。
[关键词] 生产标准化 流通标准化 安全管理标准化 公开透明 相互约束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36-01
目前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机制促进传统农机的改造升级,加快农机现代化步伐,成为新阶段的战略选择。现代农机发展的经验和各地的农机标准化的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农机行业标准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标准,推广和应用到农机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中,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机发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是推动农机产品升级换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在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常因非标准化的存在造成如下一些问题
1.1 生产领域非标准化带来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本地区多个农机修理部门中发现农用机车,特别是变形拖拉机,由于没有完全按照国标生产,使得变型拖拉机各零部件的修理、总成的更换产生极大的不便,甚至同一种车型的某些零部件都无法互换。造成浪费,更大的影响是产品质量、有效性无法根本保证。
1.2 流通环节非标准化带来的影响
由于没有实行标准化操作,使得农机消费者对销售商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现象已经趋于普遍。各个零售商对售后服务的规定林林总总,有时相互攻讦,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内一致的售后服务规范性标准,以减少利益双方的矛盾甚至诉讼成本。 销售商认为消费者提出太多无法满足的诉求。消费者埋怨农机销售商三包不彻底,服务部不能及时到位,感慨:‘钱一付好多事情都不管了!’
1.3 对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影响
从事监理人员的做法及日常行为举止,因为没有一个双方知晓、行之有效的标准,时常背被机手误认为权力滥用,对执法的严肃性产生怀疑;机手在行驶作业中不能够对自己违章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在管理者的眼中表现为故意挑衅,有时甚至出现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互相对跪的现象。这样势必对实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造成挑战。
2 可以通过科学周严地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解决非标准化带来的问题
2.1 产品维修环节,一部科学的标准可以使严生产严格规范、维修使用更加便利,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互换性,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农机进口国基于标准化带来的贸易壁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2.2 农机流通领域,建立一部兼顾销售和购买双方的行业标准,将会使流通更畅通,更方便买卖双方各尽其职,及时极大地减少买卖双方的矛盾和争执。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符合规定的,同时使销售商上门服务的时效标准更加具体细致,提高农机产品的总体认可度。双方责、权、利更加清晰可见。
2.3 农机管理环节中,执法人员与机手之间的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依据农机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操作规范,制定农机监理人员和农机手的共同行为规范标准,将一个监理人员从事农机安全管理时,一个农机手操作驾驶机械时,应该、不应该做的事项清楚的以标准的形式科学地严格地规定下来,让管理者被管理者都能清楚地明白各自以及对方应该做到的事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管理更加有效快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权力模糊性而产生矛盾与寻租,以及因对管理的不理解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对抗或冲突,减少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的主观性以及被管理者的任性而行为。让机手和管理人员对各自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与判断,变他人约束为自我约束。
2.4 当然,标准的制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我们将最优化的方法制定为标准之后,颁布、贯彻、实施前,还要根据其保密性等级及时在行业和员工内部,相关部门,公众媒体,甚至对外信息上公开宣传。让社会增强对所制定的标准的重视,形成标准执行的强大的外部监督力量。社会力量的监督可以减少标准执行的对抗性,减少管理成本和压力,以及管理模糊地带的权力寻租。以农机安全监理为例,科学地制定安全管理标准,可以让机手自己清楚地知道某项具体的违章要接受如何处罚,不需要监理人员太多的的鉴定和评判,只要按照标准执行就可以了,监理人员也能按标准及时有效的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通过认真贯彻标准让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和固化,形成习惯才就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规范方能久远,农业部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以面向生产服务领域为主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2010-2015)》要求,明确了农业机械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和建设目标。科学的制定农业机械生产流通、安全管理、质量监督、安全作业等相关标准,将各个环节简化、标准化、模块化最终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体系。这已经而且必将更加有利于新的历史时期农机行业,农机事业有效和谐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进 《推进农机作业标准的意义与措施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年 第2期
[2]马一民 《如何应对农业机械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农机通 2016年2月6日
[关键词] 生产标准化 流通标准化 安全管理标准化 公开透明 相互约束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36-01
目前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机制促进传统农机的改造升级,加快农机现代化步伐,成为新阶段的战略选择。现代农机发展的经验和各地的农机标准化的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农机行业标准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标准,推广和应用到农机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中,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机发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是推动农机产品升级换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在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常因非标准化的存在造成如下一些问题
1.1 生产领域非标准化带来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本地区多个农机修理部门中发现农用机车,特别是变形拖拉机,由于没有完全按照国标生产,使得变型拖拉机各零部件的修理、总成的更换产生极大的不便,甚至同一种车型的某些零部件都无法互换。造成浪费,更大的影响是产品质量、有效性无法根本保证。
1.2 流通环节非标准化带来的影响
由于没有实行标准化操作,使得农机消费者对销售商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现象已经趋于普遍。各个零售商对售后服务的规定林林总总,有时相互攻讦,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内一致的售后服务规范性标准,以减少利益双方的矛盾甚至诉讼成本。 销售商认为消费者提出太多无法满足的诉求。消费者埋怨农机销售商三包不彻底,服务部不能及时到位,感慨:‘钱一付好多事情都不管了!’
1.3 对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影响
从事监理人员的做法及日常行为举止,因为没有一个双方知晓、行之有效的标准,时常背被机手误认为权力滥用,对执法的严肃性产生怀疑;机手在行驶作业中不能够对自己违章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在管理者的眼中表现为故意挑衅,有时甚至出现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互相对跪的现象。这样势必对实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造成挑战。
2 可以通过科学周严地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解决非标准化带来的问题
2.1 产品维修环节,一部科学的标准可以使严生产严格规范、维修使用更加便利,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互换性,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农机进口国基于标准化带来的贸易壁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2.2 农机流通领域,建立一部兼顾销售和购买双方的行业标准,将会使流通更畅通,更方便买卖双方各尽其职,及时极大地减少买卖双方的矛盾和争执。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符合规定的,同时使销售商上门服务的时效标准更加具体细致,提高农机产品的总体认可度。双方责、权、利更加清晰可见。
2.3 农机管理环节中,执法人员与机手之间的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依据农机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操作规范,制定农机监理人员和农机手的共同行为规范标准,将一个监理人员从事农机安全管理时,一个农机手操作驾驶机械时,应该、不应该做的事项清楚的以标准的形式科学地严格地规定下来,让管理者被管理者都能清楚地明白各自以及对方应该做到的事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管理更加有效快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权力模糊性而产生矛盾与寻租,以及因对管理的不理解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对抗或冲突,减少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的主观性以及被管理者的任性而行为。让机手和管理人员对各自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与判断,变他人约束为自我约束。
2.4 当然,标准的制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我们将最优化的方法制定为标准之后,颁布、贯彻、实施前,还要根据其保密性等级及时在行业和员工内部,相关部门,公众媒体,甚至对外信息上公开宣传。让社会增强对所制定的标准的重视,形成标准执行的强大的外部监督力量。社会力量的监督可以减少标准执行的对抗性,减少管理成本和压力,以及管理模糊地带的权力寻租。以农机安全监理为例,科学地制定安全管理标准,可以让机手自己清楚地知道某项具体的违章要接受如何处罚,不需要监理人员太多的的鉴定和评判,只要按照标准执行就可以了,监理人员也能按标准及时有效的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通过认真贯彻标准让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和固化,形成习惯才就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规范方能久远,农业部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以面向生产服务领域为主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2010-2015)》要求,明确了农业机械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和建设目标。科学的制定农业机械生产流通、安全管理、质量监督、安全作业等相关标准,将各个环节简化、标准化、模块化最终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体系。这已经而且必将更加有利于新的历史时期农机行业,农机事业有效和谐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进 《推进农机作业标准的意义与措施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年 第2期
[2]马一民 《如何应对农业机械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农机通 2016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