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再次读到老子的这句话,不由得驻足良久。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育人之道,它提供了一种管理、教育学生的新思路。
【关键词】学生工作 不言之教 教育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经常听到同事存在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老师越管,学生越烦;老师越凶,学生表现越差;抑或有同事抱怨,学生工作久了,自己心理都存在阴影和问题。同样,当我在工作中,面对自己的满腔热情、一番好意,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所带来的挫败感时,我开始思考:教育是否应该探索新的思路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管窥老子之道,这位饱含智慧的先哲,强调以柔克刚、柔可克刚的观点,“行不言之教”,是将柔运用到教育上:真正的圣人,如果想教化他人,不用刻意去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而是本身就能让我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启示和教育。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工作者,既非圣人,也只想成功教化好学生,而两年来的学生工作给我这样的体会:管理不如教育,教育不如影响。管理只是学生工作的初级阶段,它能够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规章制度;教育则更进一步,它成功说服了学生对某一件事情的赞同;而影响,则是另一个层次,它不仅让学生从心底里对某件事情由衷的认可,而且会在今后的人生中时刻提醒、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将之作为一种习惯。殊途同归,不言之教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化为春雨,无声却卓有成效的影响一名学生呢?
首先,行不言之教要求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居善地”。面对学生时,要有一种服务意识,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如果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所为,那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说再多也是徒劳。试想: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了解你的状况,却对你提出一大堆“热心”的意见建议,你会采纳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居善地”的老师,耐性的倾听,客观的分析,以一种服务的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非“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按照你的思路去如何解决。
再次,行不言之教要求老师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90后的学生往往心理脆弱,同时又很有个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毫不留情,横加指责,甚至挥以老拳,活脱脱以“教育警察”身份出现,不仅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招致学生的反感,从而使得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而这“给了学生好心,却不给学生好脸”的教育者本人也会受到深深的挫败感。如果辩证、理性的看待所谓的“问题学生”,或许“问题”后,掩盖的是学生宝贵的个性和优点。我们需要在欣赏个性的同时,帮助他们修正一些毛病。这就是“无言之教”“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对待学生的个性,如何抛弃有色眼镜,这需要老师具有开放的心态,时刻提醒自己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步伐。
再次,行不言之教,要求教育工作者本身具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条,以高尚的人格来要求自己。空洞的言词是苍白的,如果一件事情,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难免会底气不足。一位班主任言辞正色的批评一名学生,不要在公众场合吸烟,然而,就在他对学生大谈吸烟如何危害健康的时候,该学生却漫不经心的反问:“那你自己不也吸烟吗?”该班主任哑口无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通过语言,更会通过行为产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要想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想学生有一碗干净的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干净的水。因此,必须时刻反省自身的一言一行,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真正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才能在“不言”中,通过行为成功的教育、影响学生。
最后,行不言之教要求教育中融入“爱”。不言之教,包含着大爱,看似不言,却是以最朴实、真挚的情感滋润受教者的心田。因为有爱,才会有理解、包容、欣赏、责任。成绩表现差的学生,要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爱是最好的法宝。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找到他时,脸上写满冷漠和不屑。我没有劈头盖脸的斥责他,而是侧面了解,透过同学我得知他父母离异了,而且患有严重的鼻炎,影响到了他的睡觉思考,有辍学的打算。在打消疑虑后,我陪他去医院做了激光手术,安排同学轮流照顾他,后来,该生恢复了健康,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再没有了迟到旷课现象。是啊,哪怕没有高深的学问、不懂繁杂的育人技巧,但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学生铭记终生,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变革,曾经的棍棒教育、打骂教育、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在当下已经不合时宜。面对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学生,让我们用心、用爱、用理性、用智慧去对待他们吧,借鉴老子之道,行不言之教,育德才兼备之人!
【参考文献】
[1]王玉孝,司惠国,张爱军,金林生. 老子道德经.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朱永新. 新教育. 文化艺术出版社.
【关键词】学生工作 不言之教 教育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经常听到同事存在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老师越管,学生越烦;老师越凶,学生表现越差;抑或有同事抱怨,学生工作久了,自己心理都存在阴影和问题。同样,当我在工作中,面对自己的满腔热情、一番好意,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所带来的挫败感时,我开始思考:教育是否应该探索新的思路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管窥老子之道,这位饱含智慧的先哲,强调以柔克刚、柔可克刚的观点,“行不言之教”,是将柔运用到教育上:真正的圣人,如果想教化他人,不用刻意去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而是本身就能让我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启示和教育。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工作者,既非圣人,也只想成功教化好学生,而两年来的学生工作给我这样的体会:管理不如教育,教育不如影响。管理只是学生工作的初级阶段,它能够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规章制度;教育则更进一步,它成功说服了学生对某一件事情的赞同;而影响,则是另一个层次,它不仅让学生从心底里对某件事情由衷的认可,而且会在今后的人生中时刻提醒、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将之作为一种习惯。殊途同归,不言之教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化为春雨,无声却卓有成效的影响一名学生呢?
首先,行不言之教要求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居善地”。面对学生时,要有一种服务意识,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如果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所为,那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说再多也是徒劳。试想: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了解你的状况,却对你提出一大堆“热心”的意见建议,你会采纳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居善地”的老师,耐性的倾听,客观的分析,以一种服务的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非“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按照你的思路去如何解决。
再次,行不言之教要求老师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90后的学生往往心理脆弱,同时又很有个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毫不留情,横加指责,甚至挥以老拳,活脱脱以“教育警察”身份出现,不仅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招致学生的反感,从而使得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而这“给了学生好心,却不给学生好脸”的教育者本人也会受到深深的挫败感。如果辩证、理性的看待所谓的“问题学生”,或许“问题”后,掩盖的是学生宝贵的个性和优点。我们需要在欣赏个性的同时,帮助他们修正一些毛病。这就是“无言之教”“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对待学生的个性,如何抛弃有色眼镜,这需要老师具有开放的心态,时刻提醒自己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步伐。
再次,行不言之教,要求教育工作者本身具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条,以高尚的人格来要求自己。空洞的言词是苍白的,如果一件事情,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难免会底气不足。一位班主任言辞正色的批评一名学生,不要在公众场合吸烟,然而,就在他对学生大谈吸烟如何危害健康的时候,该学生却漫不经心的反问:“那你自己不也吸烟吗?”该班主任哑口无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通过语言,更会通过行为产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要想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想学生有一碗干净的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干净的水。因此,必须时刻反省自身的一言一行,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真正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才能在“不言”中,通过行为成功的教育、影响学生。
最后,行不言之教要求教育中融入“爱”。不言之教,包含着大爱,看似不言,却是以最朴实、真挚的情感滋润受教者的心田。因为有爱,才会有理解、包容、欣赏、责任。成绩表现差的学生,要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爱是最好的法宝。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找到他时,脸上写满冷漠和不屑。我没有劈头盖脸的斥责他,而是侧面了解,透过同学我得知他父母离异了,而且患有严重的鼻炎,影响到了他的睡觉思考,有辍学的打算。在打消疑虑后,我陪他去医院做了激光手术,安排同学轮流照顾他,后来,该生恢复了健康,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再没有了迟到旷课现象。是啊,哪怕没有高深的学问、不懂繁杂的育人技巧,但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学生铭记终生,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变革,曾经的棍棒教育、打骂教育、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在当下已经不合时宜。面对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学生,让我们用心、用爱、用理性、用智慧去对待他们吧,借鉴老子之道,行不言之教,育德才兼备之人!
【参考文献】
[1]王玉孝,司惠国,张爱军,金林生. 老子道德经.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朱永新. 新教育. 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