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陪伴,是抵达星星的密码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t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涵是四川省第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自闭症学生,长达十多年的同窗生涯中,母亲庞芝华培养与见证了儿子的成长。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母子走得坎坷,却也喜悦。

做一个阳光的妈妈


  2000年,包涵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普通市民家庭。从外表上看,他与普通小孩没有区别,可他不能开口说话,不喜欢与他人目光对视,常常盯着风扇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还总是重复开门关门的动作。最糟糕的是,如果在一个地方摔倒了,他就要在这个地方反复摔,摔得血肉模糊也不肯停。
  包涵被确诊为自闭症。当时,除了哭,庞芝华手足无措。医生建议:悉心的陪伴,无微不至的引导,能帮助部分自闭症孩子恢复到接近平常人的状态。
  3岁时,包涵上了幼儿园,但他很难融入集体。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他就顺着围墙跑。看着其他孩子追着包涵喊“傻子”,庞芝华的心都碎了。一次,包涵被同学欺负了,他不停地说“妈妈打打打,死死死”。当那些恶狠狠的字眼从孩子嘴里吐出,庞芝华意识到,学习成绩好不好、会不会才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得身心健康。那天,她在丈夫的支持下,辞去工作,决定全身心陪伴儿子。也是从那天开始,庞芝华决心再也不因为痛苦无助而流泪,如果希望包涵健康乐观,那么首先自己要阳光起来。
  庞芝华每天跟包涵一起去幼儿园,成了包涵的同桌,陪他做游戏,跟他一起发呆。包涵上小学后,为了帮助儿子融入正常生活,庞芝华本想应聘到儿子所在的小学做教师,可教师的名额满了,学校只招保洁员,庞芝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每天,她除了做保洁,还利用课间时间带着孩子们玩丢手绢、跳皮筋等游戏。通过游戏,包涵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
  为了方便包涵上学,庞芝华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庞芝华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200元,她丈夫的工资也不高,日子过得前所未有的紧巴,可夫妻俩总是乐呵呵的。房子很小,包涵跟爸爸睡床,庞芝华在阳台上打地铺。一天晚上突然降温,庞芝华越睡越冷,半醒半睡中感觉有人给自己加了床被子,她以为是丈夫,半夜起来上厕所时,她才发现儿子蜷缩着睡在爸爸边上。原来儿子把自己的被子给了她。
  庞芝华立即叫醒丈夫,分享这个温暖的小细节,两人泪流满面。对于从不表达情感的包涵来说,这样的举动是多么难得。庞芝华和丈夫相拥着坐在儿子旁边,凝望着儿子,那一刻的幸福他们铭记于心。

走进儿子的时空


  庞芝华的爱子之心感动了校方,校方特批她在做完份内工作后可以陪读。包涵的理解能力比较弱,课程内容需要反复讲解才能听懂。于是,庞芝华成了儿子的同桌。她在课堂上认真做笔记,课后再一遍遍讲给儿子听。她与丈夫以极大的耐心静待花开。
  一次参加六一儿童节晚会,看到两个小朋友拉手风琴,包涵被吸引了。庞芝华找到教琴的老师,希望老师先教她,她再教包涵。然而第一节课结束,庞芝华还云里雾里,包涵却记住了当天的曲谱。老师发现包涵在识谱和记谱上很有天赋,便收他为徒。包涵5岁时就通过了手风琴五级考试,7岁过了八级,7岁开始学钢琴,10岁就通过了钢琴十级考试。11岁那年,包涵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帮助他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捧回了多个大奖:第六届全国键盘乐器艺术邀请赛手风琴专业初中组金奖、第11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节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金奖……
  可庞芝华很快意识到,无论弹奏钢琴还是手风琴,都需要技法与情感兼备,包涵只具备前者,他的演奏无法震撼人心。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庞芝华和丈夫认为:儿子不具备的,不应该去强求。他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在他可以发挥才能的地方用足力气。
  除了鼓励儿子走音乐之路,庞芝华也一路陪伴儿子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寒来暑往,从小学到大学,庞芝华和儿子做了十多年的同桌。作为陪读妈妈,每一节课,每一道例题,每一步解答过程,庞芝华都认真记录。大多数情况下,一道题她要讲几十上百遍,包涵才能学会。
  庞芝华总觉得,这些浩瀚的知识,总有一些会是抵达星星的密码,在不经意间进入儿子自闭的时空。

在陪伴中放手


  2017年,庞芝华和丈夫在报纸上看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始招录自闭症本科生。2018年,他们又听说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在全国招收一名自闭症考生,而计算机科学是包涵最喜欢的专业。
  好消息陆续传来,那些日子,庞芝华和包涵倍受鼓舞,他们一起努力,每天六点半起床,背单词、看书、做题……学习到深夜。2018年8月3日,包涵收到了来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校方附了一个要求:让包涵试读两周。
  那两周,庞芝华和丈夫忐忑不安,最后,他们等来的校方反馈是:包涵待人处事得体大方,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都不错。庞芝华与爱人相拥而泣,为多年努力终有所获感叹不已,随后他们立刻收拾行李,举家搬往南京。
  2019年春节,包涵提出想跟一名同样是自闭症患者的高中同学去旅游。庞芝华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儿子有了朋友,有了独自出行的愿望,但两个自闭症孩子真的可以完成这次出游吗?最终,两家家长选择相信孩子。于是,孩子們在网上做攻略,自己买火车票,一路从四川到了北京。包涵和同学玩得很尽兴,拍照发朋友圈,写出游日记……庞芝华和丈夫在家里每天守着手机,看着儿子的消息,笑了哭,哭了笑。
  现在的包涵,在大学里生活得顺利又愉快,他的愿望是设计无人驾驶的拖拉机、直升飞机、火车……每天上学前,包涵都把爸妈的杯子倒满水,提醒他们喝。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回报父母的爱,但他知道每次他做这类贴心小事的时候,父母都幸福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儿。
  恰如庞芝华所说,没有什么苦尽甘来,只有以苦作乐,于是这苦难成为了馈赠。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说起对潘虹的印象,周围人的评价都是“热爱奋斗”“热衷公益”。这也是她二十年律师执业生涯的主旋律。  越坚持,越美好  晚上八九点,在淮安市钵池山公园的步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奔跑着的娇小身影。这个人就是潘虹。跑步,她已坚持了4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潘虹觉得身体状况明显下降,这让习惯激情奋斗的潘虹难以接受。如何才能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她觉得,好的身体是基础。于是,她开始练习跑步。从刚开始跑一两百米都
期刊
她用手中的剪刀,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女性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描绘出好一派田园风光。她就是徐州新沂市农民剪纸艺术家王桂英。 ? ? ?  拿起剪刀便着了魔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个老鼠生儿去打洞;能剪山,能剪水,剪个鸭子扁扁嘴;能剪鸡,能剪鹅,剪个鲤鱼跳天河……”这是王桂英自编自唱的歌谣《剪纸歌》,编得随性,唱得也质朴。在苏北农村土生土长的王桂英,从小就迷上了剪纸,一剪就是六十多年。  
期刊
这家店不打烊  张晓蕾是北京人。2005年,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她来到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凭着精明干练的作风,很快升职为公司总监。她还是同事公认的时尚达人,走到哪里都是人群中的焦点。  2009年,张晓蕾的事业进入瓶颈期,她想尽办法也难以突破,内心无比痛苦,最终决定辞职,换个全新的活法。“开个服装店吧,你这么会打扮。”朋友的话让她动了心。  三个月后,张晓蕾的服装店正式开业。新店只有100平方米
期刊
她是七个孩子的母亲  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出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她的父亲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政治家,做过14年萨克森州州长,曾在欧盟委员会担任要职,在德国人的心目中威望很高。冯德莱恩从小深受父母宠爱,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父亲亲昵地称她“小玫瑰”。她时常跟随父亲出席一些活动。父亲沉稳的形象和侃侃而谈的风度,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里,成为她日后走上从政道路的榜样。  冯德莱恩从小就表现出学霸
期刊
做帽子既不需要宽敞的工作室,也不需要先进的机器。在上世纪的木头帽模上,套上已经被蒸汽蒸得很柔软的兔毛帽胚,蒸汽一开,眼前的景象朦胧起来,很难看清自己要做的工作。高级礼帽设计师丁钰洁说,这时她总会想起师傅说过的话,要用手摸,而不是用眼睛看。从独立创作走向开放合作  在接触高级定制礼帽之前,南京姑娘丁钰洁做过很多尝试,设计服装、设计鞋子、针织、时尚摄影。每一次尝试,丁钰洁都会迷恋一阵子,然后很快失去热
期刊
他叫吴贵生,她叫解一香,他们是重庆市云阳县龙缸风景区的一对悬崖保洁工夫妻。在一根白色绳索的牵引下,吴贵生在崖下捡拾垃圾,解一香在崖顶保障他的安全。这份危险重重的工作,夫妻俩已干了7年。吴贵生说:“我不怕,媳妇在上面拉着我呢!”解一香说:“只有亲手拉着他的绳索,我才放心。”风风雨雨,不离不弃  “贵生,有没有受伤?”吴贵生刚刚回到崖顶,身上的绳索还没解下,解一香便一个箭步冲到他面前,拉着他的胳膊左看
期刊
兰卉随丈夫回河南农村老家时,心里很忐忑。她生长于武汉,是英语培训教师,已经习惯了做美甲、染烫头发、出门要化妆。她在学生中广受好评,除了教学水平高、对学生认真负责外,颜值也是因素之一。  然而,要怎样在丈夫的家乡扮演一个传统媳妇?兰卉实在没有经验。为此,她还特意洗掉了指甲油,卸了妆,买了一件彰显温柔气质的印花连衣裙,唯一没法掩饰的是她那头染过的卷发,黑色的发根虽已长出两寸长,耳朵以下的头发,依旧闪烁
期刊
昏暗,破旧,杂乱无章……火炉旁,一个妇女在油烟和水汽中准备一家人的食物,屋角不时传来孩子的哭声。没有厨房,不分卧室,整个房间一览无余,走进维也纳一户又一户工人家庭,玛格丽特·舒特-里奥茨基看到的情景毫无二致。  正是一战时期,整个欧洲陷入混乱,妇女们身挑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恶劣的居住环境让她们苦不堪言。走访过后,玛格丽特决心为妇女改善家居环境。那时,她是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的学生。“在1916年,没
期刊
他是光学博士,她是教育学博士,两人于网上结识,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他们的情感生活也因有摇滚和民谣的相伴而浪漫多姿。因音乐走到一起  80后王晓蓝出生于吉林长春,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唱歌,一有机会他就会一展歌喉。有一阵子,他专门模仿迪克牛仔,特别爱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初中毕业时唱得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了。  后来,从吉林大学毕业,王晓蓝考上了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求学期
期刊
她走,霞光也走  1966年,刘绍棠告别妻儿,从北京回到他的出生地——大运河畔通县儒林村。13岁发表作品,15岁到《河北文艺》当编辑,17岁作品入选高中课本,离开家乡时,他是“神童作家”。而今回到家乡,30岁的他因为发表一些言论,被视为“青年作家堕落的典型”,50万字的长篇小说《金色的运河》也在付印前被退回。  从天之骄子到成为接受劳动教育的对象,刘绍棠内心的惶恐和失落可想而知。第一天上工,他对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