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青先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在诸多问题上尤其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在田青先生思想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进行探讨。
[关键词]田青;哈萨克族民歌;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0-0020-03
田青,佛教音乐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顾问,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佛教音乐的华化》《禅与乐》等多部著作。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将中国佛教音乐带到国际舞台,为促进两岸和平及国际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执行副主任,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哈萨克族素来酷爱音乐,民歌在哈萨克族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哈萨克族民歌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哈萨克族民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作为草原民族的哈萨克族也受到了特别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族人民改变了其游牧生活方式,在城镇定居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生产生活的状态,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对哈萨克族民歌进行保护与传承,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現就传承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传承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毫无争议,当然是传承哈萨克族民歌。而这里想说的是,在传承中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民歌是值得或者说是需要我们来传承的?笔者在田野调查时采访过一个哈萨克族民歌的非遗传承人,他的作品中涉及了很多体裁,如歌颂家乡、思念亲人等。而在翻译歌词的过程中,翻译者认为没有很强的文学性,就认定其没有传承的价值。在非遗保护的问题上,出现很多类似的问题。田青先生认为:“传统艺术不能转基因,非遗保护不必创新而要推陈出新,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要留下哪些抛弃哪些,我们要原封不动的留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我们今天传承下去的是一个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后代会骂我们的”。所以,笔者在采访、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循这样的守则,尊重事物的原本性,尊重文化的本真性。另外,还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所唱的民歌也是当时的人们编创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可以在这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历来的非遗保护的工作中,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对于此问题,田青先生认为的“推陈出新”,意义重大。他说:“关于创新,先把传统学好,再来创新,并不迟。创新,尤其在文化上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是想创就能创的,创的结果不是新,更担心的是在创新、在学习西方的过程当中,把自己丢掉了。艺术本来是多样的,文化本来是多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而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我们不奢望将来通通的都是一种文化。” 创新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有“度”。这个“度”如何来把握,要看掌握的传统的程度。田青先生曾经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梅兰芳的创新就是传统的延续,就要传承,那我同样是唱戏曲的,我的创新为什么就不是?田先生的回答是:“梅兰芳会唱四百出戏,而你只会唱三出,还敢说要创新吗?”意思很明了,就是要在完全的掌握的基础上才有资格来谈创新。所以,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持不变,这样才能为后代留下其原原本本的东西。田青先生在2014年7月召开的“城镇化建设当中的非遗保护”研讨会上的发言中也提到:“我还是提倡,对于传统的东西,要尽量先把它的根、它原汁原味的东西保护好。宁可观众少一点,我们也要把它的那颗种子、它的根苗保护好。有了这颗种子,等将来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后,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这颗种子才可能发芽,而不是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我们还是要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因此,在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中,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
二、怎么传承?
在具体的过程当中,要怎样来做?要传承的具体的方式是什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传承的东西怎么样来判断其具有本真性?对于传承,已经有了很多的方式与方法,非遗保护工作的十余年以来,已经效果显著。哈萨克族民歌自2009年选入非遗名录,政府支持的力度不断的增强,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此也越来越重视。不仅是传承人的确定方面,在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也在逐渐的重视起来。笔者在新源县坎苏乡田野调查时了解到,有一所牧业寄宿学校,分小学与初中部,这是县文体局挂牌培训阿肯的基地。坎苏乡文化站站长加合普努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告诉我,他每个月都要去学校指导学生。不仅教唱,还教冬不拉的演奏。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在社会各界中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学校教育中的重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发展。但是在教授的过程,加合普努尔有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学生与他们学习时相比所掌握的东西太少了,有一些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不能更加主动的学习,这就对技艺的学习无形中增加了阻碍。民歌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其实质也是文化的传承。民歌也就被赋予了民族的艺术含义。而艺术当中是分三个层次的“技术-艺术-文化,这三者呈递进的层次,技术无懈可击,艺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没有文化也是不行的”。这是田青先生在一次讲座中的一段话,对此感触颇深。技术的学习毕竟是痛苦的,而不经历这样的痛苦是达不到艺术的顶峰的。与此同时,要多学习,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只有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文化才会清楚应该传承什么,怎么去传承。
三、谁来传承?
这可能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自然想到的是传承人来传承。当然,传承人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我想说的是,重要但并是唯一的。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是整个民族的使命,因为其承载了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些传承人就能够完全代表了的。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包括文艺工作者、教师、民间艺人甚至是没有正式学习过的牧民等等,都有一份这样的责任。 田青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对维吾尔族木卡姆演出的评论,在那当中提到了周吉。他说:“读《陈情表》不流泪者非孝子,读前后《出师表》不流泪者非忠臣,听木卡姆不感动者非艺术家!今天我听到木卡姆音乐的时候想到新疆优秀的杰出的音乐家周吉,我们今天拿的所有的木卡姆的乐谱都是周吉记录整理的,他是一个南方人,17岁时入疆,在新疆生活了半个世纪,这个江南的汉子最后一脸大胡子已经变成了维族的老者了。他把他的全身心、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新疆,献给了木卡姆。当木卡姆艺术申报为联合国遗产的时候,周吉在用全部的身心在做,甚至在医院里都在整理乐谱。今天木卡姆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吉立了大功!……我想,假如我们每一个在新疆工作的人都像周吉一样爱我们的兄弟民族,爱他们的文化,而且能够用他们的文化和他们做深厚的交流,并且得到他们尊敬的话,我想我们新疆各民族的友谊,也一定会像木卡姆的音乐一样热烈、真诚、奔放、丰富、感天动地、万年永传!”这段话不仅仅是田青先生对已故友人周吉在木卡姆音乐中所做贡献的肯定与称赞,同时也是对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所做工作的期望。了解他文化、融入他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作者与沙依拉西
诚然,民歌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人关注与参与。作者与2016年1月31日对阿勒泰地区清河县的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进行采访时,深刻体验到了他对本民族乐器的热爱和对本民族音乐传承的自觉使命感。沙依拉西,男,哈萨克族,1956年3月7日生,新疆靑河县靑河镇人。从事乐器制作几十年,除了为我介绍他自己的学习经历、乐器制作过程之外,还谈了很多有关于冬不拉的故事。同时,他还说了一件他所见到的一件小事。在一次坐長途汽车的过程中,见到一个汉族的女孩非常小心地抱着一个冬不拉,爱不释手的样子让他感到非常的欣慰。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哈萨克族、关注哈萨克族的音乐。沙依拉西的师傅是著名的阿肯道列提。
道列提·哈勒克是当时(1964年)风靡全国的影片《天山上的红花》主题曲的“冬不拉”演奏者。道列提7岁时迷上“冬不拉”,他的音乐记忆超常,不熟悉的曲子只要听上一两遍,就能自如流畅地弹出来。1957年,在一次“冬不拉”演奏比赛中,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他与已在州文工团和当地小有名气女阿肯吐尔都汗进行两个小时的演奏比赛仍不分胜负。最后,道列提使出了绝招,竟用脚弹奏起了“冬不拉”。如今在青河主街道上的雕像前,仿佛还能听到道列提用脚演奏《家乡》的乐曲。同年,道列提进京参加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此后,他先后8次进京演出,还参加了十几个城市的巡回演出,受到很多老领导和老艺人的赞赏。
他说:“师傅已经去世了,我是他唯一的传人。我不仅仅是为了弹奏冬不拉,不仅仅是为了赢得什么比赛,更重要的是为了把冬不拉制作的技艺传下去,把我们哈萨克族的音乐传下去。”
哈萨克族民歌在其生活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由于其生产生活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哈萨克族民歌中的牧歌、劳动歌、情歌、习俗歌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其生活来进行的。而当今社会中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原来的游牧生活变为定居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也从牧区出来,从事其他形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在其生活中的民歌也就唱的越来越少了。如,哈萨克族办“托依”的时候(哈萨克族的喜事),要唱民歌,甚至是家里来客人时也要请阿肯来演唱,加合普努尔说:“现在时代变了,到目前为止唱民歌的越来越少了,可以在政府组织安排的比赛上、电视上可以看到,而实际上在民间唱的越来越少,山上的人,偶尔还会唱一唱。”他对此也是担心与无奈。
作者与沙依拉西
关于传承,这不仅是哈萨克族民歌传承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传承中所遇到的问题愈加的复杂,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保护好其原本的样子,保证其原汁原味没有变化。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非遗对象的保护就更加的迫在眉睫。所以,就更加的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保证其传承的原本与本真性。
[关键词]田青;哈萨克族民歌;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0-0020-03
田青,佛教音乐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顾问,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佛教音乐的华化》《禅与乐》等多部著作。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将中国佛教音乐带到国际舞台,为促进两岸和平及国际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执行副主任,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哈萨克族素来酷爱音乐,民歌在哈萨克族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哈萨克族民歌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哈萨克族民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作为草原民族的哈萨克族也受到了特别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族人民改变了其游牧生活方式,在城镇定居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生产生活的状态,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对哈萨克族民歌进行保护与传承,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現就传承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传承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毫无争议,当然是传承哈萨克族民歌。而这里想说的是,在传承中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民歌是值得或者说是需要我们来传承的?笔者在田野调查时采访过一个哈萨克族民歌的非遗传承人,他的作品中涉及了很多体裁,如歌颂家乡、思念亲人等。而在翻译歌词的过程中,翻译者认为没有很强的文学性,就认定其没有传承的价值。在非遗保护的问题上,出现很多类似的问题。田青先生认为:“传统艺术不能转基因,非遗保护不必创新而要推陈出新,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要留下哪些抛弃哪些,我们要原封不动的留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我们今天传承下去的是一个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后代会骂我们的”。所以,笔者在采访、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循这样的守则,尊重事物的原本性,尊重文化的本真性。另外,还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所唱的民歌也是当时的人们编创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可以在这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历来的非遗保护的工作中,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对于此问题,田青先生认为的“推陈出新”,意义重大。他说:“关于创新,先把传统学好,再来创新,并不迟。创新,尤其在文化上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是想创就能创的,创的结果不是新,更担心的是在创新、在学习西方的过程当中,把自己丢掉了。艺术本来是多样的,文化本来是多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而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我们不奢望将来通通的都是一种文化。” 创新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有“度”。这个“度”如何来把握,要看掌握的传统的程度。田青先生曾经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梅兰芳的创新就是传统的延续,就要传承,那我同样是唱戏曲的,我的创新为什么就不是?田先生的回答是:“梅兰芳会唱四百出戏,而你只会唱三出,还敢说要创新吗?”意思很明了,就是要在完全的掌握的基础上才有资格来谈创新。所以,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持不变,这样才能为后代留下其原原本本的东西。田青先生在2014年7月召开的“城镇化建设当中的非遗保护”研讨会上的发言中也提到:“我还是提倡,对于传统的东西,要尽量先把它的根、它原汁原味的东西保护好。宁可观众少一点,我们也要把它的那颗种子、它的根苗保护好。有了这颗种子,等将来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后,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这颗种子才可能发芽,而不是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我们还是要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因此,在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中,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
二、怎么传承?
在具体的过程当中,要怎样来做?要传承的具体的方式是什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传承的东西怎么样来判断其具有本真性?对于传承,已经有了很多的方式与方法,非遗保护工作的十余年以来,已经效果显著。哈萨克族民歌自2009年选入非遗名录,政府支持的力度不断的增强,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此也越来越重视。不仅是传承人的确定方面,在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也在逐渐的重视起来。笔者在新源县坎苏乡田野调查时了解到,有一所牧业寄宿学校,分小学与初中部,这是县文体局挂牌培训阿肯的基地。坎苏乡文化站站长加合普努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告诉我,他每个月都要去学校指导学生。不仅教唱,还教冬不拉的演奏。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在社会各界中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学校教育中的重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发展。但是在教授的过程,加合普努尔有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学生与他们学习时相比所掌握的东西太少了,有一些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不能更加主动的学习,这就对技艺的学习无形中增加了阻碍。民歌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其实质也是文化的传承。民歌也就被赋予了民族的艺术含义。而艺术当中是分三个层次的“技术-艺术-文化,这三者呈递进的层次,技术无懈可击,艺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没有文化也是不行的”。这是田青先生在一次讲座中的一段话,对此感触颇深。技术的学习毕竟是痛苦的,而不经历这样的痛苦是达不到艺术的顶峰的。与此同时,要多学习,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只有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文化才会清楚应该传承什么,怎么去传承。
三、谁来传承?
这可能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自然想到的是传承人来传承。当然,传承人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我想说的是,重要但并是唯一的。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是整个民族的使命,因为其承载了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些传承人就能够完全代表了的。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包括文艺工作者、教师、民间艺人甚至是没有正式学习过的牧民等等,都有一份这样的责任。 田青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对维吾尔族木卡姆演出的评论,在那当中提到了周吉。他说:“读《陈情表》不流泪者非孝子,读前后《出师表》不流泪者非忠臣,听木卡姆不感动者非艺术家!今天我听到木卡姆音乐的时候想到新疆优秀的杰出的音乐家周吉,我们今天拿的所有的木卡姆的乐谱都是周吉记录整理的,他是一个南方人,17岁时入疆,在新疆生活了半个世纪,这个江南的汉子最后一脸大胡子已经变成了维族的老者了。他把他的全身心、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新疆,献给了木卡姆。当木卡姆艺术申报为联合国遗产的时候,周吉在用全部的身心在做,甚至在医院里都在整理乐谱。今天木卡姆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吉立了大功!……我想,假如我们每一个在新疆工作的人都像周吉一样爱我们的兄弟民族,爱他们的文化,而且能够用他们的文化和他们做深厚的交流,并且得到他们尊敬的话,我想我们新疆各民族的友谊,也一定会像木卡姆的音乐一样热烈、真诚、奔放、丰富、感天动地、万年永传!”这段话不仅仅是田青先生对已故友人周吉在木卡姆音乐中所做贡献的肯定与称赞,同时也是对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所做工作的期望。了解他文化、融入他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作者与沙依拉西
诚然,民歌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人关注与参与。作者与2016年1月31日对阿勒泰地区清河县的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进行采访时,深刻体验到了他对本民族乐器的热爱和对本民族音乐传承的自觉使命感。沙依拉西,男,哈萨克族,1956年3月7日生,新疆靑河县靑河镇人。从事乐器制作几十年,除了为我介绍他自己的学习经历、乐器制作过程之外,还谈了很多有关于冬不拉的故事。同时,他还说了一件他所见到的一件小事。在一次坐長途汽车的过程中,见到一个汉族的女孩非常小心地抱着一个冬不拉,爱不释手的样子让他感到非常的欣慰。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哈萨克族、关注哈萨克族的音乐。沙依拉西的师傅是著名的阿肯道列提。
道列提·哈勒克是当时(1964年)风靡全国的影片《天山上的红花》主题曲的“冬不拉”演奏者。道列提7岁时迷上“冬不拉”,他的音乐记忆超常,不熟悉的曲子只要听上一两遍,就能自如流畅地弹出来。1957年,在一次“冬不拉”演奏比赛中,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他与已在州文工团和当地小有名气女阿肯吐尔都汗进行两个小时的演奏比赛仍不分胜负。最后,道列提使出了绝招,竟用脚弹奏起了“冬不拉”。如今在青河主街道上的雕像前,仿佛还能听到道列提用脚演奏《家乡》的乐曲。同年,道列提进京参加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此后,他先后8次进京演出,还参加了十几个城市的巡回演出,受到很多老领导和老艺人的赞赏。
他说:“师傅已经去世了,我是他唯一的传人。我不仅仅是为了弹奏冬不拉,不仅仅是为了赢得什么比赛,更重要的是为了把冬不拉制作的技艺传下去,把我们哈萨克族的音乐传下去。”
哈萨克族民歌在其生活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由于其生产生活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哈萨克族民歌中的牧歌、劳动歌、情歌、习俗歌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其生活来进行的。而当今社会中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原来的游牧生活变为定居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也从牧区出来,从事其他形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在其生活中的民歌也就唱的越来越少了。如,哈萨克族办“托依”的时候(哈萨克族的喜事),要唱民歌,甚至是家里来客人时也要请阿肯来演唱,加合普努尔说:“现在时代变了,到目前为止唱民歌的越来越少了,可以在政府组织安排的比赛上、电视上可以看到,而实际上在民间唱的越来越少,山上的人,偶尔还会唱一唱。”他对此也是担心与无奈。
作者与沙依拉西
关于传承,这不仅是哈萨克族民歌传承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传承中所遇到的问题愈加的复杂,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保护好其原本的样子,保证其原汁原味没有变化。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非遗对象的保护就更加的迫在眉睫。所以,就更加的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保证其传承的原本与本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