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周星驰版的《鹿鼎记》中,当多隆拿出尚方宝剑要斩杀平西王吴三桂和他的世子吴应熊时,这两人完全不顾父子亲情,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拼命争抢只有一块的“免死金牌”。这父子俩当时争抢的,是一块黄澄澄的金牌,上铸“免死”两个大字。剧中,吴三桂和吴应熊煞有介事地拼命争抢,似乎抢到了这个玩意儿,就抢到了自己苟活的机会。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免死金牌”到底长啥样?一牌在手,真的就可以免死吗?
“免死金牌”到底长啥样?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其含义我们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拉钩”还要“上吊”?吊,在古代是“钱串子”的量,比如:一吊钱。古时铜钱不好保管,人们就用绳子串起来,就不会掉了。这个上吊就是比喻把某件事说定了,不改了的意思。
这是古代民间一种许诺方式,尤其流行于儿童和恋人之间,可帝王承诺的方式,当然就不像民间这样儿戏了。
我国古代一些帝王为了犒劳笼络重臣贵戚,会颁发一种“铁券在上面以文字注明,可让被赐予者获得一些优待或减免减轻刑罚,如免除死罪——民间称之为“免死牌”“免死金牌”。颁赐“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后的封建王朝陆续都有过。
通常来说,铁券是铁制的,外形如筒瓦状、覆瓦状,铁券上的词句最初是用丹砂填字,稱为“丹书铁券”,也可称为“丹书铁契”。到南朝梁时,用银粉填字,称为“银券”。隋朝时用金砂填字,称为““金券”而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以“丹书铁券”形制呈现为多,因其可以世代相传,又被称为“世券”。
“免死牌”不是绝对免死
刘邦的这块牌虽然没有明说能免死,但承诺了其功臣和子孙可以世世代代分享荣华富贵。可是短短五年后,韩信谋反,刘邦就出尔反尔地把他给杀了。不仅如此,其他功臣也没有富贵可享,相继死于非命。司马迁做过一个统计。汉朝初期有百余人受到封赏,后来仅剩5人活着,所以说汉朝的“丹书铁券”可信度不足5%。
《资治通鉴》卷206记载,则天后圣历二年(699年)六月,武则天年纪大了,担心自己去世后,皇太子李显会处罚作恶多端、骄横跋扈的武姓娘家人,于是要求皇太子等李姓主要皇族,发誓与她娘家亲戚们和平相处,“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之史馆。”虽然有“海誓山盟”,天地作证,虽然有“免死”铁券,实际上,武则天死后,几乎所有身居要位的武姓亲戚都被处斩。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朱泚反叛,叛军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统兵大将李怀光前往救援,击退朱泚叛军,然而,唐德宗听信心腹大臣的挑唆,不让他,入朝,于是他心怀怨恨。李怀光反叛之心逐渐显露,唐德宗为了笼络他,兴元元年(784年)“加(李)怀光太尉,增实食,赐铁券,给他晋爵加禄发“免死牌”。李怀光当着朝廷使者的面,毫不客气地将“铁券”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圣人(指皇帝)疑(李)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其后,李怀光反叛,攻击唐军。贞元元年(785年),李怀光兵败被杀。
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高宗赵构的两位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突然发动宫廷政变,逼迫赵构让位皇子,他俩把持朝政,挟持天子向各路将领发号施令。但到底是干了叛逆之事,犯下杀头灭族之罪,做贼心虚,加上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前来讨伐叛逆,苗刘二人向赵构的母亲皇太后请颁“免死牌”,条件是把军政大权归还赵构,经过一番权衡交涉之后,皇太后“赐(苗)傅、(刘)正彦铁券。两位叛军将领以为有了“免死牌”可以安然躲过一劫,然而3个月后,他俩就先后兵败,被朝廷处死。
历史上管用的‘免死牌”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建立了国运达300多年的大宋王朝,是为宋太祖。由于赵匡胤是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江山,他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优待后周恭帝柴宗训母子,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后来,还颁发了一块免死金牌给柴氏。
赵匡胤说到做到。柴宗训没有当皇帝,也只是降格当了郑王,依然过着悠哉乐哉的生活,善始善终。他死后,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日“恭皇帝”,归葬于后周世宗庆陵之侧。柴宗训的长子柴永崎也被封为郑国公。
有宋一代,柴氏家族都很兴盛。古典小说《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就是因为家里藏着一部“丹书铁券”,才会活得那么滋润。柴进因此才敢包庇宋江等人,还夸下海口:“任他捕盗官军,不敢正眼儿觑着小庄。”
赵匡胤不单单送了一块免死金牌给柴氏,还给了全天下读书人一块免死金牌。
那就是著名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尽管这只是赵匡胤传给子孙后代的一条家规,可在宋朝300年间,这条家规得到了彻底的执行。大宋皇帝们,从来不因大臣、读书人批评朝政而大开杀戒。甚至连士大夫犯了其它罪行,也因为这一条规定而得到赦免。
比较著名的是苏东坡“乌台诗案”当年,宋神宗发起变法,苏东坡在诗歌中对变法进行了批评,激怒了宋神宗和被批评的大臣们。在大臣们一片喊杀声中,宋神宗清醒过来,他想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按捺住怒火,宽大处理了此案。
苏东坡保住了脑袋。他只是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过上了闲散的生活。就在这里,他写下了《赤壁赋》
《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还留下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寒食帖》,流传至今。
明朝历史更显示出“免死牌”的戏剧性。洪武三年(1370年),赐铁券的公爵有六人,侯爵有二十八人。明成祖永乐初期,靖难功臣也有赐铁券的。实际上,这些得到“免死牌”的功臣们没有一个真敢拿“免死牌”当回事,依然是小心翼翼地夹着尾巴过日子。
明代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最得势的时候号称“九千九百岁”,“铁券叠颁”,就是说当时朝廷颁发了好几块“免死牌”给他。但是,魏忠贤罪大恶极,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治他十大罪,命逮捕法办,吓得魏忠贤上吊身亡。
细细翻检史籍,历朝历代颁发的“免死牌”不在少数,但好像起上作用的也不多。实际上,太平年代,遵纪守法,自然平安无事,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免死牌”。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即便有块“免死牌”,也形同废铁。古代历史,上,处心积虑谋求“免死牌”的角色,本自心中有鬼,那些颁发“免死牌”的帝王皇家,也十有八九用的是权宜之计、障眼大法。而且,“免死牌”的“免死”不是绝对的,“所谓免死者,除谋反大逆”,对于帝王认为的谋反大逆之罪,“免死牌”是不起丝毫作用的。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免死金牌”到底长啥样?一牌在手,真的就可以免死吗?
“免死金牌”到底长啥样?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其含义我们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拉钩”还要“上吊”?吊,在古代是“钱串子”的量,比如:一吊钱。古时铜钱不好保管,人们就用绳子串起来,就不会掉了。这个上吊就是比喻把某件事说定了,不改了的意思。
这是古代民间一种许诺方式,尤其流行于儿童和恋人之间,可帝王承诺的方式,当然就不像民间这样儿戏了。
我国古代一些帝王为了犒劳笼络重臣贵戚,会颁发一种“铁券在上面以文字注明,可让被赐予者获得一些优待或减免减轻刑罚,如免除死罪——民间称之为“免死牌”“免死金牌”。颁赐“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后的封建王朝陆续都有过。
通常来说,铁券是铁制的,外形如筒瓦状、覆瓦状,铁券上的词句最初是用丹砂填字,稱为“丹书铁券”,也可称为“丹书铁契”。到南朝梁时,用银粉填字,称为“银券”。隋朝时用金砂填字,称为““金券”而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以“丹书铁券”形制呈现为多,因其可以世代相传,又被称为“世券”。
“免死牌”不是绝对免死
刘邦的这块牌虽然没有明说能免死,但承诺了其功臣和子孙可以世世代代分享荣华富贵。可是短短五年后,韩信谋反,刘邦就出尔反尔地把他给杀了。不仅如此,其他功臣也没有富贵可享,相继死于非命。司马迁做过一个统计。汉朝初期有百余人受到封赏,后来仅剩5人活着,所以说汉朝的“丹书铁券”可信度不足5%。
《资治通鉴》卷206记载,则天后圣历二年(699年)六月,武则天年纪大了,担心自己去世后,皇太子李显会处罚作恶多端、骄横跋扈的武姓娘家人,于是要求皇太子等李姓主要皇族,发誓与她娘家亲戚们和平相处,“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之史馆。”虽然有“海誓山盟”,天地作证,虽然有“免死”铁券,实际上,武则天死后,几乎所有身居要位的武姓亲戚都被处斩。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朱泚反叛,叛军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统兵大将李怀光前往救援,击退朱泚叛军,然而,唐德宗听信心腹大臣的挑唆,不让他,入朝,于是他心怀怨恨。李怀光反叛之心逐渐显露,唐德宗为了笼络他,兴元元年(784年)“加(李)怀光太尉,增实食,赐铁券,给他晋爵加禄发“免死牌”。李怀光当着朝廷使者的面,毫不客气地将“铁券”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圣人(指皇帝)疑(李)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其后,李怀光反叛,攻击唐军。贞元元年(785年),李怀光兵败被杀。
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高宗赵构的两位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突然发动宫廷政变,逼迫赵构让位皇子,他俩把持朝政,挟持天子向各路将领发号施令。但到底是干了叛逆之事,犯下杀头灭族之罪,做贼心虚,加上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前来讨伐叛逆,苗刘二人向赵构的母亲皇太后请颁“免死牌”,条件是把军政大权归还赵构,经过一番权衡交涉之后,皇太后“赐(苗)傅、(刘)正彦铁券。两位叛军将领以为有了“免死牌”可以安然躲过一劫,然而3个月后,他俩就先后兵败,被朝廷处死。
历史上管用的‘免死牌”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建立了国运达300多年的大宋王朝,是为宋太祖。由于赵匡胤是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江山,他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优待后周恭帝柴宗训母子,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后来,还颁发了一块免死金牌给柴氏。
赵匡胤说到做到。柴宗训没有当皇帝,也只是降格当了郑王,依然过着悠哉乐哉的生活,善始善终。他死后,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日“恭皇帝”,归葬于后周世宗庆陵之侧。柴宗训的长子柴永崎也被封为郑国公。
有宋一代,柴氏家族都很兴盛。古典小说《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就是因为家里藏着一部“丹书铁券”,才会活得那么滋润。柴进因此才敢包庇宋江等人,还夸下海口:“任他捕盗官军,不敢正眼儿觑着小庄。”
赵匡胤不单单送了一块免死金牌给柴氏,还给了全天下读书人一块免死金牌。
那就是著名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尽管这只是赵匡胤传给子孙后代的一条家规,可在宋朝300年间,这条家规得到了彻底的执行。大宋皇帝们,从来不因大臣、读书人批评朝政而大开杀戒。甚至连士大夫犯了其它罪行,也因为这一条规定而得到赦免。
比较著名的是苏东坡“乌台诗案”当年,宋神宗发起变法,苏东坡在诗歌中对变法进行了批评,激怒了宋神宗和被批评的大臣们。在大臣们一片喊杀声中,宋神宗清醒过来,他想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按捺住怒火,宽大处理了此案。
苏东坡保住了脑袋。他只是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过上了闲散的生活。就在这里,他写下了《赤壁赋》
《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还留下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寒食帖》,流传至今。
明朝历史更显示出“免死牌”的戏剧性。洪武三年(1370年),赐铁券的公爵有六人,侯爵有二十八人。明成祖永乐初期,靖难功臣也有赐铁券的。实际上,这些得到“免死牌”的功臣们没有一个真敢拿“免死牌”当回事,依然是小心翼翼地夹着尾巴过日子。
明代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最得势的时候号称“九千九百岁”,“铁券叠颁”,就是说当时朝廷颁发了好几块“免死牌”给他。但是,魏忠贤罪大恶极,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治他十大罪,命逮捕法办,吓得魏忠贤上吊身亡。
细细翻检史籍,历朝历代颁发的“免死牌”不在少数,但好像起上作用的也不多。实际上,太平年代,遵纪守法,自然平安无事,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免死牌”。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即便有块“免死牌”,也形同废铁。古代历史,上,处心积虑谋求“免死牌”的角色,本自心中有鬼,那些颁发“免死牌”的帝王皇家,也十有八九用的是权宜之计、障眼大法。而且,“免死牌”的“免死”不是绝对的,“所谓免死者,除谋反大逆”,对于帝王认为的谋反大逆之罪,“免死牌”是不起丝毫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