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持续存在大量问题的根源,针对问题主要运用负强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深入、长效的正强化应该成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理论指导。本文将重点分析强化理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强化理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行动的先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历来关注的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加强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2006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定位家庭、学校、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职责。伴随各项政策、法律的出台,各地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兴模式的实践探讨也逐渐增多。
1、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格局日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也日渐明显。对于学校而言,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家庭而言,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成员关系的密切性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了解沟通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对于社会而言,社区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直接影响着未成年思想道德水平。
纵观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喜忧参半。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构建大德育系统,深入贯彻未成年人德育全员性、全程性、全性,积极建设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另一方面,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过严或过松,造成他们偏激失控,学校教育偏重智育、偏重考试、偏重分数,忽视了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格教育缺乏、道德教育功利、文化教育偏废、审美教育狭隘,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上失重失教:社会网络文明教育优喜参半、诚信品德面临危机的现状,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失范。
2、正强化理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2.1 正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矫正理论。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这种强化称为正强化;不利时则减弱或消失,这种强化称为负强化。因此,人们可以用正强化或负强化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2.2 正强化理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深入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持续存在问题的根源,针对问题主要运用负强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如相对于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等积极意识,学校、家庭、社会更注重采取措施避免他们形成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意识。注重如何培养未成年人的优良品质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就是正强化,反之为避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性而采取的举措就是负强化。
相对于负强化而言,正强化是在充分肯定、认可未成年人积极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实施帮助、指导行为。正强化理论应用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与我们日常所说的“表扬”、“奖赏”、“鼓励”的意义相近,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表现出某一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或肯定的答复,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从管理学角度看,我们不能片面地夸大一次表扬和鼓励就能塑造一个崭新的行为,但是未成年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他的正面反应和评价。
在相关理论及成功实践案例的引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正强化式教育,但是表扬、鼓励等正强化教育方式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策略,否则最终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首先,在运用正强化德育手段时不能滥用,要注意其有效性的体现,必须在德育对象达到或基本完成了预定德育目标后,才能给予一定的正强化刺激;其次,要关注并捕捉到德育对象表现出来的良好道德行为,及时运用积极的激励机制,使其表现出的良好道德行为的萌芽得到及时肯定,逐渐在情感意识上形成习惯:再次,在运用正强化时,间隔时间不要太长。未成年人在得到一次表扬或奖励之后会有一个兴奋期,当正强化兴奋期过去以后,应该有下一个正强化;最后,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因人而异地选择更适合的、更有效的正强化手段。
3、正强化理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相对于短期作用、收效甚微的负强化而言,深入、长效的正强化应该成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理论指导。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立足于未成年人自身成长的“三生教育”和“感恩教育”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未成年的(上接第73页)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三生教育”着眼于未成年人个体内部主观世界,帮助他们认识、尊重和真爱生命,掌握生存知识、提高生存技巧,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感恩教育”则着眼于未成年人外部客观世界,努力构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3.1 “三生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纵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面对困难自暴自弃、虚度年华、浪费生命、违纪犯罪等问题日渐增多。不能正视生命的意义、生存能力欠缺、对未来生活缺乏全面认识与体验等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真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必须以“实践性”为基本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将“三生教育”的德育思想渗透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中。如生命教育方面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悦纳生命、享受生命的科学生命观;生存教育方面可以围绕社会交往基本礼仪常识、社会行为准则、环境保护、社会公共秩序、模拟自然灾害等方面开展活动,提高学生自主、自救、自我防范等自我生存能力;生活教育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多层次多方面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意识、态度、行为与习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其一生幸福打下坚实基础。
3.2 “感恩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成长的国内和国际文化环境的特殊性,未成年人表现出“崇尚个性”的明显特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更多关注内部世界方面的个人需求,忽视外部世界的他人交往。但是,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为成年人必须认真学习怎样与人交往,这也是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着眼于未成年人外部客观世界的感恩教育显可以重塑他们对于社会群体的认识。
感恩教育是培养未成年人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才会明白自己有责任去回报他人、社会。同时,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力争促使未成年人达到“向善”的境界,引发学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感恩教育可以从最基本和最基础的感恩报恩活动做起。如写一封亲情信、一个亲情故事、看一场亲情电影、举办一次感恩主题会等。通过各类活动培养提高未成年人的情商,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关心关爱他人、报效社会。
由此可见,正强化理论尊重未成年人自身发展,利用正强化理论可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而未成年人主观和客观世界的道德水平提升最终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面貌。
关键词:强化理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行动的先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历来关注的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加强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2006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定位家庭、学校、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职责。伴随各项政策、法律的出台,各地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兴模式的实践探讨也逐渐增多。
1、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格局日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也日渐明显。对于学校而言,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家庭而言,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成员关系的密切性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了解沟通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对于社会而言,社区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直接影响着未成年思想道德水平。
纵观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喜忧参半。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构建大德育系统,深入贯彻未成年人德育全员性、全程性、全性,积极建设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另一方面,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过严或过松,造成他们偏激失控,学校教育偏重智育、偏重考试、偏重分数,忽视了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格教育缺乏、道德教育功利、文化教育偏废、审美教育狭隘,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上失重失教:社会网络文明教育优喜参半、诚信品德面临危机的现状,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失范。
2、正强化理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2.1 正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矫正理论。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这种强化称为正强化;不利时则减弱或消失,这种强化称为负强化。因此,人们可以用正强化或负强化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2.2 正强化理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深入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持续存在问题的根源,针对问题主要运用负强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如相对于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等积极意识,学校、家庭、社会更注重采取措施避免他们形成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意识。注重如何培养未成年人的优良品质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就是正强化,反之为避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性而采取的举措就是负强化。
相对于负强化而言,正强化是在充分肯定、认可未成年人积极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实施帮助、指导行为。正强化理论应用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与我们日常所说的“表扬”、“奖赏”、“鼓励”的意义相近,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表现出某一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或肯定的答复,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从管理学角度看,我们不能片面地夸大一次表扬和鼓励就能塑造一个崭新的行为,但是未成年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他的正面反应和评价。
在相关理论及成功实践案例的引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正强化式教育,但是表扬、鼓励等正强化教育方式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策略,否则最终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首先,在运用正强化德育手段时不能滥用,要注意其有效性的体现,必须在德育对象达到或基本完成了预定德育目标后,才能给予一定的正强化刺激;其次,要关注并捕捉到德育对象表现出来的良好道德行为,及时运用积极的激励机制,使其表现出的良好道德行为的萌芽得到及时肯定,逐渐在情感意识上形成习惯:再次,在运用正强化时,间隔时间不要太长。未成年人在得到一次表扬或奖励之后会有一个兴奋期,当正强化兴奋期过去以后,应该有下一个正强化;最后,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因人而异地选择更适合的、更有效的正强化手段。
3、正强化理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相对于短期作用、收效甚微的负强化而言,深入、长效的正强化应该成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理论指导。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立足于未成年人自身成长的“三生教育”和“感恩教育”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未成年的(上接第73页)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三生教育”着眼于未成年人个体内部主观世界,帮助他们认识、尊重和真爱生命,掌握生存知识、提高生存技巧,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感恩教育”则着眼于未成年人外部客观世界,努力构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3.1 “三生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纵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面对困难自暴自弃、虚度年华、浪费生命、违纪犯罪等问题日渐增多。不能正视生命的意义、生存能力欠缺、对未来生活缺乏全面认识与体验等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真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必须以“实践性”为基本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将“三生教育”的德育思想渗透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中。如生命教育方面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悦纳生命、享受生命的科学生命观;生存教育方面可以围绕社会交往基本礼仪常识、社会行为准则、环境保护、社会公共秩序、模拟自然灾害等方面开展活动,提高学生自主、自救、自我防范等自我生存能力;生活教育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多层次多方面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意识、态度、行为与习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其一生幸福打下坚实基础。
3.2 “感恩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成长的国内和国际文化环境的特殊性,未成年人表现出“崇尚个性”的明显特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更多关注内部世界方面的个人需求,忽视外部世界的他人交往。但是,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为成年人必须认真学习怎样与人交往,这也是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着眼于未成年人外部客观世界的感恩教育显可以重塑他们对于社会群体的认识。
感恩教育是培养未成年人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才会明白自己有责任去回报他人、社会。同时,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力争促使未成年人达到“向善”的境界,引发学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感恩教育可以从最基本和最基础的感恩报恩活动做起。如写一封亲情信、一个亲情故事、看一场亲情电影、举办一次感恩主题会等。通过各类活动培养提高未成年人的情商,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关心关爱他人、报效社会。
由此可见,正强化理论尊重未成年人自身发展,利用正强化理论可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而未成年人主观和客观世界的道德水平提升最终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