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琳:抗震救灾中的军事主播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5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顷刻间山崩地裂、骨肉分离……在以分秒为单位抢救受灾群众的过程中,人民解放军官兵再次成为时代最可爱的人。
  同样作为一名军人的冯琳,已经连续工作了数天没有休息。作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事报道》节目的主持人,冯琳这几天过得确实不平静。5月15日晚,播报完抗震救灾新闻的她,终于有机会小睡一会儿。
  这天晚上,她做了个梦。地震来临,楼房摇摇欲坠,顷刻倒塌。大家纷纷往外跑,冯琳也本能地跟着往外跑。突然,她想起了妈妈还在房子里面。顾不得多想,她又急忙掉头,往屋里跑去。正在这时,惊慌的母亲与她擦肩而过。那一瞬间,冯琳看到了母亲,她即刻回头,迈步飞奔伸手想去扶母亲,却没扶住,母亲突然摔倒了。冯琳急忙上去,抱住母亲一个劲哭……
  早上醒来时,她双眼真的有泪,急忙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得知远在大连的母亲安好,冯琳终于彻底放心,知道昨晚的情景只不过是个梦。
  但,现实生活中远在四川的地震灾难,让她的心又揪起来,心痛。
  
  军人的光荣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连3000公里外的北京也感受到强烈的余震。
  当时,在北京鼓楼外大街的一座电视大楼里,冯琳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准备每晚的节目播报。楼房的摇晃让冯琳一阵眩晕。她离开办公室,发现同事们已经议论纷纷,好像是地震了。
  很快,四川的特大地震消息传来。台里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要求动用一切力量,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新闻宣传报道中来。作为军事频道最权威的一档新闻节目,《军事报道》的任务陡然加重了许多。作为这个节目的核心成员和骨干力量,关键时刻,冯琳顶了上去。
  说起连日来的直播,冯琳不愿意谈自己。她说她最感动的是每次看到自己的战友在现场奔跑、冲锋的样子。她说:“这是一种强势的表现。在灾难面前,人民解放军要给人民以信心和希望,因此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冲上最前沿,抗震救灾。每当看到在灾区的断壁残垣间闪动的‘国防绿’,我心中就会涌动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是一种军人理解军人的心灵碰撞,我为战友骄傲。”
  


  “信念,在平时也许有人会说是很大、很空的东西。但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战友对信念的理解就很真实、很震撼。他们的收入也许是这个社会最少的,甚至有很多人是义务兵,他们也是人,也有父母。面对灾难,他们选择了什么呢?你看到镜头里他们的身影风尘仆仆却斗志昂扬;他们撅着屁股,趴在地上,用手在抠石块和泥土;甚至浑身泥土、满脸污垢地钻进随时再次倒塌的废墟,他们为了什么?记得有这样一句歌词: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危难之处显身手,这是军人的职责,也是‘军人’这两个字的光荣所在。”
  “真的,我说的都是我心中最想说的话。我是一个女人,一个经常能被感动的女人。那天我看到温总理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而那个小女孩无声地哭着……我的心都碎了。她那黑白分明的眼眸,醒目地写着对爷爷(温总理)的依赖,一个孤儿对亲人的信任,一个经历灾难重生的人对世界的期待;哀大莫过于无声!这种眼光原本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身上。我看着看着,眼泪就止不住了……”
  这个滚动播出的新闻画面,冯琳至少看了五遍,每次都是泪流满面。
  “有些画面因为考虑到太过惨烈的原因,我们没有播放。但让我切记的,是在一片瓦砾堆下,伸出的那只满是泥土的小手,如同沾满灰尘、过早凋零的花蕾,让我的心一个劲地往下沉……”
  冯琳喜欢以这样敏感和细腻的心灵去体会别人的苦难,去理解对方的感情。“理解别人的苦难,也会积累成自己的财富。”她觉得,那是一种情感的积累。
  “感情需要积累,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积累得多的人可能会泰然处之、举重若轻、胜似闲庭信步,而那种没有积累的人,可能一下子成了惊弓之鸟,草木皆兵、惊慌失措。所以,情感有时候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
  “抗雪救灾时,我的感觉是‘冷’;抗震救灾,我的感觉是‘痛’。这种痛是为亡者哀痛,是为战友们义无反顾的冲锋心痛。从灾难发生开始,各大军区、海军陆战队等所有的解放军官兵全力投入到救灾当中。而我只能坚守岗位无法到达第一线,还必须在播报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情感。因为我知道,我是一名军人,这个时候要向全国人民传达中央军委和首长们的指示和关怀,要向全国人民及时报道最新的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我努力克制着。因为,人民子弟兵永远是人民的希望和依靠。”
  冯琳毫不隐讳自己的情感,只是她懂得作为军人的她更应该传递什么、做什么。
  
  深入骨髓的绿色
  这些天,在给稿子配音时,念到悲惨处或感动时,冯琳常常特别激动,声音哽咽,双手颤抖。但一出画面,面对观众,她又恢复了一贯的坚定和稳重。冯琳说,这是军人的责任感和气质要求她必须做到的。
  “军人是什么?花好月圆的时候,大家很少会想到我们,但灾难来临时,军人就是亲人。这次面对新中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天灾,我们军人再次无所畏惧地冲到最前面,因为军人的价值体现在每一个捍卫和平和安宁的战场上,军人生来就是为了打胜仗的,而我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同时也是军人,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只能坚守自己的岗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我的战友加油,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而骄傲和自豪。”
  这是冯琳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报道中,我不知多少次强忍悲痛和泪水。直播时主持人如果掉眼泪的话,观众或许也会理解,军人也是人,也会有自己感情,但我觉得克制还是最好的选择。这时,对感情的克制和隐忍不是冷漠无情,不是不为所动,而是对职业的一种尊重,对我而言,还意味着对军人身份的担当。”
  


  对于冯琳,这种军人气质已经深入到她的骨髓。13年前,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后,她就到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工作至今。现在,用她的话说,“自己已经完全是绿色的了。”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大学时,学校的氛围非常自由,冯琳更是同学们中的活跃分子,极度追求个性,平时穿衣服都要与众不同,有时出门遭遇“撞衫”,她回去就立即把那件衣服扔进柜子不再穿,宁肯不吃饭,也要再花钱去买别的衣服。而来台里以后,一切都变了。
  刚开始让他们去打背包,冯琳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我的背包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与学校相比,这里多不自由啊!
  后来时间长了,她还是慢慢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当时把我选到这儿,领导对我有一种期望。渐渐地,我在心里也对自己产生了潜意识的界定和期待,有了一种热血和冲动性的东西,责任感也油然而生,这是只有在部队才会有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在超越了这些表象之后,她理解了更多。“什么叫‘服从命令、听党指挥’呢?在三军将士整齐划一的步履背后,由崇高事业铸就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方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在时刻提醒和强化着军人这种职业的特性和要求。虽然军人看起来似乎丧失了很多自由,但是当服从成为一种习惯,当服从是为了一项崇高的使命,实际上,他们赢得了一种尊重。”
  13年来,从曾经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如今的知性美丽女主播,冯琳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她下部队的次数难以计算,接触的军人上至部队首长,下到最底层的新兵。正是从他们那里,冯琳的军人气质慢慢深入骨髓。
  在电视工作者和军人的双重身份里,军人成为她生命里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13年来,看着自己的同班同学像李湘等人,活跃在娱乐的最前线,冯琳只是淡然地观望。她和他们已经完全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她已经变成“绿色”了。
  
  最喜欢朴素
  没想到,这个时尚漂亮的女主播最喜欢的词却是“朴素”。
  “对!就是朴素。这种朴素不是说你的衣着和外在装扮很潦草,完全不讲究,而是一种更内在的情感,是让自己的心灵真正地沉下去,真正地去理解社会最底层、最普通的人们,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就像这次抗震救灾的新闻播报,作为一个电视主播,外面的人看我们觉得很光鲜,但实际上,在我的心灵深处,我也会和那些站在最前线的人们一样,看到伤亡的消息会感到悲痛,看到灾民的眼泪会觉得心酸,看到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就真的想上前去拥抱他们,保护他们。”
  源于这份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善良,无论走到哪里,冯琳的人缘都很好。每逢下部队采访,战士们给予她的欢呼声常常远远超过其他一些知名主持人。“当一听到海琳(冯琳的艺名)的名字时,战士们如海般的欢呼和掌声,是对我最大的礼赞。”那时,她就是战士们心目中最闪亮的明星。
  但这反而也成为一种压力。自小家境优越的冯琳,工作生活各方面也很舒适。换上便装出去,她完全可以和大街上那些时尚优雅的女性相媲美。但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不能改变冯琳对军队的感情,不能改变她内心那份很朴素的情感,她已经把自己和军营这种截然不同的职业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做电视这一行,身处浮华,充满诱惑。曾经,冯琳的应酬很多,但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那些,在家静静看完一本书所获得的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远远大于和很多人的聚会和狂欢。于是,冯琳渐渐学会了取舍。
  “干我们这一行,它的服务性特别强,标志性也特别强,不能飘,不能轻,不能把这儿当成名利场,一定要用很朴素的情怀来对待目前的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把这身军装衬得特别朴实,穿得特别踏实。”
  工作上,冯琳喜欢观察自己的同行,从他们的节目中,体悟他们的个性和才华,寻找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央视,她欣赏柴静身上那种新闻人的深度的责任感、敏锐和一种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气质;她喜欢崔永元的幽默和情怀,“他用黑色幽默表达着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并且与人为善”;她也佩服白岩松的深邃和犀利,佩服他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滔滔不绝的口才。
  “我必须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去经历。因为也许今天我做播音工作,而以后或许会做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承担着传递人跟人情感沟通的工作。如果我的经历是空白的,如果我是浅薄的、是狭窄的,肯定就无法胜任那份工作。”冯琳朴素的内心,蕴含着一股不断追求和上进的力量。
  现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灾后重建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感人故事在继续,还有很多人在抗震救灾一线奋战着,冯琳也同样奋战在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她说:“今天我读了一首由一位武警作家写的《高贵的爬行》的诗,我再次被震撼、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在废墟中用爬行的方式救人,这是在和平时期,对人民子弟兵最好的诠释。如果可以,我愿意。”
  “真的,我很荣幸是一名军人。”冯琳钟情这朴素的“绿色”,她永远本色不改。
  青联档案:
  冯琳,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
其他文献
“了解我你就会发现,我是那种很好强,很有野心的人。”18岁的邱天在大洋彼岸这样告诉记者。  一个新闻奖,让这个华裔女孩一夜间成了美国学生中的明星。由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举办的全美新闻写作比赛中,邱天以一篇《与离婚抗争》获得了“通稿与专题”栏目冠军。这个奖项设立30年来,邱天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不过得奖对这个女孩并不是第一次了。“在校报两年,我的五六篇新闻稿都获得了州级或国家级的奖。
期刊
2008年四月某日,京郊白坊早市。  20多平米的门面房,水泥地面、白灰墙。一张床、一张桌子、三个凳子,后面则是一排崭新的厨具。这里是徐大兵进京后的第二家工作“单位”。此前,他一直在早市上的一家餐馆工作。  每天早上起床后就算开门营业了。这是一家外卖店,徐大兵的任务就是在11:00之前准备好当天要卖的饭菜——大约100份盒饭。  08:50,徐大兵还在切土豆。他是个左撇子,但下手非常利落。嚓嚓……
期刊
感觉上还停留在萨马兰奇生涩地读出“Beijing”的时候,可一转眼距离奥运会就剩下十几天了,坐在公交车上人们也开始谈论单双号和忙着种植盈盈绿草的亚运村了。    前段时间报社人事重新调整,终于我也换了新工作,很荣幸介入到新成立的文体部,这样的荣幸导致的结果是我必须非常完整地关注奥运会气氛的弥漫和扩散。    奥运会前好多小区的老太太都蹲在家门口煞有介事地背英语单词,其实我听来听去,好像就“Welc
期刊
“一个20多岁的青年,经过40多年,已经变成老头儿了。然而我觉得自己还像年轻人一样活蹦乱跳、朝气蓬勃。我在共青团中央工作了20多年,天天同青年朋友打交道,也许正由于此,我仍感觉自己还不老,不知老之将至……”在回忆录里,张道诚这样记录他的心情。  张道诚说自己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结识朋友,二是舞文弄墨。从早年在中国青年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到团中央、全国青联,再到全国政协, 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爽朗
期刊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30周年庆典之际,“神童”们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曾最受关注的1978年入学的首届少年班成员。周逸峰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与他对话后,颠覆了自己对少年班“神童”的既定印象。“神童”的称谓并不像外界所推测的那样让他觉得荣耀无上,或倍感压力。“‘神童’只是一个词语,我对这个概念没什么感觉。”周逸峰平静地陈述,没有开心得意,也没有反感不耐。    “我的童年是蓝色的”  “如
期刊
穿梭在城市的森林里,日复一日地忙碌、疲惫而倦怠。  在多少因焦虑而失眠的夜晚,常常回忆起烂漫天真、无拘无束的童年;回忆起在乡下的夏夜,躺在户外的凉席上,听着外婆娓娓道来的民间典故,仰头细数着满天的繁星闪烁,丈量着牛郎织女之间宽阔的银河,无邪地甜蜜入睡……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因为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有着对浩瀚星空的追求,有着对一切美好与善良的向往。  当成长并成熟,到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劳碌,我们
期刊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曾获“第一届华鹤杯全国经济节目主持人大赛十佳主持人”第二名。    在香港直播室的时候,每一次连线记者,我都下意识地身体前倾,直到有人提醒,“你怎么老趴着?都快钻到监视器里了!”  香港太远了,演播室太豪华了,我没法相信眼前的一切。  127个小时过去,录完周六的特别节目,走出大楼,给头儿打了个电话,“我必须得走了”。  “冷暖人生”摄制组已经在那里拍摄了五天的时间。有一
期刊
纪念全国青联成立59周年暨全国青联委员活动日,于5月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杨利伟、臧天朔、邓伟、俞贵麟、胡伟、阎冰竹、冯巩、李汉林、倪邦文、何青龙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全国青联新、老委员青联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庆青联59岁生日。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杨岳出席纪念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青联常委、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室主任陈云英,第十届全国青联常
期刊
我8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10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8里路。   可是,我回到家里以
期刊
童年像一汪清澈的泉,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或许你正值豆蔻年华,也许你已步入不惑之年,甚至你已经白发斑斑,童年,始终是你心目中不曾忘却的记忆。  你童年中最美好的故事是什么?那些镜头中的笑脸我们能否寻回?你儿时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你还记得你最爱唱的那支歌谣吗?你和儿时最亲密的伙伴还有联系吗?让我们在今天,试着摸索着穿越时光的隧道,找寻那个在我们记忆深处最纯真的自己,和那段闪耀着七色光的岁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