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顷刻间山崩地裂、骨肉分离……在以分秒为单位抢救受灾群众的过程中,人民解放军官兵再次成为时代最可爱的人。
同样作为一名军人的冯琳,已经连续工作了数天没有休息。作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事报道》节目的主持人,冯琳这几天过得确实不平静。5月15日晚,播报完抗震救灾新闻的她,终于有机会小睡一会儿。
这天晚上,她做了个梦。地震来临,楼房摇摇欲坠,顷刻倒塌。大家纷纷往外跑,冯琳也本能地跟着往外跑。突然,她想起了妈妈还在房子里面。顾不得多想,她又急忙掉头,往屋里跑去。正在这时,惊慌的母亲与她擦肩而过。那一瞬间,冯琳看到了母亲,她即刻回头,迈步飞奔伸手想去扶母亲,却没扶住,母亲突然摔倒了。冯琳急忙上去,抱住母亲一个劲哭……
早上醒来时,她双眼真的有泪,急忙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得知远在大连的母亲安好,冯琳终于彻底放心,知道昨晚的情景只不过是个梦。
但,现实生活中远在四川的地震灾难,让她的心又揪起来,心痛。
军人的光荣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连3000公里外的北京也感受到强烈的余震。
当时,在北京鼓楼外大街的一座电视大楼里,冯琳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准备每晚的节目播报。楼房的摇晃让冯琳一阵眩晕。她离开办公室,发现同事们已经议论纷纷,好像是地震了。
很快,四川的特大地震消息传来。台里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要求动用一切力量,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新闻宣传报道中来。作为军事频道最权威的一档新闻节目,《军事报道》的任务陡然加重了许多。作为这个节目的核心成员和骨干力量,关键时刻,冯琳顶了上去。
说起连日来的直播,冯琳不愿意谈自己。她说她最感动的是每次看到自己的战友在现场奔跑、冲锋的样子。她说:“这是一种强势的表现。在灾难面前,人民解放军要给人民以信心和希望,因此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冲上最前沿,抗震救灾。每当看到在灾区的断壁残垣间闪动的‘国防绿’,我心中就会涌动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是一种军人理解军人的心灵碰撞,我为战友骄傲。”
“信念,在平时也许有人会说是很大、很空的东西。但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战友对信念的理解就很真实、很震撼。他们的收入也许是这个社会最少的,甚至有很多人是义务兵,他们也是人,也有父母。面对灾难,他们选择了什么呢?你看到镜头里他们的身影风尘仆仆却斗志昂扬;他们撅着屁股,趴在地上,用手在抠石块和泥土;甚至浑身泥土、满脸污垢地钻进随时再次倒塌的废墟,他们为了什么?记得有这样一句歌词: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危难之处显身手,这是军人的职责,也是‘军人’这两个字的光荣所在。”
“真的,我说的都是我心中最想说的话。我是一个女人,一个经常能被感动的女人。那天我看到温总理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而那个小女孩无声地哭着……我的心都碎了。她那黑白分明的眼眸,醒目地写着对爷爷(温总理)的依赖,一个孤儿对亲人的信任,一个经历灾难重生的人对世界的期待;哀大莫过于无声!这种眼光原本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身上。我看着看着,眼泪就止不住了……”
这个滚动播出的新闻画面,冯琳至少看了五遍,每次都是泪流满面。
“有些画面因为考虑到太过惨烈的原因,我们没有播放。但让我切记的,是在一片瓦砾堆下,伸出的那只满是泥土的小手,如同沾满灰尘、过早凋零的花蕾,让我的心一个劲地往下沉……”
冯琳喜欢以这样敏感和细腻的心灵去体会别人的苦难,去理解对方的感情。“理解别人的苦难,也会积累成自己的财富。”她觉得,那是一种情感的积累。
“感情需要积累,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积累得多的人可能会泰然处之、举重若轻、胜似闲庭信步,而那种没有积累的人,可能一下子成了惊弓之鸟,草木皆兵、惊慌失措。所以,情感有时候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
“抗雪救灾时,我的感觉是‘冷’;抗震救灾,我的感觉是‘痛’。这种痛是为亡者哀痛,是为战友们义无反顾的冲锋心痛。从灾难发生开始,各大军区、海军陆战队等所有的解放军官兵全力投入到救灾当中。而我只能坚守岗位无法到达第一线,还必须在播报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情感。因为我知道,我是一名军人,这个时候要向全国人民传达中央军委和首长们的指示和关怀,要向全国人民及时报道最新的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我努力克制着。因为,人民子弟兵永远是人民的希望和依靠。”
冯琳毫不隐讳自己的情感,只是她懂得作为军人的她更应该传递什么、做什么。
深入骨髓的绿色
这些天,在给稿子配音时,念到悲惨处或感动时,冯琳常常特别激动,声音哽咽,双手颤抖。但一出画面,面对观众,她又恢复了一贯的坚定和稳重。冯琳说,这是军人的责任感和气质要求她必须做到的。
“军人是什么?花好月圆的时候,大家很少会想到我们,但灾难来临时,军人就是亲人。这次面对新中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天灾,我们军人再次无所畏惧地冲到最前面,因为军人的价值体现在每一个捍卫和平和安宁的战场上,军人生来就是为了打胜仗的,而我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同时也是军人,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只能坚守自己的岗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我的战友加油,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而骄傲和自豪。”
这是冯琳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报道中,我不知多少次强忍悲痛和泪水。直播时主持人如果掉眼泪的话,观众或许也会理解,军人也是人,也会有自己感情,但我觉得克制还是最好的选择。这时,对感情的克制和隐忍不是冷漠无情,不是不为所动,而是对职业的一种尊重,对我而言,还意味着对军人身份的担当。”
对于冯琳,这种军人气质已经深入到她的骨髓。13年前,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后,她就到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工作至今。现在,用她的话说,“自己已经完全是绿色的了。”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大学时,学校的氛围非常自由,冯琳更是同学们中的活跃分子,极度追求个性,平时穿衣服都要与众不同,有时出门遭遇“撞衫”,她回去就立即把那件衣服扔进柜子不再穿,宁肯不吃饭,也要再花钱去买别的衣服。而来台里以后,一切都变了。
刚开始让他们去打背包,冯琳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我的背包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与学校相比,这里多不自由啊!
后来时间长了,她还是慢慢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当时把我选到这儿,领导对我有一种期望。渐渐地,我在心里也对自己产生了潜意识的界定和期待,有了一种热血和冲动性的东西,责任感也油然而生,这是只有在部队才会有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在超越了这些表象之后,她理解了更多。“什么叫‘服从命令、听党指挥’呢?在三军将士整齐划一的步履背后,由崇高事业铸就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方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在时刻提醒和强化着军人这种职业的特性和要求。虽然军人看起来似乎丧失了很多自由,但是当服从成为一种习惯,当服从是为了一项崇高的使命,实际上,他们赢得了一种尊重。”
13年来,从曾经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如今的知性美丽女主播,冯琳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她下部队的次数难以计算,接触的军人上至部队首长,下到最底层的新兵。正是从他们那里,冯琳的军人气质慢慢深入骨髓。
在电视工作者和军人的双重身份里,军人成为她生命里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13年来,看着自己的同班同学像李湘等人,活跃在娱乐的最前线,冯琳只是淡然地观望。她和他们已经完全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她已经变成“绿色”了。
最喜欢朴素
没想到,这个时尚漂亮的女主播最喜欢的词却是“朴素”。
“对!就是朴素。这种朴素不是说你的衣着和外在装扮很潦草,完全不讲究,而是一种更内在的情感,是让自己的心灵真正地沉下去,真正地去理解社会最底层、最普通的人们,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就像这次抗震救灾的新闻播报,作为一个电视主播,外面的人看我们觉得很光鲜,但实际上,在我的心灵深处,我也会和那些站在最前线的人们一样,看到伤亡的消息会感到悲痛,看到灾民的眼泪会觉得心酸,看到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就真的想上前去拥抱他们,保护他们。”
源于这份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善良,无论走到哪里,冯琳的人缘都很好。每逢下部队采访,战士们给予她的欢呼声常常远远超过其他一些知名主持人。“当一听到海琳(冯琳的艺名)的名字时,战士们如海般的欢呼和掌声,是对我最大的礼赞。”那时,她就是战士们心目中最闪亮的明星。
但这反而也成为一种压力。自小家境优越的冯琳,工作生活各方面也很舒适。换上便装出去,她完全可以和大街上那些时尚优雅的女性相媲美。但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不能改变冯琳对军队的感情,不能改变她内心那份很朴素的情感,她已经把自己和军营这种截然不同的职业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做电视这一行,身处浮华,充满诱惑。曾经,冯琳的应酬很多,但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那些,在家静静看完一本书所获得的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远远大于和很多人的聚会和狂欢。于是,冯琳渐渐学会了取舍。
“干我们这一行,它的服务性特别强,标志性也特别强,不能飘,不能轻,不能把这儿当成名利场,一定要用很朴素的情怀来对待目前的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把这身军装衬得特别朴实,穿得特别踏实。”
工作上,冯琳喜欢观察自己的同行,从他们的节目中,体悟他们的个性和才华,寻找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央视,她欣赏柴静身上那种新闻人的深度的责任感、敏锐和一种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气质;她喜欢崔永元的幽默和情怀,“他用黑色幽默表达着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并且与人为善”;她也佩服白岩松的深邃和犀利,佩服他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滔滔不绝的口才。
“我必须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去经历。因为也许今天我做播音工作,而以后或许会做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承担着传递人跟人情感沟通的工作。如果我的经历是空白的,如果我是浅薄的、是狭窄的,肯定就无法胜任那份工作。”冯琳朴素的内心,蕴含着一股不断追求和上进的力量。
现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灾后重建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感人故事在继续,还有很多人在抗震救灾一线奋战着,冯琳也同样奋战在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她说:“今天我读了一首由一位武警作家写的《高贵的爬行》的诗,我再次被震撼、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在废墟中用爬行的方式救人,这是在和平时期,对人民子弟兵最好的诠释。如果可以,我愿意。”
“真的,我很荣幸是一名军人。”冯琳钟情这朴素的“绿色”,她永远本色不改。
青联档案:
冯琳,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