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精神家园。大运河纵贯高邮全境,奠定了高邮的发展格局,见证了高邮的成长和变迁,滋养着一代代高邮人民。大运河高邮段全长43.6公里,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黄金段,其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明清运河故道长26.5公里,现有世界文化遗产点3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处,省市级文保单位10余处。因此,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高邮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优势升级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从而做强做美大运河高邮段文旅产业。
把准发展文旅产业的独特优势
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邮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其文脉源远流长、绵延不绝。高邮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和运河基因的邮驿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城区及运河沿线分布着高邮当铺、镇国寺塔、龙虬庄遗址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全国最完好、规模较大的驿站——盂城驿,建有全国唯一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
靓丽的自然生态。高邮是国家生态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地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核心板块,城水相依、人水相和。全市有40.1%的面积为水域面积,拥有两大重要生态载体——高邮湖和大运河。高邮湖是省内第三大湖,面积约780平方公里,保持着原有生态环境风貌,传说中“秦邮八景”有三景出自高邮湖;大运河高邮段有邗沟烟柳、河光塔影、古平津堰、耿庙石柱等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是整个大运河最具魅力的一段文化长廊。
文明的城市形象。经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高邮的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外来游客对高邮城市发展交口称赞。高邮先后荣获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市、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市等,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运河名城。
创新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高邮立足实际,发挥各类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旅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五种文旅模式,即学术性模式、体育休闲模式、红色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模式和人文古迹模式。这五种模式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
学术性文旅模式。放大秦少游、汪曾祺、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等文化名人效应,建好用好文游台、汪曾祺纪念馆、王氏父子纪念馆。加强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秦少游学术研究会以及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定期举办秦少游、汪曾祺、王氏父子学术研讨活动。积极争取知名院校艺术系师生来高邮开展各类学术交流、采风等活动。
体育休闲文旅模式。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动静结合推动体育休闲文旅产业发展。一方面,利用“一湖两河三堤”、芦苇荡、清水潭等水域资源,持续办好环高邮湖自行车赛、横渡高邮湖游泳赛、大运河马拉松赛三大赛事,常态化开展清水潭龙舟赛、芦苇荡桨板赛等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着力完善运河西堤风景区休闲配套设施建设,突出市民休闲、游客观光的主题和城湖河林寺交相辉映的特色,提升服务功能,挖掘平津堰、杨家坞等人文景点,推动篝火、花海等沿湖业态发展。
红色教育文旅模式。充分发挥好抗战最后一役文化园红色教育基地和界首学枫大学、周山烈士陵园、三垛河口伏击战纪念地等革命遗址的教育作用,加强与各类党政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协作,打造“闪闪红星”小志愿者品牌,借助重大纪念日等活动,吸引各界人士来高邮参观学习。
民俗风情文旅模式。以南门大街、汪曾祺特色街区、明清运河故道等为重点,建设高邮非遗产业集聚区,重点将南门大街培育成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演艺项目和娱乐节目,打造夜间旅游消费“文化IP”。还原汪曾祺笔下的市井业态,融入七夕文化以及水乡婚俗、高邮民歌等本土民俗,展示高邮鸭蛋、高邮董糖、界首茶干等地方特产。围绕“赏民族风情、尝清真美食、逛特色村寨、观湖畔胜景、感民族文化”的思路,打造菱塘民族风情旅居名镇,发展“回家乐”民宿餐饮。
人文古迹文旅模式。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利用的思路,将盂城驿、文游台、龙虬庄遗址、高邮当铺、明清运河故道、天山汉墓、镇国寺、净土寺塔、高邮州署等众多的人文古迹,通过科学合理的游览组合,设计游览线路,串点成线,嵌入特色文艺活动和互动体验项目,有意识地引导游客进行游览,让游客充分领略高邮文化的古韵今风。
系统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
做强做美大运河高邮段文旅产业的关键是要主动融入、找准定位,确定着力点,发挥好优势,打造好特色产品。
贯彻规划要求,推动项目建设。《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提及高邮的部分有12处之多,明确了扬州高邮邮驿核心展示园、清水潭旅游度假区等一系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因此,要按照省、市总体部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实施,有力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对重点场馆建设及布展、重大生态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设项目,科学编制方案,着眼于吸引外地人、聚焦年轻人,把文旅产品打造成具有地标性的特色作品,对标高层次、提升影响力、对接大市场。
加强产业融合,实现发展联动。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拓宽“文旅+互联网”“文旅+服务业”“文旅+现代农业”等发展渠道,有序推动全方位、系统化、联动式产业升级,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凝练文化基因、创新表现方式、实现价值再生,促进关联资源要素整合,将高科技运用与历史人文再现有机结合。以区域联动为依托,既突出高邮个性特点,又体现扬州总体特色,既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又实现错位优势竞争。争取省、扬州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借力扬州旅游名城的地位,通过与扬州城区、江都、宝应等地的区域协同,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元素的旅游产品,打造最具水乡风情、最具历史底蕴、最具文化创意的文旅精品线路。
堅持市场引路,提升承载能力。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抓好主要街区和核心景区范围内及周边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智慧旅游平台,提升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突出文旅公司带动作用,着力培养本土市场龙头文旅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发展定位,引进顶尖文创团队联手知名文旅企业,充分挖掘文化和生态特色资源优势,策划、开发、运营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业项目。
做强文化品牌,扩大城市影响。开展好“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邮文化节”、“双黄鸭蛋节”、“七夕音乐节”等高邮独特的重大品牌文化活动,以此为载体,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招商引资、经济交流、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加入旅游推介环节,让更多的媒体和知名人士成为高邮文化旅游的“代言人”,不断把高邮的秀丽自然风景、独特人文风情推向全国,持续提升高邮这座运河名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以商促旅、以文兴旅的效果。
坚持绿色生态,促进保护利用。坚持用历史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传承和运营共进,实现文旅产业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同、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适应。敬畏自然、尊重历史,加快推进高邮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和景观风貌管控。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进一步展现高邮文化,彰显高邮魅力,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高邮拓展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高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责任编辑:孙秋香
把准发展文旅产业的独特优势
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邮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其文脉源远流长、绵延不绝。高邮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和运河基因的邮驿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城区及运河沿线分布着高邮当铺、镇国寺塔、龙虬庄遗址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全国最完好、规模较大的驿站——盂城驿,建有全国唯一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
靓丽的自然生态。高邮是国家生态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地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核心板块,城水相依、人水相和。全市有40.1%的面积为水域面积,拥有两大重要生态载体——高邮湖和大运河。高邮湖是省内第三大湖,面积约780平方公里,保持着原有生态环境风貌,传说中“秦邮八景”有三景出自高邮湖;大运河高邮段有邗沟烟柳、河光塔影、古平津堰、耿庙石柱等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是整个大运河最具魅力的一段文化长廊。
文明的城市形象。经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高邮的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外来游客对高邮城市发展交口称赞。高邮先后荣获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市、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市等,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运河名城。
创新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高邮立足实际,发挥各类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旅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五种文旅模式,即学术性模式、体育休闲模式、红色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模式和人文古迹模式。这五种模式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
学术性文旅模式。放大秦少游、汪曾祺、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等文化名人效应,建好用好文游台、汪曾祺纪念馆、王氏父子纪念馆。加强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秦少游学术研究会以及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定期举办秦少游、汪曾祺、王氏父子学术研讨活动。积极争取知名院校艺术系师生来高邮开展各类学术交流、采风等活动。
体育休闲文旅模式。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动静结合推动体育休闲文旅产业发展。一方面,利用“一湖两河三堤”、芦苇荡、清水潭等水域资源,持续办好环高邮湖自行车赛、横渡高邮湖游泳赛、大运河马拉松赛三大赛事,常态化开展清水潭龙舟赛、芦苇荡桨板赛等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着力完善运河西堤风景区休闲配套设施建设,突出市民休闲、游客观光的主题和城湖河林寺交相辉映的特色,提升服务功能,挖掘平津堰、杨家坞等人文景点,推动篝火、花海等沿湖业态发展。
红色教育文旅模式。充分发挥好抗战最后一役文化园红色教育基地和界首学枫大学、周山烈士陵园、三垛河口伏击战纪念地等革命遗址的教育作用,加强与各类党政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协作,打造“闪闪红星”小志愿者品牌,借助重大纪念日等活动,吸引各界人士来高邮参观学习。
民俗风情文旅模式。以南门大街、汪曾祺特色街区、明清运河故道等为重点,建设高邮非遗产业集聚区,重点将南门大街培育成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演艺项目和娱乐节目,打造夜间旅游消费“文化IP”。还原汪曾祺笔下的市井业态,融入七夕文化以及水乡婚俗、高邮民歌等本土民俗,展示高邮鸭蛋、高邮董糖、界首茶干等地方特产。围绕“赏民族风情、尝清真美食、逛特色村寨、观湖畔胜景、感民族文化”的思路,打造菱塘民族风情旅居名镇,发展“回家乐”民宿餐饮。
人文古迹文旅模式。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利用的思路,将盂城驿、文游台、龙虬庄遗址、高邮当铺、明清运河故道、天山汉墓、镇国寺、净土寺塔、高邮州署等众多的人文古迹,通过科学合理的游览组合,设计游览线路,串点成线,嵌入特色文艺活动和互动体验项目,有意识地引导游客进行游览,让游客充分领略高邮文化的古韵今风。
系统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
做强做美大运河高邮段文旅产业的关键是要主动融入、找准定位,确定着力点,发挥好优势,打造好特色产品。
贯彻规划要求,推动项目建设。《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提及高邮的部分有12处之多,明确了扬州高邮邮驿核心展示园、清水潭旅游度假区等一系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因此,要按照省、市总体部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实施,有力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对重点场馆建设及布展、重大生态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设项目,科学编制方案,着眼于吸引外地人、聚焦年轻人,把文旅产品打造成具有地标性的特色作品,对标高层次、提升影响力、对接大市场。
加强产业融合,实现发展联动。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拓宽“文旅+互联网”“文旅+服务业”“文旅+现代农业”等发展渠道,有序推动全方位、系统化、联动式产业升级,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凝练文化基因、创新表现方式、实现价值再生,促进关联资源要素整合,将高科技运用与历史人文再现有机结合。以区域联动为依托,既突出高邮个性特点,又体现扬州总体特色,既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又实现错位优势竞争。争取省、扬州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借力扬州旅游名城的地位,通过与扬州城区、江都、宝应等地的区域协同,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元素的旅游产品,打造最具水乡风情、最具历史底蕴、最具文化创意的文旅精品线路。
堅持市场引路,提升承载能力。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抓好主要街区和核心景区范围内及周边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智慧旅游平台,提升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突出文旅公司带动作用,着力培养本土市场龙头文旅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发展定位,引进顶尖文创团队联手知名文旅企业,充分挖掘文化和生态特色资源优势,策划、开发、运营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业项目。
做强文化品牌,扩大城市影响。开展好“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邮文化节”、“双黄鸭蛋节”、“七夕音乐节”等高邮独特的重大品牌文化活动,以此为载体,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招商引资、经济交流、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加入旅游推介环节,让更多的媒体和知名人士成为高邮文化旅游的“代言人”,不断把高邮的秀丽自然风景、独特人文风情推向全国,持续提升高邮这座运河名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以商促旅、以文兴旅的效果。
坚持绿色生态,促进保护利用。坚持用历史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传承和运营共进,实现文旅产业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同、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适应。敬畏自然、尊重历史,加快推进高邮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和景观风貌管控。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进一步展现高邮文化,彰显高邮魅力,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高邮拓展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高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