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珠海市风景秀丽的香炉湾畔,有一座雕像令人难以忘怀:一个身掮渔网的女孩,形体袅娜,神情怡悦,手擎明珠,准备向世人奉献珍宝——这就是著名的珠海渔女雕像,它出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名师潘鹤之手,如今已成为珠海城市标志。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一直秉承“雕塑事业为社会建设服务”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雕塑艺术人才,为中国雕塑事业和城市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雕塑专业教师团队成员共15人,以学校终身教授潘鹤、原校长梁明诚为学术标杆,由教育部美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黎明带头,团队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广州美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社会服务优秀团队。
上下求索,开拓自强之路
“雕塑的出路在室外。”这是潘鹤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著名观点。长期以来,雕塑系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学难致用的困惑。其时,普遍认为雕塑的出路在于进行小型雕塑创作,雕塑系也做了大量准备,增多陶瓷、木雕课时,购进一整套玉雕设备和大量玉石原材等。对此,时任雕塑系主任的潘鹤不以为然,他认为,要办好雕塑系,首先要改变它在社会上的地位,换言之,要让雕塑系走向社会,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而不能局限于架上雕塑。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拓城市雕塑呢?又该如何强化师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服务城市文化建设?这些问题曾一度让潘鹤陷入沉思。针对过去雕塑教学的不足,潘鹤建议雕塑系从优化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入手,明确今后培养造型能力、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实干型人才。为此,潘鹤要求学生多默塑、速塑和多做构图,靠记忆去塑造,以此培养户外雕塑创作的基本能力。“应该讓形象留在头脑里,留在感觉中,过去望一望、塑一塑的做法是不可能留住形象的。”潘鹤曾这样说道。
与“雕塑的出路在室外”这一观点相得益彰,梁明诚提出了“民族风格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雕塑理念。梁明诚是潘鹤的得意门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海外交流的学者,他从国外引进了现代雕塑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却不忘“洋为中用”,在全国首次尝试雕塑放大与材料的教学,开创了雕塑技术班,让当时广州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成为全国艺术院校雕塑系的关注点。深得潘鹤和梁明诚真传的雕塑专业教师团队带头人黎明,博取众长,带领团队阔步前行,以实际行动进一步丰富了艺术创作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同时,黎明深刻意识到,雕塑艺术博大精深,如今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如果不能培养出一批批雕塑艺术人才,“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践育人,播撒杏坛芬芳
“对于雕塑专业教师来说,必须有过硬的实践教学本领,有实实在在的优秀创作成果,才能以技服人,让学生满怀虔诚地投入学习。”黎明告诉记者。以技服人,实践育人,作品立人,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团队的重要教学特色。
在履行校长职责之时,黎明要处理大量的行政工作,事务繁多,但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并在繁忙之中抽取时间画草图、做小稿,几年下来竟完成了70余件作品的创作。教学中,黎明结合创作情况,以风趣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雕塑创作的真谛,展现出精深的艺术造诣。他的教学始终立足于现实土壤,重视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对雕塑对象进行立体观察,掌握迅速捕捉雕塑对象特征的方法,不断提升速塑能力。
针对雕塑创作材料成本较高的情况,黎明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采集创作材料。多年前听过黎明课程的青年教师夏天说:“黎老师向我们提出零成本材料创作概念,经常带我们去废品站搜集材料,绝不让学生因经济原因无法创作。他对学生的这种人文关怀,到现在仍影响着我。”为鼓励更多青年学生积极创作,黎明还出资设立“黎明雕塑创作奖学金”,8年间,受益学生达60余人。“我是雕塑系培养出来的,现在取得一点小成绩,以我微薄的力量,回馈学校。也希望能以此引领同学们,在毕业以后,以感恩的心,回馈学校,贡献社会。”黎明温和地说。
在黎明的带领下,团队充分发挥塑人、塑心、塑品作用,不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尽心培育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2012年,陕西省延安市启动新城区建设计划,锐意树立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项目伊始,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作为一支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作团队,受邀参与延安新区的城市文化建设项目,由团队成员林国耀、吴雅琳等人负责《中共红军进延安》等群雕创作。团队敏锐地抓住了“实践育人”的良机,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找道具、摆造型、做小稿,一起研究雕塑细节,并通过数字模拟、VR等新手段推敲群雕整体布局,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数字雕塑技术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雕塑放大阶段,时值炎热季节,雕塑系师生创作团队挥汗如雨,汗流浃背自不待言,有时还被汗水弄湿了双眼,睁不开眼睛,苦涩难耐。尽管如此,师生团队终究还是克服了酷暑带来的种种困难,持续作战5个多月,借用所有能运用的手段,反复推敲琢磨每个人物与细节,确保了创作的进度与质量。曾参与创作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这一实战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 “红军不怕远征难”革命精神的认识和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被整个师生团队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协同、求精的现实战斗精神所感染,也对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无畏、乐观的历史战斗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硕果长留,引领公众审美
幸福在于奉献。“艺术工作者要以自己的智慧为时代、为公众服务,创作出好的作品,引领公众的审美。”黎明如是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和原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中最大的名洲,以盛产美桔而得名。这里,时或鹰击长空,百帆竞过;时或柚黄橘红,清香一片。如今,湘江岸边,橘子洲头,竖立起一座高达32米的毛泽东半身雕像,“就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样”——这就是黎明的雕塑名作《青年毛泽东雕像》。
本世纪初,湖南省长沙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面开发建设橘子洲的决策,要在橘子洲建造一尊巨型青年毛泽东雕像,旨在创建橘子洲红色经典的人文历史景观。为了挑选出最好的创作团队,长沙橘子洲头改造指挥部决定全国邀标,经过方案征集、专家评审等环节,黎明的设计方案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2005年7月,以黎明为带头人的广州美术学院创作团队正式参与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
上下求索,开拓自强之路
“雕塑的出路在室外。”这是潘鹤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著名观点。长期以来,雕塑系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学难致用的困惑。其时,普遍认为雕塑的出路在于进行小型雕塑创作,雕塑系也做了大量准备,增多陶瓷、木雕课时,购进一整套玉雕设备和大量玉石原材等。对此,时任雕塑系主任的潘鹤不以为然,他认为,要办好雕塑系,首先要改变它在社会上的地位,换言之,要让雕塑系走向社会,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而不能局限于架上雕塑。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拓城市雕塑呢?又该如何强化师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服务城市文化建设?这些问题曾一度让潘鹤陷入沉思。针对过去雕塑教学的不足,潘鹤建议雕塑系从优化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入手,明确今后培养造型能力、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实干型人才。为此,潘鹤要求学生多默塑、速塑和多做构图,靠记忆去塑造,以此培养户外雕塑创作的基本能力。“应该讓形象留在头脑里,留在感觉中,过去望一望、塑一塑的做法是不可能留住形象的。”潘鹤曾这样说道。
与“雕塑的出路在室外”这一观点相得益彰,梁明诚提出了“民族风格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雕塑理念。梁明诚是潘鹤的得意门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海外交流的学者,他从国外引进了现代雕塑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却不忘“洋为中用”,在全国首次尝试雕塑放大与材料的教学,开创了雕塑技术班,让当时广州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成为全国艺术院校雕塑系的关注点。深得潘鹤和梁明诚真传的雕塑专业教师团队带头人黎明,博取众长,带领团队阔步前行,以实际行动进一步丰富了艺术创作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同时,黎明深刻意识到,雕塑艺术博大精深,如今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如果不能培养出一批批雕塑艺术人才,“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践育人,播撒杏坛芬芳
“对于雕塑专业教师来说,必须有过硬的实践教学本领,有实实在在的优秀创作成果,才能以技服人,让学生满怀虔诚地投入学习。”黎明告诉记者。以技服人,实践育人,作品立人,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团队的重要教学特色。
在履行校长职责之时,黎明要处理大量的行政工作,事务繁多,但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并在繁忙之中抽取时间画草图、做小稿,几年下来竟完成了70余件作品的创作。教学中,黎明结合创作情况,以风趣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雕塑创作的真谛,展现出精深的艺术造诣。他的教学始终立足于现实土壤,重视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对雕塑对象进行立体观察,掌握迅速捕捉雕塑对象特征的方法,不断提升速塑能力。
针对雕塑创作材料成本较高的情况,黎明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采集创作材料。多年前听过黎明课程的青年教师夏天说:“黎老师向我们提出零成本材料创作概念,经常带我们去废品站搜集材料,绝不让学生因经济原因无法创作。他对学生的这种人文关怀,到现在仍影响着我。”为鼓励更多青年学生积极创作,黎明还出资设立“黎明雕塑创作奖学金”,8年间,受益学生达60余人。“我是雕塑系培养出来的,现在取得一点小成绩,以我微薄的力量,回馈学校。也希望能以此引领同学们,在毕业以后,以感恩的心,回馈学校,贡献社会。”黎明温和地说。
在黎明的带领下,团队充分发挥塑人、塑心、塑品作用,不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尽心培育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2012年,陕西省延安市启动新城区建设计划,锐意树立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项目伊始,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作为一支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作团队,受邀参与延安新区的城市文化建设项目,由团队成员林国耀、吴雅琳等人负责《中共红军进延安》等群雕创作。团队敏锐地抓住了“实践育人”的良机,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找道具、摆造型、做小稿,一起研究雕塑细节,并通过数字模拟、VR等新手段推敲群雕整体布局,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数字雕塑技术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雕塑放大阶段,时值炎热季节,雕塑系师生创作团队挥汗如雨,汗流浃背自不待言,有时还被汗水弄湿了双眼,睁不开眼睛,苦涩难耐。尽管如此,师生团队终究还是克服了酷暑带来的种种困难,持续作战5个多月,借用所有能运用的手段,反复推敲琢磨每个人物与细节,确保了创作的进度与质量。曾参与创作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这一实战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 “红军不怕远征难”革命精神的认识和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被整个师生团队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协同、求精的现实战斗精神所感染,也对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无畏、乐观的历史战斗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硕果长留,引领公众审美
幸福在于奉献。“艺术工作者要以自己的智慧为时代、为公众服务,创作出好的作品,引领公众的审美。”黎明如是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和原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中最大的名洲,以盛产美桔而得名。这里,时或鹰击长空,百帆竞过;时或柚黄橘红,清香一片。如今,湘江岸边,橘子洲头,竖立起一座高达32米的毛泽东半身雕像,“就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样”——这就是黎明的雕塑名作《青年毛泽东雕像》。
本世纪初,湖南省长沙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面开发建设橘子洲的决策,要在橘子洲建造一尊巨型青年毛泽东雕像,旨在创建橘子洲红色经典的人文历史景观。为了挑选出最好的创作团队,长沙橘子洲头改造指挥部决定全国邀标,经过方案征集、专家评审等环节,黎明的设计方案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2005年7月,以黎明为带头人的广州美术学院创作团队正式参与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