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歌曲二度创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un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使音乐课更有意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把音乐的二度创作运用到教学中,改变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音乐课堂教学突破创新的实践之路,效果显著。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二度创作 创新突破
  
  随着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学习音乐(包括器乐、声乐)的孩子越来越多,各类教音乐的培训班和音乐老师越来越多,这也促使老师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学习音乐各类别的孩子们中,学习声乐的又是比例最大的。几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老师都会要求以歌唱的形式检验其是否适合学习音乐。因为各个老师教学方法与水平的参差不齐,许多年级不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技巧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音乐内涵。课堂教学主要是歌曲的学习与各类音乐的欣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认知是现在音乐老师最重要的工作。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模仿,也不是简单接受,更不能迷信经典;应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型人才。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容器,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出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老师不能在音乐教育中采取一味灌输的方法,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应该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要能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是推动学生自己想问题的较好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实现歌曲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是二度创作呢?
  一、二度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曲家把自己的思想写成音乐作品,这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度创作”,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奏者(演唱者)体现,表演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简单地说,“二度创作”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与这个再创作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是只会模仿和接受,而应该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个性,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仅仅满足于学会唱歌曲,还会对歌曲从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这种学习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给音乐课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提高了感受音乐美的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创造音乐美的空间。我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在此,就教学中如何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二、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表演和伴唱、伴奏就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师如不及时利用这种资源,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享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兴趣,那教师无疑是扼杀学生创造能力的直接责任者。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用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既增强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了对音乐的表演能力,使心灵和音乐真正地融为一体。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学生学会唱以后,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表演,因为他们觉得歌曲中强弱起伏的感觉固然可以用声音表现,但是如果加上身体动作的表演,哪怕只是极简单的手的高低起落,只要能更好地体现歌曲的内涵,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和高度的评价。不规定他们的表演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给他们的表现打最高分和最低分,因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不能以专业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切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是极有益的。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是“正确与否”,而是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对音乐的创造,重要的是他们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只要学生在这一课上能投入音乐作品中,就应该算是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表演,用自己稚嫩的声音、并不娴熟的动作演绎着对音乐的理解,也能让教师体会他们来自内心的感动。
  给歌曲加一点伴唱也能大大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印象,使歌曲的形象更丰满、更有纵向的空间感。如《小白菜》的教学,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哼鸣“m”或“wu”伴唱,全体学生合作营造出的气氛会让学生自己在这种气氛中体会作者的感动,也会让老师感动不已。学生明显非常投入,而且相当动情,不用教师再多说一句话,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则会经常用到,甚至用得相当有创意。
  三、不单纯模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演义相同的作品体会不同的感受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学生们会觉得一旦把歌曲的旋律唱会,教学的任务则完成了,殊不知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还是重头戏。每一首歌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样。音准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够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却要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要从提高审美认知的高度鼓励学生,争取每唱一遍都要比上一遍更美。音乐包含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当速度不一样的时候,抒情的可以变为跳跃,悲伤的也可以体现出欢乐。同样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现的内涵都不尽相同。让学生分组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相同的作品,让他们自己选择最美的一组,这同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创作冲动,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认知,是一举两得的事。当然,也要有勇气接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观点,并且鼓励那些观点与众不同的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勇敢捍卫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于鼓励创新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难能可贵的。可以用“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句名言鼓励学生。
  四、把个人的个性和对歌曲的理解加入歌唱中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模仿的机器,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学得像的、不走样的就是最好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体验音乐美的过程中,因为音乐的模糊性,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我经常在歌曲教学后启发学生尝试改变歌曲速度,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如《铃儿响叮当》,有的学生喜欢把速度唱得快一些,因为他们觉得快一些表现出主人公队新年到来的急切心情;另外的学生则认为用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来演唱,则更能体现作者对雪中游戏与雪景的欣赏。这时可以放一首新歌《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给学生听,那歌曲甚至被加入了华尔兹与摇滚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体会每一种变化对歌曲表现的变化,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也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的创新精神。对于每一种新的表现与感受,教师不要给予直接的批评,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事实说话。我们不能规定学生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空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蕴含的感情,达到歌曲教学的目的。允许学生对歌曲进行处理、用自己的美的声音诠释歌曲的演唱过程也是一种二度创作。
  五、大胆地对歌曲进行合理的改造,不迷信经典,敢于进行二度创作。
  民歌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民歌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的演变中不断地有所更新,有的民歌甚至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它的记谱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般课本上选用的版本会尽可能简洁,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大胆的批判和改造,使歌曲呈现别具一格的风格。让学生理解学习民歌其实也是在学习民族文化,这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当学生能够熟练地哼唱出歌曲旋律后,根据民间的演唱习惯,教师可以给学生演唱蒙族民歌的其他版本,并且简单讲解蒙族民歌的发展与历史,会大大加强学生对这首歌的认识,改变学习态度,甚至对蒙族民歌有一个全新的理解,这时给学生播放几首蒙族民歌,让学生找出蒙族民歌的共性与区别,这样已经把一首民歌变成了了解一个民族的桥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按照蒙族民歌的共性给歌曲加上几个波音,并让学生听辨哪一种唱法更好听、更富有民歌的风格,甚至用这种了解到的风格再演唱其他蒙族歌曲,学生们会觉得非常有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还能够触类旁通地在歌曲的其他几句上也加上适当的装饰音,体会改变的乐趣。对歌曲的改造非但没有破坏歌曲原有的感觉,唱起来反而更是韵味浓郁,颇具风格。
  多年来的学习习惯使人们对于教材有着盲目的崇拜,许多人认为教材是不可更改的,一切都必须以教材上所说的为准。谁要是把教材上的歌曲唱得又准又好听,谁就是最好的,教材就是经典。现在,这种格局将被打破。教师要不断地对教材进行挖掘和一定深度的思考,从中找到突破口,体现到教学中,就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和感受。
  综上所述,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在歌曲教学的过程中,其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时常超乎想象,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远远比约定俗成的传统的教学观给予的要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创造性是一个人的本性,教师要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正确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体会创新的乐趣,使学生掌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手段,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拿到学习音乐的金钥匙,让音乐课堂走入一个新天地。这样的创新精神对于他们学好其他科目也有一定的好处,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学习习惯,改变他们的一生。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 农村中学教师承担着承上启下的教育任务,为了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弄清农村中学教师对工作的心理感受,采取抽样调查的办法对农村中学教师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学近半数教师对现有工作不满意,多半以上教师特别看重工作环境和工作报酬,近半数教师希望离开农村。加强城乡教师的定期交流,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农村工作的补贴,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各种政策的落实力度,是提高农村中
摘 要: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对于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而又富于变化的学习环境,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尤其对于山区教育,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就可以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
音乐游戏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功用,它能将音乐与游戏融为一体。游戏可以满足低年级学生好胜、好动的心理。游戏是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大部分游戏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与学生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游戏,就将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在音乐游戏中,学生随着音乐的变化,用动作和想象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理解,
摘 要: 旧的课堂教学压制了学生的发展,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减压的真正有效的途径就是改革课堂教学,构建生命课堂,使学生愿学,渴学,易学,也才是提高科学课堂效率的方法。爱的感化,内在精神的激励,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从里到外的改革,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生命课堂 课堂效率    现代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来自家长,教师,社会的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村学生在校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变。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情,可是近年来农村青少年学生犯罪率日趋上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生活,给他们一片蔚蓝的晴空。  关键词: 农村 青少年犯罪 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很好地解决这一个问题,那么对于实现社会治安会有根本的好处,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
摘 要: 情境化教学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科学学习情境化有利于学生循着科学知识产生的脉络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情境化 教学策略    科学“情境化”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初中科学是初中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