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众观是是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并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是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而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群众观,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了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不断纵深化的当下,回顾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阐述其内涵与贡献,进而评析其当代意义显然是一项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内涵;现实意义
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逐渐完善起来的思想,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石。在改革开放纵深化程度不断加强的当下,阐述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与贡献,并揭示出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
任何理论思想的形成都有着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深刻的现实根源,邓小平群众观自然也不会例外。概括地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有赖于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其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为表征的直接理論渊源;其二,人民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的现实根源。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者,邓小平的思想渊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直接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对群众观的论述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第一理论来源。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否定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地位与作用等观点。具体地,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是真正可尊敬的人,是从事伟大民族事业的伟大力量(p.628);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并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和作用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2.列宁的论述
随着历史步入帝国主义时代,在深刻分析时代背景后,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在群众观上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了新的内涵。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摒弃一切形式的英雄创世说,而应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他看来,人民群众是消灭旧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生机勃勃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群众、阶级、政党以及领袖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作为执政党必须联系群众和代表群众利益。这对邓小平群众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3.毛泽东的论述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群众观上的经典论述为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群众观的论述上富有特色的是他注入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上,毛泽东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现实根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虽然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但它的真正确立与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研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后,邓小平总结出了一条客观规律:人民群众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的作用。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他指出,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注意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构成邓小平群众观的现实根源。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与贡献
依照前述可知,邓小平群众观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新时期、新阶段出发,关于人民群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如何进一步尊重和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和毛泽东群众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内涵
概括地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出发点与归宿:人民的意愿
任何一种理论、观点都有其出发点。与毛泽东群众观相似,邓小平群众观同样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基点。也就是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人民的意愿,即“人民是否拥护”、“人民是否赞成”、“人民是否答应”。
2.理论基石:群众与党的关系
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群众与党之间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同时,它也成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
3.时代特色:尊重与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
时代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集中全党的智慧、全国人民的智慧。要达到这一目标,自然离不开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与鼓励。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邓小平认为,只有在尊重与鼓励群众首创精神的前提下,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才会不断涌现。
4.人性化特征:赋予人民群众真正的民主和权利
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群众观上有所不同的是,邓小平十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人格,并致力于维护他们的尊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到中国社会的特点,邓小平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换言之,要赋予人民群众以真正的民主和权利。
5.价值导向:是否利于改善民生
在价值导向上,邓小平群众观坚持以“是否利于改善民生”作为群众工作的评判标准。邓小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基于此,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坚持以“是否利于改善民生”作为评价群众工作的是非得失与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追求目标。 (二)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群众观无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一方面,邓小平群众观将党的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机地统一起来,丰富了党和国家在群众工作上的理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邓小平群众观将“是否利于改善民生”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准则与判定路线方针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突出贡献在于它“爱民”、“富民”。
三、邓小平群众观的现实意义
承前述,邓小平群众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是否有利于改善民生”的评价标准。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如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现改善民生的问题仍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因此,鄧小平群众观在当下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目前的形势是社会矛盾日益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多,党群关系并不十分和谐。因此,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要保证党的领导,保障“中国梦”早日实现,必须要确保一切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实质上,党对现代化领导的有效性也在客观上要求必须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处理好党或领导者与广大群众之间的关系。“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论断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邓小平群众观为如何处理好改革开放背景下群众与党的关系提供了许多的理论指导。因此,当下深入理解与把握邓小平群众观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二)有助于消除腐败现象,塑造党的廉政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一直党和国家工作的一大热点。从腐败的成因上看,党内腐败主要是因为党员干部放松对世界观的改造以及缺乏强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在党群关系上,邓小平群众观强调了党、国家与人民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也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因此,重视邓小平群众观在当前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党员干部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从而在主观上杜绝腐败思想,也利于构建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客观上建立权力监督机制,消除腐败现象,还党以廉政的形象。
(三)有助于增强人民的向心力
依照前述,邓小平群众观的突出特点在于“爱民”、“富民”。特别地,它强调了要赋予人民群众以真正的民主和权利。因此,坚持以邓小平群众观指导工作,无疑会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内涵;现实意义
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逐渐完善起来的思想,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石。在改革开放纵深化程度不断加强的当下,阐述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与贡献,并揭示出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
任何理论思想的形成都有着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深刻的现实根源,邓小平群众观自然也不会例外。概括地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有赖于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其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为表征的直接理論渊源;其二,人民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的现实根源。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者,邓小平的思想渊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直接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对群众观的论述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第一理论来源。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否定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地位与作用等观点。具体地,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是真正可尊敬的人,是从事伟大民族事业的伟大力量(p.628);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并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和作用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2.列宁的论述
随着历史步入帝国主义时代,在深刻分析时代背景后,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在群众观上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了新的内涵。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摒弃一切形式的英雄创世说,而应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他看来,人民群众是消灭旧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生机勃勃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群众、阶级、政党以及领袖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作为执政党必须联系群众和代表群众利益。这对邓小平群众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3.毛泽东的论述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群众观上的经典论述为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群众观的论述上富有特色的是他注入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上,毛泽东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现实根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虽然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但它的真正确立与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研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后,邓小平总结出了一条客观规律:人民群众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的作用。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他指出,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注意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构成邓小平群众观的现实根源。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与贡献
依照前述可知,邓小平群众观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新时期、新阶段出发,关于人民群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如何进一步尊重和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和毛泽东群众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内涵
概括地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出发点与归宿:人民的意愿
任何一种理论、观点都有其出发点。与毛泽东群众观相似,邓小平群众观同样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基点。也就是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人民的意愿,即“人民是否拥护”、“人民是否赞成”、“人民是否答应”。
2.理论基石:群众与党的关系
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群众与党之间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同时,它也成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
3.时代特色:尊重与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
时代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集中全党的智慧、全国人民的智慧。要达到这一目标,自然离不开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与鼓励。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邓小平认为,只有在尊重与鼓励群众首创精神的前提下,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才会不断涌现。
4.人性化特征:赋予人民群众真正的民主和权利
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群众观上有所不同的是,邓小平十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人格,并致力于维护他们的尊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到中国社会的特点,邓小平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换言之,要赋予人民群众以真正的民主和权利。
5.价值导向:是否利于改善民生
在价值导向上,邓小平群众观坚持以“是否利于改善民生”作为群众工作的评判标准。邓小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基于此,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坚持以“是否利于改善民生”作为评价群众工作的是非得失与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追求目标。 (二)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群众观无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一方面,邓小平群众观将党的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机地统一起来,丰富了党和国家在群众工作上的理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邓小平群众观将“是否利于改善民生”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准则与判定路线方针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突出贡献在于它“爱民”、“富民”。
三、邓小平群众观的现实意义
承前述,邓小平群众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是否有利于改善民生”的评价标准。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如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现改善民生的问题仍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因此,鄧小平群众观在当下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目前的形势是社会矛盾日益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多,党群关系并不十分和谐。因此,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要保证党的领导,保障“中国梦”早日实现,必须要确保一切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实质上,党对现代化领导的有效性也在客观上要求必须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处理好党或领导者与广大群众之间的关系。“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论断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邓小平群众观为如何处理好改革开放背景下群众与党的关系提供了许多的理论指导。因此,当下深入理解与把握邓小平群众观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二)有助于消除腐败现象,塑造党的廉政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一直党和国家工作的一大热点。从腐败的成因上看,党内腐败主要是因为党员干部放松对世界观的改造以及缺乏强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在党群关系上,邓小平群众观强调了党、国家与人民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也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因此,重视邓小平群众观在当前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党员干部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从而在主观上杜绝腐败思想,也利于构建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客观上建立权力监督机制,消除腐败现象,还党以廉政的形象。
(三)有助于增强人民的向心力
依照前述,邓小平群众观的突出特点在于“爱民”、“富民”。特别地,它强调了要赋予人民群众以真正的民主和权利。因此,坚持以邓小平群众观指导工作,无疑会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