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环境教育,是开展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渗透一些环保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环保意识。让环保教学与地理教学能够相互相承,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资源生态自然环境环保意识环保教育一、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整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的突飞猛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亦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日益困扰人们的、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人类为保护和拯救自己的生存家园,迫切需要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各种媒体,各种生产都开始关注环保问题。而现在的中学生是不久将来的接班人,是未来的建设者,更有必要接受环保方面的启蒙教育。只有从小学习有关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样当他们参加社会建设时,才会自觉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从而避免由于缺乏环境觉悟,缺少环境科学知识而对环境造成人为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具备丰富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由此看来,普及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应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这一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环境教育,是开展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具体做法
1.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放眼世界的自然环境,具备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觉悟,自觉学习,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知识,了解地理与环境、地理与生产、地理与生活、地理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机会,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在已全面实现了新课改,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各种学科都已意识到了自然环境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作为专门了解地球环境的地理,更要把自然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2.通过一些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点里面都渗透着环境问题,而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把这些问题现象化、生活化。例如,在学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这章书时,有一节主要是分析“保护大气环境”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大气污染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全人类倍加关注的问题。目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温室效应的危害,它会导致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第二,是臭氧层被破坏的危害,科学家指出,随着大气臭氧越来越少,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将会带来以下危害: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可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50%以上的陆生植物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第三,是酸雨的危害。危害水生系统,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对土壤和植物及人体也会产生影响;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等等。造成大气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工厂、交通、家电等都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破坏的危害和原因,从而提出防治大气环境破坏的措施,提出希望,这样进行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可谓顺理成章。教师应把握这一机会,向学生传授环境道德观念,使学生知道“环境保护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懂得“污染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常识和道理。
3.依纲靠本,联系教材,把握机会,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培养。例如,在学习“巴西的热带雨林”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一步扩展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热带雨林原本是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是全球最重要的森林植被,产生了全球约1/2的新鲜氧气,对环境所起的重要性可见非一般。而今天,世界的热带雨林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对全球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影响水循环,地力衰退,物种减灭,燃料不足,洪水爆发等,可以说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近年来,关于对热带雨林的保护已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世界环保组织明确提出了要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作为当代中学生,对全球的环保问题形成一定的忧患意识,认清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将来自觉参与、支持、推动环境的保护工作,为日后参与环保工作打下基础。
4.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环保问题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优劣与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节假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住在城镇的主要针对城市的交通、家用电器、工厂等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工业的“三废”,生活垃圾污染等存在的危害。郊区或农村的学生可以对周围耕地的土壤、水质、农作物等进行调查,了解化肥、农药的影响。针对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而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利用所学的知识努力去解决问题,想办法去保护环境。然后在课堂上搞一次发言活动,主要针对学生调查的结果及解决的方法,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政府官员、工厂老板、农民、居民等提出环境保护,主要措施如下:
政府官员:应该合理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实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技术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等。
工厂老板:工厂对空气、水源污染较为严重,应合理选择工厂的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
农民: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防止土壤的酸碱化,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
居民:为了保护大气环境,不吸烟,不使用含有破坏臭氧层气体的物品,减少小汽车尾气排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洁净能源等。
通过这样的一种活动,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爱护环境,宣传大气环境保护的意义。为保护当地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少开空调,节约用电,建议周围的人使用无氟冰箱,爱护树木和草地,参加义务种树,不燃放烟花爆竹等。
三、通过环保教育,提高地理教学
这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转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提高。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是相互制约的,学生有兴趣听课,教师更有兴趣讲课。这种“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作用很自然地发挥出来,就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得当,环保教学与地理教学还能够相互相承,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
通过上述这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学生,学知识固然重要,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同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理教学资源生态自然环境环保意识环保教育一、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整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的突飞猛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亦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日益困扰人们的、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人类为保护和拯救自己的生存家园,迫切需要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各种媒体,各种生产都开始关注环保问题。而现在的中学生是不久将来的接班人,是未来的建设者,更有必要接受环保方面的启蒙教育。只有从小学习有关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样当他们参加社会建设时,才会自觉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从而避免由于缺乏环境觉悟,缺少环境科学知识而对环境造成人为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具备丰富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由此看来,普及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应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这一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环境教育,是开展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具体做法
1.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放眼世界的自然环境,具备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觉悟,自觉学习,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知识,了解地理与环境、地理与生产、地理与生活、地理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机会,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在已全面实现了新课改,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各种学科都已意识到了自然环境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作为专门了解地球环境的地理,更要把自然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2.通过一些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点里面都渗透着环境问题,而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把这些问题现象化、生活化。例如,在学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这章书时,有一节主要是分析“保护大气环境”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大气污染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全人类倍加关注的问题。目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温室效应的危害,它会导致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第二,是臭氧层被破坏的危害,科学家指出,随着大气臭氧越来越少,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将会带来以下危害: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可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50%以上的陆生植物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第三,是酸雨的危害。危害水生系统,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对土壤和植物及人体也会产生影响;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等等。造成大气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工厂、交通、家电等都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破坏的危害和原因,从而提出防治大气环境破坏的措施,提出希望,这样进行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可谓顺理成章。教师应把握这一机会,向学生传授环境道德观念,使学生知道“环境保护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懂得“污染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常识和道理。
3.依纲靠本,联系教材,把握机会,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培养。例如,在学习“巴西的热带雨林”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一步扩展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热带雨林原本是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是全球最重要的森林植被,产生了全球约1/2的新鲜氧气,对环境所起的重要性可见非一般。而今天,世界的热带雨林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对全球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影响水循环,地力衰退,物种减灭,燃料不足,洪水爆发等,可以说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近年来,关于对热带雨林的保护已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世界环保组织明确提出了要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作为当代中学生,对全球的环保问题形成一定的忧患意识,认清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将来自觉参与、支持、推动环境的保护工作,为日后参与环保工作打下基础。
4.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环保问题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优劣与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节假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住在城镇的主要针对城市的交通、家用电器、工厂等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工业的“三废”,生活垃圾污染等存在的危害。郊区或农村的学生可以对周围耕地的土壤、水质、农作物等进行调查,了解化肥、农药的影响。针对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而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利用所学的知识努力去解决问题,想办法去保护环境。然后在课堂上搞一次发言活动,主要针对学生调查的结果及解决的方法,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政府官员、工厂老板、农民、居民等提出环境保护,主要措施如下:
政府官员:应该合理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实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技术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等。
工厂老板:工厂对空气、水源污染较为严重,应合理选择工厂的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
农民: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防止土壤的酸碱化,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
居民:为了保护大气环境,不吸烟,不使用含有破坏臭氧层气体的物品,减少小汽车尾气排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洁净能源等。
通过这样的一种活动,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爱护环境,宣传大气环境保护的意义。为保护当地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少开空调,节约用电,建议周围的人使用无氟冰箱,爱护树木和草地,参加义务种树,不燃放烟花爆竹等。
三、通过环保教育,提高地理教学
这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转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提高。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是相互制约的,学生有兴趣听课,教师更有兴趣讲课。这种“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作用很自然地发挥出来,就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得当,环保教学与地理教学还能够相互相承,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
通过上述这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学生,学知识固然重要,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同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