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结合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

来源 :中国医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结合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新鲜单节段OVCF患者9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采用手法复位结合PCVP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PKP治疗。记录两组手术使用时间、术中C臂透视次数、治疗相关费用、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在椎体分布情况,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AVH)、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
其他文献
炎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变部位在结肠和直肠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IBD多与饮食、情志、感染、免疫相关,其中对免疫的研究最多,临床多选取针刺、艾灸、推拿、中药灌肠疗法4种中医外治法。本文从IBD的炎症免疫角度,探讨中医外治法对IBD的免疫调节机制。中医外治法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调节机体炎症免疫反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本文涉及的4种外治法干预方式不同,涉及的机制也有差异,针刺予以机械刺激,艾灸予以温热刺激,推拿同时予以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中药灌肠疗法予以药物刺激。针刺和艾灸都涉及平衡免疫微
目的探讨行结肠镜检查者发现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者共662例。根据内镜及病理诊断结果将255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纳入息肉组,407名结果正常或炎性病变的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个人史、既往史等多种因素,分析影响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息肉组年龄、体重指数(BMI)、男性比例、轻体力劳动比例、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患病率及既往息肉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